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学班主任教师培训 对标好学习需要逆向设计教学 课件 (3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年中学班主任教师培训 对标好学习需要逆向设计教学 课件 (31张PPT)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2022年中学班主任教师培训课件★★
对标好学习需要逆向设计教学
格兰特·威金斯说:“逆向设计被认为是有目的的任务分析,即假定有一个任务要完成,我们怎样做?”
有人说:“好的教师,都是好的设计师。”
逆向设计1:
把最终的用途作为开始
——“哪里用就在哪里学”
原山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卓玉认为:“要落实培养核心素养,关键是知识的融通和应用。把你所学的知识、能力、价值观能够用它去解决问题,融合在做一件事情的过程里边,这个就是素养。”
【案例】
小学数学教材“表面积的变化”一课。
我们用任务驱动学习的逆向设计,把最后练习题的“包装问题”设计成实用性任务前置到课首,驱动学生自己设计“生活应用(任务目标)→数学问题→数学探究→数学规律→生活应用(任务目标)”的学习过程。
首尾呼应,圆满完成生活的包装任务的同时也圆满完成知识的学习任务。
逆向设计2:
把最终的美好作为开始
——“哪里好就在哪里学”
一个人去菜场买菜,看到地上有一块钱硬币,弯腰去捡却怎么也抠不起来。
这时,旁边一老头笑呵呵地对这个人说:“小伙子,胶水质量还可以吧?买一瓶吧!”
【案例】
“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的教学,我们在课一开始设计了一个比赛任务:学生任意说一个数,判断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与老师比一比,看谁最快。
结果老师总能胜出,哪怕学生借助计算器。
这一比赛任务,让学生一开始就看到了学习之后的好处——不用直接计算就能快速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除尽,这一方法以后还可以拓展到小数除法。如此本领,没有哪个学生不想拥有,于是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成了学生的自觉行为。
富兰克林说:“用利益而不是道理来说服人。”
逆向设计3:
把最终的困难作为开始
——“哪里难就在哪里学”
奥地利诗人莱内·马利亚·里尔克说:“生活中没有初学者的班级,它总是要求马上就开始最难的。”
【案例】
“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课的教学,传统教学方式都是从“三边形的内角和”到“四边形的内角和”“五边形的内角和”“六边形的内角和”……循序渐进,拾级而上,至于到哪一步开始找规律,一般由教师说了算。
为了改变这种学生“奉命行事”的被动学习,我们在课一开始逆向设计了挑战性任务:“你能说出二十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吗?”
假如学生还想通过画二十边形来寻求答案,教师干脆可以一开始就提出“你能说出一百边形(甚至一千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吗?”这样更高的要求来为难学生,迫使学生只能遵照“从简单到复杂”的一般探究方法,从“三边形的内角和”开始观察有没有规律以及探究有怎样的规律。
也就是说,此时“以退为进”的探究,学生就时刻有着找规律的意识。
【案例】
“平移和旋转”一课,教师大都按照教材,先教学平移的方法,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平移的练习。
我们则采用了开放式教学,一开始就布置具有挑战性的操作任务——让学生直接做之后的练习。
可以说,困难越大,越能激发潜力。学生各显神通,看面、看线、看点各种“神技能”均有涉及,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与评判,最终均归结到看点。
如此,采用的做法是“习题替代了例题”,达到的效果却是“习题整合了例题”,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最少的投入产生了最大的效益,一举两得。
【案例】
有一位教师在《汉字的魅力》单元学习中创设了这样一个任务情景:“艺术家徐冰的《天书》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影响。《天书》里的每一个字,用的都是汉字的笔划,但实际上都是不存在的汉字。请你自己造一个字,并说明你所用的造字方法。”
设计让学生造一个“不存在的汉字”的高难度任务来驱动学生主动学习造字的一般方法,最后想方设法完成任务。
逆向设计4:
把最终的苦恼作为开始
——“哪里痛就在哪里学”
我们这么多年的学习,都是“只给钥匙,不给锁”的学习。顺序一般是:讲述一个概念—给出定义公式—熟悉应用场景—反复练习使用—记住。这样的学习几乎不会引起兴趣。因为其中没有疑问。没有疑问就没有好奇,没有好奇就没有兴趣。那让人有兴趣的方式应该是怎么讲呢?
以压强为例。我们在生活里经常会不小心被纸划破,举着划破的手指和纸,问一问孩子:“咦,人为什么会被纸划破呢?纸这么软,又不是刀子,怎么会被纸划破呢?”
小孩子很可能会惊讶:“不会吧?”进而思考,到底是什么力量划破了皮肤?
这时候可以对比刀片和纸,于是猜想,也许起关键作用的不是材质,而是锐利,也就是薄。
于是进而猜想,当力量非常集中,透过很薄的面传过来,那就可以有很大的杀伤力。
这时候再引入压强这个概念,面积越小,压强越大。因为纸薄,哪怕力量弱,也很有杀伤力。
有句话说得好:“伤害就是用来让人长大的,越痛记得越牢。”
【案例】
“三角形面积计算”一课教学之后,练习时学生经常会忘记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中的“÷2”,学生很是为此苦恼。
其实,学生的“痛点”也就是教学的难点。
针对学生的苦恼,我们借机设计了一项能够增加体验的延伸性的研究任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中的‘÷2’,除了教材上的推导方法S=(a×h)÷2=a×h÷2,我们还可以怎样理解?”
促使学生开始新的探究,得到第二种推导方法:S=a×(h÷2)=a×h÷2和第三种推导方法:S=(a÷2)×h=a×h÷2。
如此,不仅加深了印象,而且加深了理解,同时还解答了学习开始时就有的疑惑:“为什么要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来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不能像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那样用一个三角形来推导?”
【案例】
2019年,我们把三年级下册的“年月日”单元提前到学期之初教学,教师故意发布消息:“本月(2月)29日、30日、31日,我们放假三天!”学生欢喜雀跃。
高兴之后,有学生感到疑惑,有学生感到怀疑:“老师,为什么要放三天假呀?是什么节日啊?”
教师笑而不答,于是,许多学生回家查年历,发现了二月份的特殊性,原来老师是在开玩笑。
就这样,学生在失望的痛苦中对二月份的特殊印象深刻。
第二天,教师在学生的“讨伐声”中顺势布置了一个探究性任务:“是不是所有年份的二月份都没有29日、30日、31日?”开始进入大月、小月和平年、闰年的知识学习。
学的价值——“我欲”
人的价值——“我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