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5* 女娲补天备教材教法文本解读1.内容简说《女娲补天》是中国古代神话。它和《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神话。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让人类重新过上幸福生活,先拣五色石头燃火熔炼,用石浆补好天上的大窟窿,斩断大乌龟的四条腿撑起天空,接着杀死黑龙,使野兽不再残害人类,最后把芦苇烧成灰堵住地缝的故事。2.结构特点课文结构完整,条理清晰。天塌地裂、洪水喷涌、野兽出没,人们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是故事的起因;故事的经过是女娲修补天地的过程,她寻找石头、炼石补天、断龟足撑天,又杀死黑龙、烧芦苇堵地缝;故事的结果是天和地恢复了平静,人类获得了新生。3.写作特色课文主要通过女娲的具体行动来表现她美好的品质。当看到人们因为天塌地裂而惊慌失措、四处奔逃时,女娲下决心要把天和地修补起来,于是开始了一项巨大而又艰难的工作,表现了她拯救人类的强大决心和善良品质。女娲先拣来五种颜色的石头,燃起神火熔炼,用炼成的石浆把天补好,“拣来、燃起、炼成、补好”一步一步的做法,展示了女娲不怕困难、顽强能干的形象;她担心天再塌下来,又杀了大乌龟,斩下乌龟的四条腿把天空撑起来,突显了女娲的智慧和果断;接着杀死黑龙,最后把芦苇烧成灰堵住地缝,表现了女娲的勇敢和智慧,颂扬了她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课文情节生动,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女娲用神火炼成的石浆能补好天,斩下大乌龟的四条腿能撑起天空等内容,让人觉得无比神奇。课文运用了极具夸张的语言,“天上露出一个大窟窿,地上也裂开了一道道黑黝黝的深沟……”;写女娲为了让补好的天不再塌下来,把斩下的大乌龟的四条腿“竖立在大地的四方,把人类头顶上的天空撑起来”,突出了她的神力;写女娲为了堵住地缝,把“芦苇烧成灰,撒到水中,芦灰越积越厚,把喷涌洪水的地缝也堵住了”,寥寥数语,体现了女娲的非凡力量,使故事更具神奇色彩。4.插图说明课文插图描绘了女娲飞舞在缭绕的祥云中,手捧石浆补天的情景,充分展示了女娲美丽善良、勇敢坚定的形象。教学策略1.认写字词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可以在初读课文时强调读音,辨析字形。“塌”读一声,“绩”读四声,“措、颂”是平舌音。可通过查字典理解“措”的意思,通过组词“颂扬、歌颂”理解“颂”的意思,“混、熄”可以根据偏旁理解字义。2.阅读理解本文是略读课文,可以围绕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展开教学。当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前面精读课文的学习方法,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再连起来说一说课文的大意。在此基础上,找一找故事中哪些地方特别神奇,哪些情节特别触动自己,把重点词句圈画出来,引导交流自己的感受,感受女娲的形象。3.积累表达课文运用了极具夸张的语言,使故事更具神奇色彩。可以积累这些语言,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4.类文迁移教学时,在学习女娲补天故事后,迁移阅读类《淮南子.览冥训》的内容。通过指导学生比较文言文与课文的异同点及阅读勾画“哪句话是写女娲补天的过程?”引领学生再一次走进神话故事,加深理解:神话故事是远古人类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状况时对自然与宇宙探索的真实记录,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执着精神的体现,寄寓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征服自然的愿望。备教学资源1.女娲简介女娲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又称娲皇、女阴娘娘,史记《女娲氏》,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是福佑社稷之正神。女娲不但是补天救世的英雄和抟土造人的女神,还是一个创造万物的自然之神,神通广大化生万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2.女娲造人的故事盘古开天辟地之后,慢慢地,大地变得山川俊秀,草木葱茏,鲜花盛开,一片生机勃勃。有一天,一个叫作女娲的神仙来到大地上。她长着蛇的身体,人的头,有着无与伦比的美丽和智慧。女娲很喜欢大地,可是她觉得太安静了。于是她决定造一些动物出来。第一天她造出了鸡,第二天造出了狗,第三天到第六天,她造出了猪、羊、牛、马。动物们围在女娲身边玩耍,她非常高兴。可她总觉得还少了一些什么,感觉很寂寞。女娲走到一个池塘边,低头一看,看到了自己在水里的影子。她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是希望大地上也有和自己一样的生命啊!于是,她从塘底挖出了好多黄泥,照着自己的倒影,捏出了一个个小泥人。她把小泥人放在地上,对着泥人吹了一口气,小泥人都活了,在地上活蹦乱跳的。女娲非常高兴,给他们取名叫作“人”。女娲捏啊捏啊,捏了好多的“人”。后来,她太累了,就想了一个更省力的好办法。她找到一根绳子,对着黄泥堆就用力地抽了起来。绳子一抽,溅起了大大小小的泥点,泥点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群群的小人儿。这样,没过多久,大地上就到处都是人了。因为女娲是在正月初七这一天造的人,所以正月初七也被称作“人日”。女娲也成为全人类的母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