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词的含义,体会词人的壮志难酬的无奈和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 2、背诵默写本词【学习重点】1、理解词的含义,体会词人的壮志难酬的无奈和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 2、背诵默写本词【学习难点】体会同所蕴含的深远意境,从而感悟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时间】1课时【教学进程】【导入新课】说一些带“愁”字的诗句,你积累有多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将愁不去,秋色行难住。六曲屏山深院宇。日日风风雨雨。——纳兰性德《清平乐·将愁不去》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春晚》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游《卜算子·咏梅》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许浑《咸阳城东楼》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辛弃疾说愁的词。板书课题。【有关资料】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其词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写作背景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时间在公元 1181 年至 1192 年间。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注释:①丑奴儿:词牌名,又名“采桑子”。②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西南。③少年:指年轻的时候。④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⑤强(qiǎng):竭力、极力。⑥识尽:尝够,深深懂得。⑦休:停止。 译文: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主题: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本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预习设计】加点字注音:少年不识愁滋味( )为赋新词强说愁( )( )解释加点词语少年不识愁滋味(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 )【合作探究】1)少年时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强”字分析)2)而今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和“欲说还休,欲说还休”来解答)3)比较少年时登楼与而今登楼的目的有何不同?4)为什么词人“欲说还休”?是什么原因使他想说却又不说了?5)结句“天凉好个秋”采用欲吐还咽的抒情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6)少年和老年,哪个是主哪个是宾?【扩展延伸】青玉案元夕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注释:①花千树:形容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②蛾儿、雪柳、黄金缕:妇女的头饰。③阑珊:黯淡、零落。1)《青玉案·元夕》上片描绘了怎样的画 ( http: / / www. / gushici / 71236.html" \t "_blank )面 请具体描述。2)“那人”是怎样的一个人?这个形象有怎样的寓意?【课堂检测】填空:1)《丑奴儿》中生动地表现了遍尝心酸后无可奈何的复杂况味,体现了词人之愁的深沉博大的句子是: 。2)《丑奴儿》中运用叠句,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 把“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的句子是: 。3)《丑奴儿》中运用叠句,写出了词人如今愁到了极点而无话可说的句子是: 。4)表现诗人尝遍心酸后无可奈何的复杂况味,体现诗人之“愁”的深沉博大的诗句: !5)《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形成因果关系,叠句的应用把两个不同层次联系起来,将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十分完整的句子是: _, 。 问答:1)“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愁”和“而今识得愁滋味”的“愁”的含义一样吗?2)对比是这首词的一大特色,请写出本词两对对比的内容。【作业布置】1、 搜集辛弃疾其他的词1-2首。2、 背诵默写《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学后反思】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词的含义,体会词人的壮志难酬的无奈和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 2、背诵默写本词【学习重点】1、理解词的含义,体会词人的壮志难酬的无奈和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 2、背诵默写本词【学习难点】体会同所蕴含的深远意境,从而感悟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时间】1课时【教学进程】【导入新课】说一些带“愁”字的诗句,你积累有多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将愁不去,秋色行难住。六曲屏山深院宇。日日风风雨雨。——纳兰性德《清平乐·将愁不去》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春晚》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游《卜算子·咏梅》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许浑《咸阳城东楼》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辛弃疾说愁的词。板书课题。【有关资料】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其词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写作背景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时间在公元 1181 年至 1192 年间。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注释:①丑奴儿:词牌名,又名“采桑子”。②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西南。③少年:指年轻的时候。④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⑤强(qiǎng):竭力、极力。⑥识尽:尝够,深深懂得。⑦休:停止。 译文: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主题: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本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预习设计】加点字注音:少年不识愁滋味( )为赋新词强说愁( )( )【答案】少年不识愁滋味( shào )为赋新词强说愁(wèi)(qiǎng)解释加点词语少年不识愁滋味(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 )【答案】少年不识愁滋味( 不懂,不知道什么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勉强地)而今识尽愁滋味( 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休( 停止 )【合作探究】1)少年时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强”字分析)【答案】少年时涉世未深,即使登楼,要愁也愁不出来,因而这时的愁是一种无根之愁,是做作之愁,是闲愁。2)而今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和“欲说还休,欲说还休”来解答)【答案】而今的愁是胸怀壮志,倍受打击,以致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愁。是一种深沉而无法解脱的愁。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所引起的哀愁。3)比较少年时登楼与而今登楼的目的有何不同?【答案】少年时登楼,是为了登高望远,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而今登楼,是为了排遣内心的悲愤之情。4)为什么词人“欲说还休”?是什么原因使他想说却又不说了?【答案】“欲说还休”,实际是统治者不许他发表救国的言论。可见作者处境的残酷。统治者处处排挤、打击他,他处处受猜忌,所以有愁不敢说;更主要的原因是,一生抱负化付与流水,鬓发苍苍,功业无成,而又没有知音,无人理解。这种孤独的愁情,跟谁诉说,说了又有什么用,这中间也包含着对南宋小朝廷的无限失望。5)结句“天凉好个秋”采用欲吐还咽的抒情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答案】“天凉好个秋”是句闲淡的话,写自己胸中的悲愤,是一种高妙的抒情法,骨子里包含着忧郁和愤激之情。化深为浅,化浓为淡,寓沉郁之情于闲淡之中,耐人寻味。但“天凉”和“秋”却透着无比的凄凉和冷清,有力地衬托了作者无限的愁情。6)少年和老年,哪个是主哪个是宾?【答案】少年为宾,老年为主,少年之愁,是可说之愁,是激昂之愁;老年之愁,是无言之愁,是沉郁之愁。而这种浓得化不开,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愁情,才是词人要传达的。【扩展延伸】青玉案元夕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注释:①花千树:形容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②蛾儿、雪柳、黄金缕:妇女的头饰。③阑珊:黯淡、零落。1)《青玉案·元夕》上片描绘了怎样的画 ( http: / / www. / gushici / 71236.html" \t "_blank )面 请具体描述。【答案】上片以生花妙笔描绘渲染元宵佳节火树银花、灯月交辉、车水马龙、欢歌笑语的欢腾热闹的风光。“东风夜放花千树”写元宵夜的灯光,以花喻灯,表明灯的灿烂多姿;而“千树”又说明彩灯数量多。“更吹落、星如雨”写焰火,烟花一明一灭,参差起落,洒落如星。前两句比喻新颖奇特,而又贴切自然。一个“更”字将灯光和焰火交织在一起,写出元夜让人应接不暇的情景。接下来一句写的是车马和游人,“宝马雕车”写车马华美,“香满路”表明游人之多。“香”字用得好,暗示街上女子多,为下片的叙写做好了铺垫。“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写的是彻夜欢腾的热闹场面: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光渐渐西斜,一夜鱼龙飞舞笑语喧哗。上片极言渲染元夜繁华热闹的场面,为下片人物的出现布置好背景。2)“那人”是怎样的一个人?这个形象有怎样的寓意?【答案】“那人”是一个孤高脫俗、傲然不群又内心十分孤独、寂寞的女子。热闹的地方没有她,人多的地方没有她,她就是与众不同。她是抒情主人公的意中人,实际上就是作者的一种理想人格的化身,也是自我的写照。寄寓了词人在政治上的失意苦闷的心情,表达了不愿跟统治者(“当权者”或“时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课堂检测】填空:1)《丑奴儿》中生动地表现了遍尝心酸后无可奈何的复杂况味,体现了词人之愁的深沉博大的句子是: 。2)《丑奴儿》中运用叠句,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 把“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的句子是: 。3)《丑奴儿》中运用叠句,写出了词人如今愁到了极点而无话可说的句子是: 。4)表现诗人尝遍心酸后无可奈何的复杂况味,体现诗人之“愁”的深沉博大的诗句: !5)《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形成因果关系,叠句的应用把两个不同层次联系起来,将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十分完整的句子是: _, 。 【答案】1)却道天凉好个秋。2)爱上层楼。爱上层楼。3)欲说还休。欲说还休。4)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5)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问答:1)“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愁”和“而今识得愁滋味”的“愁”的含义一样吗?【答案】不一样。少年时涉世未深,即使登楼,要愁也愁不出来,因而这时的愁是一种无根之愁,是做作之愁,是闲愁。而今的愁是胸怀壮志,倍受打击,以致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愁。是一种深沉而无法解脱的愁。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所引起的哀愁。对比是这首词的一大特色,请写出本词两对对比的内容。【答案】第一组:“少年”和“而今”对比;第二组:“强说愁”与“欲说还休”对比。第三组:“不识”与“识尽”对比。【作业布置】1、 搜集辛弃疾其他的词1-2首。2、 背诵默写《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学后反思】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部编版语文九年级课时教学设计课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单元 6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学习目标 1、理解词的含义,体会词人的壮志难酬的无奈和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 2、背诵默写本词.重点 1、理解词的含义,体会词人的壮志难酬的无奈和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 2、背诵默写本词难点 理解词的含义,体会词人的壮志难酬的无奈和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说一些带“愁”字的诗句,你积累有多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将愁不去,秋色行难住。六曲屏山深院宇。日日风风雨雨。——纳兰性德《清平乐·将愁不去》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春晚》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游《卜算子·咏梅》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许浑《咸阳城东楼》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辛弃疾说愁的词。板书课题。 回答 激趣讲授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1、理解词的含义,体会词人的壮志难酬的无奈和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 2、背诵默写本词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其词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写作背景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时间在公元 1181 年至 1192 年间。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朗读疏通诗意:上片: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愁苦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喜欢登上高楼,为写一首新词,极力说愁。下片: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最终没有说。想说却最终没有说,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1.上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上片写少年登高远望,气壮如山,不知愁为何物。2“而今”一词,反映出了什么 “而今”二字,不仅显示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3.少年“识尽”了什么 一是愁多,二是愁深4.理解“却道‘天凉好个秋’”这些多而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说之亦复何益 只能道“天凉好个秋”。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5.上片中“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愁”和下片中“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其内涵是否一样?不一样。前者为“闲愁”----涉世未深“少年”的无根之愁、做作之愁。后者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所引起的“哀愁”----受到压抑、无以言说、无法解脱之愁。6.结句“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采用欲吐还咽的抒情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这里作者笔锋一转,把原来想说的话咽回去,改口说,天气凉快了,多好的一个秋天。短短两句词,写出了抒情主人公的两副面孔:一副是心事重重,愁思百结;另一副是吞下苦泪,强作笑颜。“欲说还休”反映了辛弃疾归宋后的真实生活处境,而“却道‘天凉好个秋’”是以闲淡语来抒写胸中的悲愤,充分展现了他那深沉、复杂、矛盾、哀怨的内心世界,更耐人寻味。自由诵读、背诵 读读读体会笔记读笔记读 明确目标目标2目标1目标2填空:1)《丑奴儿》中生动地表现了遍尝心酸后无可奈何的复杂况味,体现了词人之愁的深沉博大的句子是: 。2)《丑奴儿》中运用叠句,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 把“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的句子是: 。3)《丑奴儿》中运用叠句,写出了词人如今愁到了极点而无话可说的句子是: 。4)表现诗人尝遍心酸后无可奈何的复杂况味,体现诗人之“愁”的深沉博大的诗句: !5)《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形成因果关系,叠句的应用把两个不同层次联系起来,将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十分完整的句子是: _, 。 问答:1)“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愁”和“而今识得愁滋味”的“愁”的含义一样吗?2)对比是这首词的一大特色,请写出本词两对对比的内容。【扩展延伸】青玉案元夕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注释:①花千树:形容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②蛾儿、雪柳、黄金缕:妇女的头饰。③阑珊:黯淡、零落。1)《青玉案·元夕》上片描绘了怎样的画 ( http: / / www. / gushici / 71236.html" \t "_blank )面 请具体描述。2)“那人”是怎样的一个人?这个形象有怎样的寓意? 做练习 拓展提高课堂小结 这首词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板书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1张PPT)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新知导入你积累有哪些带“愁”的诗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将愁不去,秋色行难住。六曲屏山深院宇。日日风风雨雨。——纳兰性德《清平乐·将愁不去》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春晚》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游《卜算子·咏梅》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许浑《咸阳城东楼》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辛弃疾说愁的词。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学习目标1、理解词的含义,体会词人的壮志难酬的无奈和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 2、背诵默写本词。新知讲解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其词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写作背景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时间在公元 1181 年至 1192 年间。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朗读诗词,初步体会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疏通诗意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词牌名,又称采桑子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高楼竭力,极力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愁苦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喜欢登上高楼,为写一首新词,极力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想说却最终没有说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最终没有说。想说却最终没有说,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1.上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上片写少年登高远望,气壮如山,不知愁为何物。2.“而今”一词,反映出了什么 “而今”二字,不仅显示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3.少年“识尽”了什么 一是愁多,二是愁深4.理解“却道‘天凉好个秋’”这些多而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说之亦复何益 只能道“天凉好个秋”。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5.上片中“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愁”和下片中“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其内涵是否一样?不一样。前者为“闲愁”----涉世未深“少年”的无根之愁、做作之愁。后者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所引起的“哀愁”----受到压抑、无以言说、无法解脱之愁。6.结句“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采用欲吐还咽的抒情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这里作者笔锋一转,把原来想说的话咽回去,改口说,天气凉快了,多好的一个秋天。短短两句词,写出了抒情主人公的两副面孔:一副是心事重重,愁思百结;另一副是吞下苦泪,强作笑颜。“欲说还休”反映了辛弃疾归宋后的真实生活处境,而“却道‘天凉好个秋’”是以闲淡语来抒写胸中的悲愤,充分展现了他那深沉、复杂、矛盾、哀怨的内心世界,更耐人寻味。自由诵读,背诵。课堂总结这首词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课堂练习1)少年时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强”字分析) 2)而今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和“欲说还休,欲说还休”来解答) 3)比较少年时登楼与而今登楼的目的有何不同? 4)为什么词人“欲说还休”?是什么原因使他想说却又不说了? 5)结句“天凉好个秋”采用欲吐还咽的抒情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6)少年和老年,哪个是主哪个是宾?拓展提高青玉案 元夕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注释:①花千树:形容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②蛾儿、雪柳、黄金缕:妇女的头饰。③阑珊:黯淡、零落。1)《青玉案·元夕》上片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请具体描述。 2)“那人”是怎样的一个人?这个形象有怎样的寓意?作业布置搜集辛弃疾其他的词1-2首。背诵默写《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板书设计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 强说愁而今:识尽愁 欲说还休对比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详情请看: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导学案学生版.doc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导学案教师版.doc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学设计.doc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