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75张PPT)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两座并肩而立的高峰,一座交汇着现实和浪漫,一座辉映着婉约与豪放。诗词课题总览《浣溪沙》晏殊《如梦令》李清照《采桑子》欧阳修《相见欢》朱敦儒浣溪沙晏殊1.品读诗词,感受语言清丽自然的特点。2.结合词作的写作背景,体会词中表达的思想情感。3.理解诗人通过本词表现的对生活的哲思。学习目标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曲清歌满樽酒,人生何处不相逢。朱弦悄,知音少。天若有情应老。晏殊名句世事常变迁,物是人却非。恰似“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晏殊的《浣溪沙》,感受词人对宇宙人生的深思。作者简介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进士出身,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谥“元献”,世称晏元献。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与幼子晏几道合称“二晏”,同是婉约词的代表。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他是北宋前期较早的词家,作品大多反映富贵悠闲的生活,但他的词艺术成就较高,能以疏淡闲雅的语言写出较深的含义,音韵和谐,意境清新。写作背景这是晏殊《珠玉词》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作者一生历居显官要职,仕途平坦,但政绩平平。作品在歌酒风月、闲情逸致吟咏中,也常流露出官僚文人由精神空虚而产生的年华易逝、然后迟暮落寞的感伤。暮春时节,日落时分,物候的变化引发了词人对年华易逝的感伤。此词大约作于宴饮歌乐之后,透露着一种深沉的人生感时伤怀的感慨。整体感知浣溪沙晏 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疏通词意词意:听一曲以新词谱成的歌,饮一杯酒。去年这时节的天气、旧亭台依然存在。但眼前的夕阳西下了,不知何时会再回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只身一人,新词“一曲”,清酒“一杯”,孤单冷寂,引起对往事的回忆。新——唱新词,旧——唱词喝酒的环境(旧亭台),新词旧景对比,抒发了今是昨非的惆怅情思。上阙赏析作者回忆旧时的生活,触发了对美好景物与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疏通词意词意:无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而去年似曾见过的燕子,如今又飞回到旧巢来了。(自己不禁)在小花园中落花遍地的小径上惆怅地徘徊起来。“花落”是伤春,“似曾相识”是伤别,去——花落去,来——燕归来。再次形成对比,增加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对仗最工的句子,被称为千古奇偶句。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无奈与惆怅。一说蕴含哲理:我们无法阻止美好事物的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会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下阙赏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词人独自一人在花间踱来踱去,心情无法平静。这里伤春的感情胜于惜春的感情,含着淡淡的哀愁。一个“独”字写出了词人的落寞孤独,这是在惋惜、欣慰、怅惘之余的独自沉思。合作探究1、本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作者对光阴流逝的怅惘和对春天消失的惋惜之情。2、上阙写了什么?下阙又写了什么?上阙怀旧,感伤年华易逝;下阙惜春,悼念春光难留。①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对年华易逝的感叹和对友人的思念;②蕴含了一切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但在消逝的同时仍有美好事物再现,生活不因为消逝而虚无的生活哲理。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名句,请简析这两句好在哪里?4、“夕阳西下几时回”暗含了怎样的哲理?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5.这首词多处用到对比的写法,请你找出其中的一个例子,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新"与"旧"对比:"新"是唱新词,"旧"是饮酒唱词时的环境--旧亭台,新词与旧景对比,抒发了今是昨非的怅惘情思。"去"与"来"对比:"去"是花落去,"来"是燕归来,来去对比,增加了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主题归纳这首词伤春感时,面对美好事物的流逝,作者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与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抒发了物是人非的忧愁,表达了时光易逝,难以追挽的伤感。扩展延伸破阵子·春景晏殊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晏殊诗词采 桑 子欧阳修1.感受词中所描绘的颖州西湖自然之美和作者的感情之美。2.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3.感受诗歌的魅力,陶冶情操,提升文化素养。学习目标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名句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作者简介公元1049年(宋仁宗皇祐元年),欧阳修移知颍州,并与梅尧臣相约,买田于颍,以便日后退居。公元1067年(宋英宗治平四年),欧阳修出知亳州,特意绕道颍州。数年后,终于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得以如愿归居颍州。几次游览后,创作了《采桑子》十首。《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其中的一首,也是最出名的一首。创作背景短棹( ) 逶迤( )笙歌( ) 琉璃( )涟漪( )zhàowēi yíshēngliú lílián yī读准字音【1】棹:桨。【2】逶迤:形容道路或河道弯曲而长。【3】笙歌: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4】琉璃:指玻璃,这里形容水面光滑。【5】涟漪:水的波纹。【6】沙禽:沙洲或沙滩上的水鸟。词语解释整体感知采桑子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词意: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发出芳香,隐隐传来歌声,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疏通词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词意: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疏通词意上片:主要写堤岸风景,笔调轻松而优雅。“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下片:视点收束,主要写水面风景。合作探究1.上阙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是什么?上阙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2.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上阙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3.词的下阙主要是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一、二句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动静相衬,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西湖好”表现在轻歌曼舞,芳草萋萋,绿水悠悠和那荡起的阵阵涟漪,惊起的只只飞鸟上。4、第一句作者说“西湖好”,结合全词,用自己的话说说西湖好在哪里?5、“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 沙禽掠岸飞。”词的下片被人们广为流传,请做简要赏析。运用比喻,把无风的水面比作琉璃,写出了水面的光滑,让人感觉不到船的移动;动静结合,无风水面与惊起的沙鸟形成鲜明的对比,画面富有生机;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沙鸟掠岸图,表现了词人对西湖的喜爱之情。6.本词抒发了词人的什么感情?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这组《采桑子》从不同侧面描写了“水深莫测,广袤相齐的西湖美景,从中折射出欧阳修挂冠退隐后从容自适的闲雅心理。主题全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美好的心境、惬意的情怀,以及对西湖的无限喜爱之情。采桑子上阕下阕写泛舟湖上所见泛舟湖上的感受恬淡安适的情怀对西湖喜爱赞美板书设计扩展延伸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六“一”: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再加上他本人一老翁。欧阳修——号六一居士采 桑 子欧 阳 修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拢。双燕归来细雨中。 采桑子欧阳修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苹汀。 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 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相见欢、如梦令明确目标学习目标1.了解词的大意,体会词作写景抒情的手法。2.结合词作的写作背景,体会词中蕴含的情感。3.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提高审美鉴赏能力。课前解疑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今属河南)人,宋代词人。朱敦儒也是一位由北宋入南宋的词人,因为北宋是在1127年灭亡的。这样的亡国之痛,必定会对词人的创作有所影响。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靖康之变,宋钦宗和宋徽宗两位皇帝被俘,最终北宋灭亡。朱敦儒仓皇南逃至金陵,才暂时获得了喘息的机会。这首词就是词人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的城楼时所写的。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除了作诗之外,少年时期的李清照就已在词坛上崭露头角,写出了为后世广为传诵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关于《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创作时间,较为可信的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年少时游玩的情形,对早年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思考探究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相见欢》金陵:古城名,即今江苏南京。 倚:倚楼观看。清秋:指清秋时节。翻译:在金陵城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万里长江在夕阳下流去。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相 见 欢朱敦儒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中原乱:指靖康之变后金人南下中原。簪缨:代指达官显贵。 收:指收复国土。翻译:靖康之变,金人南下中原,官僚们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呢?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倩:请人代自己做。扬州:即今江苏扬州,当时为南宋抗击金兵的前线。翻译:试着请悲风将我的泪吹到扬州。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登岳阳楼陈与义北宋的灭亡,改变了许多文人的命运,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转换了他们的情思。朱敦儒如此,李清照也如此。朱敦儒早年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词作柔美婉约。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警醒了他,加深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上片写登楼所见。当离乡背井的词人独自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不免油然而生。“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下片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表现了词人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也让我们联想到了陆游去世前殷殷的嘱托: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风悲、景悲、人悲,令人潸然泪下。这不只是悲秋之泪,也是忧国之泪。作者要倩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抗击金兵的前线,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如梦令》溪亭:溪边的亭子。 日暮:黄昏。翻译:(我)常常回忆起那次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暮时分,沉醉其中,不想回家。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藕花:荷花。翻译:一直玩到兴尽才驾舟返回,却迷路进入了荷花池的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争渡:奋力把船划出去。翻译:(我)奋力把船划出去,奋力把船划出去,一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鸥鹭。这首小令仅三十几个字,却讲述了一个曲折的故事,作者的心情由沉醉到着急再到惊愕,最后变成喜悦,洋溢着生活的气息和欢快的旋律,读来令人沉醉。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沉醉”二字表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 。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积累拓展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比较:字数、句式、“醉”相同;表达的具体内容、选材不同。小结:同样的词牌,可以写出不同风格的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