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二单元复习背诵案【单元框架】【时空观念】【阶段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的时代特征是封建社会的曲折发展阶段政治上,封建国家大分裂,政局动荡,政权更迭频繁;出现民族大融合;地主阶级分化为士族和庶族,士族制度形成和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受到冲击;三省制雏形出现;九品中正制导致贵族政治色彩浓郁并制约皇权。经济上,北方经济破坏与发展交替,发展相对缓慢,江南经济不断开发,南北经济差距缩小并趋于平衡,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北魏实行均田制,封建化进程加快;商业手工业继续发展;田庄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文化上,思想活跃,玄学盛行;三教并行,儒学地位受到佛教、道教冲击。以数学和农学为代表的科技领先世界;书法大发展(王羲之“书圣”);魏晋至隋唐“中国画”艺术形式逐渐成熟;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二.隋唐时期(581—907)的阶段特征: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政治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政局稳定,社会安定;民族融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完善,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的创立,提高了地主阶级的政治创新能力和国家治理能力;官僚政治日益成熟;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盛世局面出现。经济上,封建经济全面繁荣,农业(曲辕犁标志犁耕技术成熟)、手工业、商业成就辉煌;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的调整,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唐朝安史之乱推动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海陆丝绸之路发达,对外贸易繁荣;政治:由政权并立走向大一统,中央集权加强。文化上,政策宽松,出现了三教合流的趋势;韩愈掀起儒学复兴运动。文学艺术科技全面繁荣,影响深远,兼收并蓄,中华文化圈总体格局形成。(唐诗、楷书各体、草书怀素与张旭、“中国画”的艺术形式逐渐成熟、文人画出现鼻祖王维、造纸术外传、火药运用于军事、雕版印刷术《金刚经》))对外关系上:唐朝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核心背诵】一、东晋的士族制度士族概念:又称门第、世族、世家、巨室、门阀等。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庶族是指土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称寒门)门阀政治: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选拔官吏只看家世出身。通过大族之间互相联姻,在统治阶级内部构成了一个门阀贵族阶层,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特权制度,即“门阀政治”。发展过程:曹魏兴起、西晋发展、东晋鼎盛、隋唐衰落形成原因: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②经济原因,土地兼并严重,经营庄园,渐成割据;③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特点:(士族专权):①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②经济上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发展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③社会生活上与庶族地主等级森严;④文化上崇尚清谈衰落原因:①士族自身的腐朽,甚至缺乏生存能力;②隋唐科举制的实行动摇了士族的政治基础;③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士族制度的经济基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削弱了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松弛了宗族的血缘纽带。 ④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使士族失去了以往的文化优势。⑤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寒族地主乘机以军功崛起,进一步摧垮了腐朽的士族。评价:①一定时期内有利于统治的稳定。②门阀士族长期把持朝廷要职,缩小了选官范围,降低了统治集团的文化素质。③门阀士族争抢高官要职,出现“因人设官”的现象,造成官位泛滥。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改革背景:(1)政治前提:北魏在前秦之后重新统一北方;统治者个人贡献;(2)民族交融: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3)社会环境:长期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苦难;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4)经济:动荡的社会环境阻碍了北魏经济的发展。2.改革措施:a.迁都洛阳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①政治: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②经济: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洛阳农业发达,粮食充足。③地理:旧都偏居塞上,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洛阳便于南下,统一南北。b.改革风俗: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定门第,与汉族通婚c.学习汉族制度,实行俸禄制,均田制和租调制(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受田农民纳租调),三长制等‘’3.改革评价:(1)进步性:政治:有利于巩固北魏政权,促进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经济:促进了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缩小了南北差距;民族: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缓解了民族矛盾,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后世:为后来北方统一南方及隋唐盛世奠定基础。(2)局限性:全面推行汉化,使鲜卑族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失去尚武的民族精神,削弱了军事力量;贵族迅速腐化堕落,加速了北魏的灭亡。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概念:指处于奴隶社会或原始社会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向封建社会的转化。表现:经济上,由渔猎、放牧向农耕转化;政治上,采用封建的官制、法律;文化上,学习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实质:从社会发展角度——封建化; 从社会生产角度——农业化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途径:民族迁徙、频繁战争、少数民族改革、友好交往、边疆的开发影响:①原有民族布局被打破,各民族差异逐渐缩小②促使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界线发生变动;促进了内迁少数民族的封建化。③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④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为隋唐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四、江南经济开发1.三国时期:蜀、吴两国加强对南方的控制与开发2.东晋南朝时期的开发原因:①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共同开发②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③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具有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资源优势;④南方统治者采取了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表现:农业: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商业: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建康(南京)成为最为活跃的大都市。整体:人口增长,江南在全国的影响力增强;影响: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南方少数民族逐渐与汉族融合。(具体影响角度:民族交融、人口分布、经济格局、文化重心、城市、教育、贸易、风俗习惯、经济中心与政治中心分离、生态环境等)隋唐兴衰大运河的开凿:原因:为了有效巩固对南方控制以及解决政治中心在北与粮食供应在南的矛盾。隋朝完成统一,社会秩序逐步稳定;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大运河开凿创造了物质条件;中央集权加强,能够组织大规模人力和物力进行开凿;评价:①贯通南北,便利了南北交通运输,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②促进了运河区域城市和商业繁荣;③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也是唐代得以巩固大一统局面的重要前提。④过度役使民力,阶级矛盾被激化,引发农民起义,导致隋朝灭亡。2.唐初治世全盛表现(经济、政治、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等多角度) 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形成原因:①历史:隋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繁荣为唐朝加强中央集权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隋朝开凿的大运河为唐朝的南北交通奠定了基础。②政治:唐朝结束了隋末的混乱局面,社会安定,国家统一;几代帝王的励精图治、注重改革,选贤任能,从谏如流;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③经济:唐朝注重生产发展,规范赋税徭役;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大规模兴修水利,促进当经济发展。④文化:开创并完善科举制,大兴文治,重视教育;⑤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唐朝友好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⑥百姓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为唐朝前期繁盛作出了直接的贡献。历史启示:①必须正确认识人民力量的伟大,使之有效地为社会作出贡献。②清明的政治、安定的社会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出现盛世的重要保证和必要前提。③统治者的个人作为至关重要。3、民族关系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民族交融的发展,使民族交往有了良好的基础;隋唐国家统一、疆域辽阔、国力强盛(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为民族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政治和经济保障;统治者采取了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交通的发达,便利了各民族间的交往;少数民族自身政治、经济的发展;民族政策:观念:华夷一体,民族平等。具体:战争、设置机构、册封、和亲、会盟、招抚;(了解基本史实)特点:恩威并施,手段多样,以和为主;唐朝民族政策的历史意义:有利于推动民族融合;有利于祖国边疆开发与稳定;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藩镇割据原因:政治腐败:玄宗统治后期,沉于享乐,怠于政事。边疆危机:边疆形势随版图的拓展日益紧张。军事失当:唐朝陆续增设节度使。兵力外重内轻。藩镇的权力:政治上拥有自主权,可以自行任免官吏,节度使死后职位传给儿子或部将;经济上,拥有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装,独霸一方。藩镇的影响:藩镇割据使唐王朝直接管辖的土地大为减少,中央权威受到严重威胁,唐王朝逐步走向没落。但也延续了唐朝百余年的统治。藩镇之间、藩镇和中央之间不断争战,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制度创新(一)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背景:汉代察举制弊端逐渐显露;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察举制无法推行;统治者集权的需要;内容: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按等级高低授予官职。标准:家世、品德、才能(曹魏)→家世门第(晋)影响:①前期起到选拔人才的作用,选官权收归中央,利于中央集权;②后期成为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工具,不利于加强皇权;科举制 (隋唐到明清)原因:①历史借鉴: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虽以推荐为主,但辅以考试;②经济阶级:均田制的衰落,自耕农与庶族地主地位上升(根本原因);③政治:士族门阀的衰落、强化集权的需要、国家统一作为前提;政务繁多须提高官员素质;④文化:人才观念发生变化;教育发展;造纸印刷的发展;发展过程:创立(隋):隋文帝开始分科考试选拔官员;隋炀帝始建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形成。完善(唐):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并让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改革(宋):北宋时殿试成为定制;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实行糊名法和誊录制,防止考官舞弊;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王安石变法时,废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为变法选拔实用人才。僵化(明清):明清实行八股取士。废除(清):1898年戊戌变法提出废除八股取士;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制度特点:自由报名(范围广泛)、分科考试(方式公平、标准客观)、差额录取、重视“进士”、公开公平、持续千年(延续性)评价:积极:①打破士族垄断,扩大人才来源和国家统治基础,社会流动性加强;②提高官民文化素质;③选拔更加公开公平,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完善;④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⑤维护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⑥社会重学风气形成、尊师重教、学而优则仕的担当意识、择偶观⑦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和文学(如唐诗)的繁荣。⑧为其他国家所借鉴,成为世界范围文官选拔的重要方式;(东亚文化,西方文官制。)消极:①过于侧重才学,忽视了对品德的考察,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②强化了儒学的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③束缚了人们个性与才能的发展;④阻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朝代 名称 标准 趋势周 世官制 血缘 ①选拔标准:由血缘、门第逐渐演变为才能;官员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②选拔方式:由举荐到考试,更加公平、公正;③选拔范围:政权由封闭到逐渐向社会下层开放;扩大了选官社会基础; ④选官权:逐渐收归中央,促进中央集权;⑤选拔形式:日益严密,逐步制度化; ⑥发展: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僵化)战国 军功授爵制 军功汉 察举制 品行魏晋 九品中正制 家世门第隋唐 科举制 才学(二)中央官制(魏晋三省制→隋唐三省六部制)1.三省制:魏晋南北朝时,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2.三省六部制:原因:历史经验、现实状况(国家统一的前提、加强皇权提高效率的需要)历程:隋文帝时,正式创立。唐朝进行了完善,出现了政事堂,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内容: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政事堂(后称中书门下)是宰相们议政的地方。特点: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合作,相互制约,节制君权;作用:①提高了工作效率;②分散相权,加强了皇权;③有利于减少皇帝独断造成的决策失误;④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3.中国古代中枢政务机构的演变:朝代 中枢政务机构 趋势秦朝 三公九卿 ①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成熟。②相权不断分散和削弱,皇权不断强化。③中枢机构各部门既分工合作又相互制约。西汉 中外朝东汉 尚书台魏晋南北朝 三省隋唐 三省六部(三).赋税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两税法)租庸调制 两税法条件 均田制实施(国家有效控制土地) 均田制破坏(土地兼并严重)目的 巩固统治、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缓和矛盾、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内容 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定量的谷物叫“租”;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叫“调”;纳绢代役叫“庸”。 ①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②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影响评价 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增加了政府的赋税收入;巩固了府兵制。 1、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和进步;2、简化税收名目,扩大了征税对象,保证了政府财政收入;3、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按各户贫富程度确定征税标准,较为公平。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4、荒地被开垦,人口增加,巩固了唐政权。5、以货币缴纳,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七、三国到隋唐文化1、 隋唐文化繁荣表现:思想、文学、艺术、科技、中外交流;(掌握具体史实)繁荣原因:(1)国家统一强盛,经济繁荣,为文化繁荣奠定了雄厚基础。(2)统治者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为文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氛围。(3)国内各族人民交往频繁,南北文化上互相交流、融合。(4)中国和西亚、欧洲都有频繁的往来,文化上得以吸收外来的优秀成分。(5)隋唐时期,继承和发扬了历代传统文化,尤其是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唐诗繁荣的原因?(社会环境、物质基础、人才基础、传承积累、文化交流)科技繁荣的原因?(答案相似)儒学、佛教、道教(1)道教、佛教、儒学的发展脉络、融合过程儒学独尊:汉武帝时,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佛教的传入:西汉时期,佛教传入;东汉初年,汉明帝重视发展,于洛阳修筑白马寺。道家发展:东汉末期,道家在民间开始形成并发展,如五斗米道、太平。(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儒道合流:魏晋之际,道家思想上浮,出现崇尚老庄的玄学。佛教的发展: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同时也出现了反佛现象(范缜反佛)。三教并行:唐朝统治者奉行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武则天时,尊崇佛教,佛教社会地位显著提高,唐中期,韩愈、柳宗元等人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2)佛、道盛行的原因和影响原因:①社会动荡不安,长期的战乱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人民容易接受宗教。②当时佛教、道教都讲究人生的终极关怀,对普通民众有很强的吸引力。③统治阶级的提倡与支持。影响:①同佛教和道教有关的建筑和艺术得到迅速发展。②使人民甘心忍受剥削压迫,安于现状,但没有解脱人民的灾难,反而加重了人民的负担。③寺院经济发展,与官府争夺劳动力和税收,威胁封建统治。④出现了反佛教的斗争,以范缜最为突出。⑤道教一度成为农民阶级斗争的武器。⑥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同时又使儒学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宋明理学);儒学受到冲击的原因①儒学自身理论的缺陷。②大一统中央集权王朝的崩溃,儒家失去了政治支持。少数民族政权早期不重视儒学;③土地兼并,社会动荡,民众苦难,寄希望于宗教。④寺院经济发展,佛教文化上强势;道教武装:汉中、张鲁政权,隋唐时期对外友好往来盛况空前的原因:(1)交通发达,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畅通。(2)统治者鼓励和支持与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3)对外交流比过去发达,给各国的友好往来提供了条件。(4)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各国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主要特点:呈现双向型:唐朝既向外输出文化,又吸收外来文化。交往的范围扩大:从地区上来看,不仅与新罗、日本、天竺等周边国家和地区加强了交往,而且与欧洲、非洲国家和地区有联系。形式内容多样:不仅有外来使节往来,民间留学,而且有技术交流、宗教往来。水陆并重的交通:陆路方面:从长安出发,向东可以到达朝鲜半岛,向西可以抵达阿拉伯地区至欧洲、非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海路方面:从登州、扬州出发可以到达日本,从广州出发,可以到达波斯湾。隋唐时期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了解)(1)文字方面:日本文字的创制受到了汉字的影响:汉字在朝鲜广泛使用。(2)思想与宗教方面: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和日本,儒学也传入,教吐深远的影响。(3)社会与习俗方面:饮茶与围棋在隋唐时期由中国传入朝鲜和日本:朝鲜贵族宽衣博带的服饰和妇女的发式多是模仿南朝:日本的和服深受唐朝影响。(4)城市与建筑方面:新罗都城平壤,日本飞鸟、奈良时代的都城藤原京、平城京都是模仿隋唐的长安、洛阳建造起来的:日本寺院建筑也往往模仿唐朝,如奈良法隆寺、唐招提寺,是由鉴真大师及其弟子依据唐朝寺院的风格式样建造的。(5)科技方面:造纸术、印刷术传入朝鲜,漏刻、测影等仪器,印刷、水车制造、瓷器烧制、铜镜铸造等技术,均在唐朝传入日本:在农业上,中国茶种传入日本。(6)制度方面:日本仿照隋唐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颁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总之,隋唐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强大的辐射作用,促进了亚洲各国的文明进步,对形成中华文化圈起了重要作用。个人反思与总结:PAGE第 1 页 共6页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