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框 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框 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

资源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一框 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材料】
贤相辈出,却无力改变官场的腐败昏庸;名将咸聚,却无法抵挡小国的进攻;才子云集,却热衷无休无止的内耗;经济富裕,却用于购买和平;文化昌盛,却不能扭转颓败的国运。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
【师】猜一猜,这段材料说的是哪一个朝代?
【生】宋朝
【师】今天我们就要学习《第一框 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
讲述新课:
(一)北宋建立
【师】北宋是如何建立的呢?我们参考P98,我们就从以下几个方面了解一下。
【生】
时间:公元960年
地点:陈桥驿
人物:赵匡胤
经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结果: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
【师】赵匡胤被称为什么?
【生】宋太祖
【师】北宋建立后,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并没有结束。宋太祖(即赵匡胤)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方针,进行统一南北的战争。宋太祖和他的弟弟宋太宗在位期间,陆续消灭南平和楚(963年)、后蜀、南汉、南唐、吴越, 979年,北汉投降,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宣告结束,北宋统一了中原地区和南方。这是的中国处于一个怎样的状态?
【生】多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状态。
(二)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A 原因
【师】北宋初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赵匡胤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下面我们通过材料来分析一下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唐朝末期)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藩镇割据)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生】
1、唐末五代,军阀武将飞扬跋扈,影响到政局的稳定。
2、宋太祖本人就是通过兵变夺取政权的,为防止类似的兵变重演。(“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B 措施
【师】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都有哪些?有什么影响?我们通过一些材料来完成这张表格。
项目 措施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政治 解除节度使的权力增设机构 加强皇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削弱地方力量。官僚机构膨胀,财政开支庞大,形成“积贫”。
经济 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 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造成地方财政困难
军事 解除统军大将的兵权。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禁军轮流驻防京师。 防止将领发展私人势力,加强皇帝的权力。 削弱军队的战斗力,形成“积弱”局面。
文化 崇文抑武,选拔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官吏。 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 武将群体长期遭受打压 ,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其他 君臣礼仪的变化
1、军事
【师】根据材料说一说北宋在军事上采取了哪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分别有什么影响?
材料一:杯酒释兵权
【生】
措施:解除统军大将的兵权。
影响:防止将领发展私人势力,加强皇帝的权力。
【师】为什么要这么做?
【生】宋太祖担心大将拥有兵权会危及他的统治。
材料二:收其精兵:全国精锐部队悉集于禁军,禁军的布置采取“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策略,20余万禁军之中,京师附近驻扎10余万,地方分驻10余万。
【生】
措施: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
影响:加强皇帝的权力,削弱军队的战斗力,形成“积弱”局面。
材料三:“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续资治通鉴长编》
【生】
措施:禁军轮流驻防京师。
影响:防止将领发展私人势力,加强皇帝的权力,削弱军队的战斗力,形成“积弱”局面。
材料四:“一岁所用,养兵之费常居六七”。
“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
【师】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师】表格总结
2、政治
材料一:宋将官、职分离,官成为一种待遇。知其官不知其职者,十有八九,另将旧官制一应保留。到北宋中期,各级官僚达到17000多人。这比实际所需人数多出两倍。庞大的官僚机构中,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项官职,互相推卸责任,不干实事,行政效率很低。
材料二:北宋官员人数
【师】北宋在政治上采取了哪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生】解除节度使的权力、增设机构
【师】解除节度使的权力有何影响?
【生】唐朝时把持一方的节度使,从此成为毫无实权的虚衔,削弱地方力量。
【师】增设机构有何影响?
【生】官僚机构膨胀,财政(官俸)开支庞大,“冗官”导致北宋形成“积贫”的局面。
【师】表格总结
3、经济
【师】根据材料说一说北宋在经济上采取了什么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
材料一:改变过去节度使把持地方财政,以大量财物留使、留州之现象,令各州财赋除留必需之经费外一律上缴,由中央财政机构——三司统一管理。
材料二:“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
【生】
措施: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
影响: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造成地方财政困难。
【师】这样,地方的行政权、财权和军权都收归了中央。
【师】表格总结
4、文化
【师】根据材料说一说北宋在经济上采取了什么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
材料一:北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
(注:即便是将帅率兵数十万,收复了失地幽蓟十六州这种功劳,也赶不上一个状元及第时的荣耀。)
材料二: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神童诗》宋 汪洙
措施:崇文抑武,选拔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官吏。
影响: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武将群体长期遭受打压 ,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师】表格总结
【师】你如何看待“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点?
【生】它在客观上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科举制得到较快发展。但是,从历史影响上看,它强化了“为当官而读书”的观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5、其他
【材料】
史料一: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
史料二: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还坐着,宋太祖说自己的眼睛昏花看不清,就让他们站到自己面前,指给他看。待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
【师】这种礼仪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生】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师】表格总结
【师】以上就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三)王安石变法
【师】我们发现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留下了许多的隐患,那么当时的统治者采取了什么行动?
【生】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
【师】我们这次变法叫做王安石变法。
【师】王安石是在怎样的背景之下进行变法的?
【生】北宋中期,政府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同时,边患不绝,民族矛盾加深。
【师】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生】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
【师】王安石变法的时间?
【生】1069年
【师】那么王安石为了实现富国和强兵的目的采取了哪些措施呢?我们通过一张表格来看一看。
名称 内容
青苗法 每年青黄不接时,官府向农民提供种子或贷款。收获后,农民以20%的利息偿还。
募役法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方田均税法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赋税。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保甲法 把农村人户以保、大保为单位编定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
【生】青苗法、青苗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
【师】新法推行后产生了哪些影响?
【生】新法推行后,农业生产有所改善,政府收入有所增加,国家军力有所增强。
【师】王安石变法的结果是什么?
【生】失败(宋神宗死后,司马光做宰相,就把新法废除了。)
【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生】
1、由于用人不当,变法过程中出现了损害百姓的情况;
2、危及一些社会阶层的既得利益,遭到强烈反对。
【师】从王安石变法的失败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生】
1、改革要注意维护人民群众利益;
2、要注意用人。
巩固新课:
1、课堂小结
2、课后习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19张PPT)
贤相辈出,却无力改变官场的腐败昏庸;
名将咸聚,却无法抵挡小国的进攻;
才子云集,却热衷无休无止的内耗;
经济富裕,却用于购买和平;
文化昌盛,却不能扭转颓败的国运。
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
●这是哪一个朝代?
时间:
地点:
人物:
经过:
结果:
公元960年
赵匡胤
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陈桥驿
(宋太祖)
一、北宋建立

"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北宋统一了中原地区和南方

西夏
吐蕃
大理
多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状态
二、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唐朝末期)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藩镇割据)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1、唐末五代,军阀武将飞扬跋扈,影响到政局的稳定。
2、宋太祖本人就是通过兵变夺取政权的,为防止类似的兵变重演。
措施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解除统军大将的兵权。
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
禁军轮流驻防京师
防止将领发展私人势力,加强皇帝的权力。
削弱军队的战斗力,形成“积弱”局面。
解除节度使的权力
增设机构
加强皇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削弱地方力量。官僚机构膨胀,财政开支庞大,形成“积贫”。
派官员到地
方管理财政
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造成地方财政困难
崇文抑武,选拔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官吏。
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
武将群体长期遭受打压 ,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君臣礼仪的变化
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
其他
材料二:收其精兵:全国精锐部队悉集于禁军,禁军的布置采取“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策略,20余万禁军之中,京师附近驻扎10余万,地方分驻10余万。
材料三:“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一:
材料四:“一岁所用,养兵之费常居六七”。
“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
北宋官员人数(单位万)
材料一:宋将官、职分离,官成为一种待遇。知其官不知其职者,十有八九,另将旧官制一应保留。到北宋中期,各级官僚达到17000多人。这比实际所需人数多出两倍。庞大的官僚机构中,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项官职,互相推卸责任,不干实事,行政效率很低。
材料二:
材料一:改变过去节度使把持地方财政,以大量财物留使、留州之现象,令各州财赋除留必需之经费外一律上缴,由中央财政机构——三司统一管理。
材料二:“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
材料一:北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
(注:即便是将帅率兵数十万,收复了失地幽蓟十六州这种功劳,也赶不上一个状元及第时的荣耀。)
宋代科举图
材料二: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神童诗》宋 汪洙
你如何看待“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点?
它在客观上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科举制得到较快发展。但是,从历史影响上看,它强化了“为当官而读书”的观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神童诗》宋 汪洙
史料一: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
史料二: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还坐着,宋太祖说自己的眼睛昏花看不清,就让他们站到自己面前,指给他看。待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
君臣礼仪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三、王安石变法
1、背景:
2、目的:
3、时间:
4、人物:
5、措施:
5、影响:
6、失败
的原因:
7、启示:
北宋中期,政府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同时,边患不绝,民族矛盾加深。
实现富国强兵
1069年
王安石(宋神宗任用)
新法推行后,农业生产有所改善,政府收入有所增加,国家军力有所增强。
1、由于用人不当,变法过程中出现了损害百姓的情况;
2、危及一些社会阶层的既得利益,遭到强烈反对。
1、改革要注意维护人民群众利益;
2、要注意用人。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
名称 内容
青苗法
募役法
方田均税法
农田水利法
保甲法
每年青黄不接时,官府向农民提供种子或贷款。收获后,农民以20%的利息偿还。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赋税。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把农村人户以保、大保为单位编定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
960年陈桥兵兵建立北宋
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


1069年王安石变法
1、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首先从集中军权开始,其原因不包括( )
A、当时的社会背景的需要B、他本人经历的体会
C、历史经验的借鉴 D、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
2、在北宋的军事部署中,最能体现其“强干弱枝”、“内外相制”目的的是( )
A、解除朝中大将兵权 B、解除地方节度使兵权、
C、禁军定期更换驻地 D、禁军分别驻守京师与地方
3、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任,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丞相,到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员就更多。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
B、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C、丞相权力不断削弱
D、民主政治逐渐完善
4、北宋加强中央集权与唐朝相比,其主要的特点是:( )
A、加强对中央的控制 B、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D、加强对人们思想到控制
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