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核心素养)第13课 东汉的兴衰(同步精品课件与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课标核心素养)第13课 东汉的兴衰(同步精品课件与视频)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部编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新课标核心素养
感悟导入:简介东汉十二帝
视频导入
东汉因何而兴?为何而亡?东汉的兴衰给我们什么启示?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2022年课标: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
板书课题
(励精图治者兴,腐败奢侈者衰)
1.利用数轴描述秦汉历史更替。(时空观念)
2.通过问题探究,掌握光武中兴的措施、作用。(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合作探究,“文景之治”、“光武中兴”繁荣局面形成的共同原因,认识到社会安定是国家富强的基础和前提。(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4.通过史料、历史年表研读,了解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对东汉王朝统治造成的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5.通过阅读教材,思考总结黄巾起义爆发的原因、时间、领导人、创立的组织及其结果和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022课标
核心素养,立德树人
王莽画像
西汉
(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
  曾有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传说:刘邦当年起义时,有白蟒蛇拒不让路,并说:“你斩我的头,我就闹你的头;你斩我的尾,我就闹你的尾。”刘邦大怒,举剑将白蟒蛇拦腰斩断。这条蟒蛇后来转世来到人间,就是王莽。“莽”和“蟒”同音。王莽果然闹了汉朝的中间,建立了一个15年的新朝———王莽新朝,使400多年的汉朝分为两段———西汉和东汉
神奇传说话王莽
(一)王莽篡汉
目标导学一、光武中兴
史料实证
材料一:“大兴徭役,重增赋敛,征发如雨……饥馑……死于道,以百万数”
——《汉书》
材料二:及王莽篡位,续以更始、赤眉之乱,至光武中兴,百姓虚耗,十有二存。
——《后汉书.郡国一》
根据材料指出西汉的政治状况和百姓生活状况如何呢?
政治状况:政治腐败、大兴徭役赋税
社会状况: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
王莽为何能篡位?
史料实证
王莽字巨君,孝元皇后之弟子也。元后父及兄弟皆以元、成世封侯,居位辅政,家凡九侯、五大司马。……莽群兄弟皆将军五侯子,乘时侈靡,以舆马声色佚游相高,莽独孤贫,因折节为恭俭。受《礼经》,师事沛郡陈参,勤身博学,被服如儒生
——《汉书》
(1)阅读材料指出王莽家世有何特点?
(2)指出材料中的王莽有什么特质?
姑母孝元皇后、家世显赫
勤俭恭顺、勤身博学
王莽
外戚:皇帝的母族、妻族
王莽为何能篡位?
史料实证
知识延伸 王莽改制
仿照《周礼》的制度推行新政,屡次改变币制,更改官制与官名。以王田制为名,恢复井田制。还把盐、铁、酒、币制、山林川泽收归国有。将耕地重新分配,又废止奴隶制度,建立五均赊贷(贷款制度)、六筦政策,以公权力平衡物价,防止商人剥削,增加国库收入。而刑罚、礼仪、田宅车服等仪式,也不停回复到西周时代的周礼模式。
——摘编自百度百科
想一想:王莽的做法能解决尖锐的社会矛盾吗?
王莽改制自掘坟墓
王莽称帝后,实行“改制”,加剧了社会动荡,终于激起了绿林、赤眉农民大起义。公元23年,赤眉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
以恢复周礼制度为目标进行了异常丰富的改革,八年四变,币种多达16种,造成了经济形势的混乱,损害了人民的利益。
史料实证
BC202年
9年
25年
时间:
都城:
建立者:
西汉
新朝
东汉
25年
洛阳(西汉都城长安)
刘秀(光武帝)
(二)东汉建立
宗室刘秀
注:汉高祖刘邦九世孙,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后裔
时空观念
播放视频、光武中兴
材料:“祸拏未解,兵连不息,刑法弥深,赋敛愈重……父子流亡,夫妇离散,庐落丘墟,田畴芜秽”,以致“匹夫僮妇,咸怀怨怒”。
——《后汉书·桓冯列传》
想一想:刘秀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巩固政权??
译文:祸乱相连,战争不息,刑法更加残酷,赋税更加沉重。人们流离失所,村落成了废墟,田地荒芜。人民无不怨恨在心。
社会经济凋敝、社会矛盾尖锐。
东汉初年,光武帝面临着怎样的社会局面?
(三)光武中兴
史料实证
结合材料,说说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
光武中兴或称建武盛世 ,指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
材料一:连续下达了六道释放奴婢的命令,使得自西汉末年以来农民沦为奴婢的问题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解决了战乱之后土地荒芜而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材料二:建武六年下诏恢复西汉前期三十税一;省减刑罚,还多次宣布释放刑徒,即见徒免为庶民。
材料三: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
材料四:整顿吏治,躬行节俭,奖励廉洁,选拔贤能以为地方官吏;对地方官吏严格要求,赏罚从严。
材料五:东汉把羌人、南匈奴、乌桓、鲜卑内迁,鲜卑大都护偏何遣使奉献,愿得归化。
释放奴婢
减轻赋税刑罚
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惩处贪污
缓和民族矛盾




刘秀:28岁起兵,30岁称帝,在位33年。称帝后经过十多年的征伐,基本统一中国,恢复汉朝。其为人谨慎、朴实而有气度,躬亲政务,堪称一代明君。
史料实证
光武中兴
天下安平,人无徭役,岁比登稔,百姓殷富,粟斛三十,牛羊被野。
——《后汉书》
刘秀是“中国历史上最会用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的皇帝”。
——毛泽东
自古中兴之盛,无出于光武矣。
——(南宋)陈亮《酌古论·光武》
社会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文物解读
以其滑稽、喜乐的形象,浓缩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局面下百姓安居乐业的情景。
史料实证
根据材料分析,西汉和东汉时期分别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概括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对此你有何启示?
时间 背景 措施
西汉 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经济恢复发展。 1.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2.减轻赋税田租,三十税一。3.以德化民,废除严刑峻法。4.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东汉 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社会经济凋敝。 1.整顿吏治,惩处贪官污吏。2.减轻赋税田租,三十税一;废除王莽时期的苛捐杂税。3.多次下令释放奴隶,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
盛世:西汉-文景之治;东汉-光武中兴。
原因:都善于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都注重发展生产,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启示:统治者要勤政爱民,重视民生,爱惜民力;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等。
家国情怀
东汉陶院落(P64)
东汉宅院画像砖(P63)
观察这些,文物指出东汉院落有什么特点?
望楼
望楼
高墙院落
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
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
目标导学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皇帝 即位年龄 寿命
和帝 10岁 27岁
殇帝 1岁 2岁
安帝 13岁 31岁
顺帝 11岁 30岁
冲帝 2岁 3岁
质帝 8岁 9岁
桓帝 15岁 36岁
灵帝 12岁 34岁
少帝 14岁 14岁
献帝 9岁 54岁
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权力膨胀。
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 。
外戚宦官
交替专权
算一算:这些东汉的皇帝即位时的年龄平均是多少?他们的平均寿命是多少?
即位时平均年龄是9.5岁 平均寿命是24岁
想一想:这些皇帝的即位年龄以及寿命与东汉中后期的政局有什么关联?
东汉政治的两股势力:外戚VS宦官
外戚,是指皇帝的母族、妻族,也就是太后和皇后的家族。东汉的外戚,一般都是功臣宿将,名门大族。
宦官:是指在宫中服侍皇帝和皇帝家族的男子。东汉中后期的宦官往往因帮助皇帝除掉外戚、夺回政权有功而被封侯赐爵,成为可能专权的另一种政治力量。
史料实证
播放视频、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
2
3
4
5
6
表现:外戚与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
请大家来排序
皇帝年幼即位,寿命很短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想一想:宦官外戚交替专权的政治局面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材料一: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材料二:(元嘉元年)京师旱。任城、梁国饥,民相食。(永兴二年)蝗灾为害,五谷不登,人无宿储。
——《后汉书》卷七《孝桓帝纪》
自然灾害频发
造反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翻译:刚正不阿的官员,冤死于道路两旁;
心术不正者,反而升官封侯,享尽荣华富贵
政治腐朽、社会混乱
外戚宦官得以乱政的根源是因为利用了谁的权力?
利用了至高无上的皇权作乱
史料实证
1.背景:
2.领导人:
3.时间:
4.口号:
5.特点:
7.影响:
6.结果: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政腐败,灾荒连年,社会动荡。
创立太平道的张角
184年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宗教形式)
历时9个月被镇压下去,失败。
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张角-太平道
目标导学三、黄巾起义
阅读教材,梳理黄巾起义的概况,完成任务
学法指导:立足史料实证,掌握黄巾起义的相关史实,知道其影响。
【自主学习】
黄巾起义概况
材料1:东汉末年,朝中大臣上书提出张角所以能兴兵作乱,万人所以乐附之者,其源皆由十常侍(在皇帝左右侍候的宦官)多放父兄、子弟、婚亲、宾客典据州郡,辜榷(搜到)财利,侵掠百姓。百姓之冤无所告诉,故谋议不轨,聚为盗贼。”
材料2:(元嘉元年)京师旱。任城、梁国饥,民相食。(永兴二年)蝗灾为害,五谷不登,人无宿储。
——《后汉书》卷七《孝桓帝纪》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概括指出黄巾起义的原因。
根本原因: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重用亲信,朝政腐败等。
直接原因:东汉末年的连年灾荒是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
黄巾起义背景
史料实证
知识拓展:黄巾起义被镇压,是不是标志着东汉朝廷转危为安?
刺史
州牧
州牧割据: 为了镇压黄巾起事,朝廷改刺史为州牧,令各地州牧掌握兵权,州牧拥兵自重。此后各州牧又互相兼并,已形成州牧割据局面。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瓦解。
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各地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出现了军阀割据局面,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184年,张角率“黄巾军”历时9个月,以失败告终。
西北军阀董卓火烧洛阳,废立皇帝,此后各路诸侯佣兵自立,后逐渐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州牧割据,群雄并起
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地方州郡乱作一团。
公元220年,曹丕建立魏国,东汉灭亡。
东汉王朝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改刺史为州牧。
州牧割据,加速东汉王朝瓦解
2
3
4
1
黄巾起义影响
时空观念
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
“天地之性人为贵,其杀奴婢,不得减罪。
读了这些材料,对此你有何启示?
统治者要重视民生,以民为本。从人民利益出发,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的负担,缓和阶级矛盾。
重走东汉兴亡路,以史为尺量得失
以古鉴今
家国情怀
建立
25年、刘秀(关武帝)、洛阳。


措施: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黄巾起义
时间:东汉中期后
东汉的兴衰
瓦解了东汉政权。
光武中兴
影响:社会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影响:动摇了东汉的统治。
板书设计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1. (2021年山西)东汉初年,刘秀整顿吏治,合并郡县;释放奴婶,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历史上称为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2.“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是中国古代哪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口号( )
A.陈胜、吴广起义 B.刘邦、项羽起义
C.西汉绿林赤眉起义 D.东汉黄巾起义
B
D
评价反馈
3.(2021年广西玉林)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臣不能正常地执行职权。由此导致
A.百家争鸣出现 B.东汉走向衰亡 C.民族政权并立 D.藩镇割据形成
4.(2022年山东青岛)综合以下文献史料,得出的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
A.三国时期吴国人口最多
B.东汉末年人口南迁
C.三国时期魏国经济繁荣
D.东汉末年社会稳定
B
B
评价反馈
5.材料一 大汉之难,无国能敌。今王谋反,吾身为皇亲国戚,怎能在此观望?大汉有我,必定中兴!——刘秀
(1)材料一中的“中兴”出现于哪个朝代?“大汉”是谁开创的?
材料二 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张角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史实?它产生了什么影响?
(3)结合材料二,从原因来看,你能说出它与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同点吗?从这两次农民起义的原因来看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1)朝代:东汉。 人物:刘邦
(2)史实:黄巾起义。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3)相同点:都是为了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要以人为本;爱惜民力。(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评价反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