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苏教版(2017年)科学五年级上册【核心素养目标】 第14课 露和霜 教学设计课题 14.露和霜 课型 新授课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比较露和霜的不同,知道露和霜也是常见的天气现象。科学思维:通过学习知道露和霜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自然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探究实践:通过做模拟露和霜的实验,解释露和霜的形成原因。态度责任:初步建立“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规律的”科学观点。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做露和霜的模拟实验,解释露和霜的形成原因。难点:做造霜的实验。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课堂导入 导入1.教师提问:你见过露和霜吗?它们有什么不同?(学生交流经验)2.掲题:这节课让我们来探索露和霜。(板书课题——露和霜)课程学习 二、探索探索一:观察露和霜有什么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同1.出示露和霜的图片2. 露是液体,是小水滴形态;霜是固体,是小冰晶形态。露是无色的,霜一般为白色。形成霜时的天气比形成露的天气冷。探索二:人造露实验1.实验材料:杯子、一支温度计、一块湿毛巾、若干碎冰、冷水。2.实验方法:①在杯中放入碎冰,杯下垫一块湿毛巾。②将冷水倒入碎冰中,测量冰水的温度。③观察杯子的外壁。3.学生操作,教师巡视4.为什么在造露的过程中,杯子的外壁会形成无数的小水珠呢?因为冷水中的碎冰块需要融化,冰块在融化的过程中需要吸收大量的热。当杯子附近的水蒸气遇冷时就会在杯壁上凝结成小水滴。5.实验结论:在天气晴朗的夜晚,当温度降低后,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冷会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凝结成小水滴,这就是露。探索三:人造霜实验1.实验材料:杯子、碎冰块、冷水、湿毛巾、食用盐、温度计等。2.实验方法:①在杯中放入碎冰和冷水,杯下垫一块湿毛巾。②在冰水中加盐,测量冰水的温度。③观察杯子的外壁。3.学生操作,教师巡视4. 在冰水中加入食用盐前后,杯子外壁有什么不同?杯子中的温度有什么变化吗?加入食用盐之前,杯子外壁凝结有许多的小水珠。杯子中的温度一直处于0℃。加入食用盐之后,杯子外面凝结的小水珠变成了白色的霜花。杯内的温度急剧下降。5.提问:如果我们将杯子中的冰水倒掉,过一会儿杯子外壁又会出现什么现象呢?6.当我们将杯子中的冰水倒掉,杯子的温度回升,过一会儿就会发现杯子外壁的霜花慢慢融化成小水珠。7.实验结论:当夜晚的气温急剧降低,到0℃以下,接近地表的水蒸气会在物体表面凝结成冰晶,这就是霜。拓展二十四节气之白露、霜降二十四节气歌是为了便于记忆我国古时历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二十四节气而编成的小诗歌,流传至今有多种版本。下面是比较常见的版本:春雨惊春春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秋天,天气逐渐转凉,太阳一落山,气温便很快下降。夜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在花草树木上,形成密布的水珠。早晨,经阳光照射,这些小水珠看上去晶莹剔透,因而得“白露”之美名。白露在每年的9月7日或8日。霜降在每年10月23日或24日,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冬天即将开始。类似白露、霜降这样与天气现象有关的节气还有雨水、谷雨、寒露、小雪、大雪。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模拟露和霜的形成实验,知道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露和霜是怎样形成的,它们形成的条件是什么,还知道了它们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来的,但温度要求不一样。板书设计 14 露和霜 ( http: / / www.21cnjy.com /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包括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观 ( http: / / www.21cnjy.com )察比较露和霜的不同,整体感知它们在形态及形成条件上的差异,这属于经验层面的认知。第二个活动是人造露和霜,主要是模拟露和霜的形成过程,两个实验放在一起做也是一种对比,两者的形成条件差异主要是温度不同。这是本课动手实践的主体活动,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能力。第三个活动是阅读二十四节气之白露、霜降。这两个节气正好与所学的内容紧密相关,意在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更多与节气相关的天气现象,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