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专题02 文言文(过关训练)(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专题02 文言文(过关训练)(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专题02
文言文
过关训练
(2020·烟台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伯温,李守贤之从兄也。长兄惟则,怀远大将军、平阳征行万户;次伯通。岁甲戌,锦州张致叛,国王木华黎命击之,大战城北,伯通死焉。伯温行平阳元帅府事,镇青龙堡,专任东征。知平阳已陷,弟守忠被执,选骁勇拒守,久之,金人尽锐来攻,守卒夜多遁去,李成开水门导敌入,伯温登堞楼,谓左右曰:“吾兄弟仗节拥麾,受方面之寄,当以死报国。吾弟已被执,我不可再辱,汝等宜自逃生。”士卒皆犹豫不忍去,伯温即拔剑杀家属,投井中,以刃植柱,刺心而死。金人登楼,见伯温抱柱如生,无不嗟叹。
弟守正,自幼时尝质于木华黎,后为平阳守,活俘虏甚众,以功授银青荣禄大夫、河东南路兵马都元帅。岁庚寅,上党、晋阳合兵攻汾州,将陷,守正以义赴援,众寡不敌。别遣老弱百人,曳薪扬尘,多张旗帜,敌惧,遂解去。汾人持牛酒迎犒者,道不绝,且泣谢曰:“幸公完是州,德甚大,愿奉是州以从。”关中兵屯吉州,酋领杨铁枪以数千人叛,守正出兵擒之。轩成据隰州,守正往击之中矢伤足及归疮甚会金人完颜合达攻平阳守正裹疮战殁。大帅以其兄守忠代之。
守忠官至银青荣禄大夫、河东南路兵马都元帅,兼知平阳府事。壬午冬,平阳公胡景山以青龙堡降。尝从攻益都,北还,军将彭智孙乘间据义州叛,守忠闻之,长驱抵城下,力战,复之。丁亥夏四月,金纥石烈真袭击平阳行营招讨使权国王按察儿于洪洞,守忠出援之,会于高梁,师溃入城。平阳副帅夹谷常德潜献东门以纳金兵,城遂陷。金人执守忠至汴,诱以高爵,使降,守忠骂之,语恶,金人怒,置守忠铁笼中,火炙死。
(节选自《元史·卷一百九十三·列传第八十》,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守正往击之/中矢/伤足及归/疮甚/会金人完颜合达攻平阳守正/裹疮战殁
B.守正往击之/中矢伤足/及归/疮甚/会金人完颜合达攻平阳/守正裹疮战殁
C.守正往/击之中矢/伤足及归/疮甚/会金人完颜合达攻平阳/守正裹疮战殁
D.守正往/击之中矢/伤足/及归疮甚/会金人完颜合达攻平阳守正/裹疮战殁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户,世袭军职,金初设,元相沿,总领于中央枢密院;驻于各路者,则分属于行省。
B.堞楼,即城楼;堞,古代城墙之上形如齿状的矮墙,作战时可抵挡敌人的矢石攻击。
C.河东,古地名,因在淮河以东而得名;秦汉于此设郡,唐置道,宋置路,皆称河东。
D.行营,是指出征时的军营,亦指军事长官的驻地办事处;还指巡视军营、往来营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伯温体恤部下,刚烈勇毅。青龙堡失守后,李伯温知道大势已去,他让部下各自逃生,在杀死家属后自杀殉国。
B.李守正为人侠义,富有智谋。在汾州保卫战中,守正派兵驰援,以寡敌众,虽然退敌,却终因伤势过重而不幸身亡。
C.李守忠多有战功,视死如归。李守忠在出兵支援洪洞的战斗中兵败被俘,他拒绝金人利诱,直面酷刑,惨烈而死。
D.李家人赤胆忠心,满门忠烈。李氏家族,不乏国家的栋梁之才,伯通、伯温、守忠、守正都为国捐躯,可歌可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别遣老弱百人,曳薪扬尘,多张旗帜,敌惧,遂解去。
⑵军将彭智孙乘间据义州叛,守忠闻之,长驱抵城下,力战,复之。
5.李伯温为什么先杀家属又自杀而死?
(2020·山东潍坊一中高二期末)阅读下面三则文言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豨拜为巨鹿守,辞于淮阴侯。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仰天叹日:“子可与言乎?欲与子有言也。”豨日:“唯将军令之。”淮阴侯日:“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陈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日:“谨奉教!”汉十年,陈豨果反。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阴使人至豨所,日:“第举兵,吾从此助公。”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报。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欲杀之。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日:“虽疾,强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信方斩,日:“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乙)
世或以韩信为首建大策,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观其距蒯通之说,迎高祖于陈,岂有反心哉!良由失职怏怏,遂陷悖逆。夫以卢绾里闬旧恩,犹南面王燕,信乃以列侯奉朝请,岂非高祖亦有负于信哉!臣以为高祖用诈谋禽信于陈,言负则有之;虽然,信亦有以取之也。始,汉与楚相距荥阳,信灭齐,不还报而自王;其后汉追楚至固陵,与信期共攻楚而信不至。当是之时,高祖固有取信之心矣,顾力不能耳。及天下已定,则信复何恃哉!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丙)
前贤皆辩其无反状,大抵出于告变者之诬词,及吕后与相国文致耳。史公依汉廷狱案叙入传中而其冤自见。一饭千金,弗忘漂母;解衣推食,宁负高皇?不听涉、通于拥兵王齐之日,必不妄动于淮阴家居之时;不思结连布、越大国之王,必不轻约边远无能之将。宾客多,与称病之人何涉?左右辟则契手之语谁闻上竭入贺谋逆煮未必坦率如斯是知高祖畏恶其能非一朝夕。
(节选自梁玉绳《史记志疑》)
[注]①卢绾,沛丰人,与刘邦是同乡好友。②涉,武涉,秦末汉初谋士,曾游说韩信反汉与楚。③布,指英布,越,指彭越,皆为秦末汉初名将。其二人与韩信并称汉初三大名将,后因谋反罪被杀。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左右辟/则挈手之语/谁闻上谒人贺/谋逆者未必坦率如斯/是知高祖畏恶/其能非一朝夕
B.左右辟/则挈手之语/谁闻上谒人贺谋逆者/未必坦率如斯/是知高祖畏恶其能/非一朝夕
C.左右辟/则挈手之语谁闻/上谒人贺/谋逆者未必坦率如斯/是知高祖畏恶其能/非一朝夕
D.左右辟则挈手之语/谁闻上谒/人贺谋逆者/未必坦率如斯/是知高祖畏恶其能/非一朝夕
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第举兵,吾从此助公 第:只,只管
②待豨报 报:告诉
③大抵皆信之功也 大抵:大都
④信乃以列侯奉朝请 朝请:诸侯秋季朝见天子叫朝,春季朝见为请
⑤良由失职快怏 良由:实在是因为
⑥史公依汉廷狱案叙入传中而其冤自见 狱:牢狱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信缺乏政治智慧。他认为陈豨屯聚精兵于管辖地区,自己又在京城做内应,足以对抗朝廷,就唆使陈豨叛乱。.
B.韩信易轻信他人。反叛的消息由家臣之弟泄露后,韩信便被吕后伙同萧何骗至宫中,然后被杀掉,其三族也被诛杀。
C.司马光评论韩信客观全面。他既借世人之口赞扬了韩信的功绩,又指出韩信咎由自取,使刘邦平定天下后起了杀心。
D.梁玉绳认为韩信被杀实在冤屈。他指出韩信非但没有谋反之心,反而是一个忠于国君、心念旧恩、心胸坦荡的人。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2)臣以为高祖用诈谋禽信于陈,言负则有之。
10.请结合(乙)(丙)两文,简要概括韩信被杀的自身原因。
(2020·宁津县第一中学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庄为大吏,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请治行者何也 ”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郑庄、汲黯始列为九卿,廉,内行修洁。此两人中废,家贫,宾客益落。及居郡,卒后家无余资财。庄兄弟子孙以庄故,至二千石六七人焉。
太史公曰:夫以汲、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处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汲、郑亦云。悲夫!
(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
B.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通负
C.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通负
D.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
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洗沐,汉朝制度,官吏五日一沐浴,文中指沐浴更衣。
B.黄老,黄帝与老子,道家以黄、老为祖,称道家为“黄老”。
C.九卿,古代中央政府九个高级官职,如司马、廷尉等。
D.侯,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二等,秦汉以后是仅次于王公的爵位。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庄行侠仗义,喜爱交友。他解救张羽的危难,声名远播;慰问老友,与宾客交往,乐此不疲。
B.郑庄追慕长者,以礼待人。他非常仰慕德高望重的人,唯恐见不到;对宾客无论贵贱都执宾主之礼。
C.郑庄居官廉洁,不治产业。他廉洁从政又不置办家产,把俸禄和赏赐分赠给宾客,因而死后家无余财。
D.郑庄推崇贤才,仁厚爱士。只要有进言的机会,他就称道天下贤士;从不直呼官吏名字,尊重对方。
14.班固评价《史记》“不虚美,不隐恶”,“不隐恶”在本文中有哪些具体体现?
15.翻译下列句子。
(1)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2)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能急人之困。
(3)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
(2020·天津市静海区第四中学高二月考)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 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墨子·非攻上》)
武王践功①,梦见三神,曰:“予既沈渍殷纣于酒德矣,往攻之,予必使汝大堪之。”武王乃攻狂夫,反②商之③周,天赐武王黄鸟之旗。王既已克殷,成④帝之来⑤,分主诸神,祀纣先王,通维⑥四夷,而天下莫不宾,焉袭汤之绪,此即武王之所以诛纣也。若以此三圣王者观之,则非所谓攻也,所谓诛也。
(《墨子·非攻下》)
[注]①践功:当为“践阼”之误,即位。②反:同“翻”。③之:“作”字误写。④成:完成。⑤来:同“赉”,赏赐。⑥维:同“于”。
16.上述材料主要体现了墨子的“ ”主张。
17.武王身为商纣之臣却举兵诛纣,而墨子仍然尊之为“圣王”,为什么呢?请结合第二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18.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3)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
(2020·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高二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忠字伯始,永初中辟司徒府,三迁廷尉正,以才能有声称。司徒刘恺举忠明习法律,宜备机密,于是擢拜尚书,使居三公曹。忠自以世典刑法,用心务在宽详。初父宠在廷尉上除汉法溢于《甫刑》者未施行及宠免后遂寝而苛法稍繁人不堪之忠略依宠意奏上二十三条,为《决事比》,以省请谳之敝。又上除蚕室刑;解臧吏三世禁锢;狂易杀人,得减重论;母子兄弟相代死,听,赦所代者。事皆施行。及邓太后崩,安帝始亲朝事。忠以为临政之初,宜征聘贤才,以宣助风化。常侍江京、李闰等皆为列侯,共秉权任。帝又爱信阿母王圣,封为野王君。忠内怀惧懑而未敢陈谏,乃作《搢绅先生论》以讽,文多,故不载。自帝即位以后,频遭元二之厄,百姓流亡,盗贼并起,郡县更相饰匿,莫肯纠发。忠独以为忧,上疏。元初三年有诏,大臣得行三年丧,服阕还职。忠因此上言:“孝宣皇帝旧令,人从军屯及给事县官者,大父母死未满三月,皆勿徭,令得葬送。请依此制。”太后从之。忠以久次,转为仆射。时帝数遣黄门常侍及中使伯荣往来甘陵,而伯荣负宠骄蹇,所经郡国莫不迎为礼谒。又霖雨积时,河水涌溢,百姓骚动。忠上疏,书奏不省。时三府任轻,机事专委尚书,而灾眚变咎,辄切免公台。忠以为非国旧体,上疏谏。忠意常在褒崇大臣,待下以礼。其九卿有疾,使者临问,加赐钱布,皆忠所建奏。顷之,迁尚书令。延光三年,拜司隶校尉。纠正中官外戚宾客,近幸惮之,不欲忠在内。明年,出为江夏太守,复留拜尚书今,会疾卒。
(节选自《后汉书·陈忠传》,有删改)
1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父宠在廷尉上/除汉法溢于《甫刑》者/未施行/及宠免/后遂寝而苛法稍繁/人不堪之/忠略依宠意/奏上二十三条
B.初/父宠在廷尉/上除汉法溢于《甫刑》者/未施行/及宠免后遂寝/而苛法稍繁/人不堪之/忠略依宠意/奏上二十三条
C.初/父宠在廷尉上/除汉法溢于《甫刑》者/未施行/及宠免后遂寝/而苛法稍繁/人不堪之/忠略依宠意奏/上二十三条
D.初/父宠在廷尉/上除汉法溢于《甫刑》者/未施行/及宠免/后遂寝而苛法稍繁/人不堪之/忠略依宠意奏/上二十三条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请谳,指古代下级官吏遇到疑难案件不能决断时,请求上级机关审核定案。
B.服阕,是三年守丧期满除服之意。古代有为父母服孝三年的礼制,期满才可脱孝服。
C.郡国,是郡和诸侯国的并称,汉代分天下为郡与国,都直属中央,国是诸侯王的封地。
D.近幸,指受到帝王宠幸的皇妃、宫女之类,其往往假借皇威勾结朝臣干预朝政。
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忠才能突出,得到司徒举荐。他担任廷尉正时,就因才能突出获得美好的声誉,司徒刘恺举荐他,建议让他担任机密职官,他被提拔担任尚书。
B.陈忠明习法律,执法务求宽大。他家世代主管刑法,他执法追求法律的宽大审慎,提出了废除残忍的宫刑、精神失常的人杀人从轻发落等建议。
C.陈忠忧国忧民,不断上疏朝廷。皇帝执政之初,他主张征召聘用贤才;皇帝分封乳母,他上疏反对;百姓流亡,盗贼并起,郡县隐匿不报,他上疏奏闻。
D.陈忠尊崇大臣,加强制度建设。他对于不符合国家制度的规定,敢于上疏劝谏;因为他的提议,九卿患病,朝廷就派使者前往慰问,增加赏赐钱布。
2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忠内怀惧懑而未敢陈谏,乃作《搢绅先生论》以讽,文多,故不载。
(2)时三府任轻,机事专委尚书,而灾眚变咎,辄切免公台。
23.陈忠对元初三年皇帝关于大臣丧礼的诏书提出了怎样的补充意见?请简要说明,不超过40字。
(2020·河北涿鹿中学高二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二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十九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八十章)
24.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能表现老子“无为而治”观点的一项是( )
①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②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③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④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⑤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⑥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A.①③⑥ B.②⑤⑥ C.②④⑤ D.①③④
25.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在第二章中,阐述了有无、难易、高下、音声、前后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的。
B.老子认为是圣贤、智慧、仁义、技巧、利益等造成了社会的混乱,理想社会应该“绝”“弃”掉这些东西。
C.老子还认为,人生的忧患来自对仁义道德的学习,一个人只有“绝学”,才可以真正地感受到生活的幸福。
D.“小国寡民”“安居乐俗”“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老子面对当时社会的保守得出的深刻认识。
26.《老子》第八十章里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2020·武汉市钢城第四中学高二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一)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领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有删改)
(二)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怒”。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獒何以异哉!
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有删改)
2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
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宜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D.道既通/游事齐宜王/宜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2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后也借指孤单无伴之人。
B.河内,泛指今山西、河北及河南黄河以北地区,有时特指今河南黄河以北地区。
C.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后亦泛称学校。
D.天子,古代人认为君权受命于天,故称帝王为天子,后亦用来指有资格继承君位的人。
2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 )
A.梁惠王面对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的现实,内心很茫然,迫切想知道原因,这是他信服孟子的主张,而实施仁政的心理基础。
B.从选文看,孟子的仁政学说,是由“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部分组成的,孟子更强调后者,因为这样,老百姓就能“衣帛食肉”。
C.太史公认同孔子的“一味根据自己的利益行事,会招致多方面的怨恨”的观点,并认为天子和庶人喜好利的弊端有所不同。
D.孟子的主张不符合所到之国的需要,是因为各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能,而他却称述唐尧、虞舜和夏、商、周三代的德政。
3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
31.面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孟子从哪些角度提出了使民加多的办法?
(2020·哈密市第十五中学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32.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何以能田猎也 B.今王鼓乐于此
C.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D.故燕王欲结于君
33.下列句子中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妻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养生丧死无憾
D.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34.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以欣赏音乐和田猎为例,先说不与民同乐会遭百姓厌弃,再谈与民同乐就会得百姓爱戴,形象表达了他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
B.孟子善于使用对比手法,把深刻的道理深入浅出地阐发出来,达到了很好的说理效果。
C.孟子以对话的形式切入论题,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增强了文章的故事性与感染力。
D.孟子“与民同乐”是希望统治阶级关心人民疾苦,其根本目的是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快乐的生活。
3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2020·广西钦州一中高二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选自《庄子·外篇·秋水》)
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车数乘。王说之,益车百乘。反于宋,见庄子,曰:“夫处穷闾厄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庄子曰:“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 子行矣!”
(选自《庄子·杂篇·列御寇》)
3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B.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C.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D.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3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名李耳,曾为周“守藏室之史”,是春秋时道家学派创始人。
B.寓言,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
C.大夫,古代职官的级名。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
D.乘,量词,用于计算车、马、舟等。文中“数乘”“百乘”均指兵车。
3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周撰写的书籍,大都是寓言之类,他善于运用叙事寓情等手法,用语一点也不拘束,肆意汪洋,然而都是空话,没有事实依据。
B.楚威王听说庄周很有才干,便派使者送给他丰厚的礼物,并许以相位。庄周以牺牛为喻,表明了自己不愿意为官的立场。
C.楚王派遣两位大臣请庄周出仕时,庄周说愿意做 “曳尾于涂中”的龟,而不愿意做死去后被珍藏在宗庙里以显示尊贵的神龟。
D.曹商以丧失尊严为代价去换取财富,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庄子对曹商的讽刺,是对那些不择手段追逐名利之徒的痛斥。
39.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
(2)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
(2020·河北涿鹿中学高二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40.下列各组句子中,全能表现孔子“仁”的思想的一项是( )
①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②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③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④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⑤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⑥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A.①③④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②⑤⑥
4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引导弟子颜渊、子路各自表达他们的志向,而孔子也抒发了自己的抱负,显现了他高尚的人格和宽宏的胸怀。
B.师生之间在和谐的气氛下相互学习和砥砺,有切磋,有请益,循循善诱,很自然地呈现出了孔门教与学的情景。
C.相比之下,孔子的志向是希望老年人得到安养,朋友间以诚相待,少年得到关爱,其关注的层面更为广阔,志向更加高尚。
D.在师生对话中,三人志愿不同,境界也有高下。子路性情豪爽,讲话鲁莽,只讲朋友义气,境界最为低下。
42.如何评价子路、颜渊、孔子的“言志”?
(2020·嘉兴市第五高级中学高二期中)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选自《寡人之于国也》)
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
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
(选自欧阳修《原弊》)
43.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罟不入洿池 数:多次
B.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畜:蓄养
C.农者,天下之本也 本:根本
D.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 岁:年
4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
C.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 自余为僇人,
D.古之为政者 树之以桑
4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让百姓按时栽种农桑,畜养牲畜,不随意耽误百姓农时,百姓就能免于饥寒,国君就能够称王天下。
B.孟子抓住梁惠王渴望民众拥戴的心理进行诱导,采用排比的手法,给他描绘出了“仁政”之后百姓安居富裕的景象,促使他实行仁政。
C.欧阳修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本,当政者只知使用民力而不知爱惜民力是不可取的。
D.欧阳修指出父母官懂得致力于农业生产而不懂得节约费用来爱护农民,这其实也是没有弄清楚致力于农业生产的方法的表现。
46.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古 之 为 政 者 上 下 相 移 用 以 济 下 之 用 力 者 甚 勤 上 之 用 物 者 有 节 民 无 遗 力 国 不 过 费
4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
(2020·山东滕州市第一中学新校高二月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先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师,以至昼夜忘,惟读书是务。及举进士时,学者方为四六,号时文,公已独步其间。天圣七年,补国子监生。是秋取解,明年省试,皆为第一人,由是名重当世。先公平生文章擅天下,未尝以矜人。初奉敕撰《唐书》,而《列传》则宋公祁所传。书成奏御,旧制惟列官最高者一人,公官高,当书。公曰:“宋公于传’功深而日久'岂可掩其名,夺其功?于是《列传》书宋公。先公平生以奖进贤材为己任。今湖州孙正言觉为合肥主簿,未与公相识。
郡守怒之,欲招拾以罪,时胡侍讲在太学以属公,公为作手书与其寮佐,令保全之,遂获免。福州处士陈烈,素不与公相识。公闻其名,知其行义,屡荐于朝,乞赐召用,朝廷即召烈为国子监直讲。先公天性正,不顾仇怨。虽以此屡被谗谤,至于贬逐。及居大位,毅然不少顾惜,尤务直道而行,横身当事,不恤浮议。是时,今司徒弗魏公当国,每诸公聚议,事有未可,公未尝不力争,或奏事上前,众议未合,公亦往返折难,无所顾避。
(《文忠集 附录二 先公事迹》,有删节)
(乙)
呜呼哀哉!公之生于世,六十有六年。民有父母,国有著龟;斯文有传,学者有师;君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为。誓如大川乔岳,不见其运动,而功利之及于物者,盖不可以数计而周知。今公之没也,赤子无所仰范,朝廷无所稽疑。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录不去愧古人以忸怩。缄词千里,以寓一哀而已实!盖上以为天下恸,而下以哭其私。呜呼哀哉!尚享!
(苏轼《祭欧阳文忠公》.有删节)
(丙)
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如公器质之深厚,知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世之学者,无问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立定大计,谓千载而一时。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颗水之湄。
(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有删节)
4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岀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录不去/愧古人以忸怩
B.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录不去/愧古人以忸怩
C.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录不去/愧古人以忸怩
D.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录不去/愧古人以忸怩
4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
A.国子监,封建时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或“国学”,就学的学员皆称太学生或国子生。
B.省试,明清时称会试,由礼部主持,每三年举行一次,第一名称为会元。从文中可知,欧田修是省试的会元。
C.文忠,是欧阳修的谥号。古代很多文学家的作品集常以谥号命名,例如《欧阳文忠公文集》《昌黎先生集》《范文正公集》。
D.尚享,也作“尚飨”,是指尊崇、高尚的享受,是旧时祭文结语,表示希望死者来享用祭品,表达对逝者的悼念。
5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文冠天下。四六文盛行时他就独步其间;修撰《唐书》完成后,皇帝赞其为修史第一人;文风豪健俊伟,令王安石叹服。
B.欧阳修举贤好士。湖州孙觉与欧阳修还未相识时,郡守欲加罪于孙觉,欧阳修亲写书信使其获免;陈烈、苏洵等亦曾得其相助。
C.欧阳修性情耿直。韩琦主持国政时,公卿聚集议事,欧阳修都会据理力争;上朝奏事,冬议不合时,也会反复争辩,无所顾忌。
D.欧阳修德高望重。苏轼赞其“大川乔岳”般的地位,王安石叹其高远深厚的才识,由衷赞美欧阳修一生的人品功业,情真意切。
5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2)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52.从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的角度比较甲文和乙、丙两文的不同。
(2020·宾县第二中学高二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53.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5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殓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C.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期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5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秦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
B.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之宝;吴起表示,治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于国家灭亡。
C.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D.吴起为楚建功,反而受到祸害。他到楚国后虽然屡建奇功,而原本的楚国贵戚却想加害与他,施暴者乱箭射击吴起;太子继位之后,这才诛杀作乱之人。
5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2)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2020·四川成都·树德中学高二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丁鸿字孝公,颍川定陵人也。父公林,字幼春,封定陵新安乡侯,食邑五千户,后徙封陵阳侯。鸿年十三,从桓荣受《欧阳尚书》,三年而明章句,善论难,为都讲,遂笃志精锐,布衣荷担,不远千里。初,林从世祖征伐,鸿独与弟盛居,怜盛幼小而共寒苦。及林卒,鸿当袭封注,上书让国于盛,不报。既葬,乃挂縗绖于冢庐而逃去,留书与盛曰:“鸿贪经书,不顾恩义,弱而随师,生不供养,死不饭唅,皇天先祖,并不祐助,身被大病,不任茅土。前上疾状,愿辞爵仲公,章寝不报,迫且当袭封。谨自放弃,逐求良医。如遂不瘳,永归沟壑。”鸿初与九江人鲍骏同事桓荣,甚相友善,及鸿亡封,与骏遇于东海,阳狂不识骏。骏乃止而让之曰:“昔伯夷、吴札乱世权行,故得申其志耳。《春秋》之义,不以家事废王事。今予以兄弟私恩而绝父不灭之基,可谓智乎?”鸿感悟,垂涕叹息,乃还就国,开门教授。鲍骏亦上书言鸿经学至行,显宗甚贤之。永平十年诏征,鸿至即召见,赐御衣及绶,禀食公车,与博士同礼。顷之,拜侍中。
十三年,兼射声校尉,建初四年,徙封鲁阳乡侯。肃宗诏鸿与广平王羡及诸儒,论定《五经》同异于北宫白虎观。鸿以才高,论难最明,诸儒称之,帝数嗟美焉。时人叹曰:“殿中无双丁孝公。”数受赏赐,擢徙校书,遂代成封为少府。门下由是益盛,远方至者数千人。和帝即位,迁太常。永元四年,代袁安为司徒,是时窦太后临政宪兄弟各擅威权鸿因日食上封事书奏十余日帝以鸿行太尉兼卫尉屯南北宫于是收窦宪大将军印绶,宪及诸弟皆自杀,六年,鸿薨,赐赠有加常礼。
(节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袭封,子孙承继前辈受封的爵位。
5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时窦太后临政宪兄弟/各擅威权/鸿因日食上封/事书奏/十余日/帝以鸿行太尉兼卫尉/屯南北宫/
B.是时窦太后临政/宪兄弟各擅威权/鸿因日食/上封事/书奏十余日/帝以鸿行太尉兼卫尉/屯南北宫/
C.是时窦太后临政宪兄弟/各擅威权/鸿因日食/上封事/书奏十余日/帝以鸿行太尉兼卫尉/屯南北宫/
D.是时窦太后临政/宪兄弟各擅威权/鸿因日食上封/事书奏/十余日/帝以鸿行太尉兼卫尉/屯南北宫/
5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縗绖”,在古代縗和绖就是丧带和丧服,“縗”“绖”合在一起说就指整套丧服,后也渐渐引申为服丧。
B.“茅土”,古分封王侯时,用五色土筑坛,按封地所在方向取一土,包以白茅而授之,后以此指王侯的封爵。
C.“就国”,在古代当一个人受到君主的分封册封而获得领土领地后,这个人前往该地进行管理统治。
D.“薨”,诸侯或后妃死曰“薨”,天子死曰“崩”,大夫死曰“不禄”,士死曰“卒”,庶人死曰“死”。
5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鸿聪慧刻苦,求学精益求精。丁鸿从师学习,三年便明白了章句,善于辩论诘难;担任都讲以后,还继续深造,不远千里求学,精神可贵。
B.丁鸿对弟善慈,托病辞爵让国。在父亲死后,丁鸿假托求医,放弃世袭封爵,辞让爵国给丁盛,友人鲍骏盛赞其有伯夷、吴札的让国之风。
C.丁鸿才学过人,广受赞誉推崇。在研究经学方面,与之论难的诸儒叹服他,丁鸿深得鲍骏、显宗、肃宗等人赞赏;教授学徒,影响较深远。
D.丁鸿渐居要职,深得皇帝信任。显宗召见丁鸿,礼遇拜官;肃宗赏赐丁鸿并提拔他为少府;和帝更是任用丁鸿为太常、司徒、太尉等要职。
6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鸿初与九江人鲍骏同事桓荣,甚相友善,及鸿亡封,与骏遇于东海,阳狂不识骏。
(2)鸿以才高,论难最明,诸儒称之,帝数嗟美焉。
(2020·长垣县第十中学高二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论语·宪问》)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6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信:真实、不虚。
B.以告者过也 过:犯错误。
C.人不厌其言 厌:满足。
D.饭疏食饮水 饭:吃。
6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
②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③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④乐亦在其中矣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63.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A.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
B.以告者过也
C.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D.见义不为,无勇也
6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
(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专题02 答案
文言文
过关训练
(2020·烟台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伯温,李守贤之从兄也。长兄惟则,怀远大将军、平阳征行万户;次伯通。岁甲戌,锦州张致叛,国王木华黎命击之,大战城北,伯通死焉。伯温行平阳元帅府事,镇青龙堡,专任东征。知平阳已陷,弟守忠被执,选骁勇拒守,久之,金人尽锐来攻,守卒夜多遁去,李成开水门导敌入,伯温登堞楼,谓左右曰:“吾兄弟仗节拥麾,受方面之寄,当以死报国。吾弟已被执,我不可再辱,汝等宜自逃生。”士卒皆犹豫不忍去,伯温即拔剑杀家属,投井中,以刃植柱,刺心而死。金人登楼,见伯温抱柱如生,无不嗟叹。
弟守正,自幼时尝质于木华黎,后为平阳守,活俘虏甚众,以功授银青荣禄大夫、河东南路兵马都元帅。岁庚寅,上党、晋阳合兵攻汾州,将陷,守正以义赴援,众寡不敌。别遣老弱百人,曳薪扬尘,多张旗帜,敌惧,遂解去。汾人持牛酒迎犒者,道不绝,且泣谢曰:“幸公完是州,德甚大,愿奉是州以从。”关中兵屯吉州,酋领杨铁枪以数千人叛,守正出兵擒之。轩成据隰州,守正往击之中矢伤足及归疮甚会金人完颜合达攻平阳守正裹疮战殁。大帅以其兄守忠代之。
守忠官至银青荣禄大夫、河东南路兵马都元帅,兼知平阳府事。壬午冬,平阳公胡景山以青龙堡降。尝从攻益都,北还,军将彭智孙乘间据义州叛,守忠闻之,长驱抵城下,力战,复之。丁亥夏四月,金纥石烈真袭击平阳行营招讨使权国王按察儿于洪洞,守忠出援之,会于高梁,师溃入城。平阳副帅夹谷常德潜献东门以纳金兵,城遂陷。金人执守忠至汴,诱以高爵,使降,守忠骂之,语恶,金人怒,置守忠铁笼中,火炙死。
(节选自《元史·卷一百九十三·列传第八十》,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守正往击之/中矢/伤足及归/疮甚/会金人完颜合达攻平阳守正/裹疮战殁
B.守正往击之/中矢伤足/及归/疮甚/会金人完颜合达攻平阳/守正裹疮战殁
C.守正往/击之中矢/伤足及归/疮甚/会金人完颜合达攻平阳/守正裹疮战殁
D.守正往/击之中矢/伤足/及归疮甚/会金人完颜合达攻平阳守正/裹疮战殁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户,世袭军职,金初设,元相沿,总领于中央枢密院;驻于各路者,则分属于行省。
B.堞楼,即城楼;堞,古代城墙之上形如齿状的矮墙,作战时可抵挡敌人的矢石攻击。
C.河东,古地名,因在淮河以东而得名;秦汉于此设郡,唐置道,宋置路,皆称河东。
D.行营,是指出征时的军营,亦指军事长官的驻地办事处;还指巡视军营、往来营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伯温体恤部下,刚烈勇毅。青龙堡失守后,李伯温知道大势已去,他让部下各自逃生,在杀死家属后自杀殉国。
B.李守正为人侠义,富有智谋。在汾州保卫战中,守正派兵驰援,以寡敌众,虽然退敌,却终因伤势过重而不幸身亡。
C.李守忠多有战功,视死如归。李守忠在出兵支援洪洞的战斗中兵败被俘,他拒绝金人利诱,直面酷刑,惨烈而死。
D.李家人赤胆忠心,满门忠烈。李氏家族,不乏国家的栋梁之才,伯通、伯温、守忠、守正都为国捐躯,可歌可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别遣老弱百人,曳薪扬尘,多张旗帜,敌惧,遂解去。
⑵军将彭智孙乘间据义州叛,守忠闻之,长驱抵城下,力战,复之。
5.李伯温为什么先杀家属又自杀而死?
【答案】
1.B
2.C
3.B
4.⑴另外派遣一百名老弱士兵,拖着柴薪扬起尘土,多多竖立旗帜,敌人害怕(人多),于是撤去包围离开了。
⑵军中大将彭智孙趁机占据义州反叛,李守忠听说这件事,长途行军迅速到达城下,奋力作战,收复义州。
5.①以死回报朝廷对李家的信任和重托;②避免被捕受辱,以捍卫自身及家族尊严;③以绝部下念头,让他们坚定逃生决心,借此保全部下。
【分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本题,“守正往击之”句意为:李守正前去攻打他们。“守正”作主语,“击”作谓语,“之”作宾语。所以,句中不用停顿,应在“之”后停顿,排除C、D项。“守正裹疮战殁”句意为:李守正带伤战死。句中“守正”作主语,“裹疮战殁”作谓语,所以应在“守正”之前停顿,排除A项。
故选B。
2.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因在淮河以东而得名”错,“河东”应为“黄河以东”。
故选C。
3.本题考查文言文的分析综合能力。属于信息筛选。解答本题,要求考生认真审题,题干要求“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做题时要回归语境,对选项中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译错等。
B项,李守正并非死于汾州保卫战。原文,“轩成据隰州,守正往击之,中矢伤足。及归,疮甚。会金人完颜合达攻平阳,守正裹疮战殁”。由此可见,李守正是在攻打隰州时被箭伤,在平阳与金人作战时战死,并非战死汾州。
故选B。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别”,另外;“曳”,拖着;“张”,竖立;“解去”,撤退离开。第二句关键点:“乘间”,趁机;“长驱”,长途行军;“抵”,到达;“复”,收复。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筛选文中的信息”是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分析综合”能力层级中的一个重要考点。所谓“筛选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准确把握文中的信息。本题题干要求回答李伯温先杀家属又自杀而死的原因。这是一道原因筛选概括题,回答时要把握题干这一要求,结合当时的形势和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然后用现代汉语将这些内容整合概况即可。
精读李伯温“登堞楼,谓左右曰:‘吾兄弟仗节拥麾,受方面之寄,当以死报国。吾弟已被执,我不可再辱,汝等宜自逃生。’士卒皆犹豫不忍去,伯温即拔剑杀家属,投井中,以刃植柱,刺心而死”这段话。
其中“吾兄弟仗节拥麾,受方面之寄,当以死报国”句表明李伯温要以死回报朝廷对李家的信任和重托。
“吾弟已被执,我不可再辱,汝等宜自逃生”句表明李伯温避免被捕受辱,以捍卫自身及家族尊严。
“士卒皆犹豫不忍去,伯温即拔剑杀家属,投井中,以刃植柱,刺心而死”句表明李伯温是为了断绝部下不忍新心逃走的念头,让他们下定坚决逃生的决心,他借此要保全自己的部下。
参考译文:
李伯温,是李守贤的堂兄。他的大哥李惟则,是怀远大将军、平阳征行万户。他的二哥李伯通。甲戌年,锦州张致反叛,国王木华黎命令部下攻打他,双方在城北大战,李伯通战死了。伯李温处理平阳元帅府的事情,镇守青龙堡,专门负责东征这件事。李伯温知道平阳城已经被攻陷,弟弟李守忠被抓,他挑选骁勇善战的士兵据险坚守,很久以后,金人全部精锐部队来攻城,守城的士兵大多连夜逃跑了。李成打开水门引导敌入进城,李伯温登上城楼,对身边的近侍说:“我兄弟坚守节操,拥有军权,收到各方面的期待,应当意思报答国家。我的弟弟意境被抓,我不能再受到侮辱,你们应该各自逃生。”士兵们搜犹豫着不忍心离开,李伯温就拔出剑杀了自己的家属,自己投井里,把刀竖在地上像柱子一样,刀刺过他的心脏死了。金人登上城楼,看见伯温抱着刀柱子像活着一样,没有不叹息的。
李伯温的弟弟李守正,在年幼的时候曾经在木华黎那里做人质,后来担任平阳太守,使俘虏活下来很多,因为战功授予银青荣禄大夫、河东南路兵马都元帅等职。庚寅年,上党、晋阳合兵攻打汾州,汾州城即将被攻陷,李守正凭借仗义前去援救,双方力量悬殊打不过。另外派遣一百名老弱士兵,拖着柴薪扬起尘土,多多竖立旗帜,敌人害怕(人多),于是撤去包围离开了。汾州人拿着牛肉美酒迎接犒劳军队的人,在道路上不断,并且哭泣着感谢说:“幸亏李公保全这汾州,功德很大,愿意奉上这个听从他的。”关中军队在吉州驻扎,酋领杨铁枪率领几千人反叛,李守正率兵捉拿他。轩成战据隰州,李守正前去攻打他,被箭射中,伤到了脚足,等到回来,伤口已经很厉害。恰逢金人完颜合达攻打平阳,李守正带着箭伤战死。大帅让他的哥哥李守忠代替他。
李守忠官至银青荣禄大夫、河东南路兵马都元帅,兼职管理平阳府的事情。壬午年的冬天,平阳公胡景山带着青龙堡投降。李守忠曾经跟着攻打益都,从北方回来时,军中大将彭智孙趁机占据义州反叛,李守忠听说这件事,长途行军迅速到达城下,奋力作战,收复义州。丁亥年夏天四月,金纥石烈真袭击平阳行营招讨使权国王按察儿于洪洞,李守忠出兵救援洪洞,在高梁会战,军队溃败入城。平阳副帅夹谷常德暗中献出东门来接应金兵,于是城池被攻陷。金人捉住李守忠,把他押到汴梁,用高高的爵位引诱他,想使他投降,李守忠怒骂金人,出语不好,金人发怒,把李守忠放在铁笼里,用火烤死了他。
(2020·山东潍坊一中高二期末)阅读下面三则文言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豨拜为巨鹿守,辞于淮阴侯。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仰天叹日:“子可与言乎?欲与子有言也。”豨日:“唯将军令之。”淮阴侯日:“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陈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日:“谨奉教!”汉十年,陈豨果反。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阴使人至豨所,日:“第举兵,吾从此助公。”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报。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欲杀之。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日:“虽疾,强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信方斩,日:“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乙)
世或以韩信为首建大策,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观其距蒯通之说,迎高祖于陈,岂有反心哉!良由失职怏怏,遂陷悖逆。夫以卢绾里闬旧恩,犹南面王燕,信乃以列侯奉朝请,岂非高祖亦有负于信哉!臣以为高祖用诈谋禽信于陈,言负则有之;虽然,信亦有以取之也。始,汉与楚相距荥阳,信灭齐,不还报而自王;其后汉追楚至固陵,与信期共攻楚而信不至。当是之时,高祖固有取信之心矣,顾力不能耳。及天下已定,则信复何恃哉!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丙)
前贤皆辩其无反状,大抵出于告变者之诬词,及吕后与相国文致耳。史公依汉廷狱案叙入传中而其冤自见。一饭千金,弗忘漂母;解衣推食,宁负高皇?不听涉、通于拥兵王齐之日,必不妄动于淮阴家居之时;不思结连布、越大国之王,必不轻约边远无能之将。宾客多,与称病之人何涉?左右辟则契手之语谁闻上竭入贺谋逆煮未必坦率如斯是知高祖畏恶其能非一朝夕。
(节选自梁玉绳《史记志疑》)
[注]①卢绾,沛丰人,与刘邦是同乡好友。②涉,武涉,秦末汉初谋士,曾游说韩信反汉与楚。③布,指英布,越,指彭越,皆为秦末汉初名将。其二人与韩信并称汉初三大名将,后因谋反罪被杀。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左右辟/则挈手之语/谁闻上谒人贺/谋逆者未必坦率如斯/是知高祖畏恶/其能非一朝夕
B.左右辟/则挈手之语/谁闻上谒人贺谋逆者/未必坦率如斯/是知高祖畏恶其能/非一朝夕
C.左右辟/则挈手之语谁闻/上谒人贺/谋逆者未必坦率如斯/是知高祖畏恶其能/非一朝夕
D.左右辟则挈手之语/谁闻上谒/人贺谋逆者/未必坦率如斯/是知高祖畏恶其能/非一朝夕
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第举兵,吾从此助公 第:只,只管
②待豨报 报:告诉
③大抵皆信之功也 大抵:大都
④信乃以列侯奉朝请 朝请:诸侯秋季朝见天子叫朝,春季朝见为请
⑤良由失职快怏 良由:实在是因为
⑥史公依汉廷狱案叙入传中而其冤自见 狱:牢狱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信缺乏政治智慧。他认为陈豨屯聚精兵于管辖地区,自己又在京城做内应,足以对抗朝廷,就唆使陈豨叛乱。.
B.韩信易轻信他人。反叛的消息由家臣之弟泄露后,韩信便被吕后伙同萧何骗至宫中,然后被杀掉,其三族也被诛杀。
C.司马光评论韩信客观全面。他既借世人之口赞扬了韩信的功绩,又指出韩信咎由自取,使刘邦平定天下后起了杀心。
D.梁玉绳认为韩信被杀实在冤屈。他指出韩信非但没有谋反之心,反而是一个忠于国君、心念旧恩、心胸坦荡的人。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2)臣以为高祖用诈谋禽信于陈,言负则有之。
10.请结合(乙)(丙)两文,简要概括韩信被杀的自身原因。
【答案】
6.C
7.B
8.C
9.(1) 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竟然被妇女小人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
(2)我认为,汉高祖用欺骗的手段在陈地抓获韩信,说他亏待(辜负)韩信是有的。
10.①韩信不受重用,导致内心不快;②韩信居功自傲;③韩信功高震主。
【分析】
6.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让身边的人退下,然后拉着手所说的诺又有谁能听见?进见皇上派来的使者祝贺陈豨被灭,作为叛逆者不一定这样坦然轻率。所以看出高祖害怕嫉恨他的才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啊”。
“则挈手之语谁闻”中,“则”,然后,连词,放在句首,之前断开,排除D;
“谋逆者未必坦率如斯”中,“谋逆者”,主语,之前断开,排除B;
“是知高祖畏恶其能”中,“能”是“畏恶”的具体内容,之间不断开,排除A。
故选C。
7.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②句意为:等待着陈豨的回复。报,回复。
④句意为:而韩信却以侯爵身份定期参加朝会。朝请,定期参加朝会,古代诸侯春季朝见天子叫朝,秋季朝见为请。
⑥句意为:司马迁依据汉朝案件文本叙述载入列传中,就自然说明他是冤枉的。狱,案件。
故选B。
8.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C项,“……又指出韩信咎由自取,使刘邦平定天下后起了杀心”错误,刘邦杀韩信的心思早已有之。
故选C。
9.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中“乃”,竟然;“为……所”,表被动;“岂……哉”,难道……吗。(2)中“以为”,认为;“禽”,抓获;“负”,辜负。
10.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信乃以列侯奉朝请,岂非高祖亦有负于信哉”,意思是“而韩信却以侯爵身份定期参加朝会,高祖难道没有亏待韩信的地方吗”,即韩信不受重用,导致内心不快;“虽然,信亦有以取之也。始,汉与楚相距荥阳,信灭齐,不还报而自王;其后汉追楚至固陵,与信期共攻楚而信不至。当是之时,高祖固有取信之心矣,顾力不能耳”,意思是“不过,韩信也有咎由自取之处。当初,汉王与楚王在荥阳相持,韩信灭掉齐国,不来奏报汉王却自立为王;其后,汉王追击楚王到固陵,与韩信约定共同进攻楚王,而韩信按兵不动。当时,高祖就有诛杀韩信的念头了,只是力量还做不到罢了”,即韩信居功自傲;“是知高祖畏恶其能,非一朝夕”,意思是“所以看出高祖害怕嫉恨他的才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啊”,即韩信功高震主。
参考译文:
(甲)
陈豨被任命为巨鹿郡守,向淮阴侯辞行。淮阴侯拉着他的手,避开侍从和他在庭院里漫步,仰望苍天叹息说:“您可以听听我的知心话吗?有些心里话想跟您谈谈。”陈歸说:“一切听任将军吩咐。”淮阴侯说:“ 您管辖的地区,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而您,是陛下信任宠幸的臣子。如果有人告发说您反叛,陛下一定不会相信;第二次告发,陛下就怀疑了;第三次告发,陛下必然大怒而亲自率兵前来国剿。我为您在京城做内应,天下就可以取得了。”陈豨一向知道韩信的雄才大略,深信不疑,说:“我一定听从您的指教。”汉十年,陈豨果然反叛。皇上亲自率领兵马前往,韩信托病没有随从。他暗中派人到陈豨处说:“你只管起兵,我在这里协助你。”韩信就和家臣商量,夜里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打算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部署完毕,等待着陈豨的回复。他的一位家臣得罪了韩信,韩信把他囚禁起来,打算杀掉他。他的弟弟上书告变,向吕后告发了韩信准备反叛的情况。吕后打算把韩信召来,又怕他的党羽不肯就范,就和萧相国谋划,令人假说从皇上那儿来,说陈豨已被俘获处死,列侯群臣都来祝贺。萧相国欺骗韩信说:“ 你即使有病,也要强打精神进宫祝贺吧。”韩信进宫,吕后命令武士把韩信捆起来,他在长乐宫的钟室被杀。韩信临斩时说:“ 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竟然被妇女小人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高祖最终诛杀韩信三族。
(乙)
世人有的认为,韩信为汉高祖首先奠定开业大计,汉朝能得到天下的原因,大致都归功于韩信。再看他拒绝蒯通的建议,在陈地迎接高祖,哪里有反叛之心呢?实在是因为失去诸侯王的权位后快快不快,才陷于大逆不道。卢绾仅仅和高祖有里巷旧邻的交情,就被封为燕王,而韩信却以侯爵身份定期参加朝会,高祖难道没有亏待韩信的地方吗?我认为:汉高祖用欺骗的手段在陈地抓获韩信,说他亏待韩信是有的;不过,韩信也有咎由自取之处。当初,汉王与楚王在荥阳相持,韩信灭掉齐国,不来奏报汉王却自立为王;其后,汉王追击楚王到固陵,与韩信约定共同进攻楚王,而韩信按兵不动。当时,高祖就有诛杀韩信的念头了,只是力量还做不到罢了。待到天下已经平定,韩信还有什么可倚仗的呢!
(丙)
历代先贤都辩说韩信没有反叛的迹象,说其反叛,大概是由告密者的诬告之词和吕后、萧何陈述得来的。司马迁依据汉朝案件文本叙述载入列传中,就自然说明他是冤枉的。吃了别人一顿饭,就拿千金来报答,说明他不会忘掉漂母;刘邦把穿着的衣服脱下给韩信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让韩信吃,韩信怎能辜负高祖?韩信在手握重兵统治齐国的时候没有听取式涉、蒯通让其造反的建议,也一定不会在他闲居淮阴时草率造反;韩信不去想和英布、彭越等大国的王侯结盟,也一定不会轻易和身处边远没有本事的将领订立盟约。宾客众多,和“称病之人”(韩信)有什么关系?让身边的人退下,然后拉着手所说的诺又有谁能听见?进见皇上派来的使者祝贺陈豨被灭,作为叛逆者不一定这样坦然轻率。所以看出高祖害怕嫉恨他的才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啊。
(2020·宁津县第一中学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庄为大吏,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请治行者何也 ”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郑庄、汲黯始列为九卿,廉,内行修洁。此两人中废,家贫,宾客益落。及居郡,卒后家无余资财。庄兄弟子孙以庄故,至二千石六七人焉。
太史公曰:夫以汲、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处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汲、郑亦云。悲夫!
(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
B.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通负
C.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通负
D.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
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洗沐,汉朝制度,官吏五日一沐浴,文中指沐浴更衣。
B.黄老,黄帝与老子,道家以黄、老为祖,称道家为“黄老”。
C.九卿,古代中央政府九个高级官职,如司马、廷尉等。
D.侯,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二等,秦汉以后是仅次于王公的爵位。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庄行侠仗义,喜爱交友。他解救张羽的危难,声名远播;慰问老友,与宾客交往,乐此不疲。
B.郑庄追慕长者,以礼待人。他非常仰慕德高望重的人,唯恐见不到;对宾客无论贵贱都执宾主之礼。
C.郑庄居官廉洁,不治产业。他廉洁从政又不置办家产,把俸禄和赏赐分赠给宾客,因而死后家无余财。
D.郑庄推崇贤才,仁厚爱士。只要有进言的机会,他就称道天下贤士;从不直呼官吏名字,尊重对方。
14.班固评价《史记》“不虚美,不隐恶”,“不隐恶”在本文中有哪些具体体现?
15.翻译下列句子。
(1)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2)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能急人之困。
(3)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
【答案】
11.A
12.A
13.C
14.①郑庄在朝常常附和顺从皇上的意见,不敢表明自己的态度。②郑庄举人不当。他保举的宾客,替大农令承办运输,亏欠钱款甚多,自己也因此获罪。
15.(1)我这个粗野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个地步啊!
(2)我赵胜自愿依附魏国和您结为姻亲的原因,就是因为公子有崇高的道义,能够解救他人于危难之中。
(3)兵法上说:急行军百里与敌人争利的有可能损失上将军,急行军五十里与敌人争利的只有一半士兵能赶到。
【分析】
1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断句的时候要注意关键词和句式,并结合句子结构和句意来分析,运用排除法作答。
本题句子大概意思是“到了晚年,汉朝征讨匈奴,招抚各地少数民族,天下耗费财物很多,国家财力物力更加匮乏。郑庄保举的人及其宾客,替大农令承办运输,亏欠钱款甚多。”
BC项,“四夷”意思为“各地少数民族”,作“招”的宾语,承前省略主语“汉”,意思是“(汉朝)招抚各地少数民族”,意思独立,结构完整,前后断开,排除BC两项;
D项,“多”意思是“很多,甚多”,修饰“逋负”,强调亏欠钱款之多,根据句意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故选A。
12.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
A项,“……官吏五日一沐浴,文中指沐浴更衣”说法错误,洗沐,释义为沐浴,借指休假。汉朝制度,官吏五日一休沐,文中指休假。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因果关系不当,郑庄死后家无余财主要由于家道中落。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筛选整合文言文中信息,概括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比如本题,题目是“班固评价《史记》‘不虚美,不隐恶’,‘不隐恶’在本文中有哪些具体体现”,“不虚美,不隐恶”是对于史学家的评价,赞扬史学作者注重史德,实事求是不拘于儒家教义的约束,对史实总是细加考证,秉笔直书,不妄加赞美,也不隐其恶行。题目是要求学生指出文章不掩饰传主郑庄缺点过错具体体现有哪些。然后通读文章,筛选出文章中记述传主郑庄缺点过错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回答问题。
本题,通读文章,根据文章中“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得出“郑庄在朝常常附和顺从皇上的意见,不敢表明自己的态度”;根据“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得出“郑庄举人不当。他保举的宾客,替大农令承办运输,亏欠钱款甚多,自己也因此获罪”。
1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第(1)句中 “鄙贱”,粗野卑贱;“宽”,宽容;“之”,代词,我。第(2)句中“所以”,……的原因;“自附”,自愿依托;“以”,因为;“高义”,崇高道义;“急”,为……着急;“能急人之困”,能为他人的困难而着急,即能热心帮助别人摆脱危难;“……者,……”表判断,翻译时要体现出来。第(3)句中“百里”“五十里”,指急行军百里,急行军五十里;“趣利”,“趣”通“趋”,趣利,追逐利益,争利;“蹶”,损失;“上将”,指上将军;“军半至”,指一半士兵能赶到。
参考译文
郑当时,字庄,是陈县人。郑庄以仗义行侠为乐事,解救张羽的危难,声名传遍到梁、楚之间。孝景帝时,他做太子舍人。每逢五天一次的休假日,他经常在长安四郊置备马匹,慰问各位老友,迎送宾朋,夜以继日,直到天亮,还时常担心不能访遍好友。郑庄喜爱道家学说,仰慕德高望重的人好像惟恐见不到他们一样。他年纪轻,官职低微,但交游相知的都是祖父一辈的人,是天下闻名的人。武帝即位后,郑庄逐渐升迁为鲁国中尉、济南太守、江都国相,到九卿中的右内史。由于武安侯和魏其侯的议论,他被贬为詹事,又调任大农令。郑庄身居高位时,告诫属下官吏说:“客人到来,不论尊贵或低贱,一律不得让人滞留门口等候。”他敬执主人待客之礼,以自己的高贵身分屈居于客人之下。郑庄廉洁,又不置办家产,仅依靠官俸和赏赐所得赠给诸位友人,而他所赠送的礼物,只不过是用竹器盛的吃食。每逢上朝,遇有向皇上进言的机会,他必得称道天下德高望重的人。他推举士人和属下的丞、史,确实饶有兴味,时常认为他们比自己贤能。他从不对吏员直呼其名,与属下谈话时,好像生怕伤害了对方。听到别人有高见,便报告皇上,唯恐延误。因此,殽山以东广大地区的士人一致称赞他。郑庄被派遣视察黄河决口,请求给五天时间准备行装。皇上说:“我听说‘郑庄远行,千里不带粮’,为什么还要请求准备行装的时间?”但是郑庄在朝中常常附和顺从主上之意,不敢过于表明自己的是非主张。到了晚年,汉朝征讨匈奴,招抚各地少数民族,天下耗费财物很多,国家财力物力更加匮乏。郑庄保举的人及其宾客,替大农令承办运输,亏欠钱款甚多。司马安任淮阳郡太守,检举此事,郑庄因此获罪,赎罪后削职为平民。不久,暂代长史之职。皇上认为他年事已高,让他去做汝南太守。几年后,在官任上去世。郑庄、汲黯当初位列九卿,为政清廉,居家时品行也高洁纯正。这两人中途都曾被罢官,家境清贫,宾客日趋没落。待到做郡守,死后家中没有剩余的财物。郑庄的兄弟子孙因他的缘故,官至二千石的有六七人之多。
太史公说:凭着汲黯、郑庄的贤能,有权势时宾客十倍,无权势时情形就相反,他们尚且如此,更何况一般人呢!起初翟公担任廷尉时,宾客满门;等到他被免官,门外可以设置捕雀的罗网。他再担任廷尉后,宾客们又想前往,翟公就在门上写道:“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汲黯、郑庄也有这样的遭遇,可悲啊!
(2020·天津市静海区第四中学高二月考)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 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墨子·非攻上》)
武王践功①,梦见三神,曰:“予既沈渍殷纣于酒德矣,往攻之,予必使汝大堪之。”武王乃攻狂夫,反②商之③周,天赐武王黄鸟之旗。王既已克殷,成④帝之来⑤,分主诸神,祀纣先王,通维⑥四夷,而天下莫不宾,焉袭汤之绪,此即武王之所以诛纣也。若以此三圣王者观之,则非所谓攻也,所谓诛也。
(《墨子·非攻下》)
[注]①践功:当为“践阼”之误,即位。②反:同“翻”。③之:“作”字误写。④成:完成。⑤来:同“赉”,赏赐。⑥维:同“于”。
16.上述材料主要体现了墨子的“ ”主张。
17.武王身为商纣之臣却举兵诛纣,而墨子仍然尊之为“圣王”,为什么呢?请结合第二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18.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3)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
【答案】
16.非攻
17.墨子主张“非攻”,而“诛”并不是“攻”。武王秉承天命,顺应民意,诛杀暴君,还天下太平,恰恰是行圣王之道,所以墨子仍然尊之为“圣王”。以此观之,墨子为民立场鲜明,他反对的是不义战争,并不反对正义战争。
18.(1)因此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珍贵难得的货品,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
(2)知道想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只想坚定不移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
(3)看待父亲、兄长与君主就像看待自身,怎么会有不孝?
【分析】
16.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第一则材料墨子指出有些人不辨黑白,不能分清楚道德与不道德,不能正确对待义和不义,攻打他国是不义的;第二则材料举了武王诛纣的例子,说明,“诛”是诛杀不义,“诛”不是“攻”;综合两则材料来看,都是阐述了墨子的“非攻”主张。
17.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读懂原文的意思,然后进行分析总结。
墨子虽然主张“非攻”,但是并不是完全反对战争,只要是对人民有利的正义之战,他也是赞同的。墨子主张“非攻”,而“诛”并不是“攻”,武王秉承天命,顺应民意,诛杀暴君,还天下太平,恰恰是行圣王之道,所以墨子仍然尊之为“圣王”。
18.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1)是以,因此;欲,动词,想要;不欲,不想要的(货品);贵,形容词作动词,珍贵,看重;复,补救;过,过错。本句注意省略成分,“不欲”“不学”前省略(常人)。
(2)知止,知道(想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定,志向坚定不移;静,心不妄动;安,性情安和。
(3)视,看待;父兄,父亲和兄长;若,像;其身,他自身;恶,怎么;施,施行。
参考译文:⑴现在有人在这里,见一点黑说是黑,见一片黑却说是白,那么一定以为这人是不知黑白的区别了。尝一点苦说苦,尝多了苦却说是甜,那么一定以为这个人是不知苦甜的区别了。现在有人一干小的坏事,君子们就知道而且谴责它;而有人干大的坏事,攻打别国,君子们却不知道谴责,反而称赞它,说它是义;这能说懂得义与不义的区别吗?由此可知世上的君子,分辨义与不义是多么混乱啊。
⑵周武王即位,梦见三位神人说:‘我已经使殷纣沉湎在酒乐之中,(你)去攻打他,我一定使你彻底战胜他。’武王于是去进攻纣这个疯子,灭商兴周。上天赐给武王黄鸟之旗。武王既已战胜殷商,承受上天的赏赐,命令诸侯分祭诸神,并祭祀纣的祖先,政教通达四方,而天下没有不归附的,于是继承了汤的功业。这就是武王诛纣的原因。如果从这几位圣王来看,则(他们)并非‘攻’,而叫作‘诛’。”
(2020·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高二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忠字伯始,永初中辟司徒府,三迁廷尉正,以才能有声称。司徒刘恺举忠明习法律,宜备机密,于是擢拜尚书,使居三公曹。忠自以世典刑法,用心务在宽详。初父宠在廷尉上除汉法溢于《甫刑》者未施行及宠免后遂寝而苛法稍繁人不堪之忠略依宠意奏上二十三条,为《决事比》,以省请谳之敝。又上除蚕室刑;解臧吏三世禁锢;狂易杀人,得减重论;母子兄弟相代死,听,赦所代者。事皆施行。及邓太后崩,安帝始亲朝事。忠以为临政之初,宜征聘贤才,以宣助风化。常侍江京、李闰等皆为列侯,共秉权任。帝又爱信阿母王圣,封为野王君。忠内怀惧懑而未敢陈谏,乃作《搢绅先生论》以讽,文多,故不载。自帝即位以后,频遭元二之厄,百姓流亡,盗贼并起,郡县更相饰匿,莫肯纠发。忠独以为忧,上疏。元初三年有诏,大臣得行三年丧,服阕还职。忠因此上言:“孝宣皇帝旧令,人从军屯及给事县官者,大父母死未满三月,皆勿徭,令得葬送。请依此制。”太后从之。忠以久次,转为仆射。时帝数遣黄门常侍及中使伯荣往来甘陵,而伯荣负宠骄蹇,所经郡国莫不迎为礼谒。又霖雨积时,河水涌溢,百姓骚动。忠上疏,书奏不省。时三府任轻,机事专委尚书,而灾眚变咎,辄切免公台。忠以为非国旧体,上疏谏。忠意常在褒崇大臣,待下以礼。其九卿有疾,使者临问,加赐钱布,皆忠所建奏。顷之,迁尚书令。延光三年,拜司隶校尉。纠正中官外戚宾客,近幸惮之,不欲忠在内。明年,出为江夏太守,复留拜尚书今,会疾卒。
(节选自《后汉书·陈忠传》,有删改)
1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父宠在廷尉上/除汉法溢于《甫刑》者/未施行/及宠免/后遂寝而苛法稍繁/人不堪之/忠略依宠意/奏上二十三条
B.初/父宠在廷尉/上除汉法溢于《甫刑》者/未施行/及宠免后遂寝/而苛法稍繁/人不堪之/忠略依宠意/奏上二十三条
C.初/父宠在廷尉上/除汉法溢于《甫刑》者/未施行/及宠免后遂寝/而苛法稍繁/人不堪之/忠略依宠意奏/上二十三条
D.初/父宠在廷尉/上除汉法溢于《甫刑》者/未施行/及宠免/后遂寝而苛法稍繁/人不堪之/忠略依宠意奏/上二十三条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请谳,指古代下级官吏遇到疑难案件不能决断时,请求上级机关审核定案。
B.服阕,是三年守丧期满除服之意。古代有为父母服孝三年的礼制,期满才可脱孝服。
C.郡国,是郡和诸侯国的并称,汉代分天下为郡与国,都直属中央,国是诸侯王的封地。
D.近幸,指受到帝王宠幸的皇妃、宫女之类,其往往假借皇威勾结朝臣干预朝政。
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忠才能突出,得到司徒举荐。他担任廷尉正时,就因才能突出获得美好的声誉,司徒刘恺举荐他,建议让他担任机密职官,他被提拔担任尚书。
B.陈忠明习法律,执法务求宽大。他家世代主管刑法,他执法追求法律的宽大审慎,提出了废除残忍的宫刑、精神失常的人杀人从轻发落等建议。
C.陈忠忧国忧民,不断上疏朝廷。皇帝执政之初,他主张征召聘用贤才;皇帝分封乳母,他上疏反对;百姓流亡,盗贼并起,郡县隐匿不报,他上疏奏闻。
D.陈忠尊崇大臣,加强制度建设。他对于不符合国家制度的规定,敢于上疏劝谏;因为他的提议,九卿患病,朝廷就派使者前往慰问,增加赏赐钱布。
2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忠内怀惧懑而未敢陈谏,乃作《搢绅先生论》以讽,文多,故不载。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