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一单元复习背诵案【单元框架】【阶段特征】一、夏、商、西周阶段特征:政治上,形成较为完善的政治制度和治理体系。突出特征为:血缘与政治相结合,家国一体; 神权色彩浓厚,借助神权强化王权;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实行贵族政治,等级严格;经济上,处于青铜时代,青铜铸造技艺成熟;生产工具为金石并用,井田制下的集体劳作适应了较低的生产力水平; 工商食官(官府统一管理商人、工匠);文化上,从夏商到西周,鬼神崇拜相对淡化,提出敬天保民的人文思想;学在官府,贵族通过教授礼乐维护等级秩序;二、春秋战国时期阶段特征:处于大发展、大动荡、大变革时期,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经济上,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提升,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和小农经济出现并发展,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出现;在阶级上,奴隶主贵族衰落,地主阶级日益壮大,士阶层兴起;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遭破坏,诸侯相互征伐兼并,为求富国强兵,各国纷纷变法,逐步建立集权体制;文化上,私学兴起,出现了百家争鸣,形成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法家与儒家思想诞生为以后封建社会治国奠定了理论基础;民族关系上,民族交融,华夏认同观念扩展至周边民族,华夏族发展壮大;秦汉时期阶段特征: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奠基阶段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并发展,奠定后世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国家统一,疆域辽阔;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贵族政治,影响深远;经济上,铁犁牛耕进一步普及推动小农经济发展;手工业商业有所发展;重农抑商成为基本国策;通过统一货币、盐铁官营等政策,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经济发达地区集中在黄河流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庄园经济发展;文化上,国家加强思想控制与文化专制,如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由多元到统一,武帝以来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和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学艺术成就辉煌,汉赋展现时代风貌;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如造纸术;国家教育体系逐步健全;儒家道德倾向在民间形成普及性影响;【核心背诵】一、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①从时间上看,起源早,源远流长;②从分布上看,多源性(分布广泛、大都分布在江河流域)、本土性;③从动力看,生产力发展是根本推动力;④从发展趋势看,呈现出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发展方向;二、西周政治制度:分封制(权力分配)、宗法制(权力继承)、礼乐制(权力认同)1、分封制概述:为了巩固周王室的统治(目的)。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同姓亲族、姻亲、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对象),诸侯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义务),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权力)评价:积极: 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范围;②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逐渐形成华夏国家认同;③打破夏商部落国家和方国联盟状态,国家政权由松散走向紧密;消极:诸侯国有较大独立性,易导致分裂割据;瓦解:①原因:经济上: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政治上:诸侯国强大,王室衰微。②表现:田氏代齐;周郑交质;楚王问鼎。春秋战国时期,形成诸侯混战、割据争霸的局面,分封制逐渐崩溃。③演变:战国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秦朝废分封制,在全国范围推行郡县制宗法制概念: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特点 ①嫡长子继承制度(主要特点)。②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③家族等级关系与政治隶属关系相结合(“家”与“国”紧密结合)。评价:对当时:①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关系,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②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③强化了王权。现实意义: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利于强化民族、家国认同;3、礼乐制(周礼):“礼”是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乐”是配合“礼”进行维护等级差别的乐舞。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三、商鞅变法1、背景:铁器、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大发展,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发展封建经济,建立中央集权。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被破坏,社会处于转型中。各国争霸的需要。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成为推行变法的理论武器。商鞅的变革精神与秦孝公的支持2、内容: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除井田制,推动土地私有制形成;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剥夺限制贵族特权;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行政管理上推行县制等3、评价:是一次封建化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改革打击了贵族特权,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推动了社会转型;但也存在轻罪重罚,加重人民剥削与压迫,轻视教化,导致了社会风气的败坏,不利工商业发展等弊端;四、百家争鸣1、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推动了社会大变革;经济上,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上的繁荣提供了物质上的条件;政治上,王室衰微、分封宗法被破坏,礼崩乐坏,为学术争鸣提供了自由社会环境;阶层上,士阶层的活跃与受到重用;文化上,私学兴起,“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造就了大批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2、内容:人物 主张 考试常用关键词儒家 孔子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政以德,并逐步改良政治;首创私学,打破贵族教育垄断;整理六经,传承古代文化;有教无类; ①民本(重民、爱民),仁政、德治;②关注现实,社会责任感(治国平天下、经世致用);③道德教化(孝悌,舍生取义);④等级秩序、名正言顺;⑤包容性,与时俱进;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人性本善;先义后利,舍生取义荀子 性恶论; 君舟民水; 隆礼重法;道家 老子 朴素唯物史观:道是万物本原,道法自然;辩证法如柔能克刚;政治上倡导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休养生息、绝圣弃智、避世(隐士)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 小生产者、古代科技、侠文化法家 韩非 法治;建立专制集权国家; 主张变法革新; 君本、大一统、农战3.特点: 思想自由、多元; 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4.实质: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争的是社会改造方案,目的是稳定社会秩序,安抚人心5.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各派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五、秦朝统治1、秦朝统一原因:必然性:战国时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统一;连年征战,统一为民心所向;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各民族的初步融合为统一提供了有利条件;思想领域百家争鸣,各流派提出了统一的要求;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造就了国家的局部统一;秦国条件:秦国地理位置优越;变法最为彻底,奴隶制残余较少,政治上较为先进;商鞅变法后,奖励耕战,重农抑商,秦国国富兵强;历代秦王的不懈努力,秦王嬴政雄才大略;采取了远交近攻的正确外交政策;统一意义: ①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初步奠定中国疆域;②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影响深远;③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促进了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④开拓边疆,促进民族交融,强化华夏认同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原因:分封制度的衰落及其弊端;秦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为制度建立的前提;小农经济的分散性需要中央集权的保护;地主阶级巩固统治地位的需要,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疆域辽阔,需要中央集权政权进行管理。特点:皇权独尊;高度集权:中央垂直管理地方;人治色彩浓厚;家国同构:中央多官职为皇家服务,受到宗法关系的影响;官僚政治:官员由皇帝任免,不能世袭。千年发展,源流分明,继承发展的特点;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影响:积极:有利于抵御游牧民族的掠夺,有利于民族交融,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集中人力物力修建大型工程),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文化的延续和传播。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消极:君主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和腐败现象,形成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束缚生产力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思想专制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造成近代中国落后 秦始皇巩固统治的措施:政治上,确立皇帝制度;中央官制设置三公九卿制度;在地方上废除分封制,推广郡县制;加强基层管理,设置乡、里、亭;实行严苛细密的秦律;经济上统一车轨、货币、度量衡,修驰道,直道;社会方面,编制户籍,迁徙民众,整顿社会风俗。文化上,统一文字,统一思想(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文化专制(焚书坑儒)。六、汉初恢复背景:国家初立、政权不稳;经济残破,国力贫弱;吸取秦亡教训;措施:政治上“汉承秦制”,有所损益(继承发展),继承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等制度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思想上奉行黄老之学,崇尚无为而治;经济上,休养生息,轻徭薄赋,促进经济恢复,出现文景之治;军事上,刘邦诛杀异性诸侯王,景帝削藩平叛(七国之乱);民族关系上,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七、汉武强盛:背景:经过休养生息,汉朝经济恢复;出现了诸侯势力强大、匈奴犯边等问题;汉武帝加强专制集权的需要;措施: 1、政治集权:(1)中央:设中外朝制,加强皇权,削弱相权;(2)地方:①实行推恩令、设刺史等加强中央集权;②任用酷吏打击地方豪强、游侠;(3)选官:实行察举制选拔人才;(4)官员管理:上计制考核官员;御史大夫、刺史监察;2、经济集权:①改革币制(五铢钱),铸币权收归中央; ②重农抑商,盐铁官营,均输平准(调剂物资、平抑物价);3、思想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一统,儒学成为正统思想;4、开疆拓土:北击匈奴,解除北方边患,设河西四郡; 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影响:加强皇权,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安定,国家的统一;有利于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确立了儒学的官方正统和主流思想的地位,有利于其传播和传承;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八、汉代新儒学含义:将阴阳家、黄老、法家与儒学融合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背景:①法家思想的滥用加速了秦的灭亡②黄老之学不适应统治的需要③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④边患和王国问题严重⑤改造之后的新儒学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主张: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神化皇权,同时限制君权)③君王施政应以德为主,以刑辅德;④提出“三纲五常”的伦理准则;特点:①外儒内法,王霸兼用②民本改为君本 ③更强调纲常伦理④融合它家思想作用:①政治:维护大一统,稳定政治秩序;②思想:确立儒学正统地位,儒学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③教育:利于培养人才; ④法律:推动法律儒家化;(春秋决狱)PAGE第 1 页 共3页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