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8课 我们受特殊保护(教案)核心素养目标1.政治认同:分析比较,了解未成年人的特殊性;情景探究,知道成年之前不同年龄节点在法律上的意义;学习保护未成年人的专门法律并理解其重要意义。2.道德修养:合作探究,了解依法维权的方法,能够运用法律保护自己。3.责任意识:联系生活,树立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体会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对未成年人的关爱与保护;实践作业,自觉养成守法意识与习惯。课时安排3课时。第2课时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作业交流、案例探究,学习保护未成年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专门法律。(重点)2.合作学习、情景辨析,能够自觉地运用法律法规来约束自己保护自己,有效预防犯罪,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难点)3.互动讨论、深入实践,树立与培养学法、知法和守法的法治意识与习惯。课前准备1.教师提前准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的法律学习卡,以便于学生上课时学习法律知识。2.布置学生课前按要求完成信息收集卡;结合实践,写一两句实践感悟 ,初步感受法律给子未成人的特殊关爱与保护。教学过程三、保护未成年人的专门法律活动一 作业交流 ,揭示课题1.出示表格,交流作业你课前查询到了哪些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呢?我们一起来交流你探究到的法律,分享你的实践感悟吧!(1)交流作业,分享感悟。(2)作业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同学们认识到了法律对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也感受到大家的生活也确实离不开法律的保驾护航。2.揭示课题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法律保障,已成为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议题。我国制定了专门的法律,以更有效地保护未成年人,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保护未成年人的专门法律。(板书: 8我们受特殊保护 专门法 律来保护)(贴雨伞图)二、案例探究,学习保护未成年人的专门法律过渡:接下来,让我们乘坐“法律列车”,一起来学习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三部法律吧!活动二 学习《中华 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 听录音并思考聆听录音并思考:小卓父母的想法可以吗?为什么?录音内容:小卓的家人从老家来到上海生活已经一年多了。今年暑假,15 周岁的小卓也被妈接来上海。由于在上海生活成本较高,小卓的妈妈打算让小卓早点退学参加工作,补贴家用。预设:不可以,因为违反法律规定。评价:判断正确。你的法治意识真强,我国的确有专门的法律规定该行为是违法的表现。2.阅读教材,合作探究请从教材第75页“知识窗”中,寻找相关的法律依据,帮助小卓说服他的父母。(1)阅读教材第75页“知识窗”。(2)小组合作,查询法律依据。板书:《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四条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第十一条 凡年满六周岁 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适龄儿童、少年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休学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提出申请,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3)小结:青少年既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也必须依法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小卓的妈妈必须按照法律规定来保障孩子的受教育权得以实现,不得自行随意决定。3.依法判断,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基本内容(1)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教材第75页“活动园”的练习。(2)交流答案,说明理由。预设1:√、√、√、×;√、√、√、√等。预设2:依据义务教育法第二条、第四条、第十一条规定做出判断。过渡:看来大家对部分题目存在一定的争议,我们一起结合相关法律来进行探究。(3)补充出示法律条文。第二条 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4)讲解:第1、第2两题主要是依据义务教育法第二条做出判断,为正确;第3题主要依据义务教育法第四条的规定做出判断,为正确;第4题主要依据义务教育法第十一条的规定做出判断,为错误。适龄儿童、少年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休学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提出申请,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不可以自行根据情况决定不去就学。4.结合视频,深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观看视频“义务教育的十年发展”。视频内容:讲述十年以来,中国免费义务教育的发展与成果。(2)互动分享:看了视频,你们有哪些感悟?预设1:我感觉国家非常重视未成年人的教育,所有的孩子都能享受到义务教育。评价:我国的义务教育惠及农村和城市的所有孩子。预设2:我的家庭减少了一些教育的支出。评价:你联系自身实际,体会到了国家对未成年人的关爱。预设3:我要感谢国家为未成年人的教育所做的努力,我要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作贡献。评价:我赞同你的想法。我们要以实际行动来回报国家对我们的关爱之情。5.小结同学们,义务教育关乎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不仅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而且对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和民族的复兴具有重要意义。活动三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过渡: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卓如愿在新学校里和大家一起学习。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学习生活中发生的故事吧!1.听录音并思考聆听录音并思考:小卓受到了哪些方面的保护?录音内容:来到新学校,小卓很开心,虽然在学习上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欣慰的是学校老师耐心的教育帮助他。其间,学校组织了社会实践活动,他跟随老师和同学们来到了免费开放的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小卓妈经常在公司加班,周末让小卓一个人待在家里。预设1:在学校里同学、老师帮助小卓解决学习困难。预设2:社会上,博物馆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提供学习机会。归纳:从录音中,我们得知小卓享受着学校和社会的特殊关爱。2.小组合作,查找法律依据请你们从“法律学习卡”中找到相应的法律条文作为依据。(1)小组合作,查找法律依据。(2)互动交流,出示法律依据。板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章 学校保护第十八条 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关心 、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不得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开除未成年学生。第四章 社会保护第三十条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图 书馆、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应当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展览馆、美术馆、文化馆以及影剧院、体育场馆、动物园、公园等场所,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未成年人免费或者优惠开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3)小结: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小卓享受到了学校和社会两个方面的保护与关爱。(4)过渡,引出新问题:但是在家庭方面,作为法定监护人的妈妈,经常让小卓一个人在家的做法合适吗?预设1:不合适,未成年人一个人在家不太安全。评价:未成年人在家存在安全风险。预设2:感觉挺合适的,我也经常一个人在家。引导:那父母们这样的做法究竟是否合法呢?我们一起来依法探究。3.思考讨论,找寻法律依据(1)同桌合作,查找法律依据。(2)互动交流,出示法律依据。第二章 家庭保护第十六条 父母因外出务 工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履行对未成年人监护职责的,应当委托有监护能力的其他成年人代为监护。一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3)小结:同学们,小卓妈妈的做法不合适。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如果不能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的,应当为其安排有监护能力的成人代为监护,避免在家受到危害,保护孩子安全成长。4.互动问答(1)阅读教材第76页“知识窗” ,进一步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结合所学,回答问题。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诞生于________年,是我国第________部专门保护未成年人各项合法权利的法律。预设: 1991,一。评价:回答正确。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为未成年人提供了哪些方面的保护?预设: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评价:你总结得很到位。5.小结同学们,保护未成年人,是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和其他成年公民的共同责任。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国家各司其职,才能全方位保护未成年人。活动四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过渡:未成年人受到家庭、学校、社会和司法的保护,但仍旧有许多诱导因素会促使未成年人走向犯罪的边缘。1.观看视频“迷途”,依法探究视频内容:暑假期间,小卓受同伴诱导,一起盗窃他人摩托车。公安机关接到报警后,依法逮捕了小卓,小卓被依法刑事拘留。(1)思考交流:小卓会不会因伙同盗窃摩托车而负刑事责任?预设1:可能会,盗窃是违法犯罪活动。预设2:肯定会,因为依据刑法的规定,年满14周岁就有可能因为违法行为接受刑法处罚。预设3:不需要,感觉年龄太小了。引导:小卓到底会不会受到法律的惩处呢?我们一起结合“法律学习卡”来探究。(2)互动交流,出示法律依据。板书:《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七条 未成年人有本法规定严 重不良行为,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子以治安处罚。因不满十四周岁或者情节特别轻微免予处罚的,可以子以训诫。第三十八条 未成年人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严加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依法收容教养。——《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3)小结: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有明确规定,从14周岁这一法定年龄节点开始,未成年人的违法行为就有可能受到刑法处罚或是行政处罚。虽然小卓不满18周岁,会被从轻或减轻处罚,但请同学们在社会生活中要高度关注、引以为戒,做到知法守法,切勿以身试法。2.了解青少年主要犯罪种类过渡:除了盗窃罪,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行为还有哪些种类呢?(1)阅读教材第77页“活动园”,交流:未成年人犯罪有哪些种类?预设:抢劫罪、盗窃罪、故意伤害罪、抢夺罪、毒品犯罪、强奸罪、寻衅滋事罪、其他犯罪等等。(2)观察“活动园”的数据图,讨论:你们有什么发现?预设1:犯罪种类多样。预设2:暴力性犯罪占据前三位。评价:大家观察得很细致,未成年人的犯罪呈现多样化趋势,且暴力性犯罪行为比例很大。(3)小结:分析未成人犯罪趋势,从世界范围看,青少年犯罪已呈现低龄化、手段智能化、团伙性和暴力性犯罪增多的特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家庭教育的缺失、社会环境复杂、法治意识淡漠等都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3.学习法律,预防犯罪过渡:同学们,那么我们未成年人需要预防哪些不良的行为,避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呢?(1)小组合作,查询法律依据。(2) 学生交流,出示法律依据。预设:我们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四条,了解到主要要预防九点不良行为:旷课、夜不归宿,携带管制刀具……评价:回答正确,我们一起结合法律条文来学习。第十四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 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不良行为:(一)旷课、夜不归宿;(二)携带管制刀具;(三)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四)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五)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六)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七)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八)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九)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3)小结:同学们,请大家对照规定反思自身行为,争做知法、守法的未成年人。4.思辨探究,明晓法律意义(1)结合教材第77页“知识窗”的内容,合作讨论:为什么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也是对未成年人的保护?预设1:因为未成年人中也有违法犯罪的行为发生,应当通过法律予以适当处罚,教育其反思、改正。评价: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即便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也有可能会受相应处罚,应当教育其思过改正。预设2:因为社会上有一些不法分子常常利用未成年人特殊性,诱导未成年人犯罪。评价: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有对未成年人犯罪的自我防范规定,以帮助未成年人进一步减少相关犯罪行为的发生。(2)出示观点。观点1:未成人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未来。观点2: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真观点3:社会上有一部分违法犯罪分子把侵害对象直接指向未成年人。因此,出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十分必要。(3)结合资料,教师解说。①同学们,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从教育、预防、矫治、自我防范等角度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行,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资料1:《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目录(略)。②同学们,虽然国家和社会一直非 常关注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减少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仍需引起重视。资料2:据2013年度某市法院未成年人案件综合审判工作报告显示,2013年该市少年法庭审理一审、二审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及侵害未成年人权益案件1097件,判处未成年罪犯1053人,同比下降14.9%.占判处罪犯总人数的3.6%.其中,不满16周岁的79人,占未成年罪犯总数的7.5%。③除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外,未成年人权益受侵害的事件也时有发生。这些事件在拷问社会道德的同时,也暴露出未成年人权利保护方面存在-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资料3:某法院院长介绍,从2013年5月至2017年年底,该院受理的未成年被害人权益受侵犯的刑事案件中,共涉及未成年被害人111件127人。有74件是受到了性侵害,占比66.7%。其中,强奸案件36件,猥亵儿童案件25件,强制猥亵、侮辱案件9件,容留、介绍、强迫卖淫案件4件。(4)小结:由于未成年人的特殊性,较为容易受到不法侵害和诱导。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专门法律的同时,更要懂得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安全,远离违法犯罪行为,安全、健康地成长。5.小组合作,建言献策尝试从未成年人的角度,对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提出几点建议。预设1:希望学校开展普法宣传,让我们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识,增强未成年人的法治意识。评价:多了解、多认识,法治意识牢固在心。预设2:可以组织大家去参观少教所,懂得违法必究的后果。评价:明白犯罪的后果,有助于我们平时更加遵守法律。预设3:希望爸爸妈妈多- 些陪伴和教导。评价:家长的陪伴与教育,会让我们更具有安全感、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6.明晓法律意义,共同助力成长(1)结合所学,思考:制定与运用专门的法律来保护未成年人有什么意义?预设1:未成年人作为弱势群体,具有特殊性,应当有针对性地进行保护。评价:特殊群体需要专门法律来保护。预设2:未成年人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专门法律可助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评价:新时代未来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同学们,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是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2)小结:专门的法律充分考虑未成年人的特殊性,有效结合国情等因素而制定,可以更有效地保护未成年人,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7.小结同学们,有效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关键在于集全社会的力量,创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希望大家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知法守法,铭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布置作业,培养学生良好法治行为习惯活动五 课堂 总结,布置作业1.总结搭载今天的“法律列车”,我们一同学习了保护未成年人的三部法律,它们如同一把大伞般为大家遮风挡雨,提供着有力的保护与特殊的关爱,希望同学们都能与爱相伴、健康成长! (板书:保护)(贴上女孩、男孩)2.布置作业,实践探究(1)想一想:你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行为需要法律的特殊保护呢?(2)查一查:运用身边的资源,查找这些行为受到哪些法律的特殊保护。(3)做一做:以“法治在我心 关爱伴我行”为主题制作法治书签,向身边的伙伴和家人宣传未成年人保护的相关知识。板书设计8 我们受特殊保护专门法律来保护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