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语文高考复习 王勃诗词 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习
王勃(649年—676年),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23] 唐朝文学家,文中子王通之孙,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共称“初唐四杰”。
王勃擅长五律和五绝,反对绮靡文风,提倡表现浓郁的情感与壮大的气势。文以《滕王阁序》最著名。原集已佚,有辑本《王子安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
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
C.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
D.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
2.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别薛华①
王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注】①本诗作于王勃入蜀之后,诗人因触怒唐高宗,不得重用。薛华是王勃的同乡和密友。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送送”意为送了一程又一程,“遑遑”言诗人之惶惶不安,巧用叠字,富有音韵美。
B.颔联紧承上联细致描景,“千里”“百年”实指行程远近、时间长短,寄予深沉感慨。
C.尾联照应题意,意蕴与杜甫《梦李白》中的“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两句相近。
D.本诗为五言律诗,中间两联对仗工稳妥帖,全诗语言洗练,情思真挚,含意隽永。
4.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比,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还郊
王勃
闲情兼嘿语①,携杖赴岩泉。
草绿萦新带,榆青缀古钱。
鱼床②侵岸水,鸟路③入山烟。
还题平子赋④,花树满春田。
【注】①嘿语:沉默。“嘿”通“默”。②鱼床:编竹木如床席大,上投饵料,沉入水中,供鱼栖息。③鸟路:鸟道,高山小径。④平子赋:东汉张衡,字平子,仕途不得志。著有《归田赋》,后喻精美文章,或咏归隐及哀愁。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兼嘿语”暗示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缺少志同道合者,希望在山水中得到精神安慰。
B.颔联紧扣“春日”着笔,观察细致,比喻形象,既有色彩的描写,又有事物形状的描摹。
C.颈联“侵”“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春天到来时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D.颔联和颈联,情景交融,设想灵巧,描绘出一幅草绿树青、鱼床临岸、鸟儿高飞的春光图。
6.尾联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别王长史
王勃
别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
正悲西候日,更动北梁篇。
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
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
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绘了开阔辽远的时空,以“千里”和“百年”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抒发了自己的感情。
B.古代以秋日配西方,所以称秋日为西候。北梁,北边的桥。颔联用两个典故,点出时令和地点,含蓄而新颖。
C.颈联诗人宕开一笔,转而写景。两句都是近景描写。诗人借景抒情,情随景生。
D.奉,侍奉;潸然,流泪的样子。诗人知道自己与王长史今后很难再相见,不禁泪流满面,悲从中来。
8.请简要概括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日还郊
王勃
闲情兼嘿语①,携杖赴岩泉。草绿萦新带,榆青缀古钱。
鱼床②侵岸水,鸟路③入山烟。还题平子赋④,花树满春田。
【注】①嘿语:沉默。“嘿”通“默”。②鱼床:编竹木如床席大,上投饵料,沉入水中,供鱼栖息。③鸟路:鸟道,高山小径。④平子赋:东汉张衡,字平子,仕途不得志。著有《归田赋》,后喻精美文章,或咏归隐及哀愁。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兼嘿语”暗示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缺少志同道合者,希望在山水中得到精神安慰。
B.颔联紧扣“春日”着笔,观察细致,比喻形象,既有色彩的描写,又有事物形状的描摹。
C.颈联“侵”“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春天到来时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D.颔联和颈联,情景交融,设想灵巧,描绘出一幅草绿树青、鱼床临岸、鸟儿高飞的春光图。
10.尾联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概括说明,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小题。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1.下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一句点出滕王阁的形势:高阁临江;第二句写了滕王阁的现状:意兴阑珊。
B.三、四两句中的“朝”“暮”和“云”“雨”是从宋玉《高唐赋》“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化用而来的。这两句极写了阁之高,阁之静。
C.第五句是写阁外的景象:阁外有一深潭,白云飘在空中,日影投入深潭,一切都显得那样寂静悠闲。
D.最后三句的意思是:物象更换,星宿迁移,如今阁在而滕王不在;只有长江仍在奔流不息。
12.本诗颔联描写精妙,请作简要要赏析。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题。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3.下列对这首诗有关内容与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写滕王阁的外形和地理位置。滕王阁高耸入云,面临着江水,所以阁中的人可以据此眺望远山、欣赏秀水。
B.第三、四两句紧承第二句,运用对比描写滕王阁的冷清寂寞。过去雕梁画栋的楼阁有王子的居住更显其气势,珠帘有玉面相衬更显其温婉高贵,可如今人去楼空,气势依然却只有云雨相伴,一派苍凉。
C.第五六句,“闲云潭影”写出了滕王阁的落寞空寂,“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写岁月之久长与流逝之匆促,很自然地让人想到建阁的人何去何从。
D.最后两句由广阔的空间转入悠远的时间,采用以景结情的手法,把悲伤之情感抒发到了极致,荣华富贵为空,功名利禄为空。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远道去交趾(今越南)探父,途经洪州(今江西南昌),参与阎都督宴会,即席作《滕王阁序》,序末附这首含蓄高远的诗篇,概括了序的内容。
B.首联上句写时间,意兴阑珊,下句写空间,兴致勃勃,两两对照。诗人运用“随立随扫”的方法,使读者自然产生盛衰无常的感觉。寥寥两句已把全诗主题包括无余。
C.这首诗一共只有五十六个字,其中属于空间的有阁、江、栋、帘、云、雨、山、浦、潭影;属于时间的有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今何在,这些词融混在一起,毫无叠床架屋的感觉。主要的原因,是它们都环绕着一个中心──滕王阁,而各自发挥其众星拱月的作用。
D.末尾两句以景作结,似答非答。“槛外长江空自流”一句与李白的诗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别薛华
王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穷”“独”字,乃传神之笔:穷路凄凄送挚友,把悲苦的心情,渲染得十分真切。但它又不仅仅是作者,也是远行人心情的真实写照,语意双关。
B.颔联紧承首联“穷路”“问津”而深入一层述说,揭示友人将会在自然之路和人生之路中遭受厄运。
C.尾联明说自己怀友之诚,也告诉对方,我亦深知你对我的相思之切。与杜甫的“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意思不同。
D.本诗语言优美洗练,创造出了生动的形象、鲜明的意境,表达了真挚的情思。“兴象婉然,气骨苍然”,是这首诗主要的艺术特征。
16.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圣泉宴
王勃
披襟乘石磴,列籍俯春泉。
兰气熏山酌,松声韵野弦。
影飘垂叶外,香度落花前。
兴洽林塘晚,重岩起夕烟。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与朋友们敞开衣襟,艰苦攀登,终于抵达山顶俯瞰春泉。
B.颈联运用“垂叶”“落花”意象,营造出淡淡伤感的氛围。
C.尾联写宴会上朋友们相处融洽、兴致高涨,不知不觉,天色已晚。
D.这首诗极具初唐气息,呈现出了自然流畅、气势宏伟的风格。
18.结合颔联内容简要分析“熏”“韵”两字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圣泉宴
王勃
披襟乘石磴,列籍俯春泉。
兰气熏山酌,松声韵野弦。
影飘垂叶外,香度落花前。
兴洽林塘晚,重岩起夕烟。
1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与朋友们敞开衣襟,艰苦攀登,终于抵达山顶俯瞰春泉。
B.颈联运用“垂叶”“落花”意象,营造出淡淡伤感的氛围。
C.尾联写宴会上朋友们相处融洽、兴致高涨,不知不觉,天色已晚。
D.这首诗极具初唐气息,呈现出了自然流畅、壮阔明朗的风格。
20.结合颔联内容简要分析“熏”“韵”两字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麻平晚行
王勃
百年怀土望,千里倦游情。
高低寻戍道,远近听泉声。
涧叶才分色,山花不辨名。
羁心何处尽,风急暮猿清。
2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百年”和“千里”,运用夸张的手法,将时空进行交织,使诗人的愁绪变得更加浓重。
B.颔联写出了诗人“寻戍道”而不得,只能靠辨听泉声而聊以自慰,排遣内心的苦闷。
C.颈联通过“涧叶”、“山花”等意象,呈现出天色已晚、光影难辨的境界,表达诗人无意于赏景而急于返乡的心情。
D.“风急暮猿清”描写了暮色中风的呼啸声、猿的哀鸣声不时传来的凄清景象,以景结情。
22.本诗蕴含诗人丰富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滕王阁诗
(唐)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23.下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一句点出滕王阁的形势:高阁临江;第二句写了滕王阁的现状:意兴阑珊。
B.三、四两句中的“朝”“暮”和“云”“雨”是从宋玉《高唐赋》“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化用而来的。这两句极写了阁之高,阁之静。
C.第五句是写阁外的景象:阁外有一深潭,白云飘在空中,日影投入深潭,一切都显得那样寂静悠闲。
D.最后三句的意思是:物象更换,星宿迁移,如今阁在而滕王不在;只有长江仍在奔流不息。
24.对这首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
A.一、二两句总起,三到六句以滕王阁为对象分层次地加以描写,最后以议论作结。全诗有总有分,首尾照应。
B.“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两句对仗极为工整和自然。
C.最后一句以景作结,与李白诗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诗的基调虽然抑郁,但不消
25.诗歌第一句中的“临”字写出了滕王阁怎样的气势?下文的哪些景物是由“高阁临江渚”引发出来的?
26.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慨?结合诗歌首联的下句和尾联对此做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郊园即事
王勃
烟霞春旦赏,松竹故年心。
断山疑画障,县溜①泻鸣琴。
草遍南亭合,花开北院深。
闲居饶酒赋,随兴欲抽簪②。
【注】①县溜:飞泉。县,同“悬”。②簪:古时做官的人须束发整冠,用簪连冠于发。
2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句用“春”字点明了时令,又用“赏”字引出了赏春这一主要内容。
B.颈联中,“合”“深”二字凸显了花草之茂盛,侧面表现了春天的无处不在。
C.尾联卒章显志,与首联照应,抒发了诗人陶醉于大自然、欲弃官引退的心志。
D.本诗以写景为主,把春景描写得清新自然,写景时还融入诗人的主观感受。
28.本诗的颔联“断山疑画障,县溜泻鸣琴”深受明末诗论家许学夷的赞赏,请联系全诗赏析这一联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深湾夜宿
王勃
津涂①临巨壑,村宇架危岑②。
堰③绝滩声隐,风交树影深。
江童暮理楫,山女夜调砧④。
此时故乡远,宁知游子心。
【注】①津涂:道路。②岑:小而高的山。③堰:拦河蓄水的土坝。④砧:捣衣石。
2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夜宿的深湾是个偏僻的地方,道路面对巨大的山谷,村子建在高高的山上。
B.一个“隐”字,写滩声时隐时现地传来,可想象出诗人凝神远听的神态。
C.一个“深”字,写出江边的树木随风起伏,树影晃动时的情景。
D.第一联是写近景,第二联是写远景,远近交替写深湾的地理环境和自然风景。
30.诗的第三联描写了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答案解析:
1.A 2.①《送》诗中王勃直抒胸臆,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来宽慰朋友,排遣离愁,乐观豁达,一洗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②《白》诗中,“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运用“日近长安远”的典故,以激励朋友去长安施展才华抱负、建功立业来排遣离愁。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错误,颔联“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的大意是互相了解哪里需要时间早?只要心意是一样的,便不需要在乎认识的早或晚。言外之意是两人认识时间不长,所以唐少府并非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与比较诗歌内容的能力。
古诗词的抒情方法: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古抒情和情景交融。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大意是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远在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此句写出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大意为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青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襟。“无为”既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排遣离愁的情怀吐露,表现出诗人志向高远,乐观豁达的特点。这两句一洗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排遣离愁,乐观豁达,这是属于直抒胸臆;
《白下驿饯唐少府》中尾联“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的大意是走哪条路离开呢?长安就在太阳边上。此句是诗人想象与友人分别后的情景,写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是长安,运用“日近长安远”的典故,以激励朋友去长安施展才华抱负、建功立业来排遣离愁。这是通过用典来抒情。
3.B 4.相同:都表达了送别朋友的依依深情,同为漂泊宦游之人的相互怜惜和劝慰之意。
不同:《别薛华》情绪低落哀伤,诗人仕途受阻,客居蜀地,“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等诗句,流露出诗人羁旅飘零的伤感和怀才不遇的孤愤。《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情感高昂豪迈,一洗送别诗的悲酸缠绵之气,“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等诗句,表现了豁达乐观的胸襟和对真挚友情的深刻认识。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 “细致描景”“实指”错,“悲凉千里道”只用“千里道”概括,未细致描景;“千里”“百年”也并非实指。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别薛华》创作特点是随心而发,直抒胸臆。面对好友,诗人郁积在心头的愤懑凄苦,倾泻无遗。诗的首联作者便直接渲染出了离别的悲苦心情。第二联直接写眼前景物,视线由近及远,极为开阔,凄凉悲苦之情由景而生。第三联很自然地过渡到抒情,表达诗人产生旅泊千里、栖遑百年的感觉。尾联诗人难以自已,直接写出与好友即将离别,漫漫旅途,只有泪水相伴的悲凉和哀愁。诗中反映出乐观向上、热情豪放的王勃渐渐远去,凄凉悲苫、忧郁彷徨的王勃开始出现。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颈联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勿在离别之时悲伤,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诗歌高昂豪迈,一洗送别诗的悲酸缠绵之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诗句,表现了豁达乐观的胸襟和对真挚友情的深刻认识。
由以上分析可知,两诗的相同点是都表达了送别朋友的依依深情,表达了同为漂泊宦游之人的相互怜惜和劝慰之意。不同点是《别薛华》情绪低落哀伤,诗人仕途受阻,客居蜀地,“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等诗句,流露出诗人羁旅飘零的伤感和怀才不遇的孤愤。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则情感高昂豪迈,一洗送别诗的悲酸缠绵之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诗句,表现了豁达乐观的胸襟和对真挚友情的深刻认识。
5.C 6.第一问:①尾联与开头照应,构成首尾呼应;②“还题平子赋”使用用典的手法。③尾联中“花树满春田”以景作结,借景抒情。
第二问:诗人在尾联使用了张衡《归田赋》的典故,表达了自己不得志,想要归隐田园的愿望。尾联中“花树满春田”以春天田野里春色正浓,满树繁花的景色结束整首诗,表达自己对田园景色的喜爱之情,以及归隐田园的愿望。
【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C.“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错误。“鱼床侵岸水,鸟路入山烟”意思是供鱼栖息的围栏插入临岸的江水中,大鸟展翅高飞,直入云烟。颈联用动感极强的词“侵”“入”来形容鱼床和鸟路的情态,没有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尾联运用的表达技巧:
首先,诗歌的首联“闲情兼嘿语,携杖赴岩泉”中的“兼嘿语”暗示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缺少志向道合者,希望寄情山水,在山水中得到精神安慰。正好尾联的归隐田园的愿望与此处“寄情山水”的希望相呼应,构成首尾呼应。
其次,结合注释④“平子赋:东汉张衡,字平子,仕途不得志。著有《归田赋》,后喻精美文章,或咏归隐及哀愁”,可知此联运用东汉张衡的典故,暗寓诗人想要回归田园的愿望。
最后,尾联的对句“花树满春田”意思是“这时田野里满树繁花,春色正浓”,这是以景作结,借景抒情,借助满眼正浓的春色来表达归隐的愿望。
诗人的思想感情:
尾联“还题平子赋,花树满春田”意思是:“我”要像张衡那样写《归田赋》,这时田野里满树繁花,春色正浓。诗人运用东汉张衡的典故,自己能像张衡那样写《归田赋》,表达自己不得志,想要归隐田园的愿望。
尾联的对句“花树满春田”意思是“这时田野里满树繁花,春色正浓”,这是以景作结,借景抒情,一方面表达自己对田园景色的喜爱之情,一方面这里借助满眼的正浓的春色喜爱来表达归隐田园的愿望。
总之,尾句既抒发了悠闲的心情,也透露了失志的烦闷。闲兴中有沉思,颂春中含愁绪,以景衬情,含蕴婉曲。
7.C 8.①对王长史知遇之恩的感激。②与王长史离别时的不舍。③对今后不能再侍奉王长史的遗憾与伤感。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两句都是近景”错误。颈联转而写景,前一句“野色笼寒雾”是近景描写,后一句“山光敛暮烟”是远景描写。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深恩重百年”意思是您的情深恩重,令我终身难忘,表达对王长史知遇之恩的感激。
通过本诗的题目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颈联的景物描写写到田野的景色笼罩一层寒雾,山上的光线逐渐黯淡,暮烟升起。借景抒情,抒发了与王长史离别时的不舍。
“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意思是终归知道难以再挽留,想起你的恩德,我还是忍不住落下了泪水,表现与王长史离别时的不舍对今后不能再侍奉王长史的遗憾与伤感。
9.C 10.第一问:①尾联与开头照应,构成首尾呼应;②“还题平子赋”使用用典的手法。③尾联中“花树满春田”以景作结,借景抒情。
第二问:诗人在尾联使用了张衡《归田赋》的典故,表达了自己不得志,想要归隐田园的愿望。尾联中“花树满春田”以春天田野里春色正浓,满树繁花的景色结束整首诗,表达自己对田园景色的喜爱之情,以及归隐田园的愿望。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C.“拟人的修辞手法”错误,“鱼床侵岸水,鸟路入山烟”意思是供鱼栖息的围栏插入临岸的江水中,大鸟展翅高飞,直入云烟,“侵”“入”没有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中重要诗句艺术技巧及其情感的能力。
尾联“还题平子赋,花树满春田”意思是:“我”要像张衡那样写《归田赋》,这时田野里满树繁花,春色正浓。结合注释③可知此联运用东汉张衡的典故,东汉张衡,字平子,仕途不得志,著有《归田赋》,后喻精美文章,或咏归隐及哀愁。诗人想自己能像张衡那样写《归田赋》,也就是表达自己想要归隐田园。
诗歌的首联“闲情兼嘿语,携杖赴岩泉”意思是:最近“我”心情闲散,寂寞不语,于是就携带着手杖去观赏山水。其中的“兼嘿语”暗示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缺少志向道合者,希望寄情山水,在山水中得到精神安慰。正好尾联的归隐田园的愿望与此处“寄情山水”的希望相呼应,构成首尾呼应。
尾联的对句“花树满春田”意思是“这时田野里满树繁花,春色正浓”。诗人在表达自己要想张衡那样写《归田赋》之后,抬头看见田野里春光明媚,一树繁花。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春色正浓的田园景色的喜爱之情。这是以景作结,借景抒情,借助满眼的正浓的春色来表达归隐的愿望。
11.C 12.①这两句不但以夸张手法写出滕王阁的寂寞,而且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写出了滕王阁的临远。
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诗人用“画栋”“南浦云”“珠帘”“西山雨”,一俯一仰,一高一低,错落有致,紧承首联,描绘了滕王阁昔盛今衰的情景,营造冷落凄凉的意境,抒发了盛衰无常的感慨。
③“飞”“卷”化静为动,赋予静景以动态,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和灵动感。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阁外有一深潭”分析错误,滕王阁下临赣江,而不是“深潭”。结合上文来看,“闲云”二字与上文“南浦云”衔接,“潭影”二字是故意避开“江”字,而把“江”深化为“潭”。云在天上,潭在地下,一俯一仰,从空间的角度描写滕王阁。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意思是“早晨画栋掠过南浦飞来的轻云,傍晚珠帘卷起西山阴沉的烟雨”。
阁既无人游赏,阁内画栋珠帘当然冷落可怜,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这里诗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既写出了滕王阁居高临远之势,又写出了滕王阁如今冷落寂寞的情形;
诗人用“画栋”“南浦云”“珠帘”“西山雨”,一俯一仰,一高一低,紧承首联,营造冷落凄凉的意境;这两句暗含着对比,过去,雕梁画栋的楼阁有王子的居住更显其气势,珠帘有玉面相衬更显其温婉高贵,可如今人去楼空,一派苍凉,描绘了滕王阁昔盛今衰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繁华难再的感慨;
“飞”“卷”化静为动,赋予静景以动态,早晨南浦飞来的轻云在画栋边上掠过,傍晚时分西山的雨吹打着珠帘,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和灵动感。
13.D 14.B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D.“把悲伤之情感抒发到了极致”错误。“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修建这滕王阁的滕王如今在哪里呢?只有那栏杆外的滔滔江水空自向远方奔流。最后两句诗人抒发的是人生盛衰无常,宇宙永恒的无限感慨。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首联上句写时间,意兴阑珊,下句写空间,兴致勃勃”错误。“滕王高阁临江诸,佩玉鸣鸾罢歌舞”,巍峨高耸的滕王阁俯临着江心的沙洲,佩玉、鸾铃鸣响的华丽歌舞早已停止。第一句写空间,第二句写时间,第一句兴致勃勃,第二句意兴阑珊。
故选B。
15.C 16.①表达了送别朋友时依依不舍的深情及对友人的担忧。
②表达了和友人同为漂泊宦游之人的相互怜惜和劝慰之意。
③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的孤愤。
④抒发了对朋友和自己的前程无限忧虑的怅惘之情。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与杜甫的‘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意思不同”错误。尾联“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两句,意思是“离开的人,还是留下的人,彼此都会在对方的梦中出现”。杜甫《梦李白》的“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意思是“老朋友你忽然来到我梦里,因为你知道我常把你记忆”。本诗与杜诗,都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切,意思相同。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首联“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送送”以送了一程又一程描写送别友人的情景,表达彼此难分难舍的深厚情谊。“遑遑”想象友人独自前行时的匆忙、惶惑,写出了诗人对挚友的挂念。
颔联“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不仅仅写出了远行人可能会遭受的厄运,其实也是作者在短短的人生道路上所亲身感受到的切肤之痛。联系注释中王勃的遭遇可知这种切肤之痛包含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痛。
颈联“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一方面是同情与劝慰对方,另一方面也是用以自慰自勉。
尾联“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表面是写离开的人,还有留下的人,彼此都会在对方的梦中出现,在梦中相聚;实则抒发了对朋友和自己的前程所怀的无限忧虑的怅惘之情,暗喻命运如同梦境一般飘渺难测,彼此都如在梦中由不得自己。
17.B 18.①兰花的香气与美酒混合在一起,阵阵松涛,大自然也来伴奏助兴,奏响了动听的旋律;②一个“熏”字,点出宴会上美酒香味醇浓,一个“韵”字写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合一;③描绘了朋友们一边畅饮,一边纵情放歌的欢乐景象。(意思对即可)
【分析】1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B.“淡淡伤感”错。“影飘”“香度”描述了树叶婆娑,落花香气弥漫的景象,烘托了宴会的热烈气氛,并无“淡淡伤感”之意。
故选B。
18.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炼字的能力。
这是一首记叙出游欢宴的诗。本题考查颔联炼字的技巧,赏析时要结合字义和句意,分析其表达的效果。
颔联“兰气熏山酌,松声韵野弦”句意是,美酒香味醇厚,如兰气般弥漫山间,饮着美酒,酒不醉人人自醉;耳边松涛阵阵,仿佛大自然奏响了旋律,为人们伴奏助兴。
其中,山酌,山野人家酿的酒;熏,为动词,指美酒香气弥漫。野弦,在山野演奏的乐曲;韵,为动词,指松涛声相应和。写美酒沁人心脾,用“熏”点出香味醇正浓厚,弥漫不散;写松涛阵阵,用“韵野弦”,形容纯乎天籁,美妙绝伦。
颔联意境开阔,描绘了宴会上朋友们相处融洽,畅饮、放歌的欢乐景象。
19.B 20.①兰花的香气与美酒混合在一起,阵阵松涛,大自然也来伴奏助兴,奏响了动听的旋律;②一个“熏”字,点出宴会上美酒香味醇浓,一个“韵”字写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合一;③描绘了朋友们一边畅饮,一边纵情放歌的欢乐景象。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淡淡伤感”错。“影飘”“香度”描述了树叶婆娑,落花香气弥漫的景象,烘托了宴会的热烈气氛,并无“淡淡伤感”之意。
故选B。
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这是一首记叙出游欢宴的诗。本题考查颔联炼字的技巧,赏析时要结合字义和句意,分析其表达的效果。
颔联“兰气熏山酌,松声韵野弦”句意是,美酒香味醇厚,如兰气般弥漫山间,饮着美酒,酒不醉人人自醉;耳边松涛阵阵,仿佛大自然奏响了旋律,为人们伴奏助兴。
其中,山酌,山野人家酿的酒;熏,为动词,指美酒香气弥漫。野弦,在山野演奏的乐曲;韵,为动词,指松涛声相应和。写美酒沁人心脾,用“熏”点出香味醇正浓厚,弥漫不散;写松涛阵阵,用“韵野弦”,形容纯乎天籁,美妙绝伦。
颔联意境开阔,描绘了宴会上朋友们相处融洽,畅饮、放歌的欢乐景象。
21.B 22.(1)首联写作者千里羁旅,多时离家,无心游赏。一个“倦”字,表达了作者对游山玩水的倦怠之情。二三两联则是对“倦游”的具体阐释,心中渴望还乡,自然的美景都无法吸引诗人,表达了作者无心赏景,急于返乡的思乡之情。尾联以景结情,清肃的晚风和猿凄厉的啼叫,更突出了独在异乡的孤独和凄凉,表达了作者的羁旅愁苦之情。
【分析】2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只能靠辨听泉声”以偏概全,“寻戍道”为视觉,诗人凭借视觉、听觉来辨别道路,突出天色之晚。
故选B。
2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从诗歌标题来看,“麻平晚行”,说明这是一首羁旅诗,按照这个方向思考人物情感即可。
首联,运用夸张的手法,将时空进行交织,使诗人的愁绪变得更加浓重,此联直接抒写思乡之情,“怀土”与“倦游”都是典型的羁旅思乡的情感;
颔联,写出了诗人“寻道”而不得,只能靠极目远眺和辨听泉声而聊以自慰,排遣内心的苦闷;
颈联通过“润叶”“山花”等意象,暗示了诗人愁苦的心情;
最后一句,以景结情,“风急暮猿清”描写了暮色中风的呼啸声、猿的哀鸣声不时传来的凄清景象,更增愁苦。
总之,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远方家乡的思念和无法返乡的羁旅愁苦之情。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23.C 24.A 25.第一句中的“临”字点出了滕王阁的居高之形势,它下临大江,可以远望,可以俯视。下文的“南浦”、“西山”、“闲云”、“潭影”和“槛外长江”都从第一句“高阁临江渚”引发出来的。 26.首联的下句由今及古,遥想当年兴建此阁的滕王,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豪华繁盛的宴会的情景,那种豪华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诗人不禁产生了人生盛衰无常的怅惘。尾联指出物要换,星要移,帝子要死去,而槛外的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无尽,更进一步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
【分析】2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阁外有一深潭”分析错误,滕王阁下临赣江,而不是“深潭”。结合上文来看,“闲云”二字与上文“南浦云”衔接,“潭影”二字是故意避开“江”字,而把“江”深化为“潭”。云在天上,潭在地下,一俯一仰,从空间的角度描写滕王阁。
故选C。
2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A.“三到六句以滕王阁为对象分层次地加以描写”分析不正确。五六句写云影倒映在大江中日日悠悠不尽,物换星移不知度过了多少个春秋,并非以滕王阁为描写对象。“最后以议论作结”不正确。末尾两句,指出物要换,星要移,帝子也要死去,而槛外的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无尽。诗人在提出建阁的人如今何在的疑问后,以景作结,进一步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
故选A。
2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诗歌第一句“滕王高阁临江渚”写滕王阁的外形和地理位置。滕王阁高耸入云,面临着江水,所以阁中的人可以据此眺望远山、欣赏秀水。这样自然可以看出“临”字的居高临下之势。居于其上可以远望,可以俯视。临江而视,可见下文的“南浦”、“西山”、“闲云”、“潭影”和“槛外长江”都从第一句“高阁临江渚”引发出来的。
2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歌首联下句“佩玉鸣鸾罢歌舞”描写滕王阁的冷清萧落。“罢”即“停止、结束”,“玉鸾”指舞女身上的饰物,欢歌艳舞、玉响鸾(銮)鸣的景象已不复存在,这一句暗含着对比,诗句描写目前的情景,却让读者不禁联想到过去那歌起舞动、玉鸾和鸣的热闹繁盛的情景。表达诗人对人生盛衰无常的怅惘。
诗歌的尾联抒发“阁中帝子今何在”的感慨,金枝玉叶的滕王,虽然建造了这么一座富丽的画楼,但却因获罪而被贬谪,如今又在什么地方呢?“槛外长江空自流”把人的目光牵引到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把人的思绪带领到了更加纵深的历史。长江不停地无情地流动,时间冷漠地永恒地流逝,历史上无论多么辉煌显赫的生命,都注定凄惨地悄然地逝去。“空”把悲伤之情感抒发到了极致,把消沉之思绪凝结到了顶点,荣华富贵为空,功名利禄为空,情爱道义亦为空。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
27.B 28.①巧用比喻手法写景。把“断山”比作“画障”,把“县溜”发出的声音比作“鸣琴”的声音,将“断山”之景与“县溜”之声生动地呈现出来。
②视听结合。本联既描写了“断山”如画一般美丽的景色,也描写了山泉发出的如弹琴声一般动听的响声。
③本联虽然没有直接描写色彩、声音的词语,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景色的秀美、山泉的动听,从而更能激发读者的想象。
【分析】2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
B.“侧面表现了春天的无处不在”分析错误,颈联说南亭的周遭都长满了草,花开叶茂,北院显得更加幽深,这是从正面表现春天的无处不在。
故选B。
2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赏析诗歌的句子,首先务必理解诗句意思,然后从诗句中找出所用的修辞或表达技巧,然后结合用词特点展开分析。
“断山疑画障,县溜泻鸣琴”,断裂的山崖好像有图画的屏风,飞泉倾泻发出了弹琴一样动听的响声。
运用比喻修辞,颔联描写春天的山景、山泉,用“画障”“鸣琴”作比,用“疑”这个表达诗人主观感受的词连接“断山”和“画障”,说明两者之间极为相似。
视听结合,此联没有直接描写色彩、声音的词语,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秀丽的景色、动听的泉声。此联从侧面描写,比正面描写更能激发读者的想象,读来使人更加兴趣盎然。
29.D 30.描写的图景:天已入暮,江上的儿童还在辛勤地划船;天晚了,山中的妇女还在捶洗衣裳。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辛苦劳作的深厚同情。
【解析】29.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D项,“第一联是写近景,第二联是写远景”错,应是第一句与第四句写近景,第二句与第三句写远景。
故选D。
30.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境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先分析诗句内容,描述画面,然后总结画面特点和思想情感。
第一问,要求描述第三联描写的图景,也就是画面。回答时抓住“江童”“,山女”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动作进行描述即可。
第二问要求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作答时要紧扣前面的画面描述展开。仔细阅读第三联,本联写了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天已入暮,江上的船工还在辛勤地划船;夜已深了,山中的妇女还在捶打衣裳。这是一幅让人深思的图画。诗人在“理楫”和“调砧”之前加上“暮”和“夜”字,写出了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图景,诗中的中“江童”“山女”都是劳动人民的代表,所以这两句诗对劳动人民的苦难作了现实主义的反映,表达出诗人对对劳动人民的深厚同情。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