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新中国的建立与人民政权的巩固---中职历史课件(共2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2课 新中国的建立与人民政权的巩固---中职历史课件(共21张PPT)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进京赶考(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目录


立国题
巩固题
主线:进京赶考
(反半殖民半封建)
教学导入
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60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
——习近平2013年7月11日在河北西柏坡的讲话
“进京”是什么意思?就是从打江山到坐江山,从“在野”变成“在朝”,由革命党走向执政党。“赶考”是什么意思?就是参加考试。考试的考场,就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国土;考场的考官,就是中国人民;考试的内容,总的题目就是如何执政?如何为人民服务?
毛泽东以“赶考”为命题,开启了中共千秋大业的有力程序。
政治题

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历史地位
解题思路: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政治题——中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注:
①党代表共有十四单位,如中国共产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农工民主党等;
②区域代表共有九单位,如西北解放区、华北解放区等;
③团体代表共有十六单位,如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等;
④军队代表共有六单位,如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华南人民解放军等;
⑤特别邀请人士包括宋庆龄等人;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具有广泛代表性
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教材156页: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
问题探究一:为什么《中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
新中国建立的政权是人民民主专政?
材料一: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1940,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二:需要在广泛的民主基础之上,召开国民代表大会,成立包括更广大范围的各党各派和无党无派代表人物在内的同样是联合性质的民主的正式的政府。
——1945,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材料三:人民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这些阶级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的领导下,组成自己的国家,对人民内部实行人民民主制度。
——1949,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中国共产党人的选择
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一、政治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阅读教材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新中国诞生的意义
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2、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3、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大胜利。
中国摆脱了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开启了新纪元
二、政治题——反半殖民地的巩固:抗美援朝
长津湖之战
上甘岭之战
松骨峰之战
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彭德怀元帅《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 (1953年9月12日)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毛泽东会见民主人士 (1950年10月)
对外 美国发动 侵朝战争 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取得胜利 提高了新中国
的国际地位
三、建制题——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材料三: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为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节选自1949年《中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四: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节选自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 是 一 部 社 会 主 义 类 型 的 宪 法
体 现 了 人 民 民 主 原 则 和 社 会 主 义 原 则
经济题

题目要求:中国是如何摆脱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解题思路:土地改革五年计划、三大改造、米棉之战、银元之战
材料二:就旧中国一般的土地状况来说,大体是这样的: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约70-80%的土地,他们借此残酷的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90%以上的贫农、雇农、中农和其他人,却总共占有约20%-30%的土地,他们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材料一:在当时,民族资产阶级(笔者注:一部分)……他们自以为身价很高,看不起共产党……如果给共产党打分数,那么军事打100分,政治80分,经济0分。同时,他们又看到新成立的人民政府控制市场的能力还有限,于是,就在市场上放肆地兴风作浪,从1949年4月至1950年2月,接连掀起了四次物价上涨大风潮 。
——翟昌民《回首建国初》,中共中央党史出版社,第58页
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人民政权面临的困境
投机资本制造市场混乱,造成恶性通货膨胀,物价上涨
封建土地制度对农民的束缚
匪患严重,国民党残余军队盘踞在华南与西南地区
美国发动的侵朝战争带来的国家安全危害
二、经济题——反半封建的巩固:“银元之战”“米棉之战”
全国调运粮食、棉纱和煤炭来上海
学 生 上 街 游 行 拒 用 银 元
中国共产党和部分民族资产阶级
表象争夺市场的领导权
实质是政权之争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年度 1949 1950 1951 1952
粮食产量(万吨) 11318 13213 14369 16392
中国(大陆)1949—1952年粮食产量变化表
——中国发展门户网
二、经济题——反半封建的巩固:土地改革
二、经济题——反半封建的巩固
分类 问题 解决方法 内容 意义
对内 通货膨胀 物价上涨 银元之战 米棉之战 发行人民币 稳定物价 掌握市场的领导权国民经济全面恢复
封建土地制度的 剥削 土地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农民分得土地 农村生产力解放,为中国工业化发展扫除障碍
二、经济题——过渡时期总路线
材料二: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第700—701页
材料一:1954年,毛泽东有一段给人印象深刻的描述:“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中国共产党简史》,人民出版社,第174页
落后农业国,工业化水平低
朝鲜战争的爆发加剧了紧张局势
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国家状况
二、经济题——过渡时期总路线
项目 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方针 积极发展,稳步前进 和平赎买
原则 自愿互利 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公私合营
方法 典型示范,逐步展开
步骤 农业互助社 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 初级国家资本主义
农业初级社 手工业供销合作社 高级国家资本主义
农业高级社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全行业公私合营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二、经济题——过渡时期总路线
问题探究二:“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保障国家的政治独立和国防安全;
2、原有的工业基础比较薄弱;
3、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
材料三: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这是中国第一个发展国民经济的中长期计划。1951年开始编制,1955年正式通过并公布。“一五”计划的指导方针和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武汉长江大桥
宝成、鹰厦等铁路
川藏、青藏、新藏公路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沈阳第一机床厂;
沈阳飞机制造厂
鞍山钢铁
公司
1956年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的比较
项目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私有制经济
国民收入 92.9% 7.1%
工业总产值 100% ——
商品零售额 95.8% 4.2%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成就
过渡时期
总路线
一化
三改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社会主义
观察地图,分析一五计划成就分布的特点
赶考路上永远的答卷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