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六单元单元简析一、教学目标1.认识44个生字,读准6个多音字,会写51个字、62个词语。2.能结合注释,想象古诗中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背诵3首古诗,默写《望天门山》。3.能用自己的话介绍文中的景物或场景。4.摘抄课文中写得好的句子, 并和同学交流阅读体会。5.能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活的意思。6.能围绕一个意思写一篇习作。二、教学重点 1.掌握本单元中的重点生字、词语。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把观察、想象与课文、视频、图片相结合,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国的大好河山,并积累好词好句。四、教材简析本单元围绕 “祖国河山”这一主题编排了4篇课文: 有描写山水美景的古诗 《望天门山》以及《饮湖上初晴后雨》和 《望洞庭》;有表现海疆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富饶的西沙群岛》;有描绘南国美丽风光的《海滨小城》;还有展现北国四季迷人景色的《美丽的小兴安岭》。本单元课文旨在让学生领略祖国各地美丽的风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篇章页上呈现了诗歌形式的人文异语,饱含着对祖国的赞美与深情,能引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五、课时安排《古诗三首》 2课时《富饶的西沙群岛》 2课时《海滨小城》 2课时《美丽的小兴安岭》 2课时《习作:这儿真美》 2课时《语文园地》 2课时课 堂 教 学 设 计年 月 日课题 17古诗三首课时 第 六单元(课)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教学 内容 学习《望天门山》教学 目标 1.会写“断、楚”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词义句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4.作业目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望天门山》,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背诵默写本首古诗。教学 重点 朗读古诗,边读边想象古诗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板书 设计 17古诗三首 山险水涌 望天门山 雄伟壮阔 山出帆来课 堂 教 学 设 计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或修改一、情境导入,了解诗人 1引入诗题:祖国江山美如画,千言万语夸不完。我们将学习三首写祖国山河的古诗,分别描写了天门山、洞庭湖、西湖。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唐代诗人李白写的《望天门山》。 2.教师板书诗题《望天门山》,学生齐读诗题。 3.了解诗人李白。 二、读好古诗,读出停顿,了解景物 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好停顿,圏画诗中描写的景物。 1.听范读,引导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停顿,并在诗中用“/”标出来。 2.课件出示正确停顿。 3.学生自由练读。全班齐读。 4.学生展示交流自己圈画的景物。 5.引导学生理解所圈画景物的含义。 (1)结合注释,了解“天门”“青山”就是指天门山,“楚江”“碧水”都是指长江。 (2)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理解“孤帆”是“孤零零的船”,“日”指“太阳”。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教师提出学习要求:再读诗歌,想象画面,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 1.解诗题。 (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了解“天门山”是今安徽东梁山与西梁山的合称。东梁山在今芜湖市,西梁山在今马鞍山市,两山隔江相对,像天然的门户。 (2)了解“望”字统领全诗,“望天门山”描写了诗人远望天门山的情景。 2.学习“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1)借助“中断”“开”等字,理解“天门中断楚江开”的诗意。 教师相机指导理解“中断”“开”的意思:“中断”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开”指分开,断开。 课件出示长江水穿过天门山的图片,理解“天门中断楚江开”的诗意:浩荡的长江把天门山从中劈开,一分为二。 引导学生从“断”和“开”,感受天门山的雄伟和长江水的奔腾不息、波澜壮阔。 (2)聚焦“回”,理解“碧水东流至此回”的意思。 引导学生理解“回”是“回旋,回转”的意思,突出了山势险峻和水流湍急。“至此回”描写的是长江水撞击天门山后漩涡汹涌的景象。 明确“碧水东流至此回”的诗意:东流而去的长江水经过天门山时形成回旋的水流。 (3)指导学生齐读前两句诗,读出长江滚滚的气势。 (4)提问:读前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1:我仿佛看到了天门山上怪石嶙峋,古木参天,许多檀树生于乱石之中,盘绕崖石之间,蜿蜒如青龙伏地。 预设2:我脑海中出现了长江奔涌,青山矗立,一只小船从远方徐徐而来的画面。 过渡:接下来我们试着用“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的方法来学习后两句诗。 3.运用学法,自学“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学生自学诗句。 (2)指名学生交流学习成果,教师相机指导:“出”是“耸出来”的意思。 (3)明确后两句诗的诗意: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 (4)引发学生思考:青山不会动,诗人为什么说它“出”?孤帆怎么“来”呢?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讨论“当你坐车或骑车行驶在路上的时候,路前方的景物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体会诗人是站在行驶的小船上来描写两岸青山的,生动地写出了青山迎面而来的动态美。 (5)引导感受“孤”的意境。提问:看到“孤”,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一条怎样的船? 预设:我仿佛看到在雄伟的天门山映衬下,宽阔的江面上驶来一艘小船。 (6)引导想象:读了诗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指名学生描述想象到的画面,教师小结:丽日照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临江两岸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十分惬意和美好的图景。李白借助这些雄丽的景色,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自己豁达、宽阔的胸襟。 (7)提问:看到这么美的景色,诗人会是怎样的心情? 预设1:我觉得他会被这壮观的景色所震撼! 预设2:我觉得他会吟诗来赞美这壮丽的景色。 四、背诵积累,指导书写 1.背诵积累。(1)教师出示背诵提示,学生补充背诵。提示如下: 望天门山 天门__________楚江______,碧水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青山_____________,孤帆____________________。 (2)看图,读句子,联想诗句。 课件出示“水势浩浩荡荡经过天门山”“夕阳西下,孤帆顺江而下”等场景的图片,让学生配上相应的诗句进行积累。 2.指导书写。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望天门山》中生字的结构和需要注意的笔画。 (2)重点指导“断、楚、孤”,教师范写。 断:左半部分先写“米”再写竖折,“米”要写得瘦长些,捺变为点。右半部分“斤”的竖撇要穿插到左半部分的下面,竖要垂直,保持整个字的稳定。 楚:左半部分的“林”要写得扁些,捺变为点。下半部分要舒展,横钩在横中线,捺是主笔,要写得平缓舒展。 孤:左窄右宽,“瓜”的横撇和竖撇要舒展,捺要写得直立。 (3)学生书写,展示评价。 五、总结练习,布置作业 1.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运用“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的学习方法,欣赏了李白笔下天门山壮丽的景色。 2.课堂演练。 (1)《望天门山》是( )代诗人 ( )所作,人们称他“ ”,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的诗篇,我知道的还有《 》《 》。 (2)望天门山 天门( )楚江开, 碧水东流( )。 两岸青山( ), ( )一片日边来。 3.布置作业。 (1)本课生字词写2遍,词语解释写2遍。 (2)背诵古诗《望天门山》。自主练习设计:1.《望天门山》是( )代诗人 ( ),所作,人们称他“ ”,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的诗篇,我知道的还有《 》《 》。2.望天门山天门( )楚江开, 碧水东流( )。两岸青山( ), ( )一片日边来。课 堂 教 学 设 计年 月 日课题 17古诗三首课时 第 四 单元(课) 第 2 课时 总第 课时教学 内容 学习《 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教学 目标 1.认识“亦、宜”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饮、初”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句的大概内容,并能背诵。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从而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4.作业目标:背诵两首古诗并能说出两首古诗的意思。教学 重点 1.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了解诗句的大概内容。 2.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从而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板书 设计 17古诗三首 饮湖上初晴后雨 —— 借景抒情、比喻贴切———风姿绰约 望洞庭——宁静和谐、朦胧柔和——景色迷人课 堂 教 学 设 计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或修改一、方法回顾 教师提问:我们是怎么学习《望天门山》的? 预设1:要读好停顿。 预设2:可以借助注释、插图,联系生活的方法来理解诗句。 预设3:还可以边读边想象画面。 二、迁移方法,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1.教师引导:这节课我们迁移运用上节课学习的方法,来学习与西湖有关的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师板书诗题《饮湖上初晴后雨》。 2.了解诗人苏轼。 3.学生运用学法自学古诗。 4.交流学习成果,教师相机指导。 (1)学生朗读古诗,教师相机指导。 ①听老师范读,引导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停顿,并在诗中用“/”标出来。 ②课件出示正确停顿。 ③学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④读准多音字“抹”。 让学生在词语中分辨读音:“抹”在“淡妆浓抹”中读mǒ,在“抹布”中读mā,在“抹墙”中读mò。 (2)学生交流诗意,教师相机指导。 (3)解诗题。 引导学生了解诗题“饮湖上初晴后雨”:“饮”是喝酒的意思,说明了事件;“湖上”是指西湖,说明了地点;“初晴后雨”说明了“先晴天后下雨”的天气情况。 (4)解诗意。 ①交流“水光潋滟晴方好”的诗意。 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潋滟”“方”的意思。明确诗意:晴天时,西湖碧波荡漾,波光粼粼。 ②交流“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诗意。 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空蒙”“亦”的意思。 引导学生理解“奇”。提问:西湖的景色奇在哪里? 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潋滟”“空蒙”等词语,理解“奇”在诗中是“奇妙、奇特”的意思。 ③明确诗意:雨天时,西湖云雾迷蒙,群山若隐若现。 教师提问:你见过“潋滟”“空蒙”的景象吗?是怎样的?(指名学生交流。) 出示“水光潋滟”“山色空蒙”的图片,学生欣赏后用自己的话来描述。 过渡:后两句描绘了什么画面?我们来借助注释,总结一下诗意吧! ④交流“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意。 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西子”的意思。 教师相机出示西施的资料。 指导学生理解“总相宜”既写出了西施不管怎么打扮都是美的,也写出了西湖景色的美不胜收。 明确诗意: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适宜。 (5)学生交流想象的画面,教师相机指导。 请学生想一想:诗人为什么把西湖比喻成西施? 出示西湖不同天气下景象的图片,学生欣赏西湖的美景,体会诗人对西湖美的赞赏。 提问:读了诗歌,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山和怎样的湖面? 教师小结古诗赏析:这首诗分别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时不同的景色,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晴雨时不同的景色,用西施之美来称赞西湖,凸显了西湖独特的美丽。 (6)全班齐读《饮湖上初晴后雨》。 三、小组合作,学习《望洞庭》 1.教师引导: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望洞庭》。教师板书诗题《望洞庭》。 2.根据课件出示的古诗自学提示,小组合作,一起学习《望洞庭》。 学习单如下: 3.交流学习成果,教师相机指导。 (1)学生朗读古诗,教师相机指导。 ①指导读好停顿。指名读或小组读古诗。 ②指导读准多音字“磨”。明确“潭面无风镜未磨”中的“磨”读mó,“磨面”的“磨”也读mó;“磨坊”的“磨”读mò。 ③全班齐读古诗。 (2)了解诗人刘禹锡。 (3)学生交流诗意,教师相机指导。 (4)解诗题。 引导学生结合注释了解“洞庭”即洞庭湖,位于今河南省北部。“望洞庭”就是望洞庭湖看见的景象。 (5)解诗意。 ①引导学生理解“两相和”的意思。提问:你见过的月光下湖面的景象是怎样的?指名学生交流后,出示“秋月映照洞庭湖面”的图片,帮助学生感受夜晚的洞庭湖湖光和秋月相互映照,优美、平静的意境美。 ② 引导学生理解“潭面无风镜未磨”。出示洞庭湖湖面微波粼粼的图片,以及铜镜的图片,理解这句诗描写的是“洞庭湖湖面微波荡漾,就像一块没有打磨的镜子”的景象。 明确“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诗意:秋夜,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无风,平静得如同未经打磨的铜镜。 ③引导学生理解“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的诗意。 引导学生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引导学生了解“白银盘”是形容被月光笼罩的洞庭湖;结合注释理解“青螺”是青绿色的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喻成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写出了洞庭湖山水的美丽,表现了作者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明确“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的诗意:远远望去,洞庭湖如同白银盘,盛放着像青螺一样的君山。 (6)全班齐读《望洞庭》。 四、概括古诗,指导书写,总结拓展 1.主题概括。 《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了不同天气下的西湖呈现的风姿,晴天时,西湖碧波荡漾、波光粼粼;雨天时,西湖云雾迷蒙、群山若隐若现。 《望洞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指导书写。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饮湖上初晴后雨》与《望洞庭》两首诗中生字的结构和需要注意的笔画。 (2)重点指导“遥”,教师范写。 遥:半包围结构,先内后外。“缶”的第二横长,在横中线上。走之的捺要舒展,托住右上部分。 (3)学生书写,展示评价。 五、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运用“借助注释、联系生活”等方法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还通过想象领略了西湖和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2.拓展阅读。 六、巩固练习,布置作业 1.课堂演练 《补充习题》第47页第一题,第三题。 2.布置作业自主练习设计:《补充习题》第47页第一题,第三题教学反思:课 堂 教 学 设 计年 月 日课题 18富饶的西沙群岛课时 第 六 单元(课) 第 3 课时 总第 课时教学 内容 1.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重点学习2、3自然段。教学 目标 1.认识“饶、优”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参”,会写“淡、浅”等13个字,会写“位于、部分”等16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提供的图片,进行模仿说话。 3.学习课文第2、3自然段,感受海水的美丽和海底生物的可爱。 4.作业目标:能够准确的写出本课的词语,并能通过朗读课文感受西沙群岛的美。教学 重点 1.学习课文第2、3自然段,感受海水的美丽和海底生物的可爱。 2.能根据提供的图片,进行模仿说话。板书 设计 18 富饶的西沙群岛 总述——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分述——美丽的海水 海底多样的生物 海岛上众多的海鸟课 堂 教 学 设 计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或修改一、情境导入 1.播放西沙群岛风光的图片,学生欣赏。教师引入:多么迷人的画面,美丽的小岛,迷人的风光,海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你知道这些优美的景色是哪里的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令人向往的地方——西沙群岛。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读一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西沙群岛的位置。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整体感知 1.教师提出学习要求:大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介绍了西沙群岛哪些风景和物产? 2.学习生字词。 (1)指名学生朗读词语,评价读得是否正确。 (2)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识记、理解生字。 比如,“岩”可以借助“岩石”的图片认一认读一读,理解字义;“瑰”可结合字理进行识记,“瑰”中的“王”表示“玉”,“瑰”有“珍奇”的意思。 (3)读准多音字“参”。 让学生在词语中分辨读音:“参”字在“海参”“人参”中读shēn,在“参差不齐”中读cēn,在“参军”“参观”中读cān。 (4)进行识字游戏,检验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3.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1)请学生交流讨论:课文介绍了西沙群岛的哪些风景和物产? (2)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导进行梳理,明确课文介绍了西沙群岛的“海水”“海底生物”“海岛上的鸟”。 (3)教师追问:西沙群岛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说说。 预设: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三、学习第2自然段,感受海水的美丽 1.请学生大声读课文第2自然段,想一想,西沙群岛的海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交流反馈,教师相机指导。 (1)引导学生关注描写海水特点的词语:五光十色、瑰丽无比。 (2)引导学生圈出表示海水颜色的词语,体会海水的色彩繁多、明亮。 (3)提问:这么美丽的海水是怎样形成的? ①指名学生交流。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海里的山崖峡谷的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海底山崖、峡谷和海水深、浅之间的关系。 ②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美丽的海水形成的原因。 预设: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所以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 3.齐读第2自然段,再次感受海水的美。 四、学习第3自然段,感受海底生物的特点 1.请学生自由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海底的生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 2.学生交流反馈,教师相机指导。 (1)“珊瑚”一句,引导学生圈画出描写“珊瑚”的词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想象“绽开的花朵”“分枝的鹿角”,再结合图片直观感受珊瑚的美丽可爱。 (2)“海参”一句,引导学生围绕“到处都是”“懒洋洋地蠕动”展开学习,模拟“懒洋洋”的动作,或想象“这么多的海参,他们都在干什么”,再结合图片,从而体会海参数量之多和它们行动时的可爱。 (3)“大龙虾”一句,让学生通过“划过来,划过去”感受它的威武,体会语言的生动。 (4)引导学生关注“各种各样”“到处都是”,提问:这两个词语说明了什么?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说明了海底生物数量多的特点。我发现照应第1自然段中的“物产丰富”。 3.说话练习。 引发思考:珊瑚还像什么?用“有的像……有的像……”的句式说句子。 指名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外形、动作等方面来说。 预设:珊瑚有的像一团绒球,有的像一朵硕大的莲花静静地开在海底,还有的像一串串珍珠。 4.想一想,第3自然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珊瑚、海参和大龙虾的。完成表格,感受海底生物的特点。 珊瑚海参大龙虾数量外形动作5.请学生模仿第3自然段的写作方法,从下面选择一幅图写一写。 预设:我来到了海龟池边,那海龟大的惊人,小的有一个脑袋大,大的像一把太阳伞的样子,我拿来一片菜叶,一只海龟终于禁不住美味的诱惑,慢慢地从远处的礁石边爬了过来,品尝着那菜叶的鲜美。而它身边的一只小海龟,非常活泼机灵,总是能优先抢到食物,独自悠闲地享受着。 3.齐读第3自然段,再次体会海底多样的生物给我们留下的印象。 五、书写指导,课堂小结 1.指导书写本课生字。 (1)指名认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字的结构和需要注意的笔画。 (2)重点指导“鼓、数、贵”,教师范写。 (3)学生书写,展示评价。 2.抄写“位于、部分”等16个词语。 3.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生字,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第1-3自然段,对西沙群岛有了一定的认识。 六、巩固练习,布置作业 1.课堂演练。 2.布置作业。自主练习设计:1.完成表格,感受海底生物的特点。珊瑚 海参 大龙虾数量外形动作2.学生模仿第3自然段的写作方法,从下面选择一幅图写一写(图片见课件)。课 堂 教 学 设 计年 月 日课题 18富饶的西沙群岛课时 第 六 单元(课) 第 4 课时 总第 课时教学 内容 梳理课文内容,练习表达。教学 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发现第5自然段是围绕关键句“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来写的。 2.能选择喜欢的部分向别人介绍西沙群岛。 3.能用几句话描述图中的景象。 4.作业目标:能向别人介绍西沙群岛;会借助关键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教学 重点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发现第5自然段是围绕关键句“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来写的。 2.能选择一幅图,写几句话描述图上的景观。板书 设计 18 富饶的西沙群岛 总述——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美丽的海水 分述 海底多样的生物 海岛上众多的海鸟 总结——必将更加美丽、更加富饶课 堂 教 学 设 计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或修改回顾旧识,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感受到了西沙群岛海水的美以及海底生物的多样,海里必不可少的就是鱼了,西沙群岛的鱼都有哪些特点呢?读一读第4自然段,找出答案吧 二、学习第4自然段,了解西沙群岛的鱼 1.学生自读第4自然段,了解段落主要内容。(第4自然段共有4句话,可按“总-分-总”的顺序分为三层,主要讲了鱼的多和美。) 2.细读第4自然段,感受海底鱼儿的多和美。 (1)细读本段第1句,指导学生抓住“成群结队”“好看极了”体会鱼的多和美。 (2)细读本段第2句,边圈画“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边播放各种鱼的图片,体会作者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鱼的美丽。引导学生抓住“像皮球一样圆”,体会语言的生动。 引导学生尝试用“有的……有的……有的……”说一段话。 预设:天上的白云变化莫测,有的像奔跑的兔子,有的像凶猛的老虎,有的像美丽的鹿。 (3)细读本段第3、4句,指导学生抓住“各种各样”“多得数不清”“一半是水,一半是鱼”体会鱼的多。帮助学生理解“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运用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西沙群岛“物产丰富”的特点,显得恰当、形象。 3.教师小结:第4自然段是从“样子美”“数量多”这两方面来写鱼的,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鱼群图。 4.齐读第4自然段。 三、学习第5自然段,感受西沙群岛的鸟多 1.请学生自读第5自然段,思考:每句话主要写了什么?这些事物有什么特点? (1)指名学生交流,教师梳理总结:每句话主要写了树林多、鸟蛋多、鸟粪多。 (2)引导理解“树林多”“鸟蛋多”“鸟粪多”其实都是在说鸟多。 2.引导学生读一读泡泡,试着说出第5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画出来。 指名学生交流。预设: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 教师提示:像这样能够提示文章的主旨或能够集中体现段落意思的句子就是关键句。 3.指导学生从“一片片”“茂密”“各种”“遍地”“厚厚的”等词语体会鸟多。 4..齐读第5自然段。 四、学习第6自然段,体会情感 1.请学生读一读第6自然段,大家一起讨论:这一自然段抒发了什么感情? 2.指名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从“必将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体会作者对西沙群岛美好未来的期许和信心,感受作者对祖国海疆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齐读第6自然段。 五、回顾全文,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 教师引导讨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 学生讨论后,教师梳理总结:从“海水的奇异色彩”可以看出西沙群岛的美丽;从“海底的物产”“海底的鱼”“鸟的天下”可以看出西沙群岛的富饶。 六、看图写话,学习表达 请学生完成课后小练笔:从下面的图中选择一幅,写几句话。 引导学生观察四幅图片,交流自己看到的景象。 教师相机提示:可以用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如:“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还可以从“颜色、动作”等方面说说图中的事物是什么样的。 预设1:第一幅图——色彩斑斓的鱼儿成群结队地游来游去,互相追逐着,有的蓝蓝的,有的金黄金黄的,像在参加盛大的节日游行。 预设2:第四幅图——辽阔无垠的海面上,只只海鸥自由地翻飞盘旋着。它们一会儿展翅飞向高空,一会儿又飞回海面捕食,快乐地嬉戏。 七、巩固练习,布置作业 1.课堂演练。 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编写西沙群岛导游词。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 你们好! 欢迎来到( )( )的西沙群岛。西沙群岛是( )。这里风景优美,海水( ),海底有( ),海滩上有( )。西沙群岛物产也很丰富,海里有( ),海岛上有( )。 2.布置作业。自主练习设计: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编写西沙群岛导游词。亲爱的游客朋友们:你们好!欢迎来到( )( )的西沙群岛。西沙群岛是( )。这里风景优美,海水( ),海底有( ),海滩上有( )。西沙群岛物产也很丰富,海里有( ),海岛上有( )。教学反思:课 堂 教 学 设 计年 月 日课题 19 海滨小城课时 第 六 单元(课) 第 5 课时 总第 课时教学 内容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词。教学 目标 1.认识“滨、鸥”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臂”,会写“滨、灰”等13个字,会写“海滨、街道”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说出课文描写的主要景物及其样子,感受大海之美。 4.作业目标:能通过仿写描绘不同事物的颜色;能根据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完成相关填空。教学 重点 1.读准多音字“臂”,指导“靠”“踩”的书写。 2.能说出课文描写的主要景物及其样子,感受大海之美。板书 设计 19 海滨小城 1-2 海上 3 海边 4 庭院 5 公园 6 街道课 堂 教 学 设 计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或修改一、揭示课题,欣赏图片 1.导入:本单元前两课,我们一起领略了风景优美的湖光山色和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这节课我们将走近海滨小城。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欣赏海滨城市的美景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这篇课文写了海滨小城的哪些景象? 2.学习生字词。 (1)指名学生朗读词语,评价读得是否正确。 (2)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识记、理解生字。 比如,通过形近字比较识记“载”,引导学生理解“载”是用工具装运东西,所以有“车”,“栽”是种植物,所以有“木”;结合数学学习经验识字,在“除法、除数、被除数”等词语中识记生字“除”。 读准多音字“臂”。让学生在语境中分辨读音。 在“胳臂”这个词中读“bei”,其他情况通常都读“bì”,例如“一臂之力”。 3.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1)请学生交流讨论:这篇课文写了海滨小城的哪些景象? (2)学生交流后,教师进行梳理,明确课文写了海滨小城中海上、海滩、庭院、公园、街道的景象。 三、精读第1、2自然段,体会海上之美 1.引导学生读一读第1、2自然段,说说大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圈画出你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2.指名学生交流第1自然段,教师相机指导。 (1)引导学生聚焦本段第1句“我的家乡在广东,是一座海滨小城”,了解课文开篇点题的写法。 (2)提问:海上有这么多的景物,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呢?读读第1自然段,圈画出作者描写的景物。 (3)指导学生围绕描写颜色的词语展开交流,体会景物的美。 (4)课件播放海上美景图,学生欣赏。 (5)课中练习:引导学生仿照“跟海鸥一样颜色的云朵”写句子。 2.指名学生交流第2自然段,教师相机指导。 (1)学生读第2自然段,圈画出本段作者描写的景物。 (2)课件播放海上早晨的美景图,学生欣赏。 3.教师提问:你最喜欢这两段中哪句话描绘的景象? 预设1:我最喜欢海上飞翔的海鸥,它们有白的、灰的,那天空中的云朵也是白的,真是海天一色啊! 预设2:我喜欢海中的棕色的机帆船、银白色的军舰、蓝蓝的大海,色彩很美,很有画面感。 4.学生齐读第1、2自然段。 四、精读第3自然段,体会沙滩之美 1.请学生大声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这段话描写了沙滩上的哪些景象? (1)教师提出学习要求:小组合作,圈画景物,想象画面。 (2)指名学生交流,教师梳理总结:这段话描写了沙滩上寂寞的贝壳、喧闹的船队。 2.提问:你对这个段落中的哪个句子印象最深?指名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交流“寂寞的贝壳”部分。 预设1:海边是一片沙滩,沙滩上遍地是各种颜色、各种花纹的贝壳。 引导学生围绕“遍地、各种颜色、各种花纹”体会贝壳的数量多和美丽。 预设2:这里的孩子见得多了,都不去理睬这些贝壳,贝壳只好寂寞地躺在那里。 引导学生关注“寂寞地躺在那里”,理解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孩子们对贝壳已经司空见惯,提不起一点儿兴趣的样子。 教师提问:看到这些寂寞的贝壳,你有怎样的体会呢? 预设:体会到沙滩的安静。 出示贝壳图片,学生欣赏,感受贝壳的美和多。教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注意语速、语气,读出安静的状态。 (2)交流“喧闹的船队”部分。 引导学生读一读这部分并圈画出作者描写的景物。 预设:船队、银光闪闪的鱼、还有青色的虾和蟹、金黄色的海螺。 教师引导:捕鱼的船队满载着各种海产品回来了,船队一靠岸,海滩上就喧闹起来了。教师相机播放“银光闪闪的鱼”“还有青色的虾和蟹”“金黄色的海螺”的图片,帮助学生感受海滩的“热闹”。 教师指导朗读,注意语速、语气,读出热闹的状态。 3.教师小结:海边有寂寞的贝壳,还有喧闹的船队,一静一动构成了一幅海边美景图。 4.学生齐读第3自然段。 5.课中练习:完成补充习题第54页第三题“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五、书写指导,课堂小结 1.指导书写本课生字。 (1)指名认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字的结构和需要注意的笔画。 (2)重点指导“靠、踩”,教师范写。 (3)学生书写,展示评价。 2.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生字,初步感受了海滨小城大海的美。下节课我们继续领略这座小城的魅力。 布置作业 1.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补充习题》本课第一、二题。 2.完成《习字册》第19课。自主练习设计:“跟海鸥一样颜色的云朵”,多么美丽呀。你还能说说这样的句子吗?跟 一样颜色的大海。跟 一样颜色的 。跟 一样颜色的 。课 堂 教 学 设 计年 月 日课题 19 海滨小城课时 第 六 单元(课) 第 6 课时 总第 课时教学 内容 精读第4-7自然段,指导摘抄写得好的句子。教学 目标 1.能找出第4-6自然段的关键语句,尝试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段落的意思,体会庭院、公园和街道的美。 2.能摘抄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与同学交流。 3.作业目标:能仿照书中的表达方式写出比喻句;能在文章片段中找到围绕它去写的关键句;学会摘抄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教学 重点 能找出第4-6自然段的关键语句,尝试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段落的意思,体会庭院、公园和街道的美。板书 设计 19 海滨小城 庭院 树多 公园 更美 街道 也美 美丽 、 整洁课 堂 教 学 设 计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或修改回顾旧知,复习导入 提出问题:你还记得我们在第18课是如何找到关键句的吗? 指名学生交流,教师梳理:先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再想想这些句子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 教师导入:回顾了找关键句的方法,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轻松的心情,再走近这座海滨小城的庭院、公园和街道,继续感受它的美。 二、借助关键句,精读第4自然段,感受庭院之美 1.请学生大声读课文第4自然段,画出段落的关键句,思考:围绕关键句,段落写了哪些内容? 2.指名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学生自读第4自然段,教师提问:小城的庭院有什么特点?请从这段中画出一句能概括其特点的句子来。 教师引导小结:这是本段的总起句,也叫中心句,点出了庭院树多的特点。 (2)引导学生从“有……还有……”“飘得满街满院都是”“一片片红云”等词句,体会庭院的美丽,再梳理出这一段写了“树木种类多”“桉树香味浓郁”“凤凰花美”三方面的内容,都是在写树,从而发现这段话是围绕第一句来写的,不仅写了树很多,也写了树很美。 (3)播放本段中提到的一些树木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庭院的美丽。 3.学生齐读第4自然段。 三、小组合作,学习第5、6自然段,感受公园、街道之美 1.过渡:我们借助关键句理解了一段话的意思,下面小组合作,学习课文描写公园和街道风景的两个自然段。 2.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后,教师指名学生交流学习成果,相机指导。 (1)借助关键句体会公园的美。 ①学生自读第5自然段,教师提问:小城的公园有什么特点?请从这段中画出一句能概括其特点的句子来。 ②引导学生围绕“许许多多”“一棵棵”“撑开的绿绒大伞”体会榕树的多和美。从把榕树比作绿绒大伞,感受榕树的高大浓绿和枝繁叶茂。 ③播放小城公园的图片,学生欣赏,直观感受公园的美。 ④学生齐读第5自然段。 (2)借助关键句体会街道的美。 ①学生自读第6自然段,教师提问:小城的街道有什么特点?请从这段中画出一句能概括其特点的句子来。 ②提问:你是从哪儿体会到街道也很美的? 引导学生围绕“甚至连……都……”体会走在街道上舒服的感受和街道的干净。 ③播放小城街道的图片,学生欣赏,直观感受街道的美。 ④学生齐读第6自然段。 (3)课中练习:仿写句子。 例句1: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树叶密不透风,可以遮太阳,挡风雨。 预设:一只只小鸟就像一个个技艺高超的音乐家,它们叫声响亮,节奏欢快悦耳。 例2:人们把街道打扫得十分干净,甚至连一片落叶都没有。 预设:他一整天都在工作,甚至连饭都忘了吃。 3.梳理小城景象。 (1)回顾第4-6自然段的内容,梳理出结构图。 (2)提问:读一读第4-6自然段的中心句,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更、也”等词语中体会三句话之间的递进关系。 (3)分小组读第4-6自然段。 四、概括小城特点,摘抄句子 1.请学生自由读第4-7自然段,找出概括海滨小城景物特点的一句话。 教师小结:小城中庭院树木繁多,公园榕树更美,街道干净整洁。这一切都是家乡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建设的。我们一起来大声读最后一句,读出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第三题: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和同学交流。 预设1:“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语言生动形象。 预设2:“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很有新鲜感。 五、总结概括,布置作业 1.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在海滨小城,我们领略了与西沙群岛不一样的美丽。其实我们身边到处都是美,只要我们用心去学习、观察,就能有所发现。 2.布置作业: (1)完成《补充习题》第五题阅读《海滨仲夏夜》。 (2)把自己认为课文中写得好的句子摘抄到本子上。自主练习设计:仿写句子例句1: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树叶密不透风,可以遮太阳,挡风雨。例句2:人们把街道打扫得十分干净,甚至连一片落叶都没有。教学反思:课 堂 教 学 设 计年 月 日课题 20 美丽的小兴安岭课时 第 六 单元(课) 第 7 课时 总第 课时教学 内容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词。教学 目标 1.认识“融、侧”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兴、舍”,会写“脑、袋”等13个字,会写“东北、脑袋”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能初步体会词语“抽出”表达上的好处,感受小兴安岭春天的美丽。 4.作业目标:能仿照文中的表达方式写排比句;能根据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完成相关填空。教学 重点 1.读准多音字“兴、舍”。 2.能初步体会词语“抽出”表达上的好处,感受小兴安岭春天的美丽。板书 设计 20 美丽的小兴安岭 时间顺序:春、夏、秋、冬 美丽的大花园 巨大的宝库课 堂 教 学 设 计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或修改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边播放小兴安岭的美景图,边引入课题: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秀丽。今天让我们一起去东北的小兴安岭,领略一下它的美丽与富饶吧!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2.认读生字词。 (1)指名学生朗读词语,评价读得是否正确。 (2)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识记、理解生字。 比如,识记“梢”字时,结合学过的“消、悄”等熟字,通过换偏旁的方法识记“梢”,了解“梢”和植物有关。 (3)读准多音字“兴”“舍”。 (4)进行识字游戏,检验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自读课文,圈画出关键语句,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指名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引导学生找一找:哪个句子概括了小兴安岭的美丽? 预设: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2)提问: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预设:从“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可以发现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向我们介绍了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 3.课中练习:完成《补充习题》第57页第三题“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四、精读第1自然段,感受小兴安岭树多的特点 1.请学生读课文第1自然段,圈画出关键语句,想一想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指名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引导学生围绕“数不清”“……”“几百里”“绿色的海洋”等词语感受小兴安岭树木繁多、森林广阔的特点。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见过的森林是什么样子的。 (3)出示森林的图片或者结合插图,引导学生理解“绿色的海洋”是指小兴安岭地广树多。 五、精读第2自然段,体会小兴安岭春天的美 1.请学生默读第2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描写了春天的小兴安岭哪些景物,这些景物什么样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指名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围绕第1句话,交流树木的生机勃勃。 ①提问:把“抽出”换成“长出”好吗?为什么? ②交流后,相机出示“春天树木抽枝”的动图,引导学生感受“抽出”将春天枝条快速生长的样子描绘得形象直观。 ③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4句话。提示:“抽出”在朗读时要适当加重语气。 (2)围绕第2、3句话,感受春的气息和生机。 ①引导学生围绕“融化”“汇成”“流着”“涨满”等表示动态的词,体会春天的生机和作者用词的丰富。出示“积雪融化”的图片,学生欣赏。 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2、3句话。 (3)围绕第4句话,交流春天给动物带来的喜悦。 ①引导学生围绕“散步、俯下身子、欣赏”等词语,体会春天里小鹿的可爱和语言的生动。出示“小鹿喝水”的图片,学生欣赏。 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4句话。 (4)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读着这段话,你仿佛听到了、看见了什么? 预设1: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见流水掀着细小的波浪,唱着歌儿向山下奔跑着。 预设2:感受到春天到来后万物复苏的景象,看到了生机勃勃的春景。 (5)学生齐读第2自然段。 3.课中练习:仿照第2自然段第4句话,用“有的……有的……”写一段燕子的活动。 预设:春天,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有的在树枝上唧唧喳喳地说话,有的在屋檐下造房子。 六、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指名认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字的结构和需要注意的笔画。 2.重点指导“袋、线、软”,教师范写。 3.学生书写,展示评价。 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课堂小结。 2.课后作业。 (1)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补充习题》本课第一、二题。 (2)完成《习字册》第20课。自主练习设计:仿照第2自然段第4句话,用“有的……有的……”写一段燕子的活动。课 堂 教 学 设 计年 月 日课题 20 美丽的小兴安岭课时 第 六 单元(课) 第 8 课时 总第 课时教学 内容 精读课文,感受小兴安岭不同季节的美。教学 目标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浸”等字词表达上的好处。 感受小兴安岭夏、秋、冬的美,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3.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喜欢小兴安岭的理由,并尝试介绍家乡最美季节的景色。 4.作业目标:学着模仿课文的表达方式写一写自己家乡最美季节的景色。教学 重点 1.体会“浸”等字词表达上的好处,感受小兴安岭夏、秋、冬的美。 2.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喜欢小兴安岭的理由。板书 设计 20 美丽的小兴安岭 总——分——总 景色诱人 物产丰富课 堂 教 学 设 计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或修改回顾旧知,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走进了美丽的小兴安岭,还记得在作者心目中,小兴安岭的春天是怎样的吗?你能用一两个词来说说吗? 生机勃勃、充满生机、春意盎然…… 让我们跟随时间的脚步,继续感受小兴安岭其他季节的美。 二、学习第3-5自然段,感受小兴安岭夏、秋、冬的美 1.请学生默读3-5自然段,思考:每一个季节都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什么样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预设1:学生交流夏天的小兴安岭。 (1)围绕第1句话,交流树木在夏天的勃勃生机。 ①指导学生读好这个长句子:让学生先结合句子中“密密层层”“严严实实”“挡住了人们的视线”等词句,理解“封”是指树叶茂密得把天空都挡住了;再读好“葱葱茏茏、密密层层、严严实实”等AABB式的叠词,想象树林枝叶茂密的景象。 ②提问:句子中“封、挡、遮”这三个动词说明了什么? 预设:三个动词形象地表现了树木枝叶遮天蔽日的景象,显示出树木在夏天的勃勃生机。 (2)围绕第2句话,交流森林在浓雾中的样子。 出示“森林浓雾”的图片,帮助学生直观感受浓雾的样子,感受森林在浓雾中犹如仙境一般的美丽,体会“浸”字在表达上的好处。 (3)围绕第3句话,交流树木的繁茂和阳光照射树林的别样景致。 出示“阳光照射森林”的图片,学生欣赏,引导学生通过“穿过”体会森林中树叶繁茂、阳光直、亮、穿透力强的特点。 (4)围绕第4句话,交流草地的美。 出示“开满野花的草地”图,学生欣赏,引导学生通过描写颜色的词语体会草地的美。教师相机启发学生用成语描述各种各样、各种颜色的野花,比如,五颜六色、五彩斑斓、争奇斗艳…… (5)交流:你最喜欢小兴安岭夏天的哪些景象? (6)学生齐读第3自然段,体会小兴安岭夏天的美。 (7)课中练习:完成补充习题第57-58页第四题“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预设2:学生交流秋天的小兴安岭。 (1)引导学生围绕“变黄、苍翠、飞舞”等词语体会秋天小兴安岭的美丽;围绕“山葡萄”“榛子”“蘑菇和木耳”“人参等名贵药材”等词句体会小兴安岭的物产丰富的特点。 (2)学生齐读第4自然段,体会小兴安岭秋天的美。 预设3:学生交流冬天的小兴安岭。 (1)在学生合作学习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出示小兴安岭雪景的图片,学生欣赏,体会冬天的美。 (2)引导学生围绕“积满了”“厚厚的”“没过膝盖”“呼呼地刮过树梢”等词句体会冬天小兴安岭的雪厚、风大的特点。 (3)引导学生围绕“黑熊”“紫貂”“松鼠”等动物在冬天所做的事情中体会小动物的可爱。 (4)学生齐读第5自然段,体会小兴安岭冬天的美。 三、学习第6自然段,体会作者对小兴安岭的喜爱 1.请学生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美丽的大花园”和“巨大的宝库”? 2.学生交流反馈,教师小结:把小兴安岭比作花园和宝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兴安岭美丽而又物产丰富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四、训练表达,完成习题 1.选择喜欢的季节,说明理由。 (1)组织学生小组内讨论,说一说:如果到小兴安岭旅游,你会选择哪个季节去?为什么? (2)小组内练说。指名学生集体交流。 (3)教师小结:我们可以从景物和景物的样子两方面,运用积累的词语,介绍了喜欢的季节。大家都介绍得那么吸引人,怪不得作者说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2.总结提升, 完成“选做”习题。 (1)教师引导:小兴安岭的四季这么美,那你的家乡哪个季节最美呢?请你学着课文介绍的方法,和小组内成员说一说。 (2)学生练说。 (3)反馈评价。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补充习题》第五题阅读《北极风光》。 2.把家乡最美季节的片段写到本子上。自主练习设计:小练笔:写一写自己眼中家乡最美的季节。教学反思:课 堂 教 学 设 计年 月 日课题 习作:这儿真美课时 第 六 单元(课) 第 9、10 课时 总第 课时教学 内容 仔细观察身边的一处景物,围绕一个意思用一段话写下来。教学 目标 1.能仔细观察身边的一处景物,围绕一个意思用一段话写下来,并能主动运用平时积累的描写景物的词语。 2.能自己改正错别字,并乐于和同伴分享观察到的美景。 3.作业目标:仔细观察身边景物,描写所见景色。教学 重点 能仔细观察身边的一处景物,围绕一个意思用一段话写下来,并能主动运用平时积累的描写景物的词语。板书 设计 这儿真美 围绕一个意思写 按一定顺序介绍 抓住景物的特点 运用修辞手法课 堂 教 学 设 计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或修改暖身运动,丰富词汇 1.比一比,谁的积累多 出示图片,学生说相关的词语。 2.出示习作教材中的词语,读一读,想一想,他们可以描写什景物 3.读一读泡泡中的内容,谈谈你的发现。 二、评选“最美”,打开思路 1.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最近,大家都在寻找身边的美景。谁寻找的地方最美呢 让我们用事实来说话吧。 2.小组交流观察记录。 请学生拿出自己的观察记录表。看看观察记录表组织自己的语言。思考后,小组交流。老师巡视,并相机参与一组,了解情况。 观察记录表如下: 最美 观察时间: 景物 (植物、动物……)景物的样子 (颜色、形状……)感受3.全班交流。 提示:在分享时,请先告诉大家美景在什么地方,再告诉大家美景里有哪些吸引你的景物,这些景物什么地方吸引了你。 三、借助课文,指导写法 1.激发动机,交代任务。 我们身边的美景可真不少啊,为丁让更多人知道、了解这些美景,我们就要拿起手中时笔把它与下来,与大家分享。 2.阅读范例,积累写法。 (1)围绕一个意思写 ①出示《海滨小城》第4自然段,找出关键语句,并指出关键句的位置。 小结:我们也可以学习作者在一段话的开头表达这段话的主要意思,当然,你想放在这段话的结尾或者中间,也行。 ②出示书上的示例,仿写句子。 操场后面的小花园真美······ 秋天的树林就像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 一到池塘边,我就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住了······ (2)按照一定顺序写。 《古诗三首》 小船行进顺序,一天中天气变化——晴天和雨天的顺序,由近及远的顺序。 《富饶的西沙群岛》 总—分—总的顺序 《海滨小城》 整篇课文总—分—总的顺序。第3~6自然段按总—分的顺序 《美丽的小兴安岭》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或分—总的顺序。 (3)抓住景物的特点 出示《海滨小城》的第5自然段,引读这段。 第5自然段围绕第一句话”小城的公园更美”,写了······(公园的榕树怎么美,以及在这儿休息的人们) 小结:我们也可以学习作者这样写,只有抓住特点,描写的景物才能活灵活现。 运用修辞手法 出示《海滨小城》第6自然段,引读这段。 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把所见的景物与自己的联想结合起来,这样写出来的景物更具体形象、生动活泼。 (5)结尾抒情 3.出示材料,学习选材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中心,写文章也一样,要围绕中心选择材料。材料”是为表现中心服务的,例如,我们确定作文的中心句是“秋天的树林就像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我们可以选择那些材料?(出示材料) 四、出示习作小贴士。 1.把美丽的景物按顺序写出来,写出它们的样子特点。 2.尽量用上积累的词语,争取使美景具有画面感。 3.用一句话写出一段话的意思,可以把它放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或中间。 五、学生习作,教师指导 六、展示习作,分享快乐 1.对照要求,自己修改。 (1)检查是否有错别字,标点符号用得是否正确。 (2)检查是否有不通顺的句子。 (3)读读,看看是否能用上积累的词语。 (4)想想,写清楚景物的样子了吗 (5)是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围绕“这儿真美”的意思写的 有关键语句吗? 2.在小组内交流习作,分享发现美景的快乐。 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同伴听,分享自己发现的美景。同伴按一下要求点评,与习作的作者交流。 (1)圈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和用得好的词语。 (2)找一找,习作中有关键句吗 (3)你觉得同学介绍的这个地方美吗 (4)同学的习作,你有没有什么疑问 如果有,可以问问作者。 3.思考同伴的反馈,再次读习作,进行修改。自主练习设计:1.认真完成作文、修改作文。2.誊写作文。教学反思:课 堂 教 学 设 计年 月 日课题 语文园地课时 第 六 单元(课) 第 11 课时 总第 课时教学 内容 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2)教学 目标 1.发现一段话中关键语句可能出现的位置,体会其特点和作用。 2.认识表示动物的词语,及带有虫字旁和鱼字旁的字,了解形声字的特点,并借助形声字的特点识字学词。 3.作业目标:通过总结关键语句特点和作用,能围绕给出的关键语句说一段话。教学 重点 发现一段话中关键语句可能出现的位置,体会其特点和作用。板书 设计 语文园地六 关键语句 段首 段中 段尾 生字记忆法 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义课 堂 教 学 设 计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或修改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 二、交流平台 1.复习旧知。 (1)出示下列语段: ①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岛上有一片片茂密的树林,树林里栖息着各种海鸟。遍地都是鸟蛋。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这是非常宝贵的肥料。 ②小城的公园更美。这里栽着许许多多榕树。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树叶密不透风,可以遮太阳,挡风雨。树下摆着石凳,每逢休息的日子,石凳上总是坐满了人。 ③小城的街道也美。除了沥青的大路,都是用细沙铺成的,踩上去咯吱咯吱地响,好像踩在沙滩上一样。人们把街道打扫得十分干净,甚至连一片落叶都没有。 (2)画出关键句。 (3)交流自己是怎样借助关键句理解段落意思的。 2.关键句的位置。 (1)出示关键句分别在段首、段中和段尾的3个自然段。 ①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有桉树、椰子树、橄榄树、凤凰树,还有别的许多亚热带树木。初夏,桉树叶子散发出来的香味,飘得满街满院都是。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 ② 校园的东墙边,有一张乒乓球台。球台的四周围满了同学,不时传来喝彩声和欢笑声。乒乓小将们打得多认真啊!他们你追我挡,一个球常常打了几十个回合还不分胜负。 ③春天在哪里呢 到大自然中找春天去!春在枝头,柳条嫩绿,桃花鲜艳。春在空中,和风送暖,燕子翻飞。春在水里,鱼儿追逐,鸭子戏水。春在田间,麦苗返青,菜花金黄。到处都有春天,春满人间。 (2)画出文中的关键句,说说段意。 (3)谈谈自己的发现。(关键句可能位于一段话的段首、段中或段尾) (4)教师小结。 关键句在段内的一般规律:起概括和总述作用的关键句一般在段的开头;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关键句一般在段的中间;起归纳和总结作用的关键句一般在段的末尾;起强调和增强印象作用的关键句一般在段文园地的开头和结尾。 (5)读一读书中四位小朋友的对话,他们总结的和你一样吗 你有补充吗 3.围绕关键句说一段话。 (1)句子一:车站的人可真多。 ①这句话中的重点词是什么 (车站 人多) ②你在哪里见到过人多的情景 当时是怎样的场景 ③观看公交车站的视频,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如果你身在其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④围绕“车站的人可真多”小组内完成说话练习。 ⑤全班交流,师生互评。 (2)句子二:我喜欢夏天的夜晚。 ①这句话中的重点词是什么 (喜欢 夏天的夜晚) ②列出喜欢夏夜的理由。 提示:可从最喜欢干的事情、听的声音、看的景色等方面来表达“喜欢”。 ③展开想象说一说。 三、识字加油站 1.出示书上6个词语。 蝌蚪 飞蛾 螃蟹 鲤鱼 鲫鱼 鲨鱼 2.指名读,相机正音。然后齐读,男女生比赛读。 3.把词语与图画进行连线,了解词语对应的具体动物。 4.小组交流。 读读词语,看看图片,说说加点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组长记录小组同学的发现。 5.全班交流。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达些字都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其中的一部分表示事物的类别,而另一部分表示事物的读音,这样的字叫作形声字。 6.识记生字 (1)出示生字:蝌 蚪 蛾 鲤 鲫 鲨 (2)这些生字怎么记呢 提示:可用形声字结构特点识记,如:“蝌”,“虫”是形旁,表义,“科”是声旁,表音。(板书:声旁表音,形旁表义) 7.课中练习:我发现含有“虫”的生字大多与( )有关,含“鱼”的字大多与( )有关。 8.运用规律,识字学词。 (1)出示“蟑螂、蚯蚓、鲶鱼、鳕鱼”,及对应的动物图片。 (2)猜猜词语的读音,并说说理由。 8.课中练习:用“√”选出下列生字的正确读音,再填空。 螃(páng bàng) 蟹(xiè jiě) 鲤(lǐ nǐ) 鲨(sā shā) 鲫(jí jì) 蛾(è é)自主练习设计:1.用“√”选出下列生字的正确读音。螃(páng bàng) 蟹(xiè jiě) 鲤(lǐ nǐ)鲨(sā shā) 鲫(jí jì) 蛾(è é)2.我发现含有“虫”的生字大多与( )有关,含“鱼”的字大多与( )有关。课 堂 教 学 设 计年 月 日课题 语文园地课时 第 六 单元(课) 第 12 课时 总第 课时教学 内容 词句段运用(1)、日积月累教学 目标 1.能说出由“懒洋洋、慢腾腾”等词语想象到的画面,并能选择一两个词语写句子。 2.理解古诗《早发白帝城》的大意,朗读、背诵古诗。 3.作业目标: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背诵《早发白帝城》。教学 重点 理解古诗《早发白帝城》的大意,朗读、背诵古诗。板书 设计 语文园地六 ABB式词语 《早发白帝城》课 堂 教 学 设 计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或修改一、词句段运用 1.出示。 懒洋洋 慢腾腾 颤巍巍 兴冲冲 静悄悄 空荡荡 乱糟糟 闹哄哄 2.读词。 (1)借助拼音把词语读正确。 (2)指名读,相机正音:“颤”是翘舌音,“巍”和“哄”是第一声。 (3)齐读,男女生比赛读。 3.理解。 (1)读读词语,说说自己读这些词语时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自己看到的画面。 (3)全班交流。 (4)小结:这些词语都是ABB式词语。第一行词语都是描写行为动作的,第二行词语都是描写环境的。(板书:ABB式词语) 4.写句。 (1)试着选择其中的一两个词语写句子,也可以两组词语各选一个结合在一起写一两句话。 (2)小组交流,评选出小组同学普遍喜欢的句子。 (3)全班交流,师生评议。 5.拓展。 (1)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积累的这样的词语。 (2)指导归类. 描写神态:笑呵呵 喜滋滋 气呼呼 描写环境:黑漆漆 光秃秃 阴沉沉 描写颜色:绿油油 白茫茫 红通通 6.课中练习 把下列“ABB式”词语补充完整,并完成练习。 慢( )圆( ) 静( )空( ) 懒( )兴( ) 乱( ) 闹( ) 海参在海底( )地蠕动着,成群结队的鱼在它的周围游动 着,有的鱼眼睛( )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选词填空) 二、日积月累 1.读诗。 (1)出示古诗《早发白帝城》。 (2)借助拼音读古诗。 (3)指名读诗,相机正音,指导读准多音字“还”。 (4)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释义。 (1)出示注释。 ①发:启程。白帝城故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山上。 ②朝:早晨。辞:告别。白帝:白帝城。彩云间: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耸,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耸人云间。 ③江陵:今湖北荆州市。还:归,返回。 ④猿:猿猴。啼:鸣、叫。住:停息。 ⑤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形容有许多座山。 (2)看注释,小组合作体会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3.悟情。 (1)教师简介:《早发白帝城》是李白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诗人是把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来表达的。 (2)体会江山的壮丽多姿。 ①看图,图上画的是哪些诗句的意思 ②你能把看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吗 (3)体会作者的心情。 ①哪些诗句表现了作者畅快的心情 ②重点指导:“千里”与“一日”对比,写出了小舟速度快和诗人心情愉悦;“猿声啼不住”和“已过万重山”也写出了舟行速度之快和诗人内心的畅快。 (4)朗读古诗,尝试读出愉悦的心情。 4.背诵故事。自主练习设计:把下列“ABB式”词语补充完整,并完成练习。慢( )圆( ) 静( )空( )懒( )兴( ) 乱( ) 闹( )海参在海底( )地蠕动着,成群结队的鱼在它的周围游动着,有的鱼眼睛( )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选词填空)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