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设计+课件(共2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设计+课件(共23张PPT)

资源简介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方案
1课时
【教学目标】
1.梳理本文主要内容,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
2.把握本文的主要写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3.引导学生把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特点,领会其象征意义: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感受精神的洗礼和思想的教育。
【教学重点】
1.梳理本文主要内容,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
2.把握本文的主要写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特点,领会其象征意义: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感受精神的洗礼和思想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PPT展示人民英雄纪念碑图片
在天安门广场中心矗立着我国政府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而修建的纪念碑。作为国家5A级景区,每天都有无数游客前来瞻仰这座宏伟的纪念碑,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也来细细地瞻仰一番人民英雄纪念碑吧!
设计意图:由图片导入,创设情境,让学生对人民英雄纪念碑有个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境中。
二、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周定舫(1931—1993),浙江定海人,高级记者,在漫长的记者生涯中,担负过首都十大建筑、毛主席纪念堂等重大报道任务。他在五十年代,曾连续报道了“毛泽东号”机车组、全国劳动模范李瑞环和张百发的先进事迹,激励和鼓舞人们去为祖国的伟大事业而献身。
2.整体感知
听课文录音,给读不准的字词注音,并给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各段内容。
(1)字词正音
瞻(zhān)仰 橘(jú)黄 上溯(sù)
销(xiāo)毁 挑衅(xìn) 旌(jīng)旗
峻峭(jùn qiào) 天堑(qiàn)
永垂不朽(xiǔ) 慷慨(kāng kǎi)激昂
(2)概括各段内容
第1段:突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体特点,表达作者的崇敬之情。
第2-10段:带领读者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围绕总体特征展开具体说明。
第11段:表达瞻仰后的感受与思考,深化主题并再一次表达崇敬之情,与标题、开头相呼应。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了解文学常识,拓展视野。借助情境课文扫除字词障碍,引导学生划分层次,梳理文章内容。
三、问题探究
(一)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快速默读课文,请你画出作者的瞻仰路线图。
2.探究方法
(1)快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勾画标志性地标。
(2)手绘作者的瞻仰路线图。
(3)完成探究任务后举手展示成果。
3.成果展示
预设:
越过广场——踏着石道——踏上台阶——到了平台——大小碑座——四面碑身——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由远到近)
4.活动小结
通过绘制瞻仰路线图我们共同梳理了作者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过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梳理作者的游览顺序。
(二)合作探究一
1.探究任务
沿着作者的足迹你发现作者的说明顺序了吗?说一说本文说明顺序的安排有什么特征。
2.探究过程
(1)小组讨论,借助瞻仰路线图分析本文的总体说明顺序。
(2)小组分工,分析各个自然段内的说明顺序,分析完后进行总结。
(3)小组讨论,确定本文的说明顺序及其特点,选派1位代表分享探究成果。
3.成果展示
预设:
第一,从全文来看,先概说总体特征,再分别说明建筑的各方面、各局部,这样安排顺序,符合人们参观、瞻仰纪念碑(或其他纪念性建筑)的一般流程。从阅读的角度来说,便于读者先形成总体的印象,然后再以对各方面、各局部的说明来充实这个总体印象,最后达到了解说明对象的目的。同样,在集中说明十幅大浮雕的部分,也是先整体概说,再一一分别说明。
第二,以空间顺序为主,结合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展开说明:在说明具体的建筑物时,空间顺序是最常用的,具体而言,空间顺序体现为远和近、上和下、内和外、中和边等多种方位之间的关系,在文字上的突出表现是方位词。
本文的空间顺序首先体现为由远到近、由近到远,在第4、第5两段对纪念碑的具林说明中,首先采用的是先四周(台阶,栏杆),后中间(碑身)的顺序,而在说明碑身时,先说明碑身北南两面的碑心(题字和碑文),再说明碑身东西两面的上端(装饰花纹)和碑身下面的小碑座(八个大花圈),最后说明碑顶的建筑样式。这里的说明顺序,既是空间顺序,也有逻辑顺序的因素,特别是“题字,碑文——装饰花纹——八个花圈”的顺序,当然是空间顺序,也与它们在表达纪念碑精神内涵中的重要程度相对应,因此也可以说是逻辑顺序。至于最后说明碑顶,固然与走近瞻仰时不易仔细观察碑顶有关,可能也与碑顶表达纪念意义的功能相对较弱有关。更何况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顶样式一直存有争议(梁思成先生因患病未能主持确定碑顶样式的工作),因此最后介绍也就可以理解了。
在介绍十幅大浮雕时,既按照“东一南一西一北”的空间顺序,也按照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在这里,空间顺序与时间顺序融为一体。
4.活动小结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本文一个非常值得赏析品味的地方,作者在文章中既运用了空间顺序,同时也用到了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学习该部分时同学们一定要勤分析勤思考。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及其特点。
过渡:在刚才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说明碑身的十幅大浮雕。
(三)合作探究二
1.探究任务
作者是怎样说明十幅大浮雕的画面内容的?
2.探究过程
(1)小组成员分工,每人负责分析2-3幅大浮雕,在书旁批注作者所用的说明顺序及其中包含的写作方法。
(2)讨论交流,一位同学主要分析,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3)选派一位代表展示小组合作探究成果。
3.成果展示
预设:
第一,将对画面的描摹和历史事件概述、历史意义的阐释结合起来。作者在说明十幅浮雕时不只注意到了图画内容,而且吧充分注意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题字、碑文及十幅浮雕之间的关系。在说明浮雕画面时,概述它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点明其历史意义。这样一来平面图画就变得全面、丰厚起来了,加之题字和碑文,对画面的精神内核也展现了出来。
第二,具体描摹浮雕画面时,注意点面结合、化静为动,融入感情。作者在说明浮雕画面时,一方面注意对其整体的准确说明,一方面又注意突出一些“点”,这些“点”有的是画面的中心点,如“八一南昌起义”浮雕中的马灯等,有的是容易被忽视的重要细节,如“武昌起义”浮雕中被打断的总督府牌子和被踩在脚下的清朝的龙旗等。这样的写法既能让学生对浮雕有整体印象,又能增强读者眼中浮雕的立体感和真实感。
在描摹画面时,作者非常注意准确性,特别注意画面中人物的姿势、表情及其他事物的状态,清晰描述人、物、景的位置关系,但这种准确不是静态化,作者以浮雕画面为主,适当展开想象,将静止的画面变为活动的场景,这就使得对画面的描述既准确又生动。
大碑座上的十幅大浮雕极具象征性地表现出人民英雄的丰功伟绩,而作者在说明过程中使用了许多准确而又包含情感的词句,使对大浮雕的说明带有浓厚的感彩,爱憎分明、激昂慷慨,读来令人心潮澎湃,更增添了人们对英烈的崇敬之情。这些词句,有的直接表达情感,如“慷慨激昂”“怒形于色”等;有的通过动作表现感情,如“撕碎了的清朝的龙旗,被践踏在地下”“在战友们搀扶下,继续勇往直前”等;有的则通过象征性的描写来表达感情,如“革命的旌旗在迎风飘扬”“总督府内熊熊的火焰冒向天空”等。浮雕表现的革命斗争本身就是感人至深的,作者的遣词造句准确地呈现了这一点,是准确性和感染了有机结合的佳例。
4.教师点拨
背景补充:
本文发表于1958年4月23日,即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后的第二天,当时纪念碑还没有揭幕。本文是一篇揭秘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新闻特写。
本文作为一篇新闻特写,注重了新闻的特色:及时、准确地报道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现场,局部和可视性的情况,再现了一幅幅动人的历史画卷,表达了对先烈们丰功伟绩的崇敬和缅怀,这种情感通过文字的再现渗透在文章里。
运用数字。无论是纪念碑动工、修建、揭幕的时间,还是纪念碑的高度,碑心石的重量、高度,以及浮雕的数目、长度、高度、耐久性的年限,都深刻地展示了纪念碑的雄伟、壮观与庄严,提示了人们对人民英雄的崇敬之情。
引用文字。文章三次描写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色大字。第一次引用烘托了纪念碑的庄严肃穆,第二次烘托了它的雄伟壮观,结尾是第三次引用,寄托了作者对先烈的缅怀之情。文章中这样多次出现引用,突出了主题,也升华了作者的情感。除此之外,文章将碑文全部引入,不仅是对“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注释,更是作者借此对先烈的缅怀。
描绘图画。作者让固定不动的十幅浮雕,乘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间的隧道,还原成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和故事,让人民英雄英勇无畏的伟大形象吃立在人们心中。如描绘“销毁鸦片烟”,愤怒的群众把一箱箱毒害中国人民的雅片运到海边,倾倒在放有石灰的窖坑里销毁,人群后面有炮台和许多只待发的战船,准备随时还击英帝国主义的挑衅,表现了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决定,同时更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再如“武昌起义”的庄严画面,被摧毁了的湖广总督门前的大炮,被打断了的总督府的牌子,被撕碎了的清朝的龙旗,都昭示着一个腐朽王朝的土崩瓦解;而总督府内熊熊的火焰冒向天空,又分明象征了革命形势的如火如茶。
5.活动小结
大碑座上刻画的十幅浮雕是本文说明的重点,作者没有用生硬的说明性语言进行解说,而是在兼顾了语言准确性的同时,运用生动的描写、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及合理的想象将浮雕中静止的画面写活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本文的写作方法,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四、课堂小结
小结:这节课,我们梳理了文章内容同作者一道瞻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大碑座一幅幅的浮雕中我们了解了我国革命的不易与先辈们的牺牲,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为我们换来了当今幸福的生活,我们都应该崇敬牺牲的英雄们,并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所学内容,巩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五、拓展延伸
纪念碑
普希金
我给自己建起了一座非手造的纪念碑,
人民走向那里的小径永远不会荒芜,
它将自己坚定不屈的头颅高高昂起,
高过亚历山大的石柱。
不,我绝不会死去,心活在神圣的竖琴中,
它将比我的骨灰活得更久,永不消亡,
只要在这个月照的世界上还有一个诗人,
我的名声就会传扬。
整个伟大的俄罗斯都会听到我的传闻,
各种各样的语言都会呼唤我的姓名,
无论骄傲的斯拉夫人的子孙,还是芬兰人、
山野的通古斯人、卡尔梅克人。
我将长时期地受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因为我用竖琴唤起了人民善良的感情,
因为我歌颂过自由,在我的残酷的时代,
我还曾为死者呼吁同情。
啊,我的缪斯,你要听从上天的吩咐,
既不怕受人欺侮,也不希求什么桂冠,
什么诽谤,什么赞扬,一概视若粪土,
也不必理睬那些笨蛋。
赏析:
普希金是一名自由的歌手,也是一位迷人的人道主义者。《纪念碑》一诗就最为典型地表现了诗人的这种自由的风骨和人道的境界,成为那个时代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在这部作品之中,诗人呼唤 自由人道,蔑视强权,同情在斗争中倒下的人,弘扬了一种博大崇高的人文情怀和善良纯正的高贵品质,歌颂了人道远超艺道,战胜王道的永恒意义。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六、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同样对建筑进行说明,《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均以建筑直接命名,本文可以改名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吗?为什么?
教师点拨:
不能改名,因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这个标题只能让读者知道本文的说明对象,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这个标题不仅把作者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后的崇敬之情,而且利用副标题点明了说明对象,比简单的以说明对象为标题更为丰富,更能吸引读者。
2.课后作业
本文既是一篇说明文,也是一篇新闻报道和一篇播音稿,请你从4-10段中任选2段作为播音稿,以小播音员的身份为家人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
设计意图:借助多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在练习中进行情感渗透,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板书设计】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1 / 7(共23张PPT)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1课时
第五单元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夯实基础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在天安门广场中心矗立着我国政府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而修建的纪念碑。作为国家5A级景区,每天都有无数游客前来瞻仰这座宏伟的纪念碑,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也来细细地瞻仰一番人民英雄纪念碑吧!
1.梳理本文主要内容,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
2.把握本文的主要写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3.引导学生把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特点,领会其象征意义: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感受精神的洗礼和思想的教育。
学习目标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夯实基础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问题探究
本节重点
本节重点
周定舫
(1931—1993)
担负过首都十大建筑、毛主席纪念堂等重大报道任务。他在五十年代,曾连续报道了“毛泽东号”机车组、全国劳动模范李瑞环和张百发的先进事迹。
工作经历
作品意义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夯实基础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问题探究
了解作者
通过新闻报道激励和鼓舞人们去为祖国的伟大事业而献身。
基本信息
浙江定海人,高级记者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夯实基础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问题探究
瞻( )仰 橘( )黄
上溯( ) 销( )毁
挑衅( ) 旌( )旗
峻峭( ) 天堑( ) 永垂不朽( ) 慷慨( )激昂
字词正音
zhān


xiāo
xìn
听课文录音,给读不准的字词注音。
jīng
jùn qiào
qiàn
xiǔ
kāng kǎi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夯实基础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问题探究
整体感知
通读课文,划分层次,概括课文内容。
划分层次 概括内容
第1段
突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体特点,表达作者的崇敬之情。
第2-10段
带领读者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围绕总体特征展开具体说明。
第11段
表达瞻仰后的感受与思考,深化主题并再一次表达崇敬之情,与标题、开头相呼应。
快速默读课文,请你画出作者的瞻仰路线图。
快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勾画标志性地标。
手绘作者的瞻仰路线图。
完成探究任务后举手展示成果。
自主探究
探究方法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夯实基础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问题探究
探究任务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夯实基础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问题探究
成果展示
越过广场
踏着石道
踏上台阶
到了平台
踏着石道
大小碑座
四面碑身
走下台阶
离开纪念碑
由远到近
沿着作者的足迹你发现作者的说明顺序了吗?说一说本文说明顺序的安排有什么特征。
小组讨论,借助瞻仰路线图分析本文的总体说明顺序。
小组分工,分析各个自然段内的说明顺序,分析完后进行总结。
小组讨论,确定本文的说明顺序及其特点,选派1位代表分享探究成果。
探究过程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夯实基础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问题探究
探究任务
合作探究
从全文来看,先概说总体特征,再分别说明建筑的各方面、各局部,这样安排顺序,符合人们参观、瞻仰纪念碑(或其他纪念性建筑)的一般流程。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夯实基础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问题探究
成果展示
从阅读的角度来说,便于读者先形成总体的印象,然后再以对各方面、各局部的说明来充实这个总体印象,最后达到了解说明对象的目的。同样,在集中说明十幅大浮雕的部分,也是先整体概说,再一一分别说明。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夯实基础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问题探究
成果展示
以空间顺序为主,结合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展开说明。
纪念碑台阶前
纪念碑


西

第二层平台
东长安街


作者是怎样说明十幅大浮雕的画面内容的?
小组成员分工,每人负责分析2-3幅大浮雕,在书旁批注作者所用的说明顺序及其中包含的写作方法。
讨论交流,一位同学主要分析,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选派一位代表展示小组合作探究成果。
探究过程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夯实基础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问题探究
探究任务
合作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夯实基础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问题探究
成果展示
第一,将对画面的描摹和历史事件概述、历史意义的阐释结合起来。
作者在说明十幅浮雕时不只注意到了图画内容,而且充分注意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题字、碑文及十幅浮雕之间的关系。在说明浮雕画面时,概述它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点明其历史意义。
平面图画就变得全面、丰厚起来
画面的精神内核也展现了出来
画面的中心点
容易被忽视的重要细节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夯实基础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问题探究
成果展示
第二,具体描摹浮雕画面时,注意点面结合、化静为动,融入感情。
作者在说明浮雕画面时,一方面注意对其整体的准确说明,一方面又注意突出一些“点”。
既能让学生对浮雕有整体印象,又能增强读者眼中浮雕的立体感和真实感。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夯实基础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问题探究
成果展示
在描摹画面时,作者非常注意准确性,特别注意画面中人物的姿势、表情及其他事物的状态,清晰描述人、物、景的位置关系,但这种准确不是静态化,作者以浮雕画面为主,适当展开想象,将静止的画面变为活动的场景,这就使得对画面的描述既准确又生动。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夯实基础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问题探究
成果展示
大碑座上的十幅大浮雕极具象征性地表现出人民英雄的丰功伟绩,而作者在说明过程中使用了许多准确而又包含情感的词句,使对大浮雕的说明带有浓厚的感彩,爱憎分明、激昂慷慨,读来令人心潮澎湃,更增添了人们对英烈的崇敬之情。
直接表达情感
“慷慨激昂”“怒形于色”……
通过动作表现感情
“撕碎了的清朝的龙旗,被践踏在地下”
“在战友们搀扶下,继续勇往直前”等
通过象征性的描写表达感情
“革命的旌旗在迎风飘扬”
“总督府内熊熊的火焰冒向天空”等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夯实基础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问题探究
教师点拨
背景补充
本文发表于1958年4月23日,即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后的第二天,当时纪念碑还没有揭幕。本文是一篇揭秘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新闻特写。
运用列数字、引用资料、摹状貌等说明方法,作者在兼顾了语言准确性的同时,运用生动的描写、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及合理的想象将浮雕中静止的画面写活了。
及时、准确地报道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现场,局部和可视性的情况,再现了一幅幅动人的历史画卷,表达了对先烈们丰功伟绩的崇敬和缅怀,这种情感通过文字的再现渗透在文章里。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夯实基础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问题探究
点题,总领全文
(1)
详写碑身浮雕
(2-10)
抒写瞻仰感受
(11)
无限崇敬、深切怀念
我们都应该崇敬牺牲的英雄们,并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夯实基础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问题探究
纪念碑
普希金
我给自己建起了一座非手造的纪念碑,
人民走向那里的小径永远不会荒芜,
它将自己坚定不屈的头颅高高昂起,
高过亚历山大的石柱。
不,我绝不会死去,心活在神圣的竖琴中,
它将比我的骨灰活得更久,永不消亡,
只要在这个月照的世界上还有一个诗人,
拓展延伸
普希金是一名自由的歌手,也是一位迷人的人道主义者。《纪念碑》一诗就最为典型地表现了诗人的这种自由的风骨和人道的境界,成为那个时代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夯实基础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问题探究
我的名声就会传扬。
整个伟大的俄罗斯都会听到我的传闻,
各种各样的语言都会呼唤我的姓名,
无论骄傲的斯拉夫人的子孙,还是芬兰人、
山野的通古斯人、卡尔梅克人。
我将长时期地受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因为我用竖琴唤起了人民善良的感情,
因为我歌颂过自由,在我的残酷的时代,
我还曾为死者呼吁同情。
啊,我的缪斯,你要听从上天的吩咐,
既不怕受人欺侮,也不希求什么桂冠,
什么诽谤,什么赞扬,一概视若粪土,
也不必理睬那些笨蛋。
在这部作品之中,诗人呼唤自由人道,蔑视强权,同情在斗争中倒下的人,弘扬了一种博大崇高的人文情怀和善良纯正的高贵品质,歌颂了人道远超艺道,战胜王道的永恒意义。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夯实基础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问题探究
课堂作业
同样对建筑进行说明,《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均以建筑直接命名,本文可以改名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吗?为什么?
本文既是一篇说明文,也是一篇新闻报道和一篇播音稿,请你从4-10段中任选2段作为播音稿,以小播音员的身份为家人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夯实基础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问题探究
课后作业
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