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高考复习 成语熟语类选择题 专项练习(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 成语熟语类选择题 专项练习(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语文高考复习 成语熟语类选择题 专项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语句中,画线熟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做任何工作都不能孤军奋战,必须团结合作。墙倒众人推,我们只要齐心协力,互相帮助,就一定能克服工作中的种种困难。
B.初春的校园,篝火晚会上,大家陶醉在这春意阑珊的氛围中,有的在唱着,有的在跳着,有的在谈着……欢乐围绕在每个人的身边。
C.来到公司的第一天,我好像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做,忙得头昏眼花。已经过了下班的时间,我还在七手八脚地忙乎着。
D.他虽然很年轻,作品也不多,但在漫画创作方面已是头角峥嵘,小有名气,受到同行的普遍赞赏。
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对曾经纵横中国五百年的晋商,我们今天只能透过那些纸醉金迷的晋商大院来遥想他们当年踏漠北、下南洋的辉煌。
B.光明村委会提出,在旅游淡季积极开展果品销售,将旅游业和果业的开发有效地结合起来,这与专家的意见不谋而合。
C.近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大学生沉迷在网吧里,从而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真让人痛惜不已。
D.写文章首先要言之有物,否则,无论文字如何优美,也只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不能打动读者。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或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有着集体主义情怀的墨子,在推行“兼相爱,交相利”的主张上身体力行,激烈地反对贵族统治者“富侮贫,贵傲贱”的主张。
B.张继参加科举考试落榜之后,失意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内心的痛苦无以复加,途经苏州时便创作了那首出神入化的《枫桥夜泊》。
C.因为韩国大邱地铁发生的火灾是由地铁站内报亭失火引起的,北京就取缔了所有地铁站的报亭,这难道不是因噎废食之举吗?
D.招聘人才不像买蔬菜,挨个捏捏捡捡,只管找个大鲜亮的拿,正所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种道理用人单位自然明了。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或俗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找准着力点,软硬兼施,内外兼修,使乡村既有颜值担当,更有内涵气质。
B.距离高考的时间越来越近,剩下的复习时间指日可待。
C.家风是一种“软约束”,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对家庭成员行为、作风、操守的有效约束。
D.中国历来不乏出色的工匠,如游刃有余的庖丁,刻木成鸟的鲁班……他们不仅是工艺纯熟的技者,还是明法通道的智者。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坚持环境综合治理的方针,反对本位主义,警惕和防止出现以邻为壑的倾向。
B.子女尽孝的方式有许多种,订立一个标准并不意味着必须完全按图索骥,也不代表着其中哪一点没做到就是不孝。
C.在热烈的掌声中,这次为期一周的漫长的论证会终于打退堂鼓了。作为东道主的我们,也终于松了口气。
D.戊戌变法后,梁启超发表了大量作品,成为中国学术界的执牛耳者,他对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熟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39岁的里维斯经常发现自己成为某些色情谣言中的主角,但和其他的明星不同,他不会让这些不经之谈影响到自己的情绪。
B.在林黛玉看来,王熙凤实在是放诞无礼。但这恰恰是突出了王熙凤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和身份。
C.在一浪高过一浪的“泡沫”、“过热”的呐喊与声讨中,房市成了美联储诟病的重要话题。然而,近期公布的一系列数据表明,美国房地产市场已是“门庭冷落鞍马稀”。
D.我默念了一下射击要领,下定决心,“砰”地打响第一枪,眼睛情不自禁地眨了两下,身体也随之一震。
7.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工商总局相关负责人对这两家公司的纠纷进行了调解,最终使双方化干戈为玉帛,在各自领域良性发展。
B.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急中生智,意气用事,凭借过人的胆识解除危机,化险为夷,赢得众人交口称赞。
C.“少年心事当拏云”,年轻人就应该有年轻人的样子,要朝气蓬勃、热情似火,不可老气横秋、冷若冰霜。
D.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仁人志士们怀瑾握瑜,拒绝与反动势力同流合污。他们如同点点繁星在黑暗中闪烁。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或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先各班初赛,再全校复赛,既可保证活动的参与面,又不至于牵扯学生会干部太多精力,何乐而不为呢?
B.特大洪水灾害发生后,全市各机关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捐款捐物,奉献爱心,我们也要响应号召,鼎力相助。
C.股民的心理预期对股市的走向作用很大,此次股市暴跌,股民们过度悲观的心态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D.对于这类过度的赞誉,我们千万不要沾沾自喜;对于那些怀疑甚至攻击的言论,我们不妨反话正听,引以为戒。
9.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工商总局相关负责人对这两家公司的纠纷进行了调解,最终使双方化干戈为玉帛,在各自领域良性发展。
B.“少年心事当拏云”,年轻人就应该有年轻人的样子。要朝气蓬勃、热情似火,不可老气横秋、冷若冰霜。
C.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急中生智,意气用事,凭借过人的胆识解除危机,化险为夷,赢得众人交口称赞。
D.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仁人志士们怀瑾握瑜,拒绝与反动势力同流合污。他们如同点点繁星在黑暗中闪烁。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读书生活为背景,展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和生活故事。
B.太湖山外山、湖内湖、山包水、山围水的自然景观独具魅力,来此旅游的人们面对湖光山色,无不为大自然巧夺天工的造化而惊叹。
C.登上仰慕已久的泰山,同学们的眼界大开,他们一会俯瞰脚下的云雾松柏,一会举目仰望远处的落日归鸟,指点江山,心情澎湃。
D.与基层朋友打交道,使用最多的便是语言。俗话说“话不投机半句多”,这就要求我们“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疫情之下,既有难以目睹的“灰犀牛”,也有有迹可循的“黑天鹅”。最大的风险在于看不见风险,最大的问题在于无视问题。
B.现在这个衣冠楚楚、脸色红润、胡子上撒过香水的老爷,对她来说,已不是她所爱过的聂赫留朵夫。
C.青春期的奥雷里亚诺变得沉默寡言孤独入骨,全神贯注于金银艺实验,甚至到了宵衣旰食的地步。
D.双十一直播间中,两位主播妆容精美,怀瑾握瑜,不遗余力地向粉丝们推销着刚刚代言的各种文创产品。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不能跟在权威后面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
B.企业对高精尖、炫彩酷的不懈追求,同工匠精神不谋而合。只有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打造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
C.在中国人那里,自然与精神,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不是相互敌对和矛盾,而是相反相成,各行其是。
D.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含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他们使用的复习资料是两年前编写的,题型陈旧,毫无新意,这种残羹冷炙是很难保证复习质量的。
B.在见诸报端的受贿贪官中,“礼尚往来”是最常用的借口,而诸如中秋、春节、生日之类的日子,都是非常好的时间“载体”。
C.装修也是一门很专业的学问,外表的冠冕堂皇未必就不会出现有害因素,如线路零乱、甲醛超标等。
D.他在平时的学习中十分粗心,往往不管三七二十一,虽然做题步骤对了,但结果却常常是错误的。
1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熟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安全,他主动隔离十四天,最后一天了,他觉得这一天真是日久天长,时间过得特别慢。
B.一个懂得珍惜并奖励英雄的国家,才能激发更多英雄前仆后继,才能在全社会汇聚起崇尚英雄、争做先锋的强大正能量。
C.《中国诗词大会》通过选手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嘉宾的精彩点评,用耳濡目染的诗词唤起深埋在国人心中对诗词的记忆和情怀。
D.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中,教师对学生来说,是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评判者,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驾驭,不敢越雷池一步。
15.下列选项中,名句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学习古代诗文,当然有很多方法,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B.“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人的一生总要有点追求,为社会、国家留下点什么。
C.生活在大都市的我们很难想象西部山区里还有“称薪而爨,数粒乃炊”的孩子。
D.常言说得好,“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如果不重视眼前的事,将来必然受影响。
16.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用这些话来概括《故都的秋》的语言特色,也绝非溢美之词。
B.对香雪来说,自动铅笔盒就像黑夜中一盏闪亮的灯,照着她在追求知识、追求文明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C.他处心积虑的努力得来的却是大家的一票否决,这对他实在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D.这要求记者应当具有这样的眼光:去伪存真、见微知著、于寻常中见奇崛、观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专家指出,当今时代寻求网络隐私的刚性边界很困难,只有通过立法和制定标准去解决隐私问题,才能纲举目张。
B.避讳,不仅是语言艺术问题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问题,更是对待别人的态度问题。常言道,“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说话时,不能口无遮拦。
C.有些人遇到啥事儿都爱急,这在中医上被称为“心火亢盛”。这些一遇事就火烧眉毛者,在心火亢盛不太严重的情况下,可用莲子心泡茶喝。
D.有些人遇见理论,就想要明白。如果不能完全明白,就不惜穿凿附会,因为这样似乎可通,并自觉新奇可喜。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些老屋确实有些味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新的小区要开发了,不得不推倒啊!
B.刚退居二线的老王抱怨说:“你看我才退下来几天,就‘门前冷落鞍马稀’了,真是人走茶凉啊!”
C.大家出来闯天下,到一起就是缘分,“相逢何必曾相识”,我提议,干杯!
D.京剧师梅兰芳先生不仅在舞台上风姿绰约,在日常生活中也气度不凡,无论何时何地,他总能让人为之倾倒。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或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先各班初赛,再全校复赛,既可保证活动的参与面,又不至于牵扯学生会干部太多精力,何乐而不为呢?
B.股民的心理预期对股市的走向作用很大,此次股市暴跌,股民们过度悲观的心态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C.对骑自行车春游的提议,陈小东一会儿反对,一会儿又表示赞成,左右摇摆,莫衷一是,真是太没主见了。
D.对于这类过度的赞誉,我们千万不要沾沾自喜;对于那些怀疑甚至攻击的言论,我们不妨反话正听,引以为戒。
20.下列成语或俗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原来那里有一股反动兵团,经常下山来作恶,当地老百姓恨之入骨,这次把他们消灭后,附近各县的乡邻都弹冠相庆。
B.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坚如磐石的意志信念,一心为民的真挚情怀,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抗击疫情立起了主心骨。
C.我回答说,让我们化干戈为玉帛吧,日本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愿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永不兵戎相见。
D.根据一军团的统计,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这确实是一次远征,一次名副其实的、前所未有的长征。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熟语的能力。
A.“墙倒众人推”比喻人一旦失势或受挫,就会有许多人乘机打击他,使他彻底垮台,含有贬义,语境是齐心协力,互相帮助,该词语不合语境。
B.“春意阑珊”是说春天就要过去,和句中“初春”的语境不相吻合。
C.“七手八脚”的意思是人多忙乱,动作不一,“我”一个人显然不能这样,不合语境。
D.“头角峥嵘”是指年轻有为才华出众,语境说他虽然很年轻,但小有名气,使用是正确的。
故选D。
2.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熟语)的能力。
A.“纸醉金迷”指的是腐烂的生活,此处修饰“大院”,使用错误。
B.“不谋而合”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此处指光明委员会的意见与专家的意见一致,使用正确。
C.“豆蔻年华”指的是十三四岁的年纪,与大学生不相符。
D.“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比喻人外表华美,而本质糟糕。是指人或物外表好而本质劣。句中用来表现文章的文字和内容的关系不恰当。
故选B。
3.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熟语)的能力。
A.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努力实行。此处是说墨子亲自推行“兼相爱,交相利”的主张,使用正确。
B.出神入化:形容技艺高超达到了绝妙的境界。此处用来修饰诗歌,使用不正确。可用“脍炙人口”。
C.因噎废食:原意是指因为有人吃饭噎死了,就想让天下人都不吃饭。后比喻要做的事情由于出了点小毛病或怕出问题就索性不去干。此处是说由于韩国大邱地铁发生的火灾是由地铁站内报亭失火引起的,于是北京就取缔了所有地铁站的报亭,这就是把偶然问题扩大化,出了一点问题就索性不干,使用正确。
D.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比喻不能只根据相貌、外表判断一个人,如同海水是不可以用斗去度量一样,不可根据某人的相貌就低估其未来。此处是说用人单位不能以貌取人,使用正确。
故选B。
4.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A.眉毛胡子一把抓:比喻做事马虎、对于不同的对象没有区别对待。语境强调乡村建设中要有重点,符合语境。
B.指日可待:可以指出的日期为期不远。形容不久就可以实现。语境强调的是时间的短暂,成语不能用来修饰时间的短暂。使用错误。
C.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性格和习惯等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外界影响而逐渐发生变化。语境强调家风给家庭成员带来的影响,使用正确。
D.游刃有余:比喻工作熟练,实际经验很丰富,解决困难问题毫不费事。这里形容庖丁的技术熟练,使用正确。
故选B。
5.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或熟语的能力。
A.“以邻为壑”,把邻国当作排泄本国洪水的大水坑。比喻把自己的困难或祸害转嫁给别人。此处是说环境治理不能转嫁灾祸,符合语境。
B.“按图索骥”比喻办事机械、死板,不知变通。后也比喻依照一定的线索去寻找事物。语境是说不必完全按照订立的标准尽孝,符合语境。
C.“打退堂鼓”旧官吏退堂时要击鼓。今比喻与人共事而半路退缩。此处是形容“论证会”,对象不当。
D.“执牛耳者”,指在某方面居于领导地位之人,也用当作“第一”的代名词。此处是说梁启超是学术界的领袖,符合语境。
故选C。
6.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A.“不经之谈”,意思是指荒诞无稽、没有根据的话。经常指用的道理、法则等。句中指谣言,正确。
B.“放诞无礼”,意思是指不循礼法,没有礼貌,形容虚妄离奇,不合情理。句中指王熙凤的言行不合常理,正确。
C.“门庭冷落鞍马稀”,形容十分冷落,宾客稀少。句中指房地产市场冷清,正确。
D.“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句中形容控制不住地眨眼,不合语境。
故选D。
7.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A.“化干戈为玉帛”,比喻变战争为和平或使争斗变为友好。语境调解两家公司的纠纷,让二者和解并良性发展,使用正确。
B.“意气用事”,缺乏理智,只凭感情冲动办事,指容易冲动,贬义。语境是褒义语境,是对“他”行为的肯定,情感色彩不当。
C.“老气横秋”,形容青年人暮气沉沉,没有朝气或老年人自高自大,摆老资格。此处是说年轻人不可没有朝气,使用正确。
D.“怀瑾握瑜”,比喻人具有纯洁高尚的品德。此处是对仁人志士品德的赞美,使用正确。
故选B。
8.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A.“何乐而不为”,用反问的语气,表示很可以做或很愿意做。此处语境是指先初赛,再复赛,既可保证活动的参与面,又不至于牵扯学生会干部太多精力,可以这样做,使用正确。
B.“鼎力相助”,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敬辞,不能用在自己身上。因此属于对象用错致误。
C.“推波助澜”,比喻促使或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发展,使扩大影响。此处语境是指股民们过度悲观的心态影响了股市走向,使用正确。
D.“沾沾自喜”,形容自己感觉良好,洋洋自得的样子。此处语境是指对于过度的赞誉,我们不要感觉良好,洋洋自得,使用正确。
故选B。
9.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的成语的能力。
A.“化干戈为玉帛”,指把战争或争斗变为和平、友好。语境指两家公司化解了矛盾,关系和缓,使用正确。
B.“老气横秋”,形容人摆老资格,自以为了不起的样子。形容人没有朝气、暮气沉沉的样子。语境强调年轻人不能没有朝气,使用正确。
C.“意气用事”,只凭感情办事,缺乏理智。语境中的“他”是“急中生智”,“赢得众人交口称赞”,应用褒义词,“意气用事”为贬义词,使用错误。
D.“怀瑾握瑜”,比喻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志向。语境指仁人志士们拥有美好高洁的节操,使用正确。
故选C。
10.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A.“风华正茂”,正是青春焕发、风采动人和才华横溢的时候,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该句中用来修饰“故事”不正确,属于使用对象错误。
B.“巧夺天工”,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高超绝妙。该句中用来说明“造化”不正确,属于使用对象错误。
C.“指点江山”,意思是评论国家大事。该句中是说明同学们登上仰慕已久的泰山后欣赏景色的,没有涉及“评论国家大事”的意思,不能使用“指点江山”。
D.“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指说话办事要以具体情况为依据。该句中说的是与基层朋友打交道的时候要“以具体情况为依据”进行说话办事。使用正确。
故选D。
11.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灰犀牛”比喻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黑天鹅”比喻小概率而影响巨大的事件。语境说“疫情”下的危机,应该先说小概率,再说大概率,因此需要将“灰犀牛”“黑天鹅”颠倒位置。
B.“衣冠楚楚”,服装整齐漂亮。语境形容老爷服装漂亮,使用正确。
C.“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语境对象是“奥雷里亚诺”,大词小用,不正确。
D.“怀瑾握瑜”,比喻人具有纯洁高尚的品德。语境是说两位主播全力以赴推销产品,不正确。
故选B。
12.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A. 不敢越雷池一步:本指原地坚守,不要越过雷池地界。后形容办事不敢超越一定的范围。语境是说袁隆平认为不能不敢打破权威的限制,熟语使用正确。
B. 金字招牌:意思是旧时店铺为显示资金雄厚而用金箔贴字的招牌。现比喻高人一等可以炫耀的名义或称号。也比喻名誉好。语境是说企业只有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打造产品,才能赢得好名誉,成语使用正确。
C.各行其是:各自按照自己以为对的去做。语境是说自然与精神,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都各自有自己的轨道,此处应为“各得其所”,其意思为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D. 亘古不变:从古到今,没有变化。语境修饰太阳的运行,成语使用正确。
故选C。
13.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含熟语)的能力。
A.“残羹冷炙”,指吃剩的饭菜,喻指权贵的施舍。这里指旧的复习资料,成语使用不合语境。
B.“礼尚往来”,指在礼节上注重相互往来,多用于人际关系;也用于比喻施以怎样的行为,即以怎样的行为回报。语境指贪官们把礼节上的往来作为贪腐的借口,成语使用正确。
C.“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语境用来形容装修,望文生义。
D.“不管三七二十一”,形容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语境指学习中粗心,熟语使用不正确。
故选B。
14.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熟语的能力。
A.日久天长:意思是时间长,日子久。一般做状语,这里当做谓语使用,不合语法,属于望文生义。
B.前仆后继:意思是指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英勇斗争,不怕牺牲。这里是激发英雄做什么,不能是激发英雄去牺牲,成语使用不正确。
C.耳濡目染:常听常看,无形中受到影响。一般做谓语,这里修饰“诗词”,使用不正确。
D.不敢越雷池一步:本指原地坚守,不要越过雷池地界。后形容办事不敢超越一定的范围。这里指学生不敢越过老师的权威范畴,成语使用正确。
故选D。
15.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A.“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习武的人应该经常练习,唱歌的人应该经常唱。比喻只有勤学苦练,才能使功夫纯熟。选项中指学习古代诗文应多读,使用正确。
B.“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意思是人虽然走了,其名却让人难以忘怀,如同大雁飞去,留下其鸣之声。比喻人的一生不能虚度,应做些有益于后人之事。选项中说人的一生要为社会和国家做有益的事,使用正确。
C.“称薪而爨,数粒乃炊”,称了柴草数着米粒煮饭,比喻只注意小事,斤斤计较,形容吝啬或贫穷。选项中用来形容山区孩子生活贫困的状况,使用正确。
D.“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意思是粗大的树木都是由小树苗长成的。比喻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选项内容强调的是要重视眼前的事,故使用不正确。
故选D。
16.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A.溢美之词:表示过分吹嘘的话语。语境讲用这些话来概括《故都的秋》的语言特色是恰到好处的,并不是吹嘘的,使用正确。
B.勇往直前:不怕艰险,奋勇地一直往前进。语境讲香雪在追求知识、追求文明的道路上努力前行,使用正确。
C.处心积虑:长期谋划要干某件事(多含贬义)。语境强调他的努力,感彩不当。
D.观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语境讲记者应该具备的眼光,根据部分推测整体等,使用正确。
故选C。
17.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A.“纲举目张”:把大绳子一提起来,一个个网眼就都张开。比喻抓住事物的关键,带动其他环节,也比喻文章条理分明。这里是说“只有通过立法和制定标准去解决隐私问题,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从而解决问题,使用正确。
B.“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指要顾及别人的脸面。联系语境“说话时,不能口无遮拦”,使用正确。
C.火烧眉毛:比喻事到眼前,非常急迫。这里形容“有些人遇到啥事儿都爱急”,使用不当,可用“心急火燎”。
D.穿凿附会:意思是指生拉硬扯,非常牵强的解释。这里是说“如果不能完全明白,就不惜” 牵强的解释,使用正确。
故选C。
18.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A.“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虽然夕阳无限美好,可惜黄昏已经接近尾声。写出了事物虽好,但总有凋零的一天。此处形容老屋,使用正确。
B.“门前冷落鞍马稀”,原指乐坊艺妓,年轻时很红,可随着时间的流逝,红颜老去,受到冷落。现形容受到冷落,这里形容退居二二线的老王,使用正确。
C.“相逢何必曾相识”,就是说,有缘分的人,面对面碰到了一起,在这之前可能他们根本就不认识,但却可能成为最好的朋友。此诗句前面还有“同是天涯沦落人”,所以一般指不得志的人不相识的人偶然之间遇到。这里强调大家因缘分走在了一起,互相认识,与诗句本身语境不合。
D.“风姿绰约”,形容女子风韵姿态柔美动人。这里是形容梅兰芳在舞台上的风姿,使用正确。
故选C。
19.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或熟语的能力。
A.“何乐而不为”,用反问的语气,表示很可以做或很愿意做。此处语境是指先初赛,再复赛,既可保证活动的参与面,又不至于牵扯学生会干部太多精力,可以这样做,使用正确。
B.“推波助澜”,比喻促使或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发展,使扩大影响。此处语境是指股民们过度悲观的心态影响了股市走向,使用正确。
C.“莫衷一是”,不能判定哪个对,哪个错。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使用时主语不能是某一个人,使用错误。
D.“沾沾自喜”,形容自己感觉良好,洋洋自得的样子。此处语境是指对于过度的赞誉,我们不要感觉良好,洋洋自得,使用正确。
故选C。
20.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或俗语的能力。
A.弹冠相庆:比喻一个人做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因此将得到援引,有官可做,也互相祝贺。后用来形容坏人得意。与“附近各县的乡邻”搭配不当。
B.高瞻远瞩: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文中形容“战略决策”具有长远的意义,使用正确。
C.化干戈为玉帛:变战争为和平。与后文“愿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永不兵戎相见”语境相符,使用正确。
D.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二万五千里”足够“长”,所以说其为“名副其实”的长征,使用正确。
故选A。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