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主题阅读创新学案15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届高三语文主题阅读创新学案151

资源简介

2023届高三语文主题阅读创新学案
(第151期)
晨读素材篇
主题:家风传承
【名言警句】
1.长辈传给我的好家风,正是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风向标”,为我每一次的抉择、每一次的迷茫指引方向。
2.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
3.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4.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
5、无瑕之玉,可以为国器;孝梯之子,可以为家瑞。 ——李邦献
6、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礼记·大学》
7、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触龙说赵太后》
8、父之爱子,教以义方。 ——司马光
9传家两字,曰读与耕;兴家两字,曰俭与勤;安家两字,曰让与忍。 ——吕坤
10勤俭,治家之本,忠孝,齐家之本,谨慎,保家之本,诗书,起家之本,积善,传家之本。 ——金缨
精彩段落: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岁月也许会改变容颜,白了黑发,好的家风却会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每一个人的心田。好的家风指导着人们的一言一行,给家人们正面向上的引导,给家人们带来温暖和感动。
【典型事例】
1、《我和我的父辈》中抗日英雄、冀中骑兵团团长马兴仁为了掩护群众,选择了牺牲自己的儿子乘风。一边是没有回路的死,一边是没有目的的生。面对日军的侵略,以马兴仁为首的冀中骑兵团冲锋在前,身先士卒,夜以继日战斗在抗日的最前沿,他们以舍身忘我的奉献、勇往直前的无畏、决不退缩的担当、一心为民的坚守,为群众建起了一道生命屏障,他们是令人敬仰的“人民英雄”。
2、注重家风传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家风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家风在于平时的培育,更在于实际中的践行。黄子云父亲能够将三个子女都送到部队,表明他对良好家风的重视。家风正,则子女正;家风纯,则子女纯,好的家风才能培育出优秀的子女。
3、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黄子云一家三姐弟全部进入军营,为保家卫国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心系国家的表现。在国与家面前,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国,这彰显了他们的责任与担当。
4、习近平总书记至今难忘的是,小时候母亲背着他去书店买小人书《岳飞传》,买回来之后,母亲就给他讲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总书记后来回忆道:“我说,把字刺上去,多疼啊!我母亲说,是疼,但心里铭记住了。‘精忠报国’四个字,我从那个时候一直记到现在,它也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
5、中国人历来讲求精忠报国,革命战争年代母亲教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先大家后小家、为大家舍小家,都体现着向上的家庭追求,体现着高尚的家国情怀。
6、跟着父母在医院长大的钟南山,打小耳闻目睹父母对待病人的态度。他发现,两人的喜怒哀乐是跟病人病情的好坏密切关联的。他们不愿意看到的是,经过努力病人的病情还是没有得到改善。“那时就觉得,当医生能给别人解决问题,会得到社会的尊重。”钟南山曾在接受采访时说。
【优秀标题】
《家风是盏灯》
《家风无言,润我成长》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写作指导篇
作文素材|2021高考试卷高分作文筋骨句(三)
2021年全国课标乙卷
1.题目:青年当立鸿鹄志,华光璀璨理想心
分论点一:追梦青年,我愿你求之于内,加强自身修养,点燃理想之灯。
分论点二:追梦青年,我愿你求之于外,责任使命在肩,助力理想辉煌。
分论点二:追梦青年,我愿你面向未来,坚守家国梦想,推进复兴大业。
2.题目:三美致远,理想可期
分论点一:以德修身,乃人修身之本。
分论点二:以学正思,厚积方能薄发。
分论点二:以义明志,求真还需务实。
3.题目: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分论点一:生食华夏之蜀黍,当思神州之安危。心之所向,当以矫思为矢。
分论点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心之所向,当以大义为的。
4.题目:时代千帆竞发,青年奋楫启航
分论点一:正思之,求之于内,青年以修身为舟。
分论点二:明志之,心怀大义,青年扬理想之帆。
分论点二:笃行之,奠而后发,青年击奋发之楫。
5.题目:万里纵横理想在,青春不负盛世情
分论点一:路漫漫,道阻险,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分论点二:路遥遥,道阻长,唯有自信可绘精彩画卷。
分论点三:路迢迢,道阻跻,唯有奋斗能创盛世安澜。
6.题目:理想照亮征途,看破山河万里
分论点一:“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厚植爱国情怀,铸就强弓利箭。
分论点二:“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蓬莱”,勇立报国之志,锁定理想靶心。
分论点三:“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付诸实际行动,绽放理想之花。
7.题目:正确追求理想,方能行稳致远
分论点一:扎实的基础,是我辈青年追求理想有力的臂膀。
分论点二:科学的方法,是我辈青年追求理想的捷径。
分论点三:正确的目标,是我辈青年追求理想的动力源泉。
8.题目:修身矫思明志,大义自成芳华
分论点一:青年当以修身为弓,提升素养,强化实力,为追逐理想夯实基础。
分论点二:青年当以矫思为箭,规整轨迹,直奔理想,为追逐理想清扫障碍。
分论点三:青年当以大义为靶,穿越竹林,直击目标,为追逐理想提供方向。
9.题目:以修养为弓,发理想之矢
分论点一:铸造高修养之弓,为追寻理想凝聚力量。
分论点二:铸造正思想之箭,为追寻理想端正方向。
分论点三:树立高道义之的,让理想绽放崇高光华。
10.题目:立义为的,矢莫不中
分论点一:我辈青年追求理想,当立爱国之义,成精忠报国之的。
分论点二:我辈青年追求理想,当立齐家之义,成光耀门楣之的。
分论点三:我辈青年当立齐家之“义”,学习谭氏精神,成就一生之理想。
11.题目:基础与方法齐飞,目标共路径一色
分论点一:加强修养,是追求理想的基础。
分论点二:端正思想,是追求理想的方法。
分论点三:立义为的并付诸行动,是追求理想的目标与路径。
12.题目:修身立义塑品格,实干奋斗展虹霓
分论点一:时代青年追求理想,需要修身立德,正心诚意。
分论点二:时代青年追求理想,需要深明大义,胸怀祖国。
分论点三:时代青年追求理想,需要孜孜不倦,实干奋斗。
13.题目:以理想为帆,破长风万里
分论点一:承先辈之志,展青春华彩。我们应继承先烈精神,做新时代的有为青年。
分论点二:强修养之基,正思想之本。我们应提升自身修养,为追求理想保驾护航。
分论点三:以无畏青春,行理想之路。我们应趁青春好时光,砥砺奋进。
14.题目:修身矫思追理想 立义实干向远方
分论点一:追逐理想,迈向远方,当代青年应修身矫思。
分论点二:追逐理想,迈向远方,当代青年应立义为的。
分论点三:追逐理想,迈向远方, 当代青年应实干铸梦。
15.题目:理想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震山河
分论点一:欲入理想殿堂,必须修身矫思夯基础。
分论点二:欲入理想殿堂,必须立义为的明方向。
分论点三:欲入理想殿堂,必须实干献身谋国强。
16.题目:修身矫思明大义,奋楫扬帆展宏图
分论点一:“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新时代青年,要端正思想,加强修养。
分论点二:“立义以为的”,新时代青年,要厚植家国情怀,深明家国大义。
分论点三:“奠而后发,发必中矣”,新时代青年,要脚踏实地,不懈奋斗。
17.题目:理想照亮征途,看破山河万里
分论点一:“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厚植爱国情,铸就强弓利箭。
分论点二:“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蓬莱”,勇立报国志,锁定理想靶心。
分论点三:“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付诸实际行动,绽放理想之花。
开卷有益篇
微时评:“眼高”也要“手高”
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谋在高处、干在实处,做到谋划时统揽大局、操作中细致精当,以绣花功夫把工作做扎实、做到位
2018年5月,习主席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做人做事,最怕的就是只说不做,眼高手低。习主席对青年的谆谆教诲,指出了做人做事的关键所在,为青年成长成才指明了努力方向。“知道”与“得到”,中间相隔的是“做到”。蓝图再美好、目标再远大,不出发永远停在原地,不行动永远没有结果。
不可否认,现实中眼高手低的现象并不鲜见。有的人自视过高,总想着做大事,不屑于做小事,结果大事做不了,小事又做不好,志大才疏,一事无成。殊不知,“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坐而论道难有作为,不经风雨难成大器。唯有在小事小节中练好基本功、打好“基础桩”,才能筑起成长成才的“九层之台”。
“眼高手低”当忌,“不知抬头看路、只顾低头拉车”同样要不得。一直简单机械做事,就会陷入忙忙碌碌的“事务主义”。做任何事情,既要从小处着手,也要从大处着眼。站得高、谋得远,方能看得通透、想得深透,才能把工作抓在关键处、踩到点子上。倘若缺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全局观,看问题做事情目光短浅,就会出现为了“金山银山”破坏“绿水青山”、为了眼前利益而“寅吃卯粮”的现象,类似教训不在少数,值得警惕。
“眼高”也要“手高”。做到了“手高”,才能把“眼高”落到实处。中央美术学院建院初期,徐悲鸿先生用“尽精微,致广大”指导教学。“尽精微,致广大”也成为中央美术学院的校训,铭刻于校园之中。事实上,不论是绘画还是做事,要想做得出彩、干得精彩,都应“眼高手高”“致广大而尽精微”。盖房子先搭好整体框架、立牢四梁八柱,再垒砖砌墙,方能坚实牢固;打仗先运筹帷幄、排兵布阵,再灵活运用战术战法,方可决胜千里。党员干部不论工作多么繁忙、事务多么繁杂,都要舍得投入精力学理论、抽出时间“踱方步”,既登高望远又脚踏实地,在对标对表、落细落小中干好工作。
毛泽东同志说:“任何一级的首长,应当把自己注意的重心,放在那些对于他所指挥的全局说来最重要最有决定意义的问题或动作上。”不仅领导干部要有全局眼光,每一个人都应多想全局的事,着眼全局想事。然而,现实中有的人把自己仅仅当成“办事员”“操作员”,搞不清整体布局是什么、事情缘由是什么、背后意图是什么。总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容易一叶障目、盲人摸象,就事论事、机械行事。“望远方知风浪小,凌空始觉海波平。”每名党员干部都应学会这样的工作方法: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谋在高处、干在实处,做到谋划时统揽大局、操作中细致精当,以绣花功夫把工作做扎实、做到位。
拓展训练篇
好钢
刘浅
李柏安和我是同年兵,同时分在指挥班,他瘦小,白,面容姣好,像个小巧玲珑的女子。如果男扮女装,混迹于女子队伍,他定然娇美不让巾帼。
但是,他有个毛病,抠!
我们发了津贴,第一件事都是买双黑尼龙丝袜子,将部队发给的浅绿色棉线袜子换下来。至于那种冬季穿的呆傻、笨拙的白帆布袜子,我们根本不屑一顾,发下来,就放进提包的下层,雪藏起来。
他不。偏偏冬天穿白帆布袜,夏天穿浅绿色棉线袜,让自己的两只脚显得很臃肿,很颟顸,自己在全班面前,尤其怪异,像个守财的老地主。
本来,你看他那秀气的底子,应该是唇红齿白的。可是,他却唇红齿不白。为什么?他抠,舍不得买牙膏。每个我们用黑妹、用中华刷牙的早晨,他都是跑到炊事班,用羹匙舀一点盐面,送进嘴里,再喝一口水咕咕一涮,一吐,万事大吉。
你想,整天用盐面渍染的牙齿,能白吗?他的牙总是灰不唧的,好似压酸菜缸的石头。
还有,每个周末,我们都轮流请假,去海城街面上转一转,买一些东西、书或者香烟。他呢,不。他从
来不请假、不逛街、不买东西。
他就攒钱,一分都舍不得花,能把钱攥出汗来。
我问他,李柏安,你为什么不去街里?不去买东西?不会享受呢?
他说,过日子的人没有到街里乱窜的。我爸爸说了,赶集上店,不如打扫庭院。
我们一些人问他,你把津贴攒下来不花,准备干什么?
他说,反正有用。之后,就旁若无人地拿起脸盆去水房洗衣服,或者拿起扫帚去厕所扫除去了。
一天晚上,我们在哨位换岗,他神秘兮兮地对我说,我告诉你,我攒钱,就是要复员后回村娶媳妇,过日子。他趴在我耳边说,我们那个地方媳妇便宜,二十来块就娶个媳妇。
他是山东沂蒙山地区人,侉子,口音软、拐弯儿。二十来块,从他口里出来,是“赖儿十来块儿”,妇,是“席分儿”。听他说话,让人想笑。
我不笑。我问,这当兵都两年多了,你该攒一百六十多块了,能娶八个媳妇呀
他说,娶那么多“席分儿”干吗?我还要买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哩。
我由衷羡慕他,说,我们津贴一到手,没几天就花光啦。你小子厉害,真是过日子的好手啊!
他说,日子是过出来的,不好好过,怎么行?
说得我一下子没电了。好像自己就是个败家子。
这年秋天,我们连去辽西山区修筑战备路,营首长命令我们指挥班去营农场帮忙护秋和秋收。
营农场坐落在一个叫温香的地方。温香是广袤的平原,除了零星的玉米地,一概是金澄澄的水稻这个地方好,水泽挨着水稻,水稻依偎着水泽,在渠里可以捉到肥肥的草鱼,在稻田里能够挖出长长的黄鳝。
我们驻守在这里,如鱼得水,天天吃鸭肉炖草鱼、黄豆炖黄鳝。
除了看护田里成片的水稻、场院成垛的庄稼,我们的任务就是摸鱼、挖黄鳝。
可是,一天晚上,稻田埂上、垄沟里,却意外地钻出了大大小小的黄鳝来。在夕阳下,黄鳝唧唧叫着,翻卷着,喷吐着黏黏的唾液,仿佛在躲避沸腾的热水,或者被谁拦腰砍了一刀,很仓惶很污浊地四处乱爬。
就在我和李柏安很兴奋地要摘这些“桃子”的时候,只觉脚下一阵颤栗,远方的房屋和天际冒出几缕浓浓的烟尘,接着,有人高喊,地震啦!
我们径直向浓烟滚滚的村庄跑去
我们是人民子弟兵呀,这时候,就要当仁不让。
冲进村子,大队书记老崔说,都是经历过巨震的人了,是余震,虽然塌了几间房屋,人员应该没事。
就见有几个人抬着担架匆匆跑过来对老崔说,崔书记,老葛割稻子太累了,在房里睡着了,地震时跑出来,砸断了双腿,需要住院治疗……
老崔说,那还磨蹭什么,快去医院呀!
可我们没有钱呀!
老崔抹一把脸上的汗水,说,唉呀,一分钱憋倒英雄汉,我没有,大队也没有呀!
这时,李柏安说,我这里有钱,给老葛拿去治疗吧。他撕开衣袖里密密麻麻缝好的一块军绿布片,拿出了里面装在塑料袋里的纸币,是一百八十元。
过后,我说,李柏安,行呀,境界挺高啊。
他说,好钢当然要用在刀刃上嘛。
我说,你不娶媳妇了?
他说,不会接着攒呀?
年底,李柏安被调进营部,给营长当通讯员。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0年第2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在塑造李柏安形象时,恰当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李柏安与“我们”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的对比,充分展现了他的“抠”。
B.听到李柏安将“二十来块”说成“赖儿十来块儿”、“媳妇”说成“席分儿”,“我”想笑却不笑,表面庄重,心里却有点瞧不起他。
C.“日子是过出来的,不好好过,怎么行”,这句朴实而真诚的话语不但体现了李柏安的生活观念和人生态度,也包含了深刻的哲理。
D.在老葛被砸断双腿亟需治疗却没钱的紧急时刻,李柏安毅然拿出自己两年多的积蓄一百八十元,表现出崇高的思想境界,令人感动。
2.小说为什么花了大半篇幅写李柏安“抠?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小说以“好钢”为标题,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
答案与解析篇
1.B(“表面庄重,心里却有点瞧不起他”不正确“我”只是觉得李柏安的口音有点好笑,并无瞧不起之意;从下文“我由衷羡慕他”也可以看出。)
2.①明贬实褒,突出李柏安生活节俭,会过日子,懂得谋划未来;
②与后文他拿出全部积蓄给老葛治疗形成对照,更能衬托出他扶危济困、乐于助人的可贵品质;
③欲扬先抑,使小说情节更加曲折,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每点2分)
3.①简练醒目,且巧妙设置悬念,有助于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一语双关,生动形象:明指救急用的一百八十元钱,暗将李柏安比作一块“好钢”。
③引人深思,提示主旨:什么是“好钢”,怎样才能成为“好钢”,从而提示小说主旨。(每点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