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专题9: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新课标要求 知识要点 命题方向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1、大气的受热过程 2、大气的保温作用 以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景观图、气温统计图等为背景,考查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应用;在近几年的浙江高考地理题中,本专题的命题数量较多,重点往往主要集中在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等知识点上,需要学生掌握大气的热源,以及大气是怎样受热的。在大气受热过程中出现的“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因与实际生活关系密切,可以作为重点学习的内容。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用一些原理示意图,如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等,也可借助一些模拟实验。本专题要求强调对大气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落脚点是学生能否知道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如何运用。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反射作用(1)含义:大气中的云层和较大颗粒的尘埃,能将投射在其上的太阳辐射的一部分,又反射回宇宙空间。(2)特点:没有选择性,反射光呈白色。(3)表现①云层越低、越厚,云量越多,反射越强。②空气中较大颗粒的尘埃越多,反射越强。2.散射作用(1)概念: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遇到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时,太阳辐射的一部分便以这些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弥散。(2)特点:大气的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光、紫光容易被散射。(3)表现: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3.吸收作用(1)特点:大气的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①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②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③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得很少。(2)表现4.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地区差异(1)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由低纬度向两极递减。(2)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并不能完全被地面所吸收。其吸收的多少与地面的性质(地面反射率)有关,反射率越大,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越少。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保温过程(1)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向地面,被地面吸收 地面增温;地面增温后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射向大气,大气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大气增温;大气增温后,也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 大气辐射。(2)大气辐射中的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2.表现3.现象(2022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大气散射辐射的强弱和太阳高度、大气透明度有关。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大气散射辐射日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24. 有关该城市大气散射辐射强弱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夏季大于冬季②郊区大于城区③冬季大于夏季④城区大于郊区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25. 下列现象与大气散射作用密切相关的是( )①晴天天空多呈蔚蓝色②朝霞和晚霞往往呈红色③深秋晴天夜里多霜冻④雪后天晴阳光特别耀眼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答案】24. B 25. A【解析】24. 据材料可知,大气散射辐射的强弱和太阳高度、大气透明度有关。又据图可知,北京时间12-14时,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大气散射辐射强,说明大气散射辐射与正午太阳高度正相关,故大气散射辐射夏季大于冬季,①正确,③错误;又据图可知,阴天云层厚,大气透明度低,大气散射辐射强,说明大气散射辐射与大气透明度反相关,城区比郊区污染较严重,大气透明度低,大气散射辐射城区大于郊区,故②错误,④正确。综合起来①④正确,故A、C、D错误,B正确;故选B。25. 在太阳辐射的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色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①正确;日出和日落的时候,太阳光要穿过较厚的大气层才能到达地面,波长较短的蓝光、青光、紫光大部分已被上层大气散射掉了,到达近地面大气时主要只有波长较长的红光、橙光、黄光了,故朝霞和晚霞往往呈红色,②正确;秋冬季节出现霜冻,与晴朗的夜晚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有关,与大气散射无关,③错误;雪后天晴阳光特别耀眼是因为云层少,大气透明度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吸收作用少,不只是散射作用,④错误。综合起来,①②正确,B、C、D错误,A正确;故选A。【点睛】秋冬季节气温较低,晴朗的夜晚,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降温明显,当温度低到0°C以下时,就会出现霜冻。(2021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 秀珍菇生产需避光遮阳。浙江某地在秀珍菇生产大棚上搭建光伏发电系统,实现了棚内种菇、棚顶发电.形成了“农业+新能源"生态高效生产方式。完成下面小题。13.该生产方式会使棚内( )A.太阳辐射减弱 B.地面辐射增加C.大气吸收增加 D.地面反射增加14.与原秀珍菇生产方式相比,该生产方式的优势有( )①增加经济效益②增加土壤肥力③减少土壤污染④提高土地利用率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答案】13.A 14.C【分析】13.本题考查大气受热过程。大棚顶部搭建光伏发电系统(有光伏板),会使到达棚内的太阳辐射进一步减弱,从而使棚内的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地面反射等也随之减弱。A正确,BCD错误,故选A。14.本题考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原秀珍菇生产方式相比,该生产方式在几乎同样的土地面积上既种植了秀珍菇,还实现了光伏发电,增加了经济效益,提高了土地利用率,①④正确。对土壤肥力和污染没有影响,②③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通过农业发展新模式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受热过程重点要了解大气对太阳的削弱作用与保温作用。难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具体图解如下:难点二、 大气保温作用原理应用(1)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带来全球气温升高。→→→→(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②深秋农民利用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③华北地区早春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④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难点三、利用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1)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区)→→→(2)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3)湿润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难点四、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果园冻害发生时,近地面常伴有逆温现象。高架防霜风机可通过提高下层空气温度来预防冻害,原理如左下图所示。基于高架防霜风机工作原理,科研人员利用无人机搅动某果园(38°01'37"N、115°27'40"E)近地面气流,测试其对冻害的防御能力。右下图示意某月23日果园近地面0.6m、1.5m气温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科研人员测试的月份最可能是(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2.无人机开始飞行的时间大致在( )A.4:50左右 B.5:10左右 C.5:30左右 D.5:50左右2020年末,四川藏族小伙丁真走红网络,并作为理塘县旅游大使为家乡拍摄宣传片《丁真的世界》。理塘县西南110千米处的格聂雪山山麓有一自然景观“格聂之眼”,被称为“通往天堂的眼睛”。下图为“格聂之眼”景观图、成都至拉萨地形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丁真常穿的藏袍方便褪袖和掖在腰间,这是因为当地( )A.紫外线较强 B.昼夜温差大 C.高寒的气候 D.低压和缺氧4.“格聂之眼”为( )A.火山喷发的熔岩流阻断河道形成的堰塞湖B.地层中的冰核融化导致地层下陷形成湖泊C.板块运动导致地层断裂、下陷形成的湖泊D.牧民在山坡、山麓开挖的圆形牲畜饮水池在对流层中,有时会出现“上热下冷”的现象,称为逆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大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体,下列成分中既能参与光合作用又具有保温作用的是(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臭氧6.对流层出现逆温时,空气中污染物不易扩散的主要原因是( )A.人类排放污染物增多 B.抑制了①层空气的对流上升C.增强了③层空气对流上升 D.阻挡了②层空气的水平运动“雾霾”天气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飘浮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气浑浊现象。近年来,全国多地“雾霾”频发,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空气质量问题备受关注,完成下面小题。7.当“雾霾”笼罩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大气垂直对流运动不显著 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C.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 D.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增多8.人类活动引起温室效应增强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温室效应增强的实质是( )A.地面辐射的增强 B.太阳辐射的增强C.大气逆辐射的增强 D.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尘卷风是指由于地面局部强烈增温,在近地面气层中产生的一种小旋风,它可以把尘土和一些轻小物体卷扬到空中,形成一个尘柱(左图)。这些进入大气中的沙尘是大气气溶胶的重要组成部分,气溶胶带来的“阳伞效应”对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具有重要影响。右图为我国某地一天中尘卷风强度(%)与地表温度(℃)、太阳辐射强度(10W/m )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图示现象可能发生在( )A.青藏高原10月 B.四川盆地7月C.东北平原10月 D.塔里木盆地7月10.气溶胶形成“阳伞效应”的主要原因是( )A.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减弱 B.大气逆辐射作用减弱C.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强 D.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减弱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纳米布沙漠为一带状沿海平原沙漠,年降水量不足100mm,但空气湿度总是达到或接近饱和,多浓雾;沿海地区昼夜气温变化极小。如图为非洲南部地区示意图。(1)纳米布沙漠中南部地区上升气流极弱,试分析该地区气流难以上升的原因。(2)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阐释纳米布沙漠沿海地区昼夜气温变化极小的原因。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我国东北地区某季节广泛使用的一种日光温室,人们可以根据蔬菜生长的需要对自然条件进行人工调节。这种温室大棚弧形拱面朝南,夜晚当气温下降一定温度时覆盖上保温被,等到第二天上午9点再揭开保温被。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短波辐射能够透过塑料薄膜,而长波辐射则被塑料薄膜大量拦截。下图为日光温室结构示意图。(1)指出这种日光温室广泛使用的季节,并说明判断依据。(2)简述该温室中土墙的方位和突出特点,并分析其在该季节对温室的作用。(3)从辐射波长角度,结合塑料薄膜的作用,分析日光温室在白天的受热过程。参考答案:【答案】1.B 2.A【解析】1.根据材料,据图可知,该地为坐标为(38°01'37"N、115°27'40"E),无无人机时北京时间5点50左右气温开始明显升高,说明此时该地日出,通过计算可知此时该地地方时为5点30左右,根据所学知识,38°N在地方时5点30左右日出,说明昼长大于12小时,为13小时,此月份应为夏半年,AD错误,4月份最符合要求,7月份38°N昼长应大于13小时,且气温较高,B正确,C错误。故选B。2.据图可以看出,北京时间4:50前,该果园无论有无无人机,温度曲线都基本重合,说明无人机尚未开始工作,4:50左右,有无人机的曲线气温数值明显上升,说明此时无人机开始工作,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风扇防霜的原理是早春霜冻发生的同时一般存在辐射逆温现象,使用风机扰动气流,将上方暖空气与下方茶树冠层处冷空气进行对流混合,以提高茶树冠层温度,从而达到防霜的目的,是目前公认的一种经济且有效的方法。【答案】3.B 4.B【解析】3.依据成都至拉萨地形剖面图及相关地理知识,丁真的家乡理塘县海拔在4000米以上,藏袍方便褪袖和掖在腰间,主要为了适应高海拔地区较大的昼夜温差变化,B正确;高寒的气候的表述不够具体,C错误;藏袍与紫外线较强和低压和缺氧关系不大,A、D错误。故选B。4.图片显示,“格聂之眼”形状浑圆,不具备河道的特征,A错误;地层断裂、下陷形成的湖泊,往往形状狭长且深度较大,C错误;“格聂之眼”不是山坡、山麓开挖的圆形牲畜饮水池,D错误;“格聂之眼”成因可能是地层中的冰核融化导致地层下陷形成湖泊,B正确。故选B。【点睛】“格聂之眼”成因可能是地层中的冰核融化导致地层下陷形成湖泊。藏袍方便褪袖和掖在腰间,主要为了适应高海拔地区较大的昼夜温差变化。【答案】5.C 6.B【解析】5.空气中有众多的气体,结合所学知识,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植物通过吸收二氧化碳,利用光照和水合成有机物和放出氧气,而在大气受热过程中,二氧化碳会吸收大量的地面辐射,从而使大气增温,增强保温作用,C正确,ABD错误;故选C。6.据材料可知,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一般为上冷下热,如图中①和③,有利于大气在垂直方向的对流运动,而如果气温出现上冷下热的时候,如图中②,就如大气层中的平流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抑制了对流层①空气的对流上升,污染物不易扩散,B正确,CD错误;出现逆温,空气中污染物不易扩散是大气现象,不是人类排放污染物增多,A错误。故选B。【点睛】一般情况下,大气温度随着高度增加而下降,可是在某些天气条件下,地面上空的大气结构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现象,气象学上称之为“逆温”,发生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答案】7.D 8.C【解析】7.大气垂直对流运动不显著会造成空气中干尘粒无法随气流扩散,从而促进雾霾形成,雾霾发生意味着空气中微小尘埃较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增强,因此ABC说法正确;地面辐射取决于地面温度,大气辐射取决于大气温度,与雾霾笼罩没有对应关系,D不正确。本题要求选择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故选D。8.温室效应增强,即指大气的保温效应增强。保温效应首先是大气对地面辐射吸收截留能力的增强,再之后大气逆辐射增强,从而造成热量难以散失,保温作用增强,C正确。地面辐射取决于地面温度,与人类活动造成温室效应没有本质关系,A错误;太阳辐射受天文因素影响,达到地面的太阳辐射受纬度、海拔和天气影响,与温室效应没有直接关联,B错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指的是大气的吸收、散射和反射作用,与温室效应无关,D错误。故选C。【点睛】大气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同时,它自己也向外辐射波长更长的长波辐射(因为大气的温度比地面更低)。其中向下到达地面的部分称为逆辐射。地面接受逆辐射后就会升温,或者说大气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这就是大气温室效应的原理。【答案】9.D 10.D【解析】9.依据题意,尘卷风出现的条件是晴朗、太阳辐射强烈、地表迅速增温且尘土多,故尘卷风多出现在沙漠地区的春夏季;即7月更合适,右图中太阳辐射强度最大的时间在北京时间14点左右,可知该地在90°E附近,同时结合地表的温度数值,D地符合。青藏高原、东北平原的10月地表温度明显不符合,A、C错误;四川盆地7月雨天较多,且地表沙尘较少,B错误。故选D。10.气溶胶带来的效应类似云层或火山灰的作用,使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减弱,形成阳伞效应,D符合;气溶胶一定程度上也会使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增强,AB错误;阳伞效应结果是降温,而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强是增温,与题意不符,C错误。故选D。【点睛】阳伞效应是指存在于大气中的颗粒物,一方面反射部分太阳光,减少阳光的入射,从而降低地表温度;另一方面也能吸收地面辐射到大气中的热量,起着保温作用。两者相比,前者大于后者,因此总的效应是使气温降低,这就是所谓的阳伞效应。11.【答案】(1)该地位于南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时,盛行下沉气流;该地位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地带,气流下沉;(低纬度大陆西岸)沿岸寒流使近地面大气降温,形成上热下冷的稳定结构(逆温不易对流)。(2)多浓雾,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强;沿岸寒流的降温作用,导致白天气温偏低;夜晚,浓雾能增强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明显,夜间气温偏高。【分析】本题以非洲南部地区示意图为载体,涉及大气受热过程、大气环流等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和知识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及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详解】(1)从图中可以看出:南回归线从纳米布沙漠中南部地区穿过,由此可知该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与信风影响。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该地东部为南非高原,地处东南信风的背风地带,气流下沉;西侧沿岸有本格拉寒流流经,寒流使近地面大气降温,造成该地气温下冷上热,形成逆温层,空气稳定,不易产生上升对流现象。(2)从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考虑,夜温差小应是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夜晚大气逆辐射强、保温效果好所致。由材料可知,纳米布沙漠沿海地区多浓雾天气。白天,浓雾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白天气温较低;沿岸有本格拉寒流流经,寒流对气候有降温作用,导致白天气温偏低。夜晚浓雾能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大气的保温作用强,气温下降慢,气温偏高。所以昼夜温差很小。12.【答案】(1)冬季,设计有温室保温被、有厚厚的土墙,说明该季节外部气温低,需要保温,则可知广泛使用的季节是冬季。(2)北方(偏北方),土墙厚或宽(厚度或宽度大),东北地区冬季西北风大且降雪量大,厚厚的土墙可以起到很好的承重和防风作用,以免倒塌;北方冬季日照时间短,气温较低,土墙可以起到很好的蓄热、保温功能(土墙白天接收太阳辐射蓄热,晚上散热保暖)。(3)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白天太阳辐射能透过塑料薄膜射入大棚里;大棚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地面温度升高,地面产生地面辐射;地面长波辐射被塑料薄膜拦截在温室大棚里;地面辐射被大棚里大气大量吸收,大气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返还给地面,从而大棚里气温升高。【分析】本大题以日光温室结构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详解】(1)我国北方日光温室主要在冬季、春季和秋季三个季节使用。其中,冬天室外温度是很低的;读图可知,大棚有厚厚的土墙,而且设计有保温被。因此,这种日光温室广泛使用的季节在冬季。(2)冬季,太阳高度角较低,为了在冬季大限度地利用阳光,日光温室多采用南北、东西延伸的方位角,该温室中土墙的方位位于北部。读图可知,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墙体厚度大,下部较宽,上部略窄。墙体是温室的主要构成部分,可以起到支撑和围护温室,起到很好的承重作用;冬季偏北风寒冷干燥,土墙位于北部可以起到防风的作用;土墙还能白天蓄积热量,夜间释放热量,稳定夜间温室的温度。(3)塑料大棚具有透光性,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少,太阳短波辐射能够大量通过薄膜进入棚内;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儿增温,以地面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地面长波辐射很少能透过薄膜,大部分保留在棚内,薄膜起到拦截地面长波辐射的作用;地面辐射的热量被棚内的大气吸收而增温,大气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返还给地面,使得大棚内的气温升高。学案第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