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湘科版(2017)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附目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湘科版(2017)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附目录)

资源简介

2022湘科版(2017)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沉与浮
1谁沉谁浮
2改变沉浮
3制作航道浮标
第二单元沉与浮
1谁沉谁浮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可以按沉浮情况将物体分类。知道浮起来的物体中,有的漂浮能力更强。
2.科学探究
依据生活经验对常见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进行猜想,能通过实验检测并据此将物体分类。针对"浮起来的物体,谁的漂浮能力更强"的问题,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能按照完善好的对比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获得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科学态度、STSE
乐于探究物体(材料)的沉浮情况。实事求是,用数据支撑观点。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第一次实验材料(苹果、梨子、蜡烛、松木块、小石块、塑料尺、回形针、水槽、水);第二次实验材料(相同形状和体积的松木板、泡沫板、塑料板、水槽、水、相同规格质量的重物——回形针或垫圈、镊子);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朗读∶一物沉于水,一物水中浮,二物捆一体,是沉还是浮
谈话引入∶物体放入水中,有的沉,有的浮。现在让我们观察不同物体的沉与浮。
新课学习
观察不同物体的沉与浮
实物展示实验材料∶苹果、梨子、蜡烛、松木块、小石块、塑料尺、回形针等。
学生预测并做好记录;上述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交待实验注意事项;将物体放入水中后再松开,不触底就算浮;逐一实验,擦干水迹;做好记录。
实验验证∶将上述物体放入水中,观察物体的沉浮情况并记录在活动手册中(用箭头表示沉浮。向下表示沉,向上表示浮)。
交流实验结果∶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分析实验结果,将物体按沉浮情况分类。
小结∶预测有可能出错,例如苹果,预测它下沉,但却浮起来了。
讨论∶浮起来的物体中,谁的漂浮能力更强
比较它们的漂浮能力
提供材料∶形状和体积都相同的松木板、泡沫板、塑料板。
分组讨论,初步设计实验方案。
案例示范∶讲解教材P11的实验方案。
.007我们的问题∶松木板、泡沫板、塑料板三种材料,谁的漂浮能力更强
我们的猜想∶泡沫板的漂浮能力更强。
实验材料∶松木板、泡沫板、塑料板三种材料,水槽,水,回形针或垫圈(重物),镊子。
实验方法∶对比实验。分别在三种不同的材料上添加重物。
不改变的因素∶三种材料的形状和体积、水量、重物的规格及添加方法要一样。
要改变的因素∶材料本身。
实验步骤∶往水槽里倒入适量的清水,待水面静止后,放入松木板,待其漂浮状态稳定后,用镊子夹取重物轻轻加在松木板上面的中间位置,逐次添加,看它最多能承载多少重物而不沉。用同样的方法依次比较另外两种材料。
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写在活动手册上。
开展实验,将数据记录在活动手册中。
交流∶分析实验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松木板、泡沫板、塑料板三种材料中,泡沫板的漂浮能力更强。
(三)整理,下课
2改变沉浮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物体的沉、浮是可以改变的。可以用下沉的物体使漂浮的物体沉、也可以用上浮的物体使下沉的物体浮起,还可以通过改变形状或中空状态使下沉的物体浮起。知道潜艇是可以控制其上浮还是下沉,钢铁轮船可以漂浮,木船使漂浮能力更强。
2.科学探究
一是将漂浮的物体沉下去.既可以是中空的封闭水瓶加水或重物,也可以捆绑沉的物体,直到物体下沉。二是使下沉的物体浮上来。既可以是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是捆绑浮的物体,直到物体上浮。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设计验证设想的方案,根据实验结果验证自己的设想。
科学态度、STSE
积极参与到物体沉浮变化的科学实践。能从不同角度提出改变沉浮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愿意合作与分享。从独木舟、水密隔舱、钢铁轮船、潜艇等科技史中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从"在漂浮的物体上添加重物"的事例直接引人本课第1个活动的学习。
活动1让它沉下去
1.讨论让浮在水面的小瓶沉下去的方法。
2.设计.
(1)让学生想出办法并画出结构设计图,这是此活动的重点。
教材所示的空瓶子以及给空瓶子注水的结构设计图,隐含着方法提示和设计参考。
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设计∶例如直接往空瓶子里加水、加其它重物;还可以将空瓶子与石块、铁块、沙包等重物绑在一起;
完成结构设计图之后,组织交流,并要求学生说出设计理由.
实验。
拓展。末尾指南车信箱中关于潜艇的介绍,既是学生通过本次实践活动予以证实的方法应用到实际中的事例,又是下一活动的方法暗示,教师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和交流。
活动2让它浮上来
1.讨论、设计、实验
提供给学生实心橡皮泥球,沉在水底,让学生讨论∶怎么设计它浮上来 注意这材料本身是缺乏漂浮能力的,且容易手工塑形。
让学生想出办法并画出结构设计图,也是此活动的重点。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设计,例如把橡皮泥展开做成空心的盒子、做成小船等;还可以将漂浮能力很强的大泡沫塑料块、其至是充满了空气的气球用手按人水中与橡皮泥球绑在一起等.
拓展
教材中提供了水泥船、钢铁轮船、独木舟的照片;前面两者是本身缺乏漂浮能力的(钢筋水泥、钢铁材料),与橡皮泥球是同类型,后者是本身具有漂浮能力的(木材),意在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物体的沉浮是可以想办法改变的,可以让沉的物体浮起来(水泥、钢铁),还可以让本来浮着的物体上浮得更多(独木舟)。改变物体的沉浮可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
3制作航道浮标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航道浮标漂浮于水面,锚定在指定水域,用以标示航道范围、浅滩及碍航物等。
知道航道浮标是工程师利用科学原理发明创造的,我们可以利用材料的漂浮能力或者改变物体沉浮的办法制作航道浮标。
2.科学探究
观察航道浮标实景图,能合理推测、分析其结构和功能。能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制作航道浮标,能用结构设计图、流程设计图表达自己的创意与构想,并将自己简单的创意转化为模型或实物。能根据我国对航道标志颜色及光色的规定,完善自己制作的航道浮标。
科学态度、STSE
有对事物的结构与功能进行观察和推测的兴趣,能创新完成航道浮标的设计与制作,愿意合作与分享。了解航道浮标给人类生活带来了便利。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泡沫塑料块、牛奶盒、空矿泉水瓶、空易拉罐、空玻璃瓶、配重用的水,锚系用的线和石块等,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播放轮船进港的视频,引导观察画面中的航道浮标(让画面静止)。
提问∶大家知道这种物体叫什么吗 它有什么作用
讲解∶这个物体叫航道浮标。航道浮标漂浮于水面,锚定在指定水域,用以标示航道范围、浅滩及碍航物等。
课件展示教材P15往水中投放浮标以及投放后的两幅场景图。想一想,它是怎样保持在水面漂浮不倒却又不被水流冲走的
学生自由发言。
新课学习
导入活动∶了解航道浮标的结构及功能
观察外部特征。观察教材中的两张照片或者播放相关影像资料。
交流∶航道浮标的外部特征是怎样的
小结;航道浮标上部窄小而高且采用框架式塔型结构,中部宽大、密封,底部细长、密封,中部往下还有铁链。浮标投放后以后,中部也有约一大半浸没在水中。
推测航道浮标内部结构及所有结构对应的功能。
交流∶航道浮标是怎样保持在水面漂浮不倒却又不被水流冲走的
小结∶从外部特征来看,应该是上轻下重、重心低。金属制作,要漂浮,必须是中空。投放以后,主要是上部露出水面,说明上部结构的功能主要是指示,中部及以下结构的功能主要是漂浮及稳定。
补充介绍∶出示相应的航道浮标锚系布局图。教材中提供的是用于海上助航的,没有内河助航的,我们可以自己搜集资料予以补充了解。
设计制作航道浮标
介绍供选择的制作材料;泡沫塑料块、牛奶盒、空矿泉水瓶、空易拉罐、空玻璃瓶、配重用的水,锚系用的线和石块等。
各组选择所需材料,讨论设计方案。要求先画出结构设计图,再画出流程设计图。
交流设计方案,初步制作。
案例展示。课件展示教材P16上方的三幅设计图,并讲解。鼓励多样化。
思考并讨论∶上面的三幅图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吗 (缺少颜色标识…….)
拓展∶介绍我国对航道标志颜色及光色的规定。
《中国海区水上助航标志》规定;船舶从海上驶近或进入港口、河口、港湾或其他水道时,称为顺航道航行,左舷为航道左侧,右舷为航道右侧。航道左侧标的标体、顶标、灯光均为红色,航道右侧标的标体、顶标、灯光均为绿色。
各组改进和完善自己的作品。
(8)展示制作成果。
(三)整理,下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