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7.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必备知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关键能力:利用中华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分析文化现象及其文化实质,探寻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二、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理解、支持并积极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坚定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科学精神:利用中华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分析文化现象及其文化实质,探寻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公共参与: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两条具体措施。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教学难点: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双重属性;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视频《2022年9月11日女子美国街头穿古装扮嫦娥,“很多人都知道嫦娥,有中秋节”》,提出问题:我们如何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二)新课讲授:总议题: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议题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探究一:展示视频:《中秋节的形成》思考:结合视频和教材相关知识谈谈中秋节及习俗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学生思考: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一、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1.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探究二:展示材料:中秋节普及于汉代,汉代是中国南北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时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中秋节的一个重要习俗就是吃月饼。月饼的做法,是受到边疆和域外文化的影响。中国新疆和中亚、西亚地区都是比较干旱的地区,干旱地区民族常以烤制食品为主,古代新疆交通不便,路途遥远,烤制食品具有抗干燥,易保存,好携带的特点,适应当时当地的需要。思考:中秋节及习俗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学生思考: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一、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1.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2.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中华文化。3.中华文化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探究三:展示视频:《灿烂的文明!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连辑讲述敦煌文化的“和善美文”》思考:结合视频中的讲解谈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学生思考: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1.核心思想理念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2.中华传统美德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3.中华人文精神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等。探究四:展示材料: 中秋月圆人团聚,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佳节,除了赏月、吃月饼,还有饮酒的习俗。而饮酒并不仅仅是为了过把嘴瘾,背后还蕴藏着中国博大精深的酒文化,中国人爱喝酒,至少有几千年的历史。中秋佳节也得喝酒,中秋节饮酒的历史可追溯至汉代,汉朝的皇帝在八月里要饮用酿制工艺极其复杂的“酎”酒。唐代已有了登台观月、饮酒对月的活动,五代王仁裕的《天宝遗事》就记载了唐玄宗在宫中举行中秋夜酒宴,熄灭灯烛在夜色之下进行“月饮”的场景。宋朝时,中秋节成为了全民性的节日。时至今日,中秋节已演变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意味着家人团聚,赏月、吃月饼和饮酒都是必不可少的。思考:结合材料,谈谈敦煌文化具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思考: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意义: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①源远流长 ②博大精深探究五:展示材料: 中秋节普及于汉代,汉代是中国南北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时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中秋节的一个重要习俗就是吃月饼。月饼的做法,是受到边疆和域外文化的影响。中国新疆和中亚、西亚地区都是比较干旱的地区,干旱地区民族常以烤制食品为主,古代新疆交通不便,路途遥远,烤制食品具有抗干燥,易保存,好携带的特点,适应当时当地的需要。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有哪些特点?学生思考: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意义: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①源远流长 ②博大精深③民族性 ④包容性探究六:展示材料: 中秋节不单单是中国人的节日,更是世界的节日。日本赏月习俗来源于中国,作为一年中三大节日之一的中秋节在韩语中称“秋夕”,有着玩传统跷跷板游戏、欣赏羌羌水舞、品尝韩国的“月饼”——松糕等习俗。在越南的中秋节,家长们会给孩子送上五颜六色的花灯、玩具以及各种零食。中秋节海外走俏,中国味全球飘香。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日渐提高,越来越多外国人开始了解中国,了解中国节。在吃月饼的同时,越来越多世界人民知道了嫦娥的故事,还有桂花树、砍树的吴刚,甚至知道广寒宫。不仅仅是中秋节走向世界,当前中国影视、文学等文化产业正在世界范围内异军突起。在美英等西方国家,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开设汉语课程。思考:结合材料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什么意义?学生思考: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意义: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1)中华文化很长时间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对周边国家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探究七:展示材料:四民制度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所谓四民,指的是古代中国的四种公民,即士、农、工、商,也是一种尊卑排序。士要在最前面,以体现士人阶级的特权和地位,农则紧随其后,体现出统治者对于农业的高度重视。工匠在古代并不受重视,排在农后面。而商贾在奉行重农抑商的古代,自然只能排在末位,被归为“四民”当中的“贱籍”。思考:这说明应该如何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我们要全盘继承吗?学生思考: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四、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1.中华传统文化存在糟粕:原因:主要产生于封建社会,是对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不可避免有陈旧过时的东西。(如封建特权思想、等级意识)2.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继承)(2)“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发展)(3)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议题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究一:展示材料:“锦绣百年”文化创意产品项目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宣布启动,“锦绣百年”系列产品以挂屏、插屏和团扇等实物贵金属产品作为载体,传承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之美。项目主创人、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张磊介绍了项目研发的内容和经历,表示再接再厉带领团队将“锦绣百年”项目继续扎实推进,在文化创新、数字再造的专业道路上做出更大成绩。本次活动由中国农业银行与中国数字文化集团举办。“锦绣百年”文化创意产品项目的发布是文化携手金融推动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良好开端,具有广阔前景。情景探究:为什么要开展“锦绣百年”文化创意产品项目活动 中华优化传统文化有何当代价值 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1.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办好今天的事情,推动国家发展。探究二:展示材料: 中华民族历来对月亮有着特殊的情感,月亮也成为文学中典型意象和永恒的主题,在中华文化里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代表着美丽、团圆、思念等,是人们寄托情感的载体。提起月亮,我们总会联想到许多与月亮有关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等。情景探究: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些诗句为什么总能凝聚起世界各地中华儿女的情感?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2.对中华民族的意义: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究三:展示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常常引经据典、以古论今,纵论天下大事,折射出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治国理政的深邃思考和宏大韬略。曾引用《管子》“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谋之。”并据此指出在重大疫情面前,我们一开始就鲜明地提出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情景探究:材料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解决今天遇到的现实问题有何价值?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3.对解决社会问题的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能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探究四:展示材料: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始终崇尚和谐和睦、友好合作。“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和合共生,主张和而不同。“和合”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标识,也是新时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基础与价值支撑。情景探究:材料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有何世界意义?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4.世界意义: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课堂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