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件(共2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件(共28张PPT)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概念阐释
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1947—1991年),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冷战持续了40多年,成为二战后近半个世纪国际关系的主旋律。
时间要素
冷战主角
冷战特点
两极格局:指的是冷战时期,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和局面。
冷战的手段:挑起事端进行颠覆活动;以“经援”、“军援”为诱饵,拉拢“朋友”,扩大势力范围;扩大军事同盟;在外国建立军事基地,派军队控制战略要地;以经济封锁、制裁等手段,破坏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以文化入侵,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美国驻苏参赞凯南于1945年5月
冷战的兴起与发展
材料一: 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目标……战后,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分裂。 —— 斯大林1945年于雅尔塔
材料二:法西斯的消亡导致战时同盟合作的基础瓦解,使得美苏合作的共同利益消失,而美苏在战时同盟掩盖下的矛盾得以暴露,这些矛盾包括其固有的矛盾(如意识形态)以及战后美苏分配利益中的一系列矛盾,如波兰问题、土耳其问题、伊朗问题等。这些矛盾加深了双方相互间的怀疑和不信任。 ——沈志华《冷战五书》
材料三: 共产主义已经成为世界上一切邪恶的根源,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杜鲁门
苏维埃制度比非苏维埃制度更有生命力,更稳固。战争是现代垄断资本主义基础上发展的必然产物,只要资本主义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 ——斯大林
①二战后美苏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美苏在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根本对立。(根本原因)
材料一:美国黄金储备几乎占世界的2/3,生产的各种产品占世界总量的1/3;武装部队高达1200万人,国防预算达到800亿美元,在海外56个国家驻军并建立了484个军事基地,在战后初期垄断了核武器;操纵联合国。
材料二: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为和平与人道计,对于此种责任,不能畏缩,不应畏缩,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
——《罗斯福在美国外交政策协会发表关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说》1944年
美国 经济 工业产量 黄金储备 出口贸易 53.90% 74.90% 32.40% 军事 军队 航空母舰 战略导弹 原子弹
1200多万 30艘 1626枚 有
政治 控制联合国 苏联 经济 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军事 军队 作战飞机 战略导弹 原子弹
1140万 40000架 1910枚 有
政治 控制东欧地区,领土扩张60万平方千米,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②战后美国实力增强,制定全球扩张战略,将苏联是为其建立霸权的最大阻碍。
材料一:苏联经济实现了工业化,在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方面拥有强大实力;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军队数量达1140万,在1949年打破美国核垄断;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材料二:现在和过去不同了:无论谁占领了土地,也就在那里强加它自己的社会制度。不可能有别的情况。 ——斯大林
材料三:波兰问题对于俄国人不仅仅是个荣誉问题,而且是个安全问题……因为苏维埃国家一些极为重要的战略问题都与波兰有关……波兰问题对苏维埃国家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1945年2月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的讲话》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兰领土变迁示意图
③战后苏联实力增强,制定保障国家安全的大战略,美国全球扩张战略和苏联保障国家安全战略之间发生了尖锐矛盾。
材料:1946年1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应邀访美。3月5日,他在美国总统杜鲁门陪同下抵达密苏里州富尔顿,在杜鲁门的母校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
丘吉尔在演说中公开攻击苏联“扩张”,宣称“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丘吉尔发表演说
④ 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拉开了冷战的序幕。(导火线)
冷战的表现
开始标志:1947年3月,美国首先对苏联进行冷战,杜鲁门发表被称为“杜鲁门主义”的演说。
材料一:“我相信美国的政策必须支持自由国家人民,反对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 ……在世界历史的现阶段,几乎每一个民族都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之中选择其一……我们必须帮助自由民族通过他们自己的方式来安排自己的命运……” ——杜鲁门国会咨文(1947年3月)
材料二:1947年9月22~27日,苏联、南斯拉夫、波兰等9个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在波兰举行情报局成立会议。会议主要内容为:设立情报局,……情报局的任务是交流经验,必要时在协商的基础上协调各个党的活动。同时也指出战后世界已经分裂为两大对立的帝国主义反民主阵营和反帝国主义民主阵营。美国向全世界扩张的意图,要求各国共产党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扩张作为自己行动路线的根本出发点。
材料一:二战后西欧经济面临崩溃,经济危机激化了社会矛盾。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工人运动此起彼伏,这种状况使美国政府意识到,“共产主义是在贫困和不满的土壤里蔓延和滋长的”,为了“遏制”苏联全球扩张主义,防止西欧 “变质”,无论如何也要稳定欧洲、复兴欧洲。于是美国政府出台了援助西欧的“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从1948年到1950年,共有16个国家接受了美国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因此 “马歇尔计划”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
材料二:必须考虑给(欧洲)以额外的、大量的和无偿的援助,不然的话就会面临着非常危险的经济、社会和政治解体。 ——马歇尔1947年6月
接受这一法案的国家,经济计划应受到美国的监督,应撤销关税壁垒,降低关税税率…… ——1948年4月《欧洲复兴法案》
直接目的: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
根本目的:控制西欧经济,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最终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
作用:马歇尔计划促进了欧洲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
材料:苏联不仅拒绝参加马歇尔计划,而且针对该计划,1947年苏联迅速与东欧国家签订了被西方称为“莫洛托夫计划”的一系列双边贸易协定,初步构筑起了东欧的经济壁垒。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东欧的经济完全被纳入苏联的轨道。形成社会主义阵营经济共同体。
材料一:1949年4月4日,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和意大利等12国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宣布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全球的得力工具,它是遏制苏联的军事政治集团。
材料二:1955年,苏联与东欧七国在华沙缔结《友好互助条约》,统称“华沙条约”,从而建立了以苏联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即华沙条约组织。“华约”组织是东欧社会主义阵营为对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而成立的军事政治同盟。“华约”的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地缘政治学:
地理因素(如地理位置、战略军备等)是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对外政治决策的一个基本因素。
二战后,美国地缘政治学者斯皮克曼提出的“边缘地带”学说:谁控制了边缘地带,谁就控制了欧亚大陆;谁控制了欧亚大陆,谁就控制了世界的命运。”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西德。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东德。
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1965年,美机在西宁省搜查越军
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影响
政治
经济
军事
地缘
两极思维
两大对立经济集团
地缘政治分裂对立
两大对立军事集团
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
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1947年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
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1949年成立“北约”
1955年成立“华约”,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
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
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冷战特点:
1. 政治、经济、军事及地缘政治的全面对峙;
2. 两极格局是不对称的和不完全的。
材料:美国和它的伙伴国实际上要比苏联集团强大,例如,在1950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苏联的3倍,北约联盟加上日本的财富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财富的4-5倍。 ——沈志华《冷战五书》
多极力量的成长
材料一:1959年法国总统戴高乐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欧洲联合为基础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
材料二: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绝对是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德国总理阿登纳
欧洲煤钢共同体
欧洲经济共同体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欧洲
共同体
(1952年)
(1958年)
(1958年)
(1967年)
美国

苏联
◎漫画《冷战下的欧洲》
◎欧洲联合的过程
欧洲
联盟
(1993年)
欧洲的联合及发展
◎20世纪50-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率
材料一:60年代末,日本已是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1987年,日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达1.9万美元,超过美国,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国家之首。
日本经济的“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
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1964
1972
1967
1971
1970
1979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尼克松访华
中美建交
中国重返联合国
材料一:南斯拉夫……1948年受到“情报局”不公正对待而脱离社会主义阵营。同时,因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敌视态度,其对外一直是“极端生硬的反资本主义”……探索独立自主过程中,亚非会议的基本思想和方向对其有很大启迪,产生了发展中国家联合的思想。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编》
不结盟运动的标志
在万隆会议的基础上,1961年不结盟运动形成。
第三世界的兴起: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材料二: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总理尼赫鲁举行会谈,针对当时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严重对抗殃及广大中小国家的情况,提出不结盟的主张。参加不结盟国家会议的5个条件:①奉行以和平共处和不结盟为基础的独立的外交政策;②支持民族独立运动;③不参加大国军事同盟;④不与大国缔结双边军事协定;⑤不向外国提供军事基地。
大 棋 局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提出,世界不再仅仅有两个超级大国,而是有美国、西欧、苏联、中国、日本等“五极”。
多极化趋势出现,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了有力冲击。
美苏冷战的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1955—20世纪60年代初):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的冷战对抗,美攻苏守
1961年修建柏林墙
柏林墙始建于1961年8月13日,全长155公里。最初是以铁丝网和砖石为材料的边防围墙,后期加固为由瞭望塔、混凝土墙、开放地带以及反车辆壕沟组成的边防设施。柏林墙是德国分裂的象征,也是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1962 年10 月,美国指责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苏联否认,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美国出动包括8 艘航母在内的183 艘军舰和包括携带核弹头的B-52 轰炸机在内的大批飞机,将古巴“隔离”。美、苏军队都进入备战状态,并摆出一副不惜动用核武器的姿态。这幅漫画勾勒了美苏领导人肯尼迪(1917—1963)和 赫鲁晓夫(1894—1971)在危机中相互进行核讹诈 的场景
美苏冷战的发展过程
第二阶段(60年代中-70年代末):苏攻美守
◎1983年里根在电视演讲星球大战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
①1979入侵阿富汗,标志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了顶点。
②美国受经济危机的冲击,侵越战争受到严重挫折,军事力量被苏联赶上,美国在美苏争霸中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战略防御计划”又称“星球大战计划”,是在美国上空建立反弹道导弹的核战略防御体系,利用太空和地面武器拦截敌方导弹,以保证美国在核攻击时处于安全状态。
美苏冷战的发展过程
第三阶段(80年代中-90年代初):美国强硬,苏联全面收缩
①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
②裁军取得重要进展:1987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
1991年,两国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
③苏联实行战略收缩,从阿富汗撤军,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
◎1987年,美苏签署《中导条约》
◎1989年2月,苏联从阿富汗撤军
◎ 德国统一
◎1991年,美苏签订核裁军条约
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历史解释】
东欧剧变是指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它是东欧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使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
东欧剧变的实质是东欧各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改变。
背景:苏联通过情报局控制东欧各国,要求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政权性质与苏联统一。苏联还在东欧各国进行了无情的大清洗,将包括共产党著名领导人在内的几十万人清除出党,以保证苏联政治路线和外交政策的执行。
表现:东欧剧变;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
当今世界格局
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目前是“一超多强”。
美苏争霸结束了,美俄关系依然紧张;冷战结束了,冷战思维依然存在。
评价冷战及两极格局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美苏两国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②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共存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③促使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④美苏双方争夺在军事、科技等领域的优势,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2)消极影响
①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冷战:朝鲜分裂(1948)、德国分裂(1949)、古巴导弹危机(1962)
热战:朝鲜战争(1950)、越南战争(1961)
②政治上,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国际关系严重恶化。
③经济上,严重阻碍了世界经济发展。
④军事上,美苏两国长期军备竞赛和地区竞争,导致世界局势长期动荡。
拓展:世界格局的演变
01
维也纳体系
以欧洲为中心
1815年制裁拿破仑的维也纳会议后形成
02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战后建立
动摇了欧洲为中心的体系
03
雅尔塔体系
两极格局
二战后建立体系
1955年确立两极格局
04
多极化趋势加强
一超多强
随着中国的崛起,部分西方国家鼓吹中国威胁论。
讨论:一个国家的强大必然要牺牲他国利益吗?
一个强大的国家必然会威胁他国安全吗?
两个大国必然会产生冲突、采取对抗吗?
当堂测试
1、“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及战后时期的发展,国际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两个完全相反的阵营形成了。”下列能够印证这一结论的是( )
A.丘吉尔“铁幕”演说 B.杜鲁门主义提出
C.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 D.华沙条约的缔结
D
2、马歇尔1947年6月5日在哈佛大学演讲时说:“解决方法在于打破这个恶性循环并且重建欧洲人民对于他们自己国家的经济前景的信心,并相信欧洲是个整体。”“这个项目必须是一个联合体,即使不是被所有欧洲国家赞同,必须被一些欧洲国家赞同。”据此可知,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
A.客观上推动了西欧国家联合 B.促进了欧洲各国经济的恢复
C.稳定了资本主义的政治秩序 D.重在利用西欧削弱苏联实力
A
当堂测试
3、1946年,一位美国女作家曾写道:“欧洲已被缩小了……正缓进入一个新的冰河时期。”“缩小”主要是指(  )
A.美苏在欧洲不断扩张势力 B.欧洲的殖民体系崩溃
C.欧洲的国际地位日益下降 D.欧洲内部的矛盾加剧
A
4、雷蒙德·加特霍夫指出:“缓和是进行冷战的一种更加老练、不那么好战的做法……战略均势和相互威慑是20世纪70年代美苏缓和的基础。如果一方发动进攻,另一方也有能力摧毁对方。”这说明冷战(  )
A.利于遏制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B.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C.维系了战后世界的和平稳定 D.为第三世界的崛起提供了机遇
B
5、有观点认为,“21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美国支配下的北美、一体化的欧洲、日本和中国居突出地位的东亚、印度称雄的南亚、横跨北非和中东的新月形地带,其中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世界多极化趋势日趋明显
B.大国群体体系消除了各国矛盾
C.国际政治新秩序已经建立
D.世界政治格局出现新三足鼎立
A
当堂测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