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增城市高级中学 刘秀姿教学目标【课程内容表现标准】3.9 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表现标准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 识 能 力认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体会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认同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领会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9.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①中华文化内容丰富 回忆中华文化内容丰富②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 结合实例,说明中华文化具有区域性的原因;解释不同地域有不同文化③中华文化的民族特性 列举某些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解释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3.9.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在于它的包容性;解释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教科书相关内容】《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三单元 第六课第二框。【教学目标描述、预设达成及其评析】本框内容是对第一框内容的承接,通过对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来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由此而得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所在。以下是目标的描述和预设达成:目标1:学生通过具体实例回忆中华文化丰富内容,理解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的作用/意义、特点、地位。目标2:学生通过典型具体例子的对比,理解中华文化的区域性形成的原因和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目标3:学生通过讲解具体实例,能够理解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及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难点)目标4:理解包容性的含义和意义,再现包容性的相关知识并运用到材料中。(重点)评析以上四个教学目标在分类表中的位置:知识维度 认 知 过 程 维 度1.记忆 2.理解 3.运用 4.分析 5.评价 6.创造A.事实性知识 目标l 目标2、3 目标2、3B.概念性知识 目标4 目标4 目标4 目标2、3、4C.程序性知识 目标4 目标4D.反省认知知识二、教学任务分析1、学生能力及学习动机分析:高二的文科生已经具备了较为基础的文科思维和对问题的质疑能力,同时也具备学习本课《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知识准备。在相关课程方面历史的必修3也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学生已经掌握了不少与中华文化相关史实资料。但是,历史展现出了多彩的现象,需要通过学习来感受和获得本质的理论,因此学生对本框的内容会有较强的学习动机。通过本框学习能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领会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2、本课表现标准类型及其学习条件分析:1)本课属于理解、运用、分析性知识类别学习。2)其学习条件是:高中的文科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从而有够通过事例现象分析内在的本质的能力。采用情景式体验教学程序:情景体验——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学生自主交流、展示讨论成果——学生质疑与答疑——教师点拨——对应练习——学生的思维导图建构(课后)课型:新授课。教学时间安排:1课时。三、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描述及其评析】环节与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达成 目标【自主课】自主学习及小组交流谈论 1、课本的阅读、自主完成探究及对应练习2、小组的学习任务分配及小组的交流讨论、小组内自主解疑。 按要求完成学案的相关内容 预习课文内容、自主学习新知识、主动交流学习任务【展示课】导入:承上启下法导入新课 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华的基本特征之一,现在就让我们穿越到古代继续探寻她的另一特征——博大精深。 回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为本框的重点内容:包容性做铺垫探究一: 【探究活动点拨及总结】探究情景:作为外交大臣的你,要接待来自日本的使者木村夫妇,他们对中华文化非常感兴趣。现在就让我们穿越到古代,一起去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第一站:你将带他们去领略“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的中华文化。(建议从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道德等方面介绍,并结合课本分析其作用/意义、特点、地位)知识小结:中华文化的独特性1、文学艺术:作用: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作用。特点:悠久历史、丰富内涵、独特风格。地位:在世界文学艺术中占有重要位置。2、科学技术:地位: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古代,我国科技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特点:实用性和整体性意义: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第二站:请你带他们去感受“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中华各地文化。并结合课本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和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知识小结:中华文化的区域性1、原因:受经济、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2、不同地区文化之间的关系: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第三站:请你带他们去欣赏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并分析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的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贡献。知识小结:中华文化的民族性1、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拥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对应练习点拨及评价】过关练习:①②③ 学生展示第一站问题答案,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补充和质疑 学生展示第二站问题答案,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补充和质疑学生展示第三站问答案,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补充和质疑学生展示对应练习答案,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补充和质疑 通过创设一个大的情景背景,设置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有更加宽广的空间去探讨文,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增强学生举例和分析能力,提升对知识的归纳和总结能力。 目标1目标2目标3探究二: 【探究活动点拨及总结】探究情景:完成了接待木村夫妇任务之后,你回到了2013年的今天。回想穿越的那些日子你对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有了深刻的体会:追溯历史文化亦是追寻中华祖先留给我们的财富——那是雍容华贵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的外表下博大的胸襟。海浪之所以能够激起美丽巨大的浪花首先基于她的纳百川,她令每一颗融入这大海的水滴都能和谐相处,紧紧地凝聚在一起,焕发出无穷的魅力。请你结合材料,分析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及这一原因意义是什么。得出结论: 1、原因:包容性(包容性含义的理解)2、意义: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对应练习点拨及评价】主观题讲评 学生展示探究二的答案,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补充和质疑学生展示对应练习答案,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补充和质疑 目标4【板书设计】附:学案增城市高级中学 高二政治 自主探究学案 (文科班)内容:第六课第二框题: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课时:1 年级:高二 编号:12 日期:2013.10 主编:刘秀姿班别:_____ 姓名:_______ 小组:_______一 、自主学习,完成以下任务(★为本课重点)探究一:作为外交大臣的你,要接待来自日本的使者木村夫妇,他们对中华文化非常感兴趣。现在就让我们穿越到古代,一起去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第一站:你将带他们去领略“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的中华文化。(建议从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道德等方面介绍,并结合课本分析其作用/意义、特点、地位)第二站:请你带他们去感受“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中华各地文化。并结合课本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和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第三站:请你带他们去欣赏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并分析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的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贡献。★探究二:完成了接待木村夫妇任务之后,你回到了2013年的今天。回想穿越的那些日子你对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有了深刻的体会:追溯历史文化亦是追寻中华祖先留给我们的财富——那是雍容华贵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的外表下博大的胸襟。海浪之所以能够激起美丽巨大的浪花首先基于她的纳百川,她令每一颗融入这大海的水滴都能和谐相处,紧紧地凝聚在一起,焕发出无穷的魅力。请你结合材料,分析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及这一原因意义是什么。二、过关练习1. 12年2月10日,第五届“汉语桥”中学生中文比赛英国赛区决赛在大英博物馆举行。“汉语桥”中学生中文比赛为全球汉语学习者们搭起了交流经验、促进友谊的桥梁,也为中国文化的传播与弘扬创造了崭新平台,展示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效推动了全球汉语热。下列能说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是:( ) ①我国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中独树一帜 ②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都是用汉字记录的 ③我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的先进行列 ④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2.一把剪刀绘生活,剪纸是具有独特风格的民间艺术。陕西、山东的风格豪放粗犷、浑厚纯朴;广东、福建的风格纤细秀丽、玲珑剔透;江苏、浙江的风格疏密流畅、精巧明快。这些千姿百态的剪纸造型,洋溢着浓郁醇厚的乡土气息。材料说明A.中华文化具有民族性 B.中华文化具有区域性 C.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D.中华文化博大精深3.《格萨尔王传》是藏族人民群众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近千年来,它主要由民间艺人口耳相传。随着许多民间说唱艺人步入高龄,这部英雄史诗濒临失传。为使这一优秀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党和政府专门组织人力,拨出专款,抢救整理并出版了《格萨尔王传》。上述材料说明(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③中华文化得到各族人民的认同 ④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4. .中华世纪坛序写道:朗朗乾坤,堂堂中华。高龄五千岁,繁衍百亿人。铁肩挑五岳,巨手开三峡。腰环万里长城,脚跨九曲黄河。高擎文明圣火,穿越世纪风云。火熊熊薪传百代,光灿灿彪炳千秋。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下列选项中对于中华文化“包容性”理解正确的是( )①既求同存异又兼收并蓄 ②能吸收借鉴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各种文化 ③能与其他各民族文化平等交流、和睦相处 ④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5.2012年8月18日,以“艺术创意,点亮生活”为主题的第15届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开幕。博览会注重艺术推广和学术交流并重,热烈欢迎世界各国来北京,你的参与是我们不懈的动力!这体现了中华文化有巨大的包容性。中华文化巨大包容性的积极意义在于( )①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 ②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③使中华文化始终处于世界文化的最前列,在世界文化中居于统率地位 ④同化了其他民族文化,使中华文化更加发扬光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③6、(主观题)位于西安市蓝田县的水陆庵以雕塑精美而闻名,水陆庵始建于六朝时期,之间明、清两代曾多次进行过重修,现存的3700多尊泥塑,布满庵内的所有墙壁。大的比真人还高,小的细如巴掌,这些泥塑看起来让人眼花缭乱,但实际布局严谨,层次分明。“五百罗汉过海”、“九龙天浴”、“千人听经图”,每一组都是一个佛教经典故事,释迦牟尼的一生被演绎得活灵活现,堪称一部“立体的连环画”。在所有的泥塑中,观音菩萨的男性相貌造型,释迦牟尼、老子、孔子塑像并列,佛、道、儒三教合一等现象,在我国的其他古寺中也极为罕见。请从文化生活角度,结合材料分析水陆庵展现了中华文化怎样的魅力 三、重点难点默写1、包容性的含义 2、包容性的意义中华文化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独特性: 1、文学艺术2、科学技术区域性: 1、原因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民族性: 1、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2、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原 因)包容性含义: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意义:交流、认同、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