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3 教案 (中职专用)2022-2023学年高教版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3 教案 (中职专用)2022-2023学年高教版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简介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及教法指导
1.教材简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此文入选《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继必修模块之后,语文教材选修课之一,安排在高二下学期。这本选修教材着重从文学鉴赏角度进一步引导学生阅读古代诗文。通过鉴赏探究,感受名篇的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提高对古代诗文语言的感受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化热爱祖国的情感,增进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又安排在以“文无定格,贵在鲜活”为主题的单元学习中,主要在于体会散文的灵活性,感受它的生活气息和其中蕴含的情趣。
2.课文分析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记载了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其中某些章节表现人物非常传神,最典型的当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主要描述的是孔子与其弟子谈论志向的情景,是《论语》中探讨志向的文章,唯一一篇结构首尾完整,形象较为鲜明的文章,不同于其它语录那般篇幅短小。文章通过孔子探问学生的志向,四弟子各述其志,寥寥数语,性格特点、神情态度宛在目前,文学性非常强。
文章主要由人物对话组成,间有简练而传神的人物神态举止的刻画。这次谈话的主题是言志。主要表达了儒家的治国理想以及孔子师生不俗的风采。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由“问志”——“述志”—— “评志”三组成。从文本的思想内涵的阅读理解看,“述志”是重点,“评志”是难点,即孔子为何“哂由”,又为何“与点”,这是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子路的“以勇强国”,冉有的“以粮富国”,公西华的“以礼治国”,曾皙的“暮春郊游”,以及孔子的“志向”等问题是有难度的。教师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时候,应该采用积极阅读、积极引导的原则,加深学生对文本思想内涵的把握。
3.教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这一革命性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想真正落实到位,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使学生真正愿意自主,喜欢合作,勇于探究。我理解,自主,可以是学生课前主动完成一些上课必须的基础性工作,比如预习,更可以是课后延伸阅读,去主动阅读相关的作家作品;合作,可以是生生合作,也可以是师生合作;探究,一定是基于语文这门学科特点基础上的探究,是作者、读者、文本跨越时空的心灵和情感的对话和共鸣,是紧扣文本进行的较深层次的读透和读懂,而非只图热闹为了探究而探究的分小组讨论。再加之对《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的理解可浅可深,而我希望让学生理解一个不一样的孔子,因此我选择的教法就是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合作、深入探究。
二、学情分析与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已经积累了必要的文言学习知识,在文言的疏通理解上不是问题,但是对于孔子,学生更多的只是留于初中学过的《论语十则》,了解的也仅是孔子的修身以及治学态度,对于生活中的孔子和孔子精神的多面性并不理解。所以要真正理解《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的精髓还是有一些难度的。
2.学法指导及确立依据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 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创新。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探究文章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发表见解。基于此,让学生尝试运用自主学习、课堂诵读、探究、想象等学习方法,力求学生从三子之志入手,到理解曾皙的志向,并从孔子的点评中,理解孔子的大情怀。
三、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
读书切戒在慌忙,赏析功夫兴味长。在古代散文的教学中,我觉得最好的方式就是品味赏析,积累文言知识固然重要,但领略古人的做人态度以及做事精神更为重要。而在本选修课程中又要求通过鉴赏探究,感受名篇的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提高对古代诗文语言的感受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化热爱祖国的情感,增进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当然,诵读、体悟皆是建立在师生共同建构的有生成有语文气息的课堂基础上,建立在自主、合作、探究这一革命性学习方式的转变上。
(一)确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熟记基本的文学文化常识与文言知识。。
(2)紧扣“志”,理解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不同志向。
(3)紧扣“吾与点”,理解孔夫子的平凡与不平凡的情怀愿想。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与合作探究,生生合作,师生合作,教师精讲点拨等方式,完成既定教学任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以《侍坐章》为契机,让学生看到一个平凡与不平凡的孔子,激发学生阅读《论语》的兴趣,理解孔夫子的尽职责守天命,真洒脱兼诗性的愿想。
(二)确立教学重难点及依据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目的在于去除学生印象中固有的孔子标签,并且了解孔子的弟子积极进取与从容洒脱的精神,为此,本课确定的教学重难点为:
1.紧扣“志”,理解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不同志向。
2.紧扣“吾与点”,理解孔夫子的拯世救民的高贵品质和怡然之乐的逍遥情怀。
四、教具与课时安排
教具:一般教具
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从学生了解的《论语》及孔子,让学生给孔子用语言画像,借此希望了解学生心目中孔子的形象。
教师介绍学生并不了解的孔子,如孔子的“生而圩顶”,“膂力过人”,“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等方面。明确《侍坐章》在《论语》中的“特立独行”,以及本课学习目标(导学案)。
(二)、诵读文章
学生诵读文章,为后面分析张本。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重点品味——解读“志”
1.直击重点——三子之“言志”
思考探究: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各有何“志”?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内容。根据他们的言行说说他们都是怎样的形象。
学生展示,教师精讲点拨:
《侍坐章》的核心话题为“志”以及夫子听完四子的志向表达后几种态度“夫子哂之”、不置可否和“吾与点也”,明白子路的“以勇强国”、冉有的“以粮富国”和公西华“以礼治国”的志向,和子路自信、坦率、有担当的性格,以及冉有、公西华的谦谨有加的人物形象,此三子虽志向不同,而根本却是相同的人生境界,即入世为政,尽伦尽职。
(2)如何理解夫子“哂”子路?
补充资料(幻灯片展示《论语》中子路的相关资料)
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政事:冉有、季路。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教师小结:
孔子之“哂”说明对子路的爱之深责之切亦惜之切。
2.突破难点——曾晳之志、孔子之精神境界
(1)又如何理解夫子的“吾与点也”?
(2)针对在《侍坐章》中的夫子志向,你如何理解并评价孔子其人其志?
学生展示,教师精讲点拨:
首先让学生用形象的语言复述曾晳的志向,以此感悟人与自然的合二为一;在此基础上学生理解曾晳那洒脱高雅又从容淡泊的不凡的人物形象。然后发表对曾晳志向的理解,可以是多层面的。教师补充:
春天是一年中万物复苏且最具有生机的时节。曾皙的同行者是小孩与青年人,要去的地方是沂水之边,所做之事只为“浴”与“风”,看似日常生活的场景,然而又不等同,因为在这自然之物中已渗透了人的主观情感,而人的情感也在自然中得到洗涤升华。曾晳的志向就是一种不做作、不伪饰的真实的心境和生活,一种恬淡、自然、率性而为的生命态度。
“吾与点也”的夫子不再是疲惫于征途的先哲圣人,而就是一位有鲜活丰满的生命体验,和有一颗自由遨游心灵的儒雅长者。孔子与曾晳追求的都是一种诗意性灵,逍遥洒脱的精神境界。
3.重画孔夫子之像
尽一份“职责”,守一份“天命”——拯世救民的高贵品质;
有一份“洒脱”,护一份“诗性”——逍遥自乐的怡然情怀。
(四)、课堂结语
孔子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既具有拯世救民的高贵品质,又具有怡然之乐的逍遥情怀,正如他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那份海雨天风独往来的洒脱自在。当然,孔子更有它的平凡之处,他很幽默,又很宽容,他会很严厉甚至是刻薄(适当举例)等等,他就活在历史中,让我们翻开《论语》读读孔子。
(五)、课堂延伸
1、背诵《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2、诵读经典《论语》;
3、学生分角色读表演阅读《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六)、板书设计
依据:用直观、简洁的方式展示课堂内容。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子路、冉有、公西华 志 孔子“与”曾晳
入世为政,尽伦尽职 诗意性灵,逍遥洒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