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学生心理测评反馈-课件(通用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学生心理测评反馈-课件(通用版)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学生心理测评反馈
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目录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
2.学生心理测评反馈
第1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与班主任工作
一、在班主任工作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从学生本身来看
学生的种种异常行为如好动、多话、厌学、不完成作业等,有时并不是单纯的品行问题,而往往是由心理问题引起。
2.从班主任工作性质来看
(1)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师长
(2)学校德育工作最直接的承担者
一、在班主任工作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什么是心理健康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对此定义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具体表现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人能够在社会环境中健康地生活,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适应社会生活变化节奏,能与人正常交往。
狭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人能够预防心理障碍或异常行为出现。前者是从宏观上要求人应该达到的可能状态;后者是指对未出现的,或可能出现的异常行为进行防御与抵抗。
心理健康有哪些标准?
正确的自我观念
积极的情绪体验
适度的行为反应
良好的人际关系
角度一:
针对个体的心理问题
二、如何在班主任工作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心理问题
(成长的烦恼)
心理障碍
心理疾病
心理亚健康:如果一个人在某种活动中不能充分发挥潜能,达不到理想的水平,这就说明他在心理功能的发挥上受到了某种干扰,遇到了某些障碍,这就说明他的心理发展处于亚健康的状态之中。
三个层次
心理问题:指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由于外部影响或内部失调而引起的暂时性心理失衡现象。发生率很高,可以说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但心理功能并未受到明显的影响,经别人或自己的调节很快就能解决。
心理障碍:心理功能发生局部障碍的表现,其原因多与自我调节水平下降有关。
心理疾病:心理功能出现严重障碍的表现,通常是因为外部刺激过强或心理严重失调所至。
评分 因素 1分 2分 3分
病程 不到3个月 3个月—1年 1年以上
精神痛苦和程度 自己可以主动设法摆脱 自己摆脱不了,需要借助别人的帮助或处境的改变才能摆脱。 几乎完全无法摆脱,即使别人安慰开导或异地休养也无济于事。
社会功能 能照常学习及对人际交往, 只有轻微妨碍。 学习或人际交往效率下降,不得不减轻或改变工作,某些社交场所不得不尽量避免。 完全不能学习,不得不请假,某些必要的社会交往完全回避。
注:以上三因素总分≥6分,则需立即转介到专业的心理疾病治疗机构
学生心理问题简要判断标准
角度二:
针对班级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如何在班主任工作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15项积极心理品质
品质1:创造力 认知维度: 知识和智慧 品质8:领导力 乐群维度:
公正与协调
品质2:求知力 品质9:合作力 品质3:思维和洞察力 品质10:谦虚 律己维度:
节制与谦让
品质4:爱心 情感维度: 人际和社交 品质11:持重 品质5:友善 品质12:宽容 品质6:执着(热情活力、勇敢和坚持) 意志维度: 恒心和毅力 品质13:信念希望 超越维度:
信念与境界
品质7:真诚 品质14:幽默风趣 品质15:心灵触动
各学段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序列化内容体系
小学低年级
小学中年级
小学高年级
初中
求知力、真诚、爱与友善、合作力、持重5项
求知力、思维与洞察力、真诚、爱与友善、协调、持重6项
求知力、思维与洞察力、执着、真诚、爱与友善、信念与希望6项
求知力、思维与洞察力、真诚、执着、爱与友善、持重6项
高中
求知力、思维与洞察力、创造力、执着、爱与友善、信念与希望6项
第二篇:学生心理测查反馈
学生心理测评反馈
结果解释
②整个测验的解释
学生心理测评反馈
结果解释
内容量表的解释
案例分析(学习焦虑≥8分)
表现:
对于每个人而言,担心明天的考试,这是一种正常的体验。
但是,学习焦虑过强,变得无从准备甚至讨厌学习,事情就麻烦了。学习焦虑在开始时是怕学习成绩不好受父母和老师批评,被同学们瞧不起。大多是学业上的自卑感与学习焦虑同时存在。如果真的因学习成绩不好受到了批评和轻视,那么,下次考试时就会感到害怕。多次经历这种失败、失望和痛苦以后,学习焦虑和考试焦虑就会增强。
当学习焦虑极度增强时,就会想逃避学习和考试。这就是逃避学习的心理机制。一般说来,在这种极度的学习焦虑之下,不可能有踏实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会明显下降。
案例分析(学习焦虑≥8分)
引导策略:对学习焦虑较强的人来说,有效的办法是有意地给予容易的测验,使其取得“好的成绩”,以消除过度的焦虑感。在日常测验中使用这种方法,可以消除学生的学习焦虑,提高学习热情。父母和老师对不好的成绩也应减少斥责。
另外,消除学习焦虑以后,重要的还要培养好的学习态度。在掌握学习方法的同时,不能忘记自制力的培养。
一般说来,对学习焦虑较强的学生,不只要对其本人而且也要对其父母进行再教育。特别要指导父母不要要求过高,要改善家中的学习环境和指导方法。
案例分析(对人焦虑≥8分)
表现: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被人说了什么就总是想不开,受到批评总是闷闷不乐。这种在人际关系上容易产生焦虑的人具有退缩、过于老实、提心吊胆、没有魄力、不敢讲话等特点。
对人际关系不顺利的学生大多是经验不足造成的。或者是幼儿时期没有得到适当的游戏伙伴,或者是受到大孩子的欺负,或者是只一个人在家里玩又受到父母的娇惯。这样的学生都不能很好地和朋友一起玩耍。
既能适当接受游戏伙伴的要求,又能适当地提出自己的要求,这是幼儿期应该掌握的一种技术。
案例分析(对人焦虑≥8分)
引导策略:为解决因经验不足引起的对人关系上的问题,必须把本人放在朋友集体之中加以训练。让他参加许多小组(如学习小组、游戏小组等)的活动。开始时,先在小组内参加活动,指导他树立起对人关系上的自信心。
案例分析(对人焦虑≥8分)
还有另一种类型的对人焦虑:有的学生从小受到父母严厉管教,形成了提心吊胆,看大人脸色行事的软弱性格。这种学生对其他人也容易感到提心吊胆。
有一种可能是,父亲过于严厉,学生就怕男老师;母亲过于严厉,学生就怕女老师。对这样的学生进行指导的第一步,是改善父母的态度,让他们尊重孩子的人格,对孩子的要求要适当。
在学校生活中,应使其感到老师是“承认”他的,指导他树立自信心和安全感。
案例分析(对人焦虑≥8分)
总之,在指导对人际焦虑较强的学生时,第一步是让他感到,同学们、父母和老师是喜欢他、承认他的,使其树立自信心和安全感。第二步是在对人关系的态度和技术方面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
案例分析(孤独倾向≥8分)
表现:有的学生在同学们玩得很愉快的时候却一个人躲在角落里。有的学生总是离开伙伴们,孤单单地漠不关心地一个人呆着。有的学生平日和大伙在一起玩得很开心。但是一旦一个人时就悄悄地自言自语说:“我连一个好朋友也没有”,显的十分孤单。
感到只有自己一个人的不安感称为孤独感。这种孤独感总是强烈存在的话,也是心理不健康的象征。
案例分析(孤独倾向≥8分)
由自卑感引起的孤独感。例如,因为自己的某些缺陷或学习不好被大家瞧不起而感到与大家十分合不来。
与自卑感正好相反的情况,有的“优秀学生”,在班级内没有一个能谈得来的人,没有一个真正的好朋友。
还有的学生,不体会活动的快乐,或是轻蔑与其年龄相当的活动,变得十分孤立。
还有所谓“冷漠感的学生”。具有这种类型的孤独感的学生,好象一个用壳封闭的海螺。总是一副冷冷的表情,一句话也不说。越是想亲近他,他越是这样,甚至送来一个反抗的“冷眼”。这种学生,或是得不到父母的爱,或是缺少抚养人的爱护,特别是幼小时就缺少爱。
在温暖的家庭里养育的学生成为有温暖感的学生。在冷漠的家庭里养育的学生则容易具有冷淡的性格。
案例分析( 焦虑≥8分)
虽然父母内心是很爱自己的孩子的,但很多父母教育方式不当,孩子感受不到爱,感受到的只有被忽视、被误解等。其实,孩子追求的爱是源自父母的爱抚、接触、无条件理解接纳等具体的爱的表现。
班主任能做的是什么?
对于缺爱的孩子,班主任要
案例分析(自责倾向≥8分)
表现:所谓自责就是责备自己。这种倾向走向极端就会过低评价自己,自责、自我卑视、自我轻蔑,就是我们常说的自卑心理。
从根本上讲,自责倾向是掩盖敌意和攻击的表现。
自责倾向的机制是这样的:
孩子依赖父母——父母严厉惩罚孩子——孩子对父母抱有反敌意;当这种反感和敌意表现出来时——父母越发严厉地惩罚孩子——孩子失去了憎恨的目标一一自责倾向形成。
(不只是父母,教师和朋友也能引起同样的状态。学生对这种权威人物的不满,如果得不到顺利解决,学生就会产生自责倾向。)
案例分析(自责倾向≥8分)
引导策略:
在学校教育中,自责倾问较高的学生,我们要多给与关注和肯定,以提高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引导他改变依赖性格,养成自己有主见的性格。
在家庭教育中,要减少斥责和限制,多给以“表扬”就“承认”的机会。
一般来说,自责倾向强的人在改变的过程中,大多会暂时出现“攻击”和“反抗”。特别是在低年级这种情况更明显。教师和父母应把这种现象看作是“积极性的表现和萌芽”,从长远来看,并加以指导。
案例分析(过敏倾向≥8分)
表现:过敏倾向较高的人,其心理特点表现为受哭、胆怯、担心、小心眼等。这种过敏倾向是随一般不安倾问的增大而增大的。而且过敏倾向强的人在各种场合下都容易感到不安。
引导对过敏倾向强的学生进行指导,必须从调整环境,特别是从指导父母开始。如果父母就是非常敏感的人,首先必须改变。过分敏感的父母大多过分担心孩子的事情,因而孩子也容易养成过分担心的习惯。
一般说来,指导过敏倾向强的学生时,应帮助他们与同学们做一些轻松愉快的活动。严格的管教、斥责、惩罚、严厉的训练等是不适当的。
引导策略:作为教师应注意的是,过敏倾向强的学生总是退缩起来不引人注目,因而往往会使人们忘记他的存在。教师应首先承认他,帮助他恢复自信心。
案例分析(身体症状≥8分)
表现:正常人在焦虑状态下都会伴随一些生理反应。但强烈焦虑会引起更强烈的生理反应,如,心跳、胸闷、头重、出冷汗、皮肤苍白、肌肉松弛、小便失禁等。
慢性焦虑状态中容易出现肠胃障碍(胃酸过多、便秘等)、食欲不振、血压不稳、汗分泌异常、眼睛疲劳、头痛、失眠、疲劳等,而且对声音和光线过敏。
引导策略:如果身体症状表现得很强烈,那一定是焦虑受到了压抑。因为人直接想到焦虑时感到痛苦,便以疾病(身体症状)进行逃避。这时,必须帮助本人拿出正视焦虑、解决焦虑的勇气。
班主任可以通过充满信赖感的个人面谈,确认起真正的原因是什么样的焦虑,这是指导工作的第一步。
案例分析(恐怖倾向≥8分)
表现:遇到未曾经历过的场面,不论是谁都会感到害怕和焦虑。但有的孩子表现为对某些事物的过分恐惧,就有恐怖倾向。
原因:有些孩子在幼儿时受到过分保护但管教过严时,孩子就会缺乏独立性,同时又掩盖着对父母的反感和敌意而变得胆怯。这种情况下出现的恐怖倾向是与对失败、失望、惩罚的不安和对人的敌意混杂在一起的。
引导策略:
在进行指导时,首先要解除敌意,否则训练是无效的。
案例分析(冲动倾向≥8分)
表现:遇事易冲动,难以控制情绪,自制力较差。
引导策略:
如果只是冲动倾向特别强烈,就必须考虑到是否先天具有冲动性和情绪易变性。如果其他焦虑倾向得分很低,但冲动倾向很强时,就要弄清是否其他焦虑倾向被压抑和隐藏了起来。
如果不是这样,本人又能意识到自己的冲动倾向,就必须帮助他掌握克服冲动的方法,树立对待冲动的正确态度戍。例如,转移注意、转移心情、控制感情等。
班主任注意事项
对调查结果要遵守保密原则,对学生和家长都要保密,避免由于自己的过失使名单流传出去。青少年心智还未成熟,人格也没有达到一个稳定的状态,在某个成长阶段呈现了某些焦虑情绪都是正常的,我们不能因此次调查结果就给学生的人格定性,避免标签化效应,这个结果只是我们针对孩子进行心理关注与心理干预的一个参考。
我们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能力也有潜力调整好
他的心理状态,最终形成一个更健全的人格。
后续工作
筛查班级重点关注学生、完善心理档案。
(学习困难、明显不合群、行为异常、单亲
或家庭结构异常等)
重点关注、跟踪心理辅导,开展访谈,谈话内容可围绕学生近期有什么心里面烦恼、心里困惑等展开。(注意留存过程性资料)
如有心理问题严重者转介给心理老师。
感谢你的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