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2张PPT)面对山水之美,陶弘景忍不住发出“实是欲界之仙都”的感慨,并提笔成章分享给友人;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苏轼则记下了“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抒情小品《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游承天寺时又有怎样的感慨呢 记夜游承天寺苏轼1.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2.掌握文章重点字词句的含义。3.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学习目标承天寺 苏东坡的散文名篇《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承天寺,指的是湖北黄州的承天寺。苏东坡曾谪居黄州,其间写下此文。南宋后期,该寺毁于兵灾。壹初读知“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和停顿。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qǐnyǔzǎoxìnɡsuìbǎi贰再读赏“景”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边读边想,作者写了一件什么事,描述了怎样的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户:门欣然:愉快的样子念:想到为:动词,享受遂:于是,就寝:睡觉相与:共同,一起中庭:院子里【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跟我同乐,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空明:形容水的澄澈。盖:大概是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耳:语气词,罢了。【译】(月光照在院中)庭院的地面像积水般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哪一夜没有月光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作者写了一件什么事,描述了怎样的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苏轼和张怀民庭院赏月。入户之月庭院之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有什么作用?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两个新奇的比喻来描绘庭院景色。写月光好像积水般清澈透明,水中有藻、荇交横,原来是竹柏的影子,真可谓月光如水,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古人常用竹柏比喻君子、友人,苏轼借景抒情,表达了他与张怀民深厚的友谊。叁三读悟“情”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先找关键句,再体会作者心情。“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寻”“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闲人”欣喜之情有点儿遗憾急切、激动、渴望心有灵犀的喜悦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从容、闲适关键句心情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诗歌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苏轼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作者简介苏轼于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十日所作诗篇中“潜龙”一语遭谤,被下御史台狱,于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始出狱,史称“乌台诗案”。元丰三年二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却“不得签书公事”,实为看押。这篇文章开头即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表明他在黄州贬所已经快满四年了。张怀民(名梦得)此时也谪居黄州,暂寓承天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都因贬而获“闲”。本文即苏轼于元丰六年(1083年)在黄州任上所作的。写作背景了解写作背景后,如何理解“闲人”一词?首先,“闲人”具体指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一词中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本文通过对夜游承天寺庭院所见的月下美景的描绘,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抒发了作者寄情自然美景以排遣忧郁的旷达胸襟。课堂小结昨宵乐甚!碧天一色,澄彻如昼,又松竹影交加,翠影被①面,月光洒落酒杯中,波动影摇。吹洞箫数阙,清和婉妙,听之怡然;响绝余音,犹绕耳间不退。出户一望,空旷无际。大醉后笔墨缭乱,已不复记忆。(选自《历代小品尺牍》)拓展阅读【注释】①被:遮盖。昨晚甚为快乐!碧空一色,澄澈如昼,另外松影与竹影交叠,绿色的影子映照脸庞,月光落在酒杯中,波动影摇。吹上几曲洞箫,清越婉转,听了觉得很舒畅;箫声停歇,余音还在耳边缭绕不退。出门一望,空旷的原野无边无际。大醉后写字,笔墨杂乱无章,已不再记得写些什么。翻译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