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9张PPT)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船的研究》第二课基于自主探究,追求做思共生————结合《用浮的材料造船》说课01030402教材主张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材分析0506教学过程理念提升说课内容教材主张教学主张:基于儿童立场,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做思共生。做中学提出科学问题分析、解决问题交流、合作收集、处理信息学中思合作与探究获取新知识主张实现方式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想象力教材分析小学科学教材整体框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学习内容 学习目标1-2年级 3-4年级 5-6年级18.1工程是以科学和技术为基础的系统性工作。 举例说出,一项工程运用到的科学技术和原理,如汽车刹车系统的设计中运用到的科学与技术。 了解一项工程需要由多个系统组成,如建造住宅需要考虑结构供水、采光、供暖系统等。18.2工程的核心是设计。 知道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明确问题、确定方案、 设计制作、改进完善等。 针对一个具体的任务,按照设计的基本步骤来设计一个产品或完成指定的任务。 利用摄影、录像、文字与图案绘图或实物,表达自己的创意与构想。 将自己简单的创意转化为模型或实物。 根据现实的需要设计简单器具生产物品或完成任务。18.3工程设计需要考虑可利用的条件和制约因素,并不断改进和完善。 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 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与想法,并完成任务。 对自己或他人设计的想法、草图、 模型等提出改进建议,并说明理由。 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 根据设计意图分析可利用的资源。 简单评估完成一个产品或系统的可行性,预想使用效果。教材分析教材分析①学生在经过三、四年级三下《物体的运动》四下《电路》四上《运动和力》②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课《船的历史》1.初步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及任务的要求,进行简单的设计、制作、测试和评估、优化一个项目;2.知道了把船的船体增宽,船首设计成流线型等可以增加船的稳定性,减小船的阻力,有利于船的航行已有基础《用浮的材料造船》自主探究用浮的材料造船,并认识到改变相应结构对船的功能的影响;根据设计目标,对制作的竹筏或木排的性能进行测评,并不断改进结构,提高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铺垫纵向出发为《船的研究》单元整体教学——让学生选择材料,设计和制作一艘符合一定性能标准的小船提供了更多的知识储备,实现了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学情分析好奇心做中学心理基础知识基础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对船的形状、外观、性能等有初步了解认知困难认知比较模糊科学概念的构建横向出发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1)用浮的材料可以造船,改变材料的结构可以改变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2)人类生产生活的需求推动了造船技术的进步。(1)能通过设计、制作、测量与完善竹筏模型(木排)的过程,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浮的材料可以制作船,并认识到改变相应结构对船的功能的影响;(2)根据设计目标,对制作的竹筏(木排)的性能进行测评,并不断改进结构,提高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1)表现出对“浮的材料可以制作船”这一问题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1)感受船的技术革新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变化;(2)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1)用浮的材料可以造船,改变材料的结构可以改变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2)人类生产生活的需求推动了造船技术的进步。(1)能通过设计、制作、测量与完善竹筏模型(木排)的过程,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浮的材料可以制作船,并认识到改变相应结构对船的功能的影响;(2)根据设计目标,对制作的竹筏(木排)的性能进行测评,并不断改进结构,提高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1)表现出对“浮的材料可以制作船”这一问题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1)感受船的技术革新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变化;(2)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教学重点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1)用浮的材料可以造船,改变材料的结构可以改变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2)人类生产生活的需求推动了造船技术的进步。(1)能通过设计、制作、测量与完善竹筏模型(木排)的过程,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浮的材料可以制作船,并认识到改变相应结构对船的功能的影响;(2)根据设计目标,对制作的竹筏(木排)的性能进行测评,并不断改进结构,提高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1)表现出对“浮的材料可以制作船”这一问题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1)感受船的技术革新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变化;(2)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实验材料木条雪糕棒橡皮筋螺母木棒一盆水教学过程环节一:创设情境,植入问题基于真实情境,产生问题,运用丰富有趣的视频资源创设生动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学习。1.组织学生观看《荒野求生》中贝尔用独木舟漂流的视频;2.回忆独木舟存在载重量小,容易侧翻等问题;3.引发学生思考古人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呢?提出猜想:有的学生会提出把船只的底面积增大;有的学生会提出用更轻盈的材料来造船;有的学生会提出要给船只作上风帆系统......教学过程环节二:合作设计,放手建模以任务驱动课堂,组织学生进行长时间探究活动。《“小小设计师”阅读手册》①根据学龄段特点,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科学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②学生在阅读完手册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要按“思考——画图纸——制作——测试”的步骤,提醒学生尽量按照设计图进行制作。如果按设计图制作遇到困难,必须改变制作方法,应该先修改设计图,再进行制作,这是培养“工程与技术”素养的重要内容。活动1:自学《“小小设计师”阅读手册》教学过程环节二:合作设计,放手建模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的思维不间断,能一直把专注力放在制作一艘达标的小船上,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学生在自己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中不断的发现问题,然后想办法去改进和优化自己的模型,最终达到成功,收获喜悦。这样既让学生积极思考,实现“重在探究的过程”这一探究性学习的本质目标,也实现了“做思共生”的理念。课本设计1.设计竹筏或木排2.制作竹筏或木排3.测试竹筏或木排的承重量改进设计长时间探究活动根据要求和提供的材料,直接让学生设计、制作、测试和改进竹筏和木排。活动2:整合教材,进行长时间合作探究教学过程环节三:研讨交流,思维碰撞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不同小组的设计和模型。研讨交流:说一说自己小组的竹筏模型能放几个螺母?为什么经过调整之后,小船的承载能力变大了?同时也要让经历过几次设计修改的小组说一说他们小组之前为什么失败?失败的原因在哪里?自评互评是否稳定?能放几个螺母?模型是否与设计图纸相符合?有没有修改建议?......教学过程环节四:对比交流,实践改进独木舟木排承重量体积稳定性浸水程度小大小大不稳定稳定容易浸水容易浸水教学过程摇橹木船明代宝船此环节的设计意图在于提供给学生更多对于竹筏和木排的后续改进方向,并让学生意识到,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生产生活的需求推动了造船技术的进步,各种产品的诞生都是人们智慧的结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古代人们对于竹筏与木排的改进理念提升“手脑并用,做思共生”,是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基调,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思考,不断实践,并带入日常生活,是做思共生的精神品格所在。让学生“做中有思,思中有做”,也不断的积累和提升个人科学素养,同时也使课堂更有序、更高效、更丰盈。《用浮的材料造船》:创设情境,植入问题合作设计,放手建模研讨交流,思维碰撞对比交流,实践改进以交流为纽带以活动为平台以问题为引擎以目标为统领我的说课结束,感谢你的聆听!《用浮的材料造船》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用浮的材料造船》。我的主题是“基于自主探究,追求做思共生”。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一、教学主张。我先谈一谈教学主张。秉着“基于儿童立场,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做思共生”的原则来设计教学。《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思,通过合作与探究,逐步培养学生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等,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批判性思维和想象力。接下去就结合《用浮的材料造船》来谈一谈。二、教材分析。《用浮的材料造船》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船的研究》中的第二课,本单元教学内容隶属于小学科学课程内容四大领域中的技术与工程领域,指向《2017年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利用摄影、录像、文字与图案、绘图或实物,表达自己的创意与构想;将自己简单的创意转化为模型或实物;简单评估完成一个产品或系统的可行性,预想使用效果”等教学目标。本节课安排了四部分内容:聚焦、探索、研讨、拓展,这四个环节紧紧相扣,成为一个密切关联的整体。从教材设计角度上看,纵向出发,学生在经过三、四年级和本单元的起始课《船的历史》的科学知识学习后,他们已能初步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及任务的要求,进行简单的设计、制作、测试和评估、优化一个项目,并且知道了把船的船体增宽,船首设计成流线型等可以增加船的稳定性,减小船的阻力,有利于船的航行,为我们本课的学习做了铺垫。同时,通过本课的研究,学生自主探究用浮的材料造船,并认识到改变相应结构对船的功能的影响;根据设计目标,对制作的竹筏或木排的性能进行测评,并不断改进结构,提高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为本单元的整体目标——让学生选择材料,设计和制作一艘符合一定性能标准的小船,提供了更多的知识储备,实现了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三、学情分析。站在学生的角度,横向上看,五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做中学,而且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前面11年的知识积累,已对船的形状、外观、性能等已有初步了解,但是他们对于工程设计过程的认知还比较模糊,还意识不到造船技术的进步是人类依据生产生活的需求的智慧结晶,仍然需要进行有效的活动探究来构建科学概念,激发学生情感价值观,不断通过动手探究,思维辩证更新知识库。四、教学目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基础,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其中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发现浮的材料可以制作船,自主合作探究得出改变材料的结构可以改变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教学难点是能通过设计、制作、测量与完善竹筏模型(木排)的过程,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浮的材料可以制作船,并认识到改变相应结构对船的功能的影响。为了更好的达到实验教学效果,我准备了如下的实验器材。五、教学过程“基于儿童立场,在自主探究下做思共生”的教学理念,我依据教材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首先,创设情境,植入问题。基于真实情境,产生问题,运用丰富有趣的视频资源创设生动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学习。组织学生观看《荒野求生》中贝尔用独木舟漂流的视频,然后一同回忆前一节课中独木舟存在载重量小,容易侧翻等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古人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呢?学生会作出如下猜想:有的学生会提出把船只的底面积增大,有的学生会提出用更轻盈的材料来造船,有的学生会提出要给船只作上风帆系统等,此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原有认知和经验,鼓励让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并顺势提出本节课需要探究的问题:如何用浮的材料造船?引发学生思考和交流,并提出任务:用几根竹竿或木条,做成一个竹筏或木排模型。(二)合作设计,放手建模以任务驱动课堂,组织学生进行长时间探究活动。根据学龄段特点,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科学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我先提供给学生一本《“小小设计师”阅读手册》进行自学,手册中包含指导学生如何正确的画设计图,提供给学生选择不同材料的性能和作用及此次设计模型的要求。学生在阅读完手册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要按“思考——画图纸——制作——测试”的步骤,提醒学生尽量按照设计图进行制作。如果按设计图制作遇到困难,必须改变制作方法,应该先修改设计图,再进行制作,这是培养“工程与技术”素养的重要内容。明确任务和要求后,整合教材中的活动一:设计和制作竹筏或木排、活动二:测试竹筏的承重量两个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一个长时间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这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的思维不间断,能一直把专注力放在制作一艘达标的小船上,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学生在自己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中不断的发现问题,然后想办法去改进和优化自己的模型,最终达到成功,收获喜悦。这样既让学生积极思考,实现“重在探究的过程”这一探究性学习的本质目标,也实现了“做思共生”的理念。(三)研讨交流,思维碰撞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不同小组的设计和模型,说一说自己小组的竹筏模型能放几个螺母?为什么经过调整之后,小船的承载能力变大了?同时也要让经历过几次设计修改的小组说一说他们小组之前为什么失败?失败的原因在哪里?通过自评、互评,给予修改建议等,不断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这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不断提升。(四)对比交流,实践改进出示独木舟和竹筏,提问竹筏和独木舟相比,有了哪些进步?仍有哪些缺陷?通过前面的自主探究,研讨交流,学生不难发现,竹筏的承重量比独木舟要大,并且体积也变得更大了,竹筏相对于独木舟能更加稳定的在河流中前行。但是由于是木质材料,竹筏在水中长久了之后也会容易浸水,教师要实时利用学生产生该问题的契机,顺势展示“摇橹木船”和“明代宝船”等人们对竹筏浸水问题加以解决后的发明和创造,此环节的目的在于提供给学生更多对于竹筏和木排的后续改进方向,并让学生意识到,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生产生活的需求推动了造船技术的进步,各种产品的诞生都是人们智慧的结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六、理念提升“手脑并用,做思共生”,是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基调,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思考,不断实践,并带入日常生活,是做思共生的精神品格所在。例如在这堂课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植入问题——合作设计,放手建模——研讨交流,思维碰撞——对比交流,实践改进四个环节,让学生以交流为纽带,以活动为平台,以问题为引擎,以目标为统领,让学生做中有思,思中有做,也不断的积累和提升个人科学素养,同时也使课堂更有序、更高效、更丰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用浮的材料造船》说课稿 .doc 《用浮的材料造船》说课稿 .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