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题型解读】坐标曲线题是将化学反应中“量”的关系或物质的变化趋势通过数学坐标曲线的形式表示出来的一类题目,目的是考查学生运用数学方法、模型对化学概念、原理及反应实质的理解辨析能力。该题型考查溶解度的相关知识,金属氧化物、酸碱盐的综合知识,综合性强,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很高。1. 酸、碱中加水稀释时溶液pH的变化曲线图1 图2(1)图1:起始时酸溶液pH小于7,溶液显酸性,随着水的加入,pH不断增大,但最终pH小于7。(2)图2:起始时碱溶液pH大于7,溶液显碱性,随着水的加入,pH不断减小,但最终pH大于7。2. 水中加酸、碱的pH变化曲线图3 图4(1)图3:起点水的pH=7,随着酸的加入,酸性不断增强,即pH不断减小,但不会小于或等于加入酸溶液的pH。(2)图4:起点水的pH=7,随着碱的加入,碱性不断增强,即pH不断增大,但不会大于或等于加入碱溶液的pH。3.往酸中加碱,往碱中加酸4.金属与酸反应图1 图2 图3(1)等质量的镁、铁、锌与质量相同及溶质质量分数相同且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如图1。(2)向等质量的镁、铁、锌中加入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三种金属均有剩余,如图2。(3)向质量相等的镁、铁、锌中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如图3。5.优先反应(1)第一个反应的生成物反应一开始就立即产生,随着反应的进行,生成物的质量不断增加,结束时,质量达到最大并保持不变,如图1所示;(2)第二个反应在第一个反应结束后才开始,即起点的横坐标不是0,随着反应的进行,生成物的质量不断增加,完全反应时,质量达到最大并保持不变,如图2所示。优先原则:(1)H+优先与OH-反应(或OH-优先与H+反应)举例1:向一定量CuSO4和H2SO4的混合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先2NaOH+H2SO4=== Na2SO4+2H2O,后:2NaOH+CuSO4=== Cu(OH)2↓+Na2SO4。举例2:向一定量NaOH和Na2CO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稀盐酸先:NaOH+HCl=== NaCl+H2O,后:Na2CO3+2HCl=== 2NaCl+H2O+CO2↑。(2) CO32-优先与H+反应举例:向一定量的氯化钙和稀盐酸的混合溶液中加入Na2CO3溶液先:Na2CO3+2HCl=== 2NaCl+H2O+CO2↑,后:Na2CO3+CaCl2=== CaCO3↓+2NaCl。【特别提醒】将稀硫酸加入到NaOH和Ba(NO3)2的混合溶液中,由于H+与OH-反应的同时,SO42- 与Ba2+也反应,所以反应一开始,两个反应同时发生,不存在先后顺序。【简记】反应生成的沉淀或气体还能继续发生反应,则该反应后发生。6.酸碱中和反应PH和温度变化7.往饱和石灰水中加入生石灰例1、向盛有一定量氧化铁粉末的烧杯中不断加入稀盐酸,烧杯中相关量的变化与图像相符的是( )例2、某实验小组用传感器探究稀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过程中温度和pH的变化,测定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中溶液的温度一直升高、pH一直增大B.氢氧化钠与盐酸的中和反应先放热后吸热C.40s时溶液中的溶质为氢氧化钠和氯化钠D.该实验是将稀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稀盐酸中例3、如图为三种不同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与对应浓度的盐酸反应的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a、b、c三种曲线所示的实验中,所用盐酸浓度越大,V时所得溶液的pH越大B.在a曲线所示的实验中,若用酚酞做指示剂,酚酞试液由红色变为无色C.在a、b、c三种曲线所示的实验中,反应速率相同D.在a、b、c三种曲线所示的实验中,溶液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a>b>c例4、如图所示的四个图像,分别对应四种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 )A.①分别向等质量Mg和Cu中加入足量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B.②分别向等质量且足量的Zn中加入等质量、不同浓度的稀硫酸C.③分别向等质量且足量的Mg和Zn中加入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D.④分别向等质量的Mg和Zn中加入等质量、等浓度且足量的稀硫酸例5、两个烧杯中有等质量的锌和铁,分别逐渐加入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加入稀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A、B代表金属,a、b、c是曲线上的三个点,请回答:(1)A金属是________;在________点时两烧杯中金属都有剩余。(2)b点时B金属所在烧杯中的溶液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1.某稀溶液溶质可能是NaNO3、HCl、H2SO4、CuCl2中的一种或几种,向该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y与加入Ba(OH)2溶液质量x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溶质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定有H2SO4和HCl B.一定有H2SO4、CuCl2,一定没有HClC.一定有HCl、CuCl2、NaNO3 D.一定有HCl和CuCl2,一定没有H2SO4,可能有NaNO32.探究中和反应是否发生的方法有多种。小方同学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并用图象分别描述了实验过程中的現象。其中依据图像不能对断中和反应一定发生的是( )A.在稀盐酸中加入氯化铜,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B.在NaOH溶液中加入CaCO3,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盐酸C.在NaOH溶液中加入CuO,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硫酸D.在NaOH溶液中加入Ba(NO3)2,溶液,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硫酸3.向一定量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Na2CO3溶液,反应过程中产生气体或沉淀的质量与加入的Na2CO3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OE发生化学反应:Na2CO3+2HCl═2NaCl+H2O+CO2↑B.PF有沉淀生成C.G点溶液的pH=7D.反应过程有气体和沉淀生成,属于复分解反应4.如图所示是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pH的变化图象,下列说法正( )A.图中a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硫酸钠和硫酸 B.图中b点时,硫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C.图中c点所示溶液呈碱性 D.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到硫酸溶液中5.相同质量的Mg、Fe、Zn三种金属,分別与足量的、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相同的稀H2SO4充分反应,生成氢气与消耗稀H2SO4的质量关系如图,所得的结论与事实相符的是:( )A.三种金属消耗稀H2SO4的质量:MgB.三种金属的失去电子总数量:Mg>Fe>ZnC.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Mg=Fe=ZnD.三种金属与稀H2SO4反应后溶液的质量:Mg>Fe>Zn6.向盛有20g10%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逐滴滴入7.3%的稀盐酸,下列是关于溶液总质量或溶液pH随盐酸质量变化的关系图(Q点表示恰好完全反应)。其中正确的是( )7.烧杯中盛有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向其中不断加入氯化铜溶液,测得烧杯中剩余固体的质量与加入氯化铜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ab段发生的是铁与氯化铜的反应B.向b点所得固体中加人稀盐酸,无气泡产生C.c点所得溶液呈浅绿色D.d点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有2种8.向下表的甲物质中逐渐加入相应的乙物质至过量,反应过程中生成气体或沉淀的质量与加入乙的质量关系,能用如图曲线表示的是( )A.①④ B.③⑤ C.②⑤ D.③④9.小华想测定Cu—Zn合金和Cu—Ag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实验室只提供了一瓶稀盐酸和相关的仪器。(1)根据现有的条件,你认为只能测出________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2)若想测出该盐酸的质量分数,你认为实验时必须提供和测出的数据是____(选填序号)。 A.参加反应的合金质量B.参加反应的稀盐酸的质量C.产生气体的质量.(3)为了测定该合金的组成,小华称取10克该合金粉末,在粉末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曲线如图,求出该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列式计算)1.某校化学小组在利用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时,测得烧杯中溶液 pH 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点所示溶液呈酸性B.向b点所示溶液中滴加石蕊溶液,溶液呈紫色C.该实验是将NaOH溶液逐滴滴入稀硫酸中D.c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2SO4和NaOH2.现有质量相等的甲、乙、丙三种金属,分别放入三份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稀硫酸中,生成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气(已知甲、乙、丙在生成物中均显+2价)。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丙依次可能是Mg、Zn、FeB.金属活动性:甲>乙>丙C.相对原子质量:乙>丙>甲D.消耗硫酸的质量:甲>乙>丙3.向一定质量的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2CO3溶液,并振荡。反应过程中溶液质量随加入Na2CO3溶液质量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b段对应的实验现象是有气泡生成 B.bc段对应的实验现象是有沉淀生成C.从a点到c点,溶液中NaCl的质量逐渐增大 D.从b点到c点,溶液的pH逐渐增大4.将未经砂布打磨的铝条放人盛有足量稀硫酸的密闭容器中,用压强传感器测得容器内气体压强和反应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1)由图象可知密闭容器内发生了________反应(选填“吸热”或“放热");(2)请对曲线各部分变化情况作出解释。 。5.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并根据观察到的现象绘制了如图曲线,根据图示回答问题:(1)A点处溶液的溶质是________;(2)C点处溶液的pH________7(选填“>”、“=”或“<”)。答案及解析例1、A【解析】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所以溶液中铁元素的质量从零开始逐渐增加,增加到一定值后不再变化;随着稀盐酸的加入,固体质量会逐渐减小到零;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且氯化铁能溶于水,所以溶液质量随稀盐酸质量的变化曲线应先陡后缓;溶剂的质量开始增加的多,完全反应后,溶剂的质量增加的少。例2、D【解析】根据图示中pH的变化确定实验是向盐酸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以及温度的变化确定反应放热分析。A、由图示可知,实验中溶液的温度先升高后减小,不符合题意;B、 氢氧化钠与盐酸的中和反应放热,然后温度慢慢恢复减小,不符合题意;C、该反应是向盐酸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40s时氢氧化钠和盐酸未完全反应,溶液溶质为盐酸和氯化钠 ,不符合题意;D、由pH的变化可知,该反应是向盐酸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符合题意;例3、A【解析】根据图像中溶液pH由低到高的增加规律可知,是向盐酸中加氢氧化钠溶液,因两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同,当氢氧化钠过量时,浓度越大则pH越大及酸碱性溶液与酚酞反应的颜色变化分析。A、由图可以看出是向盐酸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在a、b、c三种曲线所示的实验中,恰好完全反应,即pH=7时,需要氢氧化钠溶液体积相等,因此所用盐酸浓度越大,需要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浓度也越大,V时氢氧化钠溶液过量,所得溶液的pH越大,符合题意;B、在a曲线所示的实验中,若用酚酞做指示剂,酚酞试液由无色变成红色 ,不符合题意;C、化学反应速率与溶液的浓度有关,在a、b、c三种曲线所示的实验中,反应速率不相同,不符合题意;D、在a、b、c三种曲线所示的实验中,溶液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a例4、C【解析】铜与稀硫酸不反应,不能产生氧气,A错误;等质量、不同浓度的稀硫酸中硫酸质量不相等,与等质量且足量的锌反应时生成氢气质量不相等,20%硫酸产生的氢气多,B错误;足量金属与等量酸反应产生氢气质量相等,镁的金属活动性大于锌,反应速率快,C正确;等质量两种金属与足量酸反应产生氢气质量不相等,镁产生氢气多,镁的金属活动性大于锌,反应速率快,D错误。例5、(1)铁 c (2)ZnSO4、H2SO4【解析】向等质量的锌和铁中分别加入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至过量,铁产生的氢气质量多,故A金属是铁;c点时,硫酸全部参加反应,两个烧杯中都有金属剩余;b点时,B金属已反应完全,故b点时B金属所在烧杯中的溶液的溶质是ZnSO4、H2SO4。1.D【解析】①如果溶液中存在稀硫酸,那么加入氢氧化钡后,会马上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②氢氧化钡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氢氧化钡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钡;③实验中,无法证实是否有硝酸钠的存在,据此分析判断。【解答】由图像可知,加入氢氧化钡后,先不产生沉淀,过一段时间后才产生沉淀,说明原溶液中一定有盐酸和氯化铜,氢氧化钡先与盐酸反应,然后再与氯化铜反应,因硫酸与氢氧化钡产生的硫酸钡沉淀不溶于酸,所以一定无硫酸,硝酸钠可能存在。2.D【解析】A、在稀盐酸中加入氯化铜,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 ,氢氧化钠会先与盐酸反应,然后再与氯化铜反应,所以沉淀要加入氢氧化钠一段时间后产生,即可说明酸和碱发生了反应,不符合题意;B、在NaOH溶液中加入CaCO3,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盐酸 ,加入稀盐酸一段时间后才产生气体,可说明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发生了中和反应,不符合题意;C、在NaOH溶液中加入CuO,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硫酸 ,溶液蓝色程度在加入硫酸一段时间后开始发生变化,可说明开始加入硫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中和反应消耗,不符合题意;D、在NaOH溶液中加入Ba(NO3)2,溶液,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硫酸 ,一开始即产生沉淀,无法证明硫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中和反应,符合题意;3.C【解析】碳酸钠先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然后再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据此分析判断。A.OE为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故A正确不合题意;B.PF段为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碳酸钙沉淀,故B正确不合题意;C.G点时加入的碳酸钠过量,此时溶液成碱性,pH>7,故C错误符合题意;D.反应过程有气体和沉淀生成,属于复分解反应,故D正确不合题意。4.B【解析】根据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情况分析,该实验过程中溶液pH由大于7减小,所以是将硫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 ,当溶液pH大于7,说明碱有剩余,pH小于7,说明酸有剩余,pH等于7,说明恰好完全反应。A、图中a点pH大于7,说明碱有剩余,则该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硫酸钠和氢氧化钠 ,不符合题意;B、图中b点时,pH=7,说明硫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 ,符合题意;C、图中c点pH小于7,所示溶液呈酸性 ,不符合题意;D、该实验过程中溶液pH由大于7减小,所以是将硫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 ,不符合题意;5.B【解析】根据相同质量的Mg、Fe、Zn三种金属,分別与足量的、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相同的稀H2SO4充分反应,等质量的金属产生氢气相等,金属完全反应时镁消耗硫酸质量最多,产生氢气质量最大,锌消耗硫酸质量最少,产生氢气质量最小分析。A、由方程式中物质的质量关系可知,三种金属消耗稀H2SO4的质量:Mg>Fe>Zn ,不符合题意;B、每个镁原子与酸反应失去2个电子,每个铁原子与酸反应失去2个电子,每个锌原子与酸反应失去2个电子,因相等质量的三种金属,各原子个数关系为 Mg>Fe>Zn ,所以失电子总数 Mg>Fe>Zn ,符合题意;C、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镁、铁、锌,不符合题意;D、三种金属与稀H2SO4反应后产生氢气质量关系为Mg>Fe>Zn,所以反应后溶液的质量:Mg6.B【解析】A、设与20g10%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反应时,消耗7.3%的稀盐酸的质量为x,20g10%氢氧化钠溶液中所含氢氧化钠的质量是:20gx10%=2g.NaOH + HC1 = NaCl + H2O40 36.52g xx7.3%解得x=25g,因此Q点对应的横坐标应该是25,选项A错误;B、与20g10%氢 氧化钠溶液恰好反应时,消耗7.3%的稀盐酸的质量为25g,溶液总质量为45g,选项B正确;C、Q点对应的横坐标应该是25,选项C错误;D、该反应是将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图像的起点位置从大于7开始逐渐减小,当稀盐酸过量时,溶液的pH<7,选项D错误。故选B.7.C【解析】根据向盛有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的烧杯中,不断加入氯化铜溶液,锌先与氯化铜反应,然后铁与氯化铜反应,结合图像中剩余固体的质量变化确定各点的反应情况分析。A、向盛有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的烧杯中,不断加入氯化铜溶液,锌先与氯化铜反应,然后铁与氯化铜反应,图像中ab段发生的是锌与氯化铜的反应 ,不符合题意;B、b为锌完全反应时的图像,所得固体为铜和铁,向b点所得固体中加人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不符合题意;C、c点为铁完全反应的图像,所得溶液中含有氯化亚铁,呈浅绿色 ,符合题意;D、d点为氯化铜过量的图像,所得溶液中溶质有氯化铜、氯化亚铁和氯化锌三种 ,不符合题意;8.B【解析】根据图像可知,反应开始并没有马上产生沉淀或气体,而是过了一段时间后才生成的,据此分析判断。①硝酸钡不与稀盐酸反应,而只与稀硫酸反应,因此反应开始时就会产生沉淀,故①错误;②稀硫酸与铜不反应,只与锌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因此反应开始就会生成氢气,故②错误;③稀盐酸先与铁锈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开始时没有气体生成;当铁锈完全反应后,铁单质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氢气,故③正确;④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HCl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二者同时反应,沉淀立即产生,故④错误;⑤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此时没有气体生成;然后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故⑤正确。 那么能用曲线表示的是③⑤。9.(1)Cu-Zn(2)B,C(3)根据图片可知,生成氢气的质量为0.2g,设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为x,Zn+2HCl=ZnCl2+H2↑;65 2x 0.2g;解得:x=6.5g;那么铜的质量分数为:。【解析】(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只有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才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2)利用生成氢气的质量,结合锌和稀盐酸反应的方程式可以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稀盐酸的溶质HCl的质量,最后根据计算出稀盐酸的质量分数。(3)根据图像确定生成氢气的质量,利用反应的方程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用合金的质量减去锌的质量就是铜的质量,并计算出它的质量分数。【解答】(1)在三种金属中,只有金属锌能够与酸反应生成氢气,铜和银都不能与酸反应,因此只能测出Cu-Zn合金的铜的质量分数;(2)若想测出该盐酸的质量分数,我认为实验时必须提供和测出的数据是:参加反应的稀盐酸的质量 和产生气体的质量.故选BC。(3)根据图片可知,生成氢气的质量为0.2g,设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为x,Zn+2HCl=ZnCl2+H2↑;65 2x 0.2g; 解得:x=6.5g;那么铜的质量分数为:。1.B【解析】根据反应时溶液pH由大于7下降确定该反应是将酸加入到碱的溶液中,以及图像中各点对应溶液pH确定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的进程分析。A、a点所示溶液pH大于7,呈碱性 ,不符合题意;B、b点溶液pH=7呈中性,向b点所示溶液中滴加石蕊溶液,溶液呈紫色 ,符合题意;C、由pH的变化可知, 该实验是将稀硫酸逐滴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 ,不符合题意;D、c点硫酸有剩余,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2SO4和H2SO4 ,不符合题意;2.D【解析】(1)(2)金属越活泼,反应速率越快,反应需要时间越短;(3)根据方程式M+H2SO4=MSO4+H2↑可知,当金属完全反应时,相对原子质量越大,生成氢气的质量越少;(4)反应生成的氢气中的氢元素完全来自于硫酸。【解答】由图中信息可知,完全反应所需时间:乙<甲<丙,则金属活动性强弱是:乙>甲>丙,则甲、乙、丙依次不可能是Mg、Zn、Fe,故A、B错误;甲、乙、丙在生成物中均显+2价,稀硫酸足量,相对原子质量越大,生成的氢气质量越小,因此相对原子质量:丙>乙>甲,故C错误;生成的氢气中的氢元素完全来自于硫酸,因此生成氢气质量越大,消耗硫酸质量越大,因此消耗硫酸的质量:甲>乙>丙,故D正确。3.D【解析】向一定质量的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2CO3溶液,碳酸钠先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这段时间内溶液质量的增大量为加入碳酸钠的质量与二氧化碳的质量之差;然后,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这段时间内溶液质量的增大量为加入碳酸钠的质量与沉淀的质量之差;当二者完全反应后,溶液质量的增大量等于加入碳酸钠的质量,据此分钟判断。A.ab段应该为碳酸钠先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故A正确不合题意;B.bc管应该为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故B正确不合题意;C.从a到c,一直有氯化钠不断生成,因此它的质量不断增大,故C正确不合题意;D.从b到c点,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由于氯化钠呈中性,因此溶液的pH值保持不变,故D错误符合题意。4.(1)放热(2)AB段:氧化铝和稀硫酸反应无气体生成,气压变化不大;BC段:铝和稀硫酸反应生成了氢气,放热导致气体膨胀,气压增大CD段:完全反应后温度下降,气压减小;DE段:反应停止,温度不变,气压不变【解析】(1)在封闭容器中,物质放热,温度升高,气压增大;物质吸热,温度降低,气压减小,据此分析;(2)未经打磨的铝条表面有氧化铝薄膜,加入稀硫酸中后,氧化铝先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水,这段时间没有气体生成。然后金属铝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氢气,并放出热量,这段时间内气压增大。当反应完全结束后,不再有热量产生,因此温度下降,气压减小。当温度到达室温时,温度保持不变,气压不变,据此分析解答。【解答】(1)根据图像可知,封闭容器内气压增大,过段时间后气压减小,那么温度应该影响里面的气压变化,即开始时容器内发生放热反应。(2)AB段:氧化铝和稀硫酸反应无气体生成,气压变化不大;BC段:铝和稀硫酸反应生成了氢气,放热导致气体膨胀,气压增大;CD段:完全反应后温度下降,气压减小;DE段:反应停止,温度不变,气压不变。5.(1)氯化钠和氯化铜 (2)>【解析】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 氢氧化钠会先与盐酸反应,然后再与氯化铜反应,所以沉淀要在盐酸反应完全后才开始产生;(1)A点溶液为盐酸刚好完全反应的图像,溶液中溶质为氯化铜和氯化钠;(2)C点为氢氧化钠过量的反应,溶液中含有氯化钠和氢氧化钠,呈碱性,pH大于7;浙教版科学九年级“期末冲刺”专题复习讲义(四)化学反应的坐标与曲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