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四单元 明清时期 复习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纲要(上)第四单元 明清时期 复习案

资源简介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四单元复习背诵案
【单元框架】
【时空观念】
【阶段特征】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但是社会转型迟滞;
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表现为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中央集权的空前强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发展,封建制度逐渐走向衰落。
经济上,一方面,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并出现了行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等政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发展,中国逐渐落后于工业化潮流。
文化上,承古萌新。一方面,理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并逐渐成为钳制思想的工具;另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小说繁荣,京剧形成并发展;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主张工商皆本、个性自由,批判君主专制,丰富了儒学内涵;“西学东渐”,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但缺乏技术创新;
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上,成就与危机并存。一方面,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另一方面,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潮流,统治者故步自封,拒绝扩大对外交往,进一步扼杀了中国跟上世界潮流的机会。
【核心背诵】
政 治
一、明朝强化专制集权
废丞相:原因:元朝丞相权势过重的教训(历史);废行省设三司,相权扩大(现实);丞相胡惟庸专权擅政(直接);宰相制度威胁皇权(根本)。
影响:君主专制进一步增强。政务繁忙,效率低,易决策失误。官僚机构对皇权的调节能力削弱,易导致政治黑暗,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设内阁: 设立:明成祖文渊阁正式设立内阁
性质: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
特点:权力不断扩大,地位逐步提高;权力受司礼监制约;听命于皇帝,服务于皇权。
作用:强化了皇权;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等。
宦官专权:
原因: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权力很大:掌管批红;传宣谕旨;提督厂卫;监查官民;治理诏狱;
实质: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衰落。
影响: 政治日益黑暗,社会矛盾加剧;
总结:明朝加强统治的措施
①中央官制:废宰相,设内阁。加强皇权专制
②地方行政制度:废除行省,设三司分权(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司 ) 削弱地方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设立锦衣卫,东厂,西厂。加强了对官员的监督和控制。加强皇权专制。
④改革科举制:命题专取四书五经,写作时必须遵循程朱理学的有关解释,行文格式一律固定为“八股文”。加强了思想控制。
二、清朝强化君权
1、皇帝勤政,大权独揽,事必躬亲。
2、奏折制度:
含义: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
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
特点:迅速、机密
作用:提高了决策效率;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强化了皇权;为后世研究清朝社会状况提供一手实物史料;
3、设军机处
设立:雍正时期
原因: ①直接:办理西北军务; ②根本:加强君主专制。
职能: 辅助皇帝处理机要政务,跪受笔录、承旨传达。
性质:中枢秘书机构
特点: ①简:机构简单、朝臣兼职 ②速:办事速度快,效率高 ③密: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
影响: ①提高行政效率②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4、文字狱 实质: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
影响:维护专制,禁锢思想,摧残文化,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
三、明清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
积极:①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
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有利于民族交融,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消极:①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政治上:皇帝专断独裁,在决策上易出现失误;强化了对人民的控制,
政治风气日益僵化腐败。
③思想文化上:思想文化专制,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
阻碍了科技创新、文化进步和民主思想的发展。
三、清朝统治前期的危机
1.人口激增带来严重的资源压力: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爆炸式增长,人地矛盾日渐突出,争夺土地、矿产、海洋资源的社会矛盾也趋于尖锐,人口成为清朝统治的沉重压力。
清朝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影响
原因:国家统一、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税收制度的变革(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放松了对人口的控制。人口基数比较大、人口统计范围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 );高产作物的引进与推广(甘薯);
影响:给清朝社会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造成资源危机,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使得大量的人口为了生存而转向工商业领域,促进了清朝工商业的发展。
2.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农民阶级失去土地的现象日渐增多,农民起义不断,严重冲击了清王朝的统治秩序。
3.西方殖民者的压力越来越大:清朝后期,中国的传统农耕经济继续发展,西方却进入工业化时代,英、法、美等工业化国家已经遥遥领先于中国,中国的外部压力陡增。
4.统治者闭关锁国和闭目塞听:面对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潮流,清政府不能适应历史形势的变化,却制定了闭关锁国政策,满足于想象中的“盛世”中,脱离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经 济
一、经济发展表现:
(1)农业:
①种植作物:高产作物的引进和推广:玉米、番薯等
经济作物广泛种植,种类繁多;(农业种植结构发生变化)
②经营方式:农业的经营方式多样;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③工具技术:轮种、套种、风力水车;农学著作有《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
④土地开垦:土地进一步开垦,农业产区扩大;
(从宋代 苏湖熟、天下足到明清湖广熟、天下足)
⑤与市场联系:农产品、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手工业:
①经营规模大,分工细致,出现工场手工业;
②市场联系:手工业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
③重要成就:制瓷业、纺织业发达
④经营方式: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类似资本主义经济的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萌芽的认识
表现:①手工工场; ②雇佣劳动关系; ③面向市场;
条件:①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活跃(根因)
②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③人身控制放松,可自由雇佣的劳动力出现
发展缓慢的原因:①根本: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碍; ②经济: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抵制③政策: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的限制;④思想:传统农本观念、四民观念的束缚; ⑤社会:农民贫困,购买力低下,手工工场主受传统观念影响将钱用于买田置地,限制扩大再生产; ⑥技术:科举制培养不出近代人才;
商业:
①城镇:工商业市镇兴起;(如棉纺织业松江,区域化、专业化)
②货币:白银广泛使用;
(白银货币化的原因:商品经济的繁荣对货币的需要;美洲银矿发掘、新航路开辟; 海外贸易的发展,白银大量流入;纸币的崩溃或过度发行引发通货膨胀; 白银自身的货币特点;)
③商品: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产品、农副产品大量流入市场;(农产品商品化,甚至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劳动力成为商品;
④商人:区域性商帮形成如徽商、晋商;
⑤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较快;(如明代迁都北京促进南北跨区域贸易发展)
二、经济政策:重农抑商固守强化,严格控制对外贸易,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
政策评价: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错失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契机;
文 化
一、明清思想:
1、王守仁(王阳明)心学:
主张:“心即理也”良知既是天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良知就是理,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评价:①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②带有主观唯心主义的倾向。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地位,激励人们发奋立志;
③而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隐含一定平等和叛逆色彩,激励人们冲破传统束缚,诱发新思想,如李贽;
2、明清之际进步思潮:
背景:①政治:专制皇权不断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阶级矛盾尖锐;
②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市民工商阶层要求个性解放;
③思想:程朱理学日益僵化,进步思想家要求摆脱思想束缚;
主张:李贽: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①批判君主专制;②工商皆本;③经世致用;
评价:进步性:①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丰富了儒学内涵;
具有早期启蒙性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思想解放。(文化)
②一定程度冲击君主专制,鼓舞清末民初反封建的斗争;(政治)
③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工商业阶层的要求(经济)
局限性:
①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程朱理学依然是官方正统主流(地位:未占主流)
②本质上属于传统儒学范畴。(本质)
③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内容)
④没有推动社会转型,影响有限。(影响)
文学艺术
1、内容
认识:小说、戏曲繁荣,受商品经济影响,体现性解放,追求财富等价值取向;
(1)明清时期的小说看重描述了商人、工匠等原来受歧视人物,这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的表现,也反映了明清时期文学的世俗化倾向。
(2)明清时期拜金逐利风气的盛行、传统的轻商观念逐渐淡化有关,这种风气影响了明清时期的小说创作。
(3)明清社会繁荣的背后也直藏着重重的危机,政治黑暗、官场腐败,各种社会矛盾渐加深,文人对现实社会日益不满,便借用文学作品通过描绘现实小人物来批判现实的黑暗。
(4)明清小说是对唐传奇、宋话本的借鉴、发展;印刷业的发展有助于其推广普及。
科技进步
1、成就
2、西学东渐
时间:明末清初
背景:受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传教士传教的需要。
传播主体:西方传教士如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
接受群体:少数知识分子如徐光启;
内容:以西方科技为主;
影响:开阔中国人眼界,但没有使中国产生根本性变革。
民族关系
一、明朝边疆管理
地区 措施 特点
蒙古 修长城、筑九边重镇;和议、册封、互市贸易 政治上威德兼施、以夷治夷、因俗而治、重北轻南;军事上注重巩固边防;经济上“厚施恩赐”;
西藏 封授;设立行都指挥司等机构;委任上层;
东北 设立奴儿干都司;封授女真部落首领官号
西南 土司制度
二、清朝疆域的奠定
方位 措施
东南 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3年清政府统一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
东北 中俄雅克萨之战,迫使沙俄同意进行谈判;1689年签署《尼布楚条约》,划定边界。
西北、北 平叛:康熙平定蒙古准噶尔叛乱,乾隆平定维吾尔族大、小和卓叛乱;管理:设立盟、旗两级单位管理(蒙古);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新疆)
西南 西藏:册封达赖和班禅;派遣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金瓶挚签制度;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云南:改土归流(废除土司世袭,改任中央任命的流官)
边疆 中央专设理藩院,掌管蒙藏事务。地方分设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
内地 分立18省,设巡抚,置总督。
明清两朝民族关系的不同特点
(1)从总体特征上看,明朝以防御为特色,清朝则以进攻为特色。
(2)从策略上看,明朝以抚为主,清朝剿抚并用,以剿为主。清朝注重法律手段维护国家统一。
(3)从民族管理制度上看,明朝是继承发展,而清朝则更加完备。
(4)从民族关系的程度上看,明朝相对疏松,清朝则相对紧密。
明清两朝民族政策、边疆治理的影响
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对边疆的管控;
促进了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基本上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仅用于清朝);
中外关系
一、明朝对外关系:
(一)官方:郑和下西洋
时间:15世纪前期(明成祖、郑和)
概况:先后七下西洋,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达到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原因: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统治者的支持;郑和个人;造船技术发达,航海技术先进;
特点:时间长、规模大、范围广、领先世界;
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宣扬国威);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评价: 实质:朝贡贸易
朝贡贸易:是古代王朝与周边藩属国政治经济联系的一种重要方式,其特点往往是“厚往薄来、倍偿其价”,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主要是为了宣扬国威,满足统治者对奇珍异宝的需求。
地位: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积极: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扩大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促进了明朝海外贸易发展;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播;打通了“中国通行南海的海上交通”;
消极: 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后来未能持续。受封建观念影响,未能抓住发展机遇。
(二)民间:海禁政策
原因: 政治:为防止海内外敌对势力勾结,确保海疆的稳定。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产物。
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处于主导地位。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思想:传统儒家思想保守落后,统治者封闭自守,海洋观念意识淡薄。
影响:正常贸易被中止,走私贸易盛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阻碍了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延缓了新生产力的滋生和成长;违背客观发展规律,拒绝接受外来文明,不利于社会进步。
(三)海防危机
倭寇入侵 (1)戚继光、俞大猷抗倭(武力平定)
(2)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隆庆开关)
放松海禁的原因:倭寇基本解决,沿海形势逐渐稳定;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解决财政危机的需要;社会各阶层要求开进的呼声越来越高;
欧洲殖民者入侵:16世纪中期葡萄牙获澳门租住权;荷兰和西班牙分占台湾南北;后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
二、清朝对外关系:
1、反抗外敌侵略、保卫国家主权;
中俄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
对外政策:闭关锁国
指严格限制(不是绝对禁止)对外贸易,既限制华商出海也限制外商来华。如乾隆时期仅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并特许“十三行”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原因:(与海禁类同)
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根本原因);
政治: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及西方的扩张;
思想:统治者天朝上国观念,盲目自大;
影响:积极:初期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
消极: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封建经济长期延续,助长封建统治者故步自封;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总结:新航路开辟给明清社会带来的影响
1.经济上: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农作物传入我国,甘薯与玉米的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的产量,有更多的土地种植经济作物,出现了专业生产区域。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客观上为清朝前期人口的迅速增长创造了条件。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推动了“一条鞭法”等赋税改革。
2.外交上: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开始侵扰我国。一方面中国被迫开始了反侵略的战争,捍卫国家主权,如郑成功收复台湾;另一方面为抵制西方殖民者在东南沿海海盗式的骚扰,清政府设置了广州十三行,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这是近代中国逐渐落伍的根源之一。
3.文化上:伴随着新航路开辟,“西学东渐”开始,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东来,传播了一些先进的西方文化,如《坤舆万国全图》。徐光启等人开始注意吸收西方科技成果,如在《农政全书》中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与工具
【深化拓展】明清时期中西对比
中国 西方
发展 迟滞
政治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巩固;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封建制度衰落; 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代议制民主确立并发展、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
经济 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手工业、商业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开展工业革命,向工业国转变,重商主义和自由主义兴起。
文化 产生具有民主色彩的反封建进步思潮;文艺大众化、世俗化;西学东渐开始; 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文化专制空前强化,理学僵化束缚人性;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解放人们思想,民主、科学、理性为时代潮流
科技 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仍居时代前列 缺乏创新动力,未形成近代科技 近代自然科学兴起、近代科技的迅速发展
对外 施行海禁、闭关锁国,以“天朝上国”自居,进行朝贡贸易。由开放逐渐走向封闭保守,落后于世界潮流 鼓励海外贸易 ,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
PAGE
第 1 页 共6页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