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专题14:水循环新课标要求 知识要点 命题方向 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1、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影响水循环的因素 以水循环示意图、区域图为载体,考查水循环的类型、过程、环节及地理意义。从历年高考题看本专题考点占的比重特别高,重难点主要集中在水循环的类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影响水循环的主要因素和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等几个主要的方面。通过水循环示意图及变形图,能够识别水循环的环节及类型,形成关于水量平衡的要素思维与主导要素思维,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同时还要让学生理解人类对水资源加以利用时,应充分了解水循环的规律,如果开发利用的速度超过了水资源循环的周期,则会出现水资源枯竭。人类生产或生活中直接排放的未经处理的污水也会加剧对水资源的破坏,使世界大部分地区面临水资源短缺的危机。1、水循环的概念: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个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2、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水循环的意义(2021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21.将污水和雨水分别用不同的收排系统进行管理是改善城市水环境的重要措施。下图为华北某城市雨污分流收排系统示意图。城市实施雨污分流收排有利于( )①改变河网,拓展城市空间②改善水质,提高用水效率③增加蓄渗,减少城市内涝④节约土地,降低资源消耗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B【详解】雨污分流收排系统主要位于地下,没有改变河网,①错误。污水管进行了污水处理,改善了水质,雨水管的水可以用于绿地生态用水,提高了用水效率,②正确。雨水管系统设置了透水地面,有利于下渗,减少了城市内涝,③正确。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④错误。故选B。难点一:影响水循环各环节的因素(1)影响蒸发的因素补充:影响蒸发微弱的因素:①结冰,减少蒸发;②人类活动:地面硬化;③燃油泄漏、油膜阻碍蒸发(2)影响水汽输送的因素:风(3)影响降水的因素(4)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影响因素 对地表径流的影响年降水量 决定地表径流量大小的最主要因素流域面积(支流数量) 与地表径流量呈正相关植被 涵养水源,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地质条件(土壤质地) 河流流经喀斯特地貌区、砂质土壤区,河水易下渗,减少地表径流量蒸发 主要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对地表径流影响大人类活动 河流沿岸取水会导致径流量减少(5)影响下渗的因素难点二、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有利影响 修建水库:能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减少洪水期径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量;同时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和下渗增大使地下水位提高,可加大蒸发量和降水量跨流域调水:能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也可以使蒸发量增加,大气中水汽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植树造林、保护湿地:能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使下渗增多,地表径流减少不利影响 滥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平时会减少蒸腾,空气中水汽减少,使降水量减少;降雨时,下渗减少,地表径流汇聚加快,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围湖造田:能减少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其防洪抗旱能力,也能减弱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城市路面硬化:能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下渗,减小地下径流,使地面蒸发量减少,易造成城市内涝用水不当:河流上游地区过度引水灌溉,会导致下游水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对地下水过量开采和使用,地下水位下降,会使有泉水出露的地方出现断流,使绿洲地区出现生态恶化和土地荒漠化难点三、水循环的应用难点四、水量平衡原理地球上的水时时刻刻都在循环运动,从长期来看,全球水的总量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对一个地区来说,有的时候降水量多,有的时候降水量少。某个地区在某一段时期内,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额,等于该地区的储水变化量。这就是水平衡原理。根据水平衡原理,一条外流河流域内某一段时期的水平衡方程式为:P-E-R=ΔS式中P为流域降水量,E为流域蒸发量,R为流域径流量,ΔS为流域储水变量。从多年平均来说,流域储水变量ΔS的值趋于零。流域多年水平衡方程式为:P0=E0+R0式中P0、E0、R0分别代表多年的平均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海洋的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多年平均降水量平衡方程式可写为:P0=E0-R0全球多年平均水平衡公式为:P0=E0根据估算全球平均状况,每年海洋上约有505000立方千米的水蒸发到空中,而总降水量约为458000立方千米,总降水量比总蒸发量少47000立方千米,这同陆地注入海洋的总径流量相等。每年陆地上约有72000立方千米的水蒸发到空中,而总降水量约为119000立方千米,总降水量比总蒸发量多47000立方千米,这也同陆地注入海洋的总径流量相等。我们已经知道,水循环是通过大气中的水汽输送和陆地上的径流输送而实现的。目前,人类活动对全球大气的水汽输送几乎没有影响,而对地表径流输送,在局部地区却可以施加某些影响。例如一个地区修建水库,引水灌溉,跨流域调水等,就是利用水循环和水平衡的规律,改变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化害为利。人类活动如果忽视了该地区水循环和水平衡的规律,不恰当地改变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如大面积地滥伐森林,大面积地排干湖泊和沼泽,过度抽取地下水,就会给生产和生活带来不利的后果。因此,了解水平衡原理,采取合理措施,合理利用自然界的水资源,是十分重要的。左图为城市道路边的生态透水砖景观图,右图为水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这种透水砖主要增加了城市水循环中的哪个环节( )A.B B.F C.C D.G2.下列与B环节最为密切的现象是( )A.东南季风 B.南水北调 C.修建水库 D.植树造林沟垄集雨技术通过满足作物根区水分来提高作物产量。下图为沟垄集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若要提高沟内的集雨量,可采取的措施是( )A.增加垄高 B.增加垄宽 C.降低垄高 D.减少垄宽4.某干旱地区通过在垄上覆盖薄膜来增加沟内集雨量,其原理是( )A.加快垄上雨水汇入 B.增大垄上集雨面积 C.减少垄上水分蒸发 D.减少垄上雨水下渗2021年7月,河南省郑州市连遭暴雨袭击引发网友关注。图为局部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5.城镇建设中,用透水材料替代不透水的硬化地面,会使得图中环节变化符合实际的是( )A.②减少 B.⑤增加 C.⑥减少 D.⑦增多6.下列有关水循环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塑造地表形态②促进海陆间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③使地球上各种水体不断自然更新④使地球上的淡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022年长江流域降水稀少,7月至今的降水量是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比往年同期偏少4-5成,今年长江流域又出现反常高温,局部地区最高气温甚至达到了45℃,受高温影响,洞庭湖甚至瘦或了闪电,导致原本应该是湖区的地方成为了“草原”,洞庭湖水位的改变,也对动植物的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彩响。据此完成下面问题。7.洞庭湖区环境的变化给当地的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洞庭湖区第二年容易产生鼠患。②“草原”通养水源,使得洞庭潮区当年的地下水位上升③“草原”的形成有利于洞庭湖地区第二年发展畜牧业④洞庭湖区瘦身可能会影响候鸟的迁徙。A.①④ B.①② C.②④ D.③④8.应用水循环原理,人们可以采取缓解或避免洞庭湖大面积干涸的措施有( )①大力发展渔业生产,减少湖面水汽蒸发②兴建水利枢纽,调节湖水蓄泄③围湖造田,涵养水源④大力节水降耗,合理利用湖泊水资源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②④如图示意某地理兴趣小组设计的水循环过程模拟实验装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实验前,小组成员预测烧瓶内减少的水量应与托盘内增加的水量相等,但实际却存在差距。这是由于他们未考虑的因素有( )①实验过程中的蒸发损失量②烧瓶内壁的冷凝水量③玻璃板下附着的冷凝水量④导管口的水汽扩散量⑤烧瓶内的起始水量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⑤10.该实验装置无法模拟的水循环环节是( )A.地下径流 B.蒸发 C.水汽输送 D.降水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色林错流域为西藏最大的内陆湖水系,众多河流和湖泊组成一个封闭的内陆湖泊群。近期,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对色林错流域的研究结果表明,色林错湖泊流域内,入湖径流和湖面降雨在暖季(5月一10月)和全年(月尺度)对湖泊蓄水量变化均有较大影响,湖面蒸发则在冷季(11月一次年4月)与湖泊蓄水量变化密切相关。入湖径流是影响色林错湖泊蓄水量变化的主导因素,其次为湖面降雨和蒸发,三者对湖泊蓄水量变化的贡献达到90%。图为色林错流域示意图。(1)说出色林错湖泊的主要补给水源,分析其原因。(2)推测色林错湖泊水位最高的季节。并说明理由。(3)色林错湖泊是内陆湖,就此作出合理解释。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加拿大奥肯那根山谷里的斑点湖区是加拿大最热的地区之一。斑点湖是一个天然的盐碱湖,湖水富集多种矿物质,包括镁、钙、钠的硫酸盐。每年6月至9月,湖面形成诸多白色镶边、颜色多样的小水坑,这些小水坑呈现出深浅不同的白、绿、蓝等颜色,是难得一见的自然奇景。左图示意斑点湖区的位置,右图示意斑点湖的景观。(1)从地形角度,分析斑点湖周边地区气温高的原因。(2)从水循环角度,简述斑点湖盐度高的原因。(3)每年6~9月,斑点湖的小水坑呈现出白色镶边颜色多样的奇特景观。分析其形成过程。参考答案:1.B 2.A【解析】1.透水砖可以增加雨水和地表水的下渗,故主要增加了水循环中的下渗环节,为图中F,B正确,ACD错误。故选B。2.读图可知,B环节代表陆地降水,东南季风携带太平洋水汽输送至亚欧大陆上,给陆地上带来大量降水,A符合题意;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植树造林等对陆地降水影响不大,BCD错误。故选A。【点睛】植被对水循环的影响:植被的蒸腾作用会使水汽蒸发量增加,植被枝叶和凋落物会截留部分降水,减缓汇水过程,使地表径流总量减少,加大地表水的下渗,增加地下径流。3.B 4.D【解析】3.由题意可知,垄面是集雨面,沟区是种植区,垄面越宽,沟区越窄,种植区集雨量越大,增大垄宽可以增加集雨量,B正确,ACD错误。故选B。4.垄上覆膜可减少集雨面雨水下渗,增加流入沟内的雨水量,集雨效果好且不需减少太多的种植面积,D正确;干旱地区降水少,对加快垄上雨水汇入影响不大,A错误;垄上覆盖薄膜不能加大集雨面积,B错误;垄上覆盖薄膜可减少垄上水分蒸发,但不是其主要目的,C错误;故选D。【点睛】垄面是集雨面,沟区是种植区,垄面越宽,沟区越窄,种植区集雨量越大,故与集雨量关系最密切的是垄宽和沟宽的比值。干旱地区降水稀少,使用沟垄田间集雨技术需要加大垄宽;增大沟深对增大集雨量效果不明显,垄上覆膜可以减少集雨面雨水下渗,增加流入沟内的雨水量;集雨效果好且不需减少太多的土地种植面积。5.D 6.A【解析】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若地面大量使用透水材料,那么地表水更容易下渗,图中⑦为下渗,故⑦水量会增加,D正确;下渗增多,会进一步导致地下径流⑥的水量会增加,因此C错误;下渗增多, 会进一步导致地表径流⑤的水量会减少,因此B错误;下渗增多,使地下水增加,进而导致植被蒸腾②会增加,因此A错误。故选D。6.根据所学,由于水循环环节-地表径流的流动,会不断塑造各种地表形态,①正确;水循环通过水汽输送、径流等环节促进海陆间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②正确;也会使地球上各种水体不断自然更新,③正确;当人类利用地球上淡水的速度超过淡水自然更新的速度,再加上人类不合理利用导致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都会加剧淡水短缺,形成淡水危机,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②③组合正确,故选A。【点睛】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地理环境中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状态变化。在太阳能和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通过吸收或释放热量,固、液、气三态转化,形成了永无休止的循环运动。1.水循环类型: 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 ,陆地内循环(水量很少),海上内循环(水量最大)。2.水循环的各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3.水循环的意义: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态;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联系四大圈层,深刻地影响着全球气候的变化。7.A 8.D【解析】7.洞庭湖水位下降,湖床裸露,植物生长茂盛,容易产生鼠患,①正确;湖水水位下降,补给给地下水的水量减少,地下水位降低,②错误;2022年降水异常,第二年降水量的大小不知,发展畜牧业不利于可持续发展,③错误;湖泊水位下降,湖泊面积变小,南下的候鸟栖息地减少,食物来源减少,影响候鸟的迁徙,④正确;故选A。8.大力发展渔业生产,不会减少水汽蒸发,①错误;围湖造田,湖泊面积缩小,③错误;兴建水利枢纽,调节湖水蓄泄,可增加湖水的水量;大力节水降耗,合理利用湖泊水资源,可减少对湖水的引用量,都有利于缓解或避免洞庭湖大面积干涸。②④正确,故选 D 。【点睛】湖泊面积减小的原因:湿润地区:人地矛盾突出,表现为少"地”,所以湖泊缩小的主要原因为围湖造田、泥沙淤积。干旱半千旱地区:水资源短缺,所以用水导致淡水湖面积缩小、入湖河水减少导致咸水湖面积缩小,蒸发旺盛等。9.B 10.A【解析】9.蒸发但还未凝结的水蒸气在烧瓶和导管里为实验过程中的蒸发损失量,会影响实验的数据,①正确;烧瓶内壁的冷凝水量最后会回到烧瓶下部的剩余水中,故②不影响实验的数据;玻璃板下附着的冷凝水量有可能蒸发损失,不一定全部降落到水平托盘中,故③影响实验数据;导管口的水汽扩散量是水汽扩散到实验外部环境中,使冷凝的水汽减少,故④影响实验数据;⑤烧瓶内的起始水量是人为设定的,并不影响最后烧瓶中减少的水量。故选B。10.据图分析,烧瓶中的水受热蒸发,形成水蒸气,排除B,通过玻璃导管输送到玻璃板下方,遇冷凝结形成降水,排除CD,但是托盘上的水无法下渗,托盘是水平的,水也没有流动,因此该实验不能模拟出自然界水循环的环节是下渗和径流,可以模拟出蒸发、水汽输送、降水。故选 A。【点睛】降水的形成条件:充足的水汽、凝结核、降温。11.(1)河流水、雨水。原因:暖季受西南季风影响,蒸发旺盛,空气湿度大,雨水较多,雨水是色林错湖泊的主要补给水源之一;色林错湖泊有众多河流汇入,河流水成为其重要的补给水源。(2)秋季。理由:每年的10月和11月份,是湖泊水量由收入大于支出,转为收入小于支出,湖泊水位最高的时段,10月一11月为秋季,故色林错湖泊水位最高的季节是秋季。(3)由图可知,河流由湖泊的四周汇入湖泊,但无河流流出,故而色林错湖泊是内陆湖。【分析】本题以色林错流域为资料,涉及了河流的补给类型和水文特征的知识,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基本原理及地理基本规律的能力。【详解】(1)结合图片可知,色林错湖泊周边河流众多,因此河流水是色林错湖泊的重要补给水源;其次当地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夏季受到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多,因此大气降水也会成为湖泊的主要补给类型。(2)结合所学可知,由于色林错湖泊主要补给类型为降水和河流水补给,因此每年的10月和11月份雨季结束,是湖泊水量由收入大于支出转为收入小于支出,因此此时为湖泊水位最高的时段,10月一11月为秋季,故色林错湖泊水位最高的季节是秋季。(3)结合图片可知,色林错湖周围有河流流进,但并没有河流流出,因此应为内陆湖。12.(1)该地处于西风背风坡,多晴天,受焚风效应影响,气温较高;位于内陆河谷,海拔较低,热量不易扩散,气温高。(2)该湖泊地处内陆河谷地带,为内流湖,降水较少,气温高,蒸发大;山地径流带来矿物质,无地表径流流出,盐分无法排出,盐分不断富集,湖水盐度不断增加。(3)夏季炎热干燥,斑点湖湖水会大量蒸发,部分湖区逐渐露出湖底,形成多个小浅水坑;出露的湖底矿物质在强烈的蒸发作用下开始结晶,形成斑点湖小水坑周围白色的边界线;由于小水坑中的矿物质类型和含量不同,富含矿物质的池水呈现各种颜色,使得湖底一个个小水坑呈现出白色镶边颜色多样的奇特景观。【分析】本题以加拿大奥肯那根山谷里的斑点湖为背景,涉及气温高原因分析、盐度高原因分析、湖奇特景观的原因等相关内容,考查对地理问题的阐释能力和探究能力。【详解】(1)从纬度位置看,该地区位于西风带,且位于山脉的背风坡,西风气流在山脉的背风坡形成受焚风效应,气温较高;处于河谷地带,海拔低,高山环绕,热量难以扩散,气温高。(2)由于气温高,蒸发量大;焚风效应,降水少,淡水补充量少,盐度高;山地径流带来的丰富盐类物质不断积聚,且无法通过径流排出,盐度逐渐升高;(3)6-9月,气温较高,湖水蒸发旺盛,湖水大量被蒸发,湖底裸露,形成大小不一的小浅水坑;湖水的大量蒸发,使小浅水坑中的矿物质结晶,在坑边形成白色的镶边结晶体;由于湖水中所含的矿物质种类和含量不同,水体呈现出深蓝色或是绿色等不同的颜色,因而形成白色镶边颜色多样的奇特景观。学案第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