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7.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大单元议题式教学设计一、单元教学设计(一)设计意图本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为指导,坚持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本单元以文化内涵为逻辑起点,从一般意义上讲述文化的有关专题,再到立足中国、继承传统、借鉴外来、着眼特色,从特殊意义上讲述文化建设的有关专题。从内容呈现的逻辑结构上看,层次递进、横向关联、环环相扣、一脉相承,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升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能力。(二)教材内容本单元本单元包括三课和一个综合探究。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述了文化的内涵与功能,区分了文化与文明,阐明了文化的载体,强调了文化的功能;讲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以及如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第八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围绕外来文化,讲述了文化的民族性、多样性,阐明了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文化交融推动文化发展;阐明了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立足国情,交融互鉴,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当代中华文化发展。第九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进而阐明中国人民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讲述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时代,融通各种文化资源;阐述了如何建设文化强国,坚定文化自信。综合探究部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旨在通过学生的探究,引导学生懂得“全盘西化论”“文化复古主义”等主张在中国走不通;阐述了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坚持“双百方针”是高度统一的;明确了在当代中国,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才能推动工作发展、事业进步。(三)总体结构(四)单元目标1.辩证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及各种文化现象,培养批判性思维;明确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文化交流互鉴的途径和意义。2.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明确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3.识记民族精神的内涵,弘扬民族精神的途径,增强“四个自信”,自觉参与文化强国建设。重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交流互鉴的途径和意义。难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原因、途径和文化强国的目标(五)设计思路学科大概念: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单元核心问题:文化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什么?为什么要发展文化?为什么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发展文化?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强国的原因和措施。坚定文化自信的原因。教学单元议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体课时设计:课时1:文化的内涵与功能议 题: 国家为什么重视三星堆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教学建议:课前播放视频《探秘三星堆》课堂导入: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的三星堆,从8个祭祀坑到1座城,从万余件异彩纷呈的出土文物到三千年前动人心魄的古蜀文明,持续近3年的勘探发掘,三星堆给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纪录片到短视频、从博物馆的建设到文物保护、从示范区的建设到文创产品的扶持,国家文物局高度重视三星堆遗址考古与研究工作。那么,国家为什么重视三星堆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环节一 阅读思考:理解文化的内涵及其特点议学材料:四川广汉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指导示范区创建工作,督促检查重要工作落实情况。一些旅行社推出各式各样三星堆旅游组合产品。如“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3小时趣味精讲一日游”,售价328元。2022年5月29日,经过评委会的遴选及评审,入选2021-2022年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十大案例。2022年6月,三星堆8K超高清纪录片《身临其境!带你走进三星堆》对外推出。议学任务:1.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的三星堆到底因何被人称奇迹?2.阅读课本90-91页后思考,材料中的活动是否为文化现象?三星堆遗址、文物和三星堆博物馆是否为文化产品?奇美九寨沟和大熊猫栖息地等自然景观,能否称为文化?环节二 议学合作: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播放视频:《文创产品引领人们爱上三星堆文化》议学材料:疫情发生以来,文创行业受到较大冲击。为了帮助文创企业保运转、稳经营、促发展,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双统筹,今年6月2日,成都市文产办正式出台《成都市文创行业“促发展保运转”纾困扶持若干措施》。议学任务:谈谈成都市文产办这样做的合理性。环节三 概念辨析:文化与文明、文化与载体议学材料:三星堆博物馆现存馆藏一级文物436件、二级文物243件、三级文物107件。三星堆遗址所代表的三星堆文化,反映了与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文明的紧密联系,是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兼容并蓄、延绵不断”总体特征的有力见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乃至世界青铜文明的杰出代表。议学任务:结合材料分析文化和文明,文物和文化的关系。议学材料:三星堆博物馆现存馆藏一级文物436件、二级文物243件、三级文物107件。三星堆遗址所代表的三星堆文化,反映了与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文明的紧密联系,是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兼容并蓄、延绵不断”总体特征的有力见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乃至世界青铜文明的杰出代表。议学任务:结合材料分析文化和文明,文物和文化的关系。环节四 热点分析: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议学材料:在第46个“5·18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三星堆博物馆围绕“博物馆的力量”主题开展了众多特色活动,吸引了众多文博爱好者的参与和热议。“玉见敖汉——敖汉旗出土玉器精品展”“璞石成玉——玉石器加工制作体验”“‘畅想三星堆’创意策划挑战赛”等特色展陈与创意活动悉数亮相,专家学者、高校学子与三星堆文化爱好者等群体齐聚三星堆博物馆,共同体验三星堆文化带来的文博魅力。议学任务:结合材料,说说三星堆博物馆开展特色活动的理由。课时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议题:从《典籍里的中国》思考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环节一:体系建构,新课导入1.分析第七课三个框题之间的关系,从文化总论-中华文化-民族精神的知识逻辑。2.播放《典籍里的中国》宣传片。教师解说:《典籍里的中国》,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展现典籍里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今天,我们一起打开典籍、对话先贤,思考中华文化缘起何处,迈向何方?探讨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导入新课。环节二:议题描述:中华文化有何内容?议题情境:《典籍里的中国》十期节目分别所表达的主旨思想。展示议题材料:见课件。提出议学任务:商议: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哪些内容?还有哪些?引导学生结合预习分析材料,小组代表发言后,归纳总结。议题小结: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环节三:议题论证:中华文化缘起何处?议题情境:典籍与中华文化起源的关系展示议学材料:见课件。提出议学任务:商议:为什么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地位如何?议学提示:展示四大文明古国的发展历程对比表格,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源远流长”。追问:中华传统文化文化还有哪些重要成就?议题小结: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和特点环节四:议题辩论 中华文化迈向何方?议题情境:传统文化是财富还是包袱?提出议学任务:1.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而言是财富还是包袱,商议:你怎么看这两种观点?说说你的理由。并把关键词写在教学卡的“鱼骨图”上,上为财富,下为包袱。2.请4个小组代表为辩手,展开微辩论,各抒己见,据理力争,要求:简明扼要,正确运用学科知识。正方:传统文化是财富。反方:传统文化是包袱。3.归纳: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哪些当代价值?组织学生开展辩论,担任主持人角色。引导归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课时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教学建议:课前播放视频《探秘三星堆》议 题: 解锁传统文化成“新顶流”的“流量密码”课堂导入:最近,甘肃省博物馆推出的一款文创产品火了。这只以“马踏飞燕”为原型的铜奔马毛绒玩具圈粉无数,在博物馆线上线下销售渠道都被买到断货。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正在主动拥抱潮流,一改往日文物严肃高冷的形象,创新各种活泼生动的形式,拉近与年轻受众的距离。环节一 热点分析:如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议学材料:6月以来,由甘肃省博物馆推出的一款铜奔马文创毛绒玩具,凭借“丑萌”造型火出了圈。咧嘴大笑的“小绿马”与马蹄下眼神无辜的“飞燕”形成反差萌态,不仅使其一夜登上多个社交平台的热搜,还俘获了众多粉丝“必须拥有之”的芳心。铜奔马文创“一马难求”:“活”了文物,火了博物馆。议学任务:1.有人发出质疑,过于诙谐的形象是否“不够尊重历史”。你怎么看?2.铜奔马文创凭借“丑萌”造型火出了圈给我们实现文化创新怎样的启示?3.举例说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要求及其关系。环节二 阅读思考:民族精神的内涵及其突出表现教师过渡:博物馆作为一种载体,它收藏了一个地方、一个国家历史上的文化艺术珍品。通过它们人们能了解自己国家、民族辉煌灿烂的历史,了解自己国家、民族在推动人类历史文明进步中的历史的积极作用。通过这些集中了人类智慧和汗水的历史文物,有利于人们在获取关于本地区、本民族和自己国家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培育和激发对自己国家、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从小处说,文物是源远流长的历史的重要见证;从大处说,文物还是维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的物化和载体。而博物馆则为人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让人们回顾、瞻仰历史的重要场所,为人们培育和弘扬自己的民族精神提供了一个好的去处。议学材料:展示天下第一汉简——《仪礼》简的图片,博物馆里的文物是是民族文化、艺术和文明的精华和最高成就的结晶、代表和象征,是维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的物化和载体。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议学任务:1.中国文物承载并维系着怎样的民族精神?2.谈谈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环节三 议学合作:感悟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议学材料:湖北省收藏家协会于2020年6月发出《关于征集抗疫物品的通知》,很快得到民众纷纷响应,征集到江汉方舱医院的珍贵物品,以及社会各界捐赠的海报、招贴画等抗疫物品,共400余件。2021年4月8日上午,湖北省收藏家协会向武汉博物馆捐赠400余件抗疫物品,为武汉留下众志成城抗疫的物证。议学任务:阅读课本100-102页,结合材料分析,湖北省收藏家协会为什么要征集并向武汉博物馆捐赠400余件抗疫物品?环节四 观点辨析:培育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途径议学材料:一方面,我们通过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精神;但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等越来越受到我国一些年轻人的欢迎,一些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也占据了部分人的头脑。议学任务:有人认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要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你怎么看这种观点,说说你的理由。课时4: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议题:课时5: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议题:课时6:正确对待外来文化议题:课时7: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议题:课时8: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议题:课时9: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议题:二、第3课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1.设计依据理论依据:本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为指导,阐明我们应该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学生懂得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通过本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认同中华文化,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培养政治认同和科学精神,提升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自觉性与能力。课标依据:本框对应的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模块4“哲学与文化”的内容要求:“3.1 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弘扬民族精神。”课程标准中的教学提示,要求我们明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了解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民族精神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中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教学目标通过热点分析环节:结合众多文创产品的出圈思考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分析文化创新的途径,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要求及其关系。通过阅读思考环节,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其不同时期的突出表现,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既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通过议学合作环节,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和力量,阐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通过观点辨析环节,明确在新时代,弘扬民族精神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华民族精神突破策略:通过阅读思考环节,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其不同时期的突出表现,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既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通过议学合作环节,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和力量,阐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通过观点辨析环节,明确在新时代,弘扬民族精神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教学难点: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突破策略:通过热点分析环节:结合众多文创产品的出圈思考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分析文化创新的途径,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要求及其关系。4.学情分析:本节课授课对象是本校高二年级的学生,初步具备分析社会现象的心智和能力,能够通过搜集资料对比、归纳总结、归因分析等方法对社会现象作出基本评价和理解。对于新知识保持好奇,但是缺乏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需要教师通过情境材料的选取,知识的建构,问题的启发,思辨能力的培养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度学习。学生能够自觉预习,尝试绘制思维导图。但是思维能力有限,考虑问题不够全面。能提出问题,但不善于表达。曾参与议题商议、辩论,已具备合作探究,搜集整理分析资料,预习教材、分析问题的基本能力。学生对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出圈很感兴趣,对文化创新有自己的理解,关于博物馆中文物背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有所感知,为本节课议题探究的开展提供了良好条件。教学过程分析1.设计思路议 题: 解锁传统文化成“新顶流”的“流量密码”环节一 热点分析:如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环节二 阅读思考:民族精神的内涵及其突出表现环节三 议学合作:感悟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环节四 观点辨析:培育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途径2.教学过程教学建议:课前播放视频《探秘三星堆》课堂导入:最近,甘肃省博物馆推出的一款文创产品火了。这只以“马踏飞燕”为原型的铜奔马毛绒玩具圈粉无数,在博物馆线上线下销售渠道都被买到断货。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正在主动拥抱潮流,一改往日文物严肃高冷的形象,创新各种活泼生动的形式,拉近与年轻受众的距离。在众多博物馆文创产品中,为何这匹“马”能够脱颖而出?有人发出质疑,过于诙谐的形象是否“不够尊重历史”,产品创意的边界在哪里?【设计意图】本环节以甘肃省博物馆铜奔马的文创产品火出圈为背景设置问题及真实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既确保思政课的时政特色,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取材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新课讲授:环节一 热点分析:如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议学材料:6月以来,由甘肃省博物馆推出的一款铜奔马文创毛绒玩具,凭借“丑萌”造型火出了圈。咧嘴大笑的“小绿马”与马蹄下眼神无辜的“飞燕”形成反差萌态,不仅使其一夜登上多个社交平台的热搜,还俘获了众多粉丝“必须拥有之”的芳心。铜奔马文创“一马难求”:“活”了文物,火了博物馆。议学任务:1.有人发出质疑,过于诙谐的形象是否“不够尊重历史”。你怎么看?2.铜奔马文创凭借“丑萌”造型火出了圈给我们实现文化创新怎样的启示?3.举例说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要求及其关系。【设计意图】通过热点分析环节:结合众多文创产品的出圈思考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分析文化创新的途径,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要求及其关系。在议学合作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议学提示】小组代表1回答:从古画中走出来的乐舞陶俑“唐宫小姐姐”,到“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的三星堆文物……近年来,许多文物凭借独特的“颜值”和背后的故事,在网络平台成为新“顶流”,并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向大众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文化继承是文化创新的基础。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文化而从头开始。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小组代表2回答:文化创新是文化继承的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社会实践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化,要求文化体现新的时代精神。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文化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文化,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以求发展。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在继承的继承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课件展示资料:作为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优秀代表,“铜奔马”自出土以来,曾多次出国展出,引起世人极大兴趣,一度出现了“四海盛赞铜奔马”的热潮。1983年被选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96年被鉴定为国宝级文物,2002年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教师点拨:文创产品的一大价值就在于更广泛的传播,新颖的创意无疑是让更多人看得见、记得住的关键。但“丑萌”与丑化只有一线之隔,接地气与自毁形象也只在一念之差,把准这个度,关键在于明确文创产品的创意初衷,是为了吸引更多人了解文物。铜奔马玩偶走红后,有人吐槽玩偶的嘴是斜的,但由此了解后就会发现,铜奔马文物本身就是骏马奔驰,昂首嘶鸣的动态,保留歪嘴的特点,正是对文物的还原。保留文物特色,加入幽默有趣的设计,才能让人们始于颜值,而后走近文物、走进历史。课件展示:众多与铜奔马为原型的优质文创产品。教师讲解:(资料来自网络)甘肃省博物馆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目前文创产品已达上千种,涉及上百件文物,而以铜奔马为主题的“神马来了”IP系列产品包括生活家居、学习文具、服装配饰、创意玩具、茶咖饮品等多个品类上百款产品。此外,社交平台上的铜奔马系列表情包,以个性活泼、诙谐幽默的形象,也被网友广为传播。2022年北京冬奥会正在有序进行中,“青蛙公主”谷爱凌、“天才少年”苏翊鸣、“花滑王子”金博洋等运动员在赛场的惊艳表现,成为本届冬奥会的亮丽风景线,同样在2022北京新闻中心工作人员佩戴的文创口罩也引起广大网友关注,其中甘肃省博物馆的“绿马出行”铜奔马文创口罩更是受到大家青睐。在甘肃省博物馆文创商店,以铜奔马和抗击疫情为主题设计的“绿马头套”受到青睐,此外,还有铜奔马元素的折扇、雪糕、表情包等。教师过渡:文物界文创产品靠自身实力频频火“出圈”,从故宫博物院的国风口红、千里江山图扇、脊兽雪糕,到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从三星堆博物院的青铜人像川蜀麻将摆件,到甘肃博物馆的马踏飞燕玩偶,在文博人的创意下,这些珍贵文物打破了与大众的隔阂,纷纷走下“神坛”与大众一起“玩梗”,也进一步激发了大众心底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教师追问:那么,铜奔马文创火出了圈给我们实现文化创新怎样的启示?【议学提示】2.小组代表1回答:发挥好的创意,文创产品就能成为博物馆的招牌,搭建起与受众之间的桥梁,打通馆藏文物文化价值向经济效益转化的通道。借助文创产品的展示、销售,束之高阁的文物也在以另一种形式传播,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润物无声中铭记着历史、传承着文明。小组代表2回答:文化创新要立足于社会实践。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要立足于社会实践,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小组代表3回答: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文化创新必须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小组代表4回答: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要正确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等错误思想。教师评价总结:文化创新应该立足于社会实践,必须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还需要坚持正确方向和克服错误倾向。那么,在文化创新的过程中,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区分呢?【议学提示】3.小组代表1回答:创造性转化强调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铜奔马文创是对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属于创造性转化。小组代表2回答:创新性发展指的是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5年9月在纽约 联合国总部 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发表重要讲话中提出的治国理政方针理论。旨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教师补充讲解: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源自中华文明历经沧桑始终不变的“天下”情怀。从“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处世之道,再到“计利当计天下利”“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价值判断……同外界其他行为体命运与共的和谐理念,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因,薪火相传,绵延不绝。新时期,中国人民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追求的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福祉,也是各国人民共同的福祉,关于命运共同体的传统理念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议学小结:一、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1.创造性转化的要求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用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2.创新性发展的要求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环节二 阅读思考:民族精神的内涵及其突出表现教师过渡:博物馆作为一种载体,它收藏了一个地方、一个国家历史上的文化艺术珍品。通过它们人们能了解自己国家、民族辉煌灿烂的历史,了解自己国家、民族在推动人类历史文明进步中的历史的积极作用。通过这些集中了人类智慧和汗水的历史文物,有利于人们在获取关于本地区、本民族和自己国家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培育和激发对自己国家、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从小处说,文物是源远流长的历史的重要见证;从大处说,文物还是维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的物化和载体。而博物馆则为人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让人们回顾、瞻仰历史的重要场所,为人们培育和弘扬自己的民族精神提供了一个好的去处。议学材料:展示天下第一汉简——《仪礼》简的图片,博物馆里的文物是是民族文化、艺术和文明的精华和最高成就的结晶、代表和象征,是维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的物化和载体。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议学任务:1.中国文物承载并维系着怎样的民族精神?2.谈谈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思考环节,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其不同时期的突出表现,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既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议学提示】小组代表1分享: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铜奔马”,以超凡的铸造技艺著称于世,表现了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豪迈进取的精神面貌。秦汉时期甘肃地区的人崇尚武力,成为汉代朝廷禁军的重要兵源,尤其是六郡良家子,不仅是禁军的主要构成,而且还出了众多历史名将。这体现了中国人民勤劳勇敢、奋发进取的精神品质。小组代表2分享:众多珍贵历史文物作为历史的“在场证据”,是中国历史和中华文明的实物见证,讲述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展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美丽画卷,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历史文物是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符号资源。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物进行整理、排序、展示,通过富有内涵、灵活多样的陈列叙事,让原本沉默不语的文物“诉说”其承载的历史文化故事,无声展现中华历史文脉的发展绵延。宣武帝景陵、敦煌莫高窟、唐蕃会盟碑、隋代胡人吃饼骑驼俑、宋大理国银鎏金镶珠金翅鸟像、元代八思巴文虎符圆牌、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巨型石碑……每一件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物品,每一件文物背后都留存着不同的历史文化记忆,将众多文化记忆整合,“物”“史”互证,可以构筑出一部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的文物谱系,展现出民族间交流融合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体现了中国人民爱好和平、对团结统一的追求。中国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小组代表3分享:1949年,是农历的一个牛年,伟大的中国成立了,无数的炎黄子孙又一次的傲然而又顽强的站了起来。时至今日,人们付出了无数的汗水和努力,终于在经济,科技,文化,艺术等各方各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以此为契机,首次授权发行象征改革开放中国拼搏精神的玉雕主题作品——自强不息中国牛。四十年的沧桑巨变,给中国人民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中国人正经历着的,和曾经发生的,都是这个国家记忆的一个片段。“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正是泱泱中华文明的精髓所在。中国玉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田玉在中国8000多年的用玉史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这些玉雕作品的亮相便是对自强不息的中国精神最好的证明。教师总结: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租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全题。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矩。议学小结: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1.民族精神的内涵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租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2.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教师追问: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呢?【议学提示】小组代表1分享: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北坡精神等,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小组代表2分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红旗渠精神、女排精神、钉钉子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三牛精神等。中国共产党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它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它们都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丰富和发展,都是重要内容。中华民族精神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薪火相传,越燃越旺。教师点评和总结: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既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因而具有时代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特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为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丰富发展着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的具体表现,都是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议学小结:3.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既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为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丰富发展着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的具体表现,都是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环节三 议学合作:感悟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议学材料:湖北省收藏家协会于2020年6月发出《关于征集抗疫物品的通知》,很快得到民众纷纷响应,征集到江汉方舱医院的珍贵物品,以及社会各界捐赠的海报、招贴画等抗疫物品,共400余件。2021年4月8日上午,湖北省收藏家协会向武汉博物馆捐赠400余件抗疫物品,为武汉留下众志成城抗疫的物证。议学任务:阅读课本100-102页,结合材料分析,湖北省收藏家协会为什么要征集并向武汉博物馆捐赠400余件抗疫物品?【设计意图】通过议学合作环节,分析征集并捐赠抗疫物品的原因,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和力量,阐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议学提示】学生代表1:2021年4月8日上午,湖北省收藏家协会向武汉博物馆捐赠400余件抗疫物品,为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留下众志成城抗疫的物证。捐赠仪式上,湖北省收藏家协会负责人说,2020年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武汉人民不畏艰险,自觉服从疫情防控大局,为阻断疫情蔓延,为全国抗疫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和重大贡献,这注定将载入中华民族史册。学生代表2:一件件实物,如同一片片拼图,从各行各业出发,还原抗击疫情的真实全貌,承载了一段段可歌可泣、有血有肉、感情生动的抗疫故事。伟大抗疫精神是在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和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中孕育形成,用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豪迈凝聚而成的。教师总结:伟大抗疫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激励中国人民奋勇向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宝贵精神财富。议学小结:4.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环节四 观点辨析:培育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途径议学材料:一方面,我们通过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精神;但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等越来越受到我国一些年轻人的欢迎,一些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也占据了部分人的头脑。议学任务:有人认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要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你怎么看这种观点,说说你的理由。【设计意图】通过观点辨析环节,明确在新时代,弘扬民族精神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议学提示】小组代表1:支持派:过洋节就是图一乐子,是一件无伤大雅的事情,而且将这些节日引进之后,不仅会让大家感受到更多的生活仪式感,提升大家的生活热情,更能制造很多商机,让大家有了更多的挣钱机会。不可否认,我们在过好传统节日这方面,还做得不够。一方面“洋节”过热变成了走马观花。中国人过“洋节”已经成了很平常的事情,这些“洋节日”被年轻人冠以与玩耍有关的主题,而并非关系到文化内涵,只是一个时间点上的过场罢了;另一方面,“节庆日”过成了“消费日”,成了购物、旅游、休闲的乐子。这些现象的存在,冲淡了节日氛围,也让我们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渐行渐远。小组代表2:抵制派:“洋节日”成为商业的宠儿,不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而往往是一种主动的融入。不可否认,各种节日的商机无限,在拉动经济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也成为人们追捧的生活模式。但是从文化角度来看,我们却需要警惕和警醒。过洋节完全是崇洋媚外,会导致一些传统的节日失去色彩,甚至会影响到下一代的成长,将孩子们的认知引向一个错误的方向小组代表3:近年来,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各种洋节日逐渐被国人所熟知且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喜爱,有些洋节的隆重程度甚至超过了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的淡漠、传统的流失,“中国味”越来越淡化,国人的节日成了商人赚钱的手段,成了人们消费的唯一途径,长此以往必然是对五千年文化的漠视和毁灭。小组代表4: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目的之一。面对西方敌对势力的挑战,要顶住霸权主义的种种压力,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在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高昂奋进的民族精神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补充: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已成为综合国力强弱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由此可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不仅仅是为了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于如何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红色资源,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强调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清醒剂、营养剂。遍布全国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方位、全景式地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书写了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壮丽篇章,已日益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殿堂、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地。议学小结:5.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关键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眼点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体措施: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思维导图:如下所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