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复习资料 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单元复习资料 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 课件

资源简介

课件30张PPT。第四单元 200年,官渡之战,曹操统一了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 25年,刘秀推翻王莽政权,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史称汉光武帝。208年,赤壁之战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200年袁绍曹操统一北方曹操以少胜多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208年曹操刘备孙权曹操想统一南北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奠定了三国鼎立的 基础曹丕220年刘备221年孙权222年对三国鼎立要学会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
一方面从统一与分裂的角度看,三国鼎立是一种历史的退步,因为它导致了其后三百多年分裂局面的出现,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
另一方面从大规模分裂与局部统一的角度看,三国鼎立又是一种历史发展的进步,因为它结束了汉末年众多割据势力混战的局面,实现了魏、蜀、吴三地的局统一,有利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并为以后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266年,司马炎自称皇帝,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317年,西晋灭亡。
317年,司马睿重建政权,定都建康,史称东晋。420年,灭亡。
420年,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结束东晋的统治,此后16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陈、梁、齐四个朝代,都城都在建康,史称南朝。淝 水 之 战公元383年前秦和东晋以少胜多东晋胜利对南方:使江南地区免遭战争摧残,为江南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对北方:前秦的统治土崩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①自然条件优越。②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③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④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最主要原因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温润,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江南地区开发表现:(1)修建水利工程,开垦大量良田
(太湖流域、鄱阳湖流域、洞庭湖流域)
(2)水稻栽培技术有了提高。(开始使用粪肥)
(3)江南开始种植小麦
(4)广泛利用水力加工谷物。农业方面:(1)养蚕缫丝技术提升。
(丝织品产量激增)
(2)冶铸技术进一步改进。
(灌钢法)
(3)制瓷业发展迅速。
(青瓷烧制)手工业方面:江南地区开发的区域: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 长江中下游一带(太湖流域、鄱阳湖流域和洞庭湖流域)迅速发展,福建、广东和广西一带,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 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基础。少数民族的内迁: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定都平城,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结束十六国长期纷乱割据的局面。494年,北魏孝文帝改革:
内容:1、迁都洛阳。
2、废除鲜卑族的旧俗,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通婚,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
作用:北魏孝文帝改革适应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民族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这些措施促进了 。 ① 年, 族建立的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②黄河流域民族融合成为趋势。①把都城从平城迁至 。
②在朝廷中必须使用 ,禁用 ;
③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 服饰;
④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 姓氏;
⑤鼓励鲜卑贵族与 联姻;
⑥采用 的官制、律令;
⑦学习 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439鲜卑洛阳汉语鲜卑语汉族汉族汉族贵族汉族汉族民族融合改


施背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艺术:1、祖冲之:南朝,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最突出的贡献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比欧洲早了一千年。2、贾思勰:北朝,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他著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的优秀著作。3、王羲之:东晋,他的书法被评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尊称为书圣。4、顾恺之:东晋著名画家,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阳神赋》5、雕刻:最大的石窟是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课堂小结王羲之魏晋南北朝的艺术成就《兰 亭 序》《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东 晋北朝顾恺之 东 晋王羲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隋朝开创了科举制度、三省六部制,开凿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隋炀帝时期开凿的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北到涿郡,南到余杭,以洛阳为中心,从北到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个部分,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唐朝:建立者(李渊)、时间(公元618年)。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安定,国力强盛,史称“贞观之治”。
唐太宗的统治措施:
政治上:沿袭并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善于用人 ,虚心纳谏(魏征)
经济上:重视农业生产,减少力役,不误农时;
君民关系认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民族关系:对各少数民族一视同仁(“天可汗”)评价科举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官制度,能够为更多的读书人提供进入仕途的机会,也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
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替皇帝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对诏令的内容进行审核;尚书省下辖六部,负责政令的执行。评价:三省共同商议国家的政事,提高了行政效率。他们之间各有分工,即相互合作,又互相牵制,改善并加强了中央集权。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大开科举之门。→“贞观遗风”
在唐玄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的表现:
(1)农业发展:筒车和曲辕犁
(2)手工业发展:丝绸业和陶瓷业(唐三彩和青瓷、白瓷)
(3)商业:唐都长安是国际大城市,商业发达(波斯的珠宝业是第三大行业)
(4)社会生活:呈胡汉交融、中西互通和开放自由的特点。
在唐玄宗后期,边防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安史之乱,使唐由盛转衰。907年,唐朝灭亡。民族关系:唐与吐蕃:松赞干布统一吐蕃,文成公主入藏
8世纪初,金城公主入藏。对外交流:1、唐太宗时期,玄奘到天竺求法,写成《大唐西域记》
2、日本多次派使者到唐朝学习,称为“遣唐使”。
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唐代的科技文化:1、雕版印刷术的发明:《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2、火药的发明:唐朝末期开始用于军事。
3、诗歌:“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贾岛等。 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的统治措施:
1、解除石守信等大将的兵权,由皇帝直接控制。形成了“极弱”局面。
2、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力。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
3、采取崇文抑武的策略。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 1004年,辽宋澶州大战(宋真宗和寇准),次年签定澶渊之盟。宋辽之间出现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
评价澶渊之盟:一方面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对宋来说是屈辱的盟约;
另一方面盟约的签订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的经济、文化都得到发展。
10世纪初,契丹族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国号辽,定都上京;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在今宁夏地区建立政权,都城在兴庆,史称西夏;1126年,北宋被金攻破,1127宋朝皇帝被掳获(靖康之变),北宋灭亡。12世纪初,女真族完颜阿骨打起兵抗辽,在会宁称帝,国号金,他就是金太祖1127年,北宋皇族赵构称帝,在南方临安(今杭州)定都,称南宋。
岳飞带领岳家军收复失地,取得堰城大捷,宋高宗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岳飞。
1141年,宋金议和,宋向金称臣,割地,缴纳钱币。南北对峙局面形成。1206年,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他为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成吉思汗死后,蒙古军队相继灭亡西夏和金。
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忽必烈就是元世祖。1272年定都大都。
1276年,灭南宋,中国统一。
元朝的统治:1、实行行省制度;
2、设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3、重视农业发展,推广棉花种植。
4、开凿两段新运河,粮船可从杭州直抵大都。
5、建立比较完善的驿站系统:加强了国家内部交流,加强了国家管理。
马可波罗:13世纪末,从古丝绸之路来,由陶瓷之路去。《马可波罗游记》
泉州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刺桐花,外国人定居,外来宗教,陶瓷之路(泉州出发,到欧洲,又称海上丝绸之路)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1)开始:魏晋南北朝
(2)发展:唐
(3)完成:南宋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1)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和平的环境
(2)北方人民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3)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宋元经济发展的表现:
①农业:秧马、水稻新品种(占城稻),经济作物有棉花,茶叶,甘蔗,荔枝和柑橘等
②手工业:棉纺织业发达,陶瓷重心(瓷都景德镇)
③商业:城市市坊界限的消除,早市、夜市出现,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广告和商标
④商业城市很多,最大的是东京和临安。
⑤城乡生活情趣无限:城市(瓦子,勾栏,杂剧,节日,说书),农村(节日,说书)元杂剧:关汉卿《窦娥冤》火药:发明于唐,宋元广泛用于战争,如火箭、突火枪、震天雷。
印刷术:隋唐雕版,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较两者。元时王桢发明转轮排字盘
指南针:战国发明指南仪器,宋制成指南针,用于航海事业。
棉纺:宋元时期,棉布成为主要衣料。棉纺织业中心松江(今上海),黄道婆学习海南岛黎族先进纺织技术后传播开来。宋元科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