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新课标背记要点与三年真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新课标背记要点与三年真题】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2022年课标】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思维导学】
【背记要点】
知识点一、东晋的兴亡
1、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
2、随后,镇守长江下游的皇族司马睿于317年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
3、司马睿和南下的北方山东大贵族王导交往密切,他当皇帝,得益于王导为首的南北大贵族的拥戴。司马睿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导的堂兄王敦。王氏其他子弟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重用。司马睿举行即位大典时,居然邀请王导共坐御床,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
4、东晋初期,多次进行北伐,曾收复了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由于东晋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使北伐缺少后援,最终未能恢复中原。
5、东晋成功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统治局面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江南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6、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420年,东晋灭亡。
知识点二、南朝的政治
1、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2、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宋武帝、宋文帝在位的30余年时间里,轻徭薄赋,江南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
3、南朝时,镇守地方的贵族和将领势力很大。梁武帝萧衍从地方起兵夺取帝位后,放纵皇室成员和官僚大地主盘剥平民百姓,政治日益败坏。后来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建康失守,江东最富庶的地区遭到烧杀抢掠,导致千里绝烟,人迹罕见。从此,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
知识点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秦汉时期,北方和南方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黄河流域经济发达,是全国经济重心;而江南地区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
2、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
3、到东晋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布满了南迁的流民,尤以江苏一带为多;有一部分流民继续南下,进入今天的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
4、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
5、当时的江南地区,不像北方那样战乱不休,社会比较安定。
6、在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下,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
7、农业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包括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以及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例如,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这是水稻生产技术的重大进步;普遍实行了麦稻兼作,五岭以南地区还种植了双季稻,使粮食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8、此外,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实行农业多种经营。
9、南方的手工业也有了快速的进步。在维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
10、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南朝时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名师点拨】
1.南北朝时期,随着江南的开发,南方经济逐渐赶上了北方,但没有超过北方,超过北方是在两宋时期。
2.北方人口开始大量南迁的主要原因是东汉末年北方多战乱,为躲避战乱。江南经济迅速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北方人口南迁。
3.西晋统治范围主要以北方为主,定都洛阳;东晋统治范围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定都建康。
4.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虽然得到开发,但整体上落后于北方地区。
5.建康就是今天的南京,因三国时的吴国、东晋、宋、齐、梁、陈都定都于此,故有“六朝古都”之称。
:2cnj*
【重难点突破】
1.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原因。
(1)北方战乱,北方农民大量南迁,为南方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2)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比较安定,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重大战争基本都发生在北方,基本没有波及江南地区。
(3)南方的一些统治者采取发展经济的措施,如三国时期,蜀汉实行减轻赋税、奖励农耕政策。南朝刘裕比较注重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在宋初30多年里,南方出现了东晋以来少有的安定局面。
(4)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2.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启示。
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统治者的重视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及时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并将其运用于经济建设,可以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三年真题】
(一)、2022年中考真题
5.(2022年湖南张家界)“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该诗是唐朝诗人韦庄对曾为“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古都的感慨。该古都是今天的
A.北京 B.西安 C.洛阳 D.南京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三国鼎立时期,吴国定都建业,也就是今南京,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都城建康,建康即今南京,从420﹣589的170年里,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统称“南朝”,它们的都城都在建康,即今南京,D项正确;元明清定都北京,大顺定都 西安 ,东汉定都洛阳,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5.(2022年北京)下图文材料说明
A.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B.文学艺术繁荣发展
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D.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南朝青瓷莲花尊”、“《宋书》记载南朝“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书》是一部记述南朝刘宋一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南下,推动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C项正确;题干材料说明的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无关,排除A项;题干材料说明的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没有涉及文学艺术繁荣发展,排除B项;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是在南宋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1.(2022年湖北宜昌)《晋书》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该记载表明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是
A.民族的大交融 B.海外贸易日益繁盛 C.社会相对安定 D.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可知,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有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C项正确;ABD项都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BD项。故选C项。
2. (2022年江苏连云港)东晋后期,南方“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自然条件优越 B. 大量人口南迁
C. 民族交融加深 D. 海外贸易拓展
【答案】B
【解析】根据“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可得出是指南方经济发展,这主要是因为北民大量南移的影响,促进了南方的开发与发,B项正确;A项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在原因,排除A项;C项是北民南迁的表现,排除C项;当时海外贸易并没有拓展,也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1.(2022年山东临沂)王导是琅琊郡临沂县人,他曾上书说:“教化万民的根本在于正人伦,正人伦的关键措施在于兴办学校。学校兴办起来了,人们才得以明晓五教之礼,……成教化,定风俗,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了。”司马睿览奏后,听从了王导的建议。该上书反映了
A.王导主张健全法制 B.东晋王朝重视发展教育
C.东晋朝廷重文轻武 D.司马睿善于向平民纳谏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正人伦的关键措施在于兴办学校。学校兴办起来了,人们才得以明晓五教之礼,……成教化,定风俗,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了”可知,该上书反映了东晋王朝重视发展教育,B项正确;题干材料阐述的兴办学校从重要性,没有涉及健全法制,排除A项;材料反映东晋重视教育,没有涉及轻视武将,排除C项;王导出身琅琊王氏,是东晋开国元勋,政治家、书法家,镇军司马王裁的儿子,不是平民,排除D项。故选B项。
2.(2022年江苏盐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下图①处的政权是
A.西晋 B.东晋 C.北魏 D.北齐
【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北方是十六国时代,与十六国并存的是东晋,B项正确;西晋是统一王朝,排除A项; 北魏与北齐都是北朝时期与南方宋、齐、梁、陈并存的,排除CD项。故选B项。
3.(2022年河南)317一589年,在这二百多年间,江南农业生产从火耕水耨发展到施用粪肥。这主要体现了江南地区
A.生产技术的进步 B.环保意识的增强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自然条件的优越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317一589年,在这二百多年间,江南农业生产从火耕水耨发展到施用粪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农业生产由火耕水耨这一原始的农业耕作方式到施用粪肥,这主要体现的是生产技术的进步,A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环保意识增强、水利工程的兴修、自然条件优越的信息,排除BCD项。故选A项。
3. (2022年江苏苏州)中国历史上,西汉、东汉与西晋、东晋都是因都城的相对位置命名。西汉定都长安,东汉和西晋都城都在_______,而东晋以_______为都城.已经偏向东南方向。
【答案】 ①. 洛阳 ②. 建康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东汉(25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的中原王朝,东汉都城 ,在今天河南洛阳;西晋(265年—317年),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统一王朝,首都洛阳。东晋(317年~420年),是由西晋皇族司马睿南迁后建立起来的王朝,定都建康。
4. (2022年江苏扬州)《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南方:“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出现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 北方人民南迁 B. 南方条件优越 C. 对外交往发达 D. 民族交融加强
【答案】A
【解析】根据“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可得出南方经济发展,这主要是北民南迁带去先进技术及大量劳动力,南方得到开发并不断发展,A项正确;BD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D项;南方发展与对交往无关,排除C项。太选A项。
5.(2022年湖南湘潭节选)农为天下本。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神农教耕生谷,以致利。
——《管子》卷二十
神农耕而作陶。
——《太平御览》卷八百三十三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概括传说中神农氏的贡献。这些传说是否有科学根据?请以考古发现举一例说明。
(2)材料二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农耕场景,请指出其耕作方式的相同之处。本组材料对研究古代农业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请以图2为例加以说明。
【答案】(1)贡献:教百姓耕种粮食作物和制造陶器。有科学依据。举例:湖南澧县梦溪三元宫等地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稻谷的遗存和大量的生产工具。
(2)相同之处:都使用牛耕。说明:图2“魏晋嘉峪关墓葬壁画《胡人牛耕图》”说明中原农耕技术推广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解析】
(1)贡献:根据“神农教耕生谷,以致利”“神农耕而作陶”得出教百姓耕种粮食作物和制造陶器。这些传说有科学根据。根据材料可知,以考古发现举一例说明,如湖南澧县梦溪三元宫等地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稻谷的遗存和大量的生产工具。
(2)相同之处:根据材料二得出其耕作方式的相同之处是都使用牛耕。说明: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图2“魏晋嘉峪关墓葬壁画《胡人牛耕图》”说明中原农耕技术推广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二)、2021年中考真题
1.(2021年青海省西宁市城区中考真题)从《史记》记载的“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到《宋书》记载的“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中,与北方有关的是
A.安定的社会环境 B.优越的气候条件
C.有效的经济措施 D.大量南迁的劳动力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北方由于战乱等因素,人口大规模向南迁移,为南方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促进了南方的开发,D项正确;安定的社会环境、优越的气候条件、有效的经济措施,均是南方具有的有利条件,不是北方的影响,排除ABC三项。选D项。
2.(2021年山东菏泽中考真题)在我国南方各省,分布着数以百万计的客家人。史学界普遍认为客家人是历史上渐次南迁的中原汉族人。下列有关中原人口南迁的说法正确的是
A.西汉末年开始出现大批中原人口南下现象
B.自然灾害频繁是中原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
C.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D.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引发南方社会动荡不安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北方战乱,南方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大批南迁,西晋后期以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迁徙浪潮中,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不仅为南方补充了大量的劳动力,而且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故选项C符合题意;西晋后期开始出现大批中原人口南下现象,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北方战乱是中原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并未引发南方社会动荡不安,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2.(2021年广东中考真题)东晋初期,大量避乱南迁的北方贵族定居浙东,他们主要参与制造业、商业和运输业等经济活动,很少涉足大土地农业经营。这表明北方贵族
A.缺乏生产工具和技术 B.可支配的劳动力不足
C.难以获得广阔的田地 D.排斥南方的本地贵族
【答案】C
【详解】材料反映了东晋初年南迁的北方贵族主要参与手工业和商业活动,很少涉足大土地农业经营,结合所学可知,东晋初年,南迁的北方士族社会基础有限,南方土地资源被当地士族所占据,难以获得广阔的田地,所以出现材料所述现象,故选C;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故排除A;大量南迁的北方人口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故排除B;材料说明的是南方本地贵族排除北方贵族,故排除D。
3.(2021年海南中考真题)《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由此可知
A.江南地区开始开发 B.南方经济发展迅速
C.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D.经济重心完全南移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北民南迁,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所以A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而不是经济发展迅速,所以B不符合题意;题干料未体现南方的经济已经超过北方,所以C不符合题意;经济重心完全南移是在两宋完成的,所以D不符合题意。
4.(2021年苏州中考真题节选)人口迁移,为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大概从公元二百年到五百年之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寒冷,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国北方原来的人口在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南侵,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
——摘编自许倬云《许体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材料二 (明中叶以后)形成了相当发达的全国商业市场。这时不仅南京等传统的发达地区的城市铺行栉比。民物繁华。边塞城市如大同也“繁华富庶。不下江南”"。新兴的市镇大部分集中在江南的苏,松、杭、嘉、湖地区。清代除军器,铸钱等手工业生产属官营和个别地区设主官营丝作坊、制资作坊外,各种手工业均为民营。
——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南迁的两种基本情况及其原因。
【答案】(1)情况:北方少数民族迁到中原地区;中原汉族迁到南方地区。
原因:北方地区寒冷。北方汉人人口增加;南方土地肥沃。
【详解】
(1)情况:根据“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得出北方少数民族迁到中原地区;中原汉族迁到南方地区。原因:根据“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得出北方地区寒冷。北方汉人人口增加;南方土地肥沃。
(三)、2020年中考真题
1.(2020·天津·中考真题)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南迁( )
A.阻碍了民族交融 B.阻碍了经济发展
C.促进了江南地区开发 D.促进了中外交往
【答案】C
【详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的北方人迁到江南,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发展。故选C,排除AB;北民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开发,与中外交往无关,排除D。
2.(2020·山东东营·中考真题)《宋书》记载:“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材料反映的现象是( )
A.江南气候条件优越 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C.江南生产技术先进 D.江南劳动力资源丰富
【答案】B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可知,题干反映了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江南经济的发展,故B符合题意;江南气候条件优越是江南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故A不符合题意;在当时,江南生产技术没有北方先进,故C不符合题意;在当时,江南劳动力资源没有北方丰富,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3.(2020·吉林长春·中考真题)“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开发的
A.重要原因 B.主要表现 C.基本特点 D.积极影响
【答案】A
【详解】考查点:江南地区的开发。解题思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方人口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这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题干中所述的内容与之相符,A项符合题意;BCD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4.(2020·浙江杭州·中考真题)如图是魏晋时期的墓砖壁画“犁耕图”,出土于甘肃嘉峪关地区。下列对该出土文物信息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A.棉布已成为当时人们的主要衣料 B.曲辕犁在当时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C.反映了魏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牛耕 D.展现了当时河西地区农业生产的场景
【答案】D
【详解】依据图片并结合“魏晋时期”“甘肃嘉峪关地区”,结合所学知识,河西地区系指今甘肃的酒泉、张掖、武威等地,因位于黄河以西,自古称为河西,故图片反映的河西地区的农业生产的场景。D正确;棉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排除;唐朝时期改进生产工具,发明了曲辕犁。魏晋南北朝时还没有出现。B排除;春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牛耕,C排除;故选D。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