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76张PPT)公共艺术(美术)电子课件LOGO目录第一单元 五彩斑斓的绘画 第四单元 源远流长的书法与篆刻第一节 浓妆淡抹总相宜 第一节 挥毫落纸如云烟第二节 彼岸花开意连连 第二节 拈笔古心生篆刻第二单元 多姿多彩的雕塑 第五单元 凝固历史的建筑第一节 雕栏玉砌应犹在 第一节 暮云楼阁古今情第二节 人间雕刻真成鹄 第二节 九重阊阖开天阙第三单元 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 第六单元 定格瞬间的摄影第一节 九秋风露越窑开 岁岁年年人不同第二节 葡萄美酒夜光杯第一单元 五彩斑斓的绘画电子课件LOGO第一节 淡妆浓抹总相宜第二节 彼岸花开意连连目录第一节 淡妆浓抹总相宜第一单元 五彩斑斓的绘画中国古代绘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上溯到原始社会的彩陶时期,中国绘画已经过了7 000年的发展历程,在如此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灿烂辉煌的艺术瑰宝。第一节 淡妆浓抹总相宜一、《人物御龙图》《人物御龙图》1973年5月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子弹库一号墓。画中男子可能就是死者的侧面肖像。男子高冠岌岌,长剑陆离。而白鹭则象征着男子的人格风范,同时白鹭又是传说中的仙境之物。整幅帛画呈现出男子走完尘世之历程,踏上天游之行的情境。御龙乘风,白鹭相随,表现出男子轩昂自若的风度。其画面浓淡和粗细相结合,线条刚柔相济。第一节 淡妆浓抹总相宜《龙凤仕女图》1949年2月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陈家大山楚墓。画中人物为墓主肖像,随葬的尚有吉祥图腾之物。其画面勾线和平涂相结合,线条刚劲、古拙,尤其是在刻画凤凰时,飞扑的利爪劲挺,冲天的尾羽富有弹性。二、《龙凤仕女图》三、《二桃杀三士》第一节 淡妆浓抹总相宜《二桃杀三士》是河南洛阳烧沟村汉墓群所出土的壁画,是墓室壁画中最为典型的代表。该图运用夸张的手法,将三勇士描绘得魁梧粗壮,而将晏婴描绘得很弱小,从而反衬出晏婴的智慧。四、《升天图》第一节 淡妆浓抹总相宜《升天图》1972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帛画全长2米许。帛画的构图分为天上、人间、冥界三部分。天国部分为上段,描绘日、月、龙及人面蛇身的始祖神,象征天上境界; 人世生活为中段,描绘墓主人出行、宴飨等人间生活;冥间为下段,描绘神怪、龙蛇、大鱼、大龟等地下(阴间)的生物,其主题思想是引魂升天。《女史箴图》中的线条循环婉转、均匀优美。女史们着下摆宽大的衣裙,身形修长婀娜;每款衣裙配以形态各异、颜色艳丽的飘带,雍容华贵。在整个人物构图上,均以细线勾勒,只在头发、裙边或飘带等处染以浓色,微加点缀。第一节 淡妆浓抹总相宜五、《女史箴图》《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分为两幅,嵇康、阮籍、山涛、王戎4人占一幅,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4人占一幅。第一节 淡妆浓抹总相宜六、《竹林七贤与荣启期》荣启期是早于“七贤”许多年的春秋时期人物,由于他的性格和“七贤”极为相似,又被世人誉为“高士”,所以,砖画中安排荣启期和“七贤”在一起。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因志趣相同而展现在同一幅画面上,既是两壁画面对称的需要,也反映了当时“仰慕同趣”的社会风尚。第一节 淡妆浓抹总相宜六、《竹林七贤与荣启期》七、《步辇图》第一节 淡妆浓抹总相宜《步辇图》是唐代画家阎立本的作品。画中左侧三人前为典礼官,中为禄东赞,后为通译者。唐太宗的形象是全图焦点。画中的唐太宗面目俊朗、目光深邃、神情庄重,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风范与威仪。该画不设背景,结构上自右向左,由紧密而渐趋疏朗,重点突出、节奏鲜明。作品设色典雅绚丽,线条流畅圆劲,构图错落富有变化,为唐代绘画的代表性作品,具有珍贵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七、《步辇图》第一节 淡妆浓抹总相宜八、《送子天王图》第一节 淡妆浓抹总相宜《送子天王图》中净饭王抱着初生的释迦,王后紧跟其后。人物身份、心理、形态刻画入微,很好地反映了人物之间的冲突和矛盾。独特的“吴家样”线描,粗细顿挫,随心流转,无论是人物的衣纹、鬼神的狰狞,还是闪烁的火光,都表现得生动贴切。九、《韩熙载夜宴图》第一节 淡妆浓抹总相宜《韩熙载夜宴图》描绘了官员韩熙载家设夜宴载歌行乐的场面。此画作展现的就是一次完整的韩府夜宴过程,即琵琶演奏、观舞、宴间休息、清吹合奏、欢送宾客五段场景。整幅作品线条遒劲流畅,工整精细,构图富有想象力。不同色彩对比参差,交相辉映,使整体色调艳而不俗,绚中出素,呈现出高雅的格调。第一节 淡妆浓抹总相宜十、《游春图》《游春图》以全景的方式描绘了广阔的山水景色。画面翠岫葱茏,白云绕山,水面苍茫连天,给人以纵目千里之感。此图以细线勾描,不见皴笔而着重青绿,人物直接以粉点染,山脚用泥金,远山树林只以墨绿点出。其描绘精细,设色鲜亮,人马细小如豆,但描绘得一丝不苟。十一、《雪溪图》第一节 淡妆浓抹总相宜《雪溪图》构图平远,可分为近景、中景、远景三段。近景,左下方一座披着素纱的木拱桥把人们引入一个冰雪天地;中景是一条结冰的大河,横卧在画卷中部,水平如镜;远景,河对岸雪坡、树木、房舍等平卧于黑水之上,掩映于茫茫白雪之中,使画面更加深远。王维用墨色染溪水,以映衬两岸之白雪,坡石有渍染似无勾皴。全图采用俯视法,所画场景之异常精确,无论比例、角度,皆很得法。第一节 淡妆浓抹总相宜十二、《写生珍禽图》《写生珍禽图》是黄筌传世的重要作品。画家用细密的线条和浓丽的色彩描绘了大自然中的众多生灵,在尺幅不大的绢素上画了昆虫、鸟雀及龟类共24只,均以细劲的线条画出轮廓,然后赋以色彩。这些动物造型准确、严谨,特征鲜明。十三、《雪竹图》第一节 淡妆浓抹总相宜《雪竹图》的画面下方是大小数方秀石,不重勾勒而用水墨晕染出结构,留白以示积雪。石后中间是三竿粗竹,挺拔茁壮,细枝遒劲,残叶纷披。旁有数竿被雪压弯或折断的竹子,或粗或细,或断或弯,又有数竿细竹穿插其间,显得姿态多变,情趣盎然。左旁则现一段枯树,枝杈被折,或勾叶,或晕染留白,映衬雪景的萧瑟。而在刻画上,勾皴与晕染,粗笔与细笔,浓墨与淡墨,墨染与留白,兼施并用。十四、《乐舞图》第一节 淡妆浓抹总相宜《乐舞图》是李寿墓出土的大量极其精美的壁画之一,虽因墙壁剥落而不见全貌,但从现存的五名乐伎及四名侍舞的舞女身上,还是大致可以看出初唐仕女画的风格特点。这些墓室壁画中,匠师们对于现实生活的描绘是生动而细腻的。虽然在墓室壁画中描绘墓主人的现实生活情境是自汉代以来已成定式的做法,但是在隋唐墓室壁画中,这种描绘已不再是叙述某一种生活情形,而是在展示这一生活中的各类人物,揭示出他们的思想感情。第一节 淡妆浓抹总相宜十五、《溪山行旅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是古代全景构图的水墨山水画时代的杰出作品。巍峨的高山矗立在画面正中,占有三分之一的画面,壁立千仞。山头灌木丛生,结成密林,状若蕈菌,两侧有扈从似的高山簇拥着。树林中有楼观微露,小丘与岩石间一群驮队正匆匆赶路,在静谧的山野中仿佛使人听到水声和驴蹄声。细如弦丝的瀑布一泻千尺,水声在山谷间回荡,景物的描写极为雄壮逼真。全幅以密如雨点的墨痕和锯齿般的岩石皴纹,刻画出山石的浑厚苍劲。十六、《早春图》第一节 淡妆浓抹总相宜《早春图》是北宋著名画家郭熙的代表作。画面描写的是早春即将来临的山中景象:冬去春来,大地复苏,山间浮动着淡淡的雾气,传出春的信息。远处山峰耸拔,气势雄伟;近处圆岗层叠,山石突兀;山间泉水淙淙而下,汇入河谷,桥路楼观掩映于山崖丛树间。在水边、山间活动的人们为大自然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山石间描绘有林木,或直或欹,或疏或密,姿态各异。树干用笔灵活,树多虬枝,枝条上多有像鹰爪、蟹爪之类的小枝。十七、《清明上河图》第一节 淡妆浓抹总相宜《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一带的景致。全卷以有条不紊的全景式宏大构图和散点透视,以虹桥为中心、汴河为主线,展现了北宋都城汴梁、汴河沿岸及东角门里市区清明节时的风貌,以严谨写实的笔法再现了当时生活情境。此画大致分为三段:开头从宁静到郊外,一直画到汴河的码头为第一段;第二段以虹桥为中心,表现汴河及两岸船车运输、手工业和商业贸易活动;第三段为城门内外,描绘街道纵横、店铺林立、车水马龙的繁华热闹景象。十七、《清明上河图》第一节 淡妆浓抹总相宜全图绘各色人物550余人,各种牲畜60多匹,各色船只20多艘,房屋楼阁30多幢,推车乘轿20多辆,画面无论是描动,还是写静,都很合理。例如,桥梁的结构、车马的样式、人的衣冠服饰、各行各业人员的不同活动等,刻画得十分真实,做到了繁而不杂、多而不乱。其间还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情节,构图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第一节 淡妆浓抹总相宜十八、《芙蓉锦鸡图》《芙蓉锦鸡图》描绘出了花枝和禽鸟的动态。芙蓉被锦鸡压得低了头,锦鸡注视着翩飞的蝴蝶,三种形象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产生出更生动的效果。宋代花鸟画中时常运用这一表现形式。十九、《溪山清远图》《溪山清远图》是南宋画家夏圭创作的国画作品,该作品描绘了晴日江南湖山景色,勾笔虽简,但形象真实。山石用秃笔中锋勾廓,凝重而爽利,顺势以侧锋皴以大、小斧劈皴,间以刮铁皴、钉头鼠尾皴等,再加点,变化多端。夏圭非常擅长运用墨色的变化,在惯用的层层加皴、加染的“积墨法”外,往往加用“蘸墨法”,也就是先蘸淡墨,后在笔尖蘸浓墨,依次画去,墨色由浓渐淡,由湿渐枯,变化无常。第一节 淡妆浓抹总相宜十九、《溪山清远图》再加上“破墨法”,以墨破水,以水破墨,以浓破淡,以淡破浓,使墨色苍润,灵动而鲜活。第一节 淡妆浓抹总相宜第一节 淡妆浓抹总相宜二十、《寒江独钓图》《寒江独钓图》这幅画作者以严谨的铁线描,画一叶扁舟,上有一位老翁俯身垂钓,船旁以淡墨寥寥数笔勾出水纹,四周都是空白。画家画得很少,但画面并不空。反而令人觉得江水浩渺,寒气逼人,而且还觉得空白之处有一种语言难以表述的意趣,是空疏寂静,还是萧条淡泊,真令人思之不尽。第一节 淡妆浓抹总相宜二十、《寒江独钓图》这种诗一般耐人寻味的境界,是画家的心灵与自然结合的产物,在艺术上则是利用虚实结合而产生的结果。第一节 淡妆浓抹总相宜二十一、《富春山居图》《富春山居图》为长卷,画中山峰起伏,林峦蜿蜒,平岗连绵,江水如镜,境界开阔辽远,雄秀苍莽,简洁清润。凡数十峰,一峰一状;数百树,一树一态。其山或浓或淡,都以干而枯的笔勾皴,疏朗简秀,清爽潇洒,远山及洲渚以淡墨抹出,略见笔痕。水纹用浓枯墨勾写,偶加淡墨复勾。树干或两笔写出,或没骨写出,树叶或横点,或竖点,或斜点,勾写松针,或干墨,或湿墨,或枯笔。山和水全以干枯的线条写出,无大笔的墨,唯树叶有浓墨,显得山淡树浓。远处的树有的以浓墨点后再点以淡墨,皆随意而柔和。第一节 淡妆浓抹总相宜二十一、《富春山居图》该作品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变化,因而被列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第一节 淡妆浓抹总相宜二十二、《渔庄秋霁图》《渔庄秋霁图》是具有倪瓒典型风格的作品。全景分近、中、远三景,中景是一些湖光,实为空白,远景和近景墨色一致,并无所谓近浓远淡之分,但远近效果明显。画山石先用健劲的长线拉出,墨由浓而干,然后用干笔在右下部干擦几笔,最后以淡墨略加点染。树干用干枯的墨色粗写大概,然后再加补几笔,但用笔速度略慢,故显得墨色略重。远处的山虽和近处的山相同,但在用干笔横扫时速度甚快,效果与近景的山相同。整幅作品萧疏淡远,不食人间烟火,别有一番清逸意味。第一节 淡妆浓抹总相宜二十三、《秋江渔隐图》《秋江渔隐图》的近景描绘的是水中的清石水草,有一人架扁舟在荡漾,中间绘的是一洲,上面有两棵树,对岸描绘连绵的山丘,远处有高峰。在技巧方面,主要用略浓而有变化的墨勾山石轮廓,略淡的线条作披麻状皴之,复加湿墨衬染,湿墨略分浓淡,罩在线条上面,使线半隐半显,使面透明而光亮。最后再以焦墨浓墨点苔。远山用淡墨没骨抹出。两棵树以浓淡来区分,所以数百年之后,仍有“幛犹湿”之感。第一节 淡妆浓抹总相宜二十四、《青卞隐居图》《青卞隐居图》前景作土坡、松林,中景为土丘,远景为山,绵延不断。主峰高耸,岭峦环抱,山间飞瀑流泉,反衬出山势凌空跃飞的动感。作品构图气势恢宏,显示出洪荒浩瀚的境界。画法上,山石无明确轮廓线,主要以牛毛皴为之,墨法干湿互用,先用干墨皴勾,再用湿而淡的墨复皴染之,最后以少数焦枯的墨破笔强调。部分树叶用焦墨破笔点擦,山石树木繁密而层次分明,气势充沛,格调浑厚而秀逸。综观此画,王蒙以多变的笔势与细密的牛毛皴、焦墨枯笔的苔点表现出林岚郁茂、气势苍茫的意境,代表了其山水画的最高成就。第一节 淡妆浓抹总相宜二十五、《竹石集禽图》《竹石集禽图》以墨笔表现杜鹃盛开、修竹挺立的园苑中,禽雀栖息、翱翔之情景。图中绘两只角鹰与一块危石,雄鹰栖于危石之上,头上有双角,胸前羽毛有纹饰。雌鹰半藏于危石后,探出身子,仰头回眸,形象非常生动。几株盛开的杜鹃和一丛竹枝环绕左右,几只惊恐不安的蜡嘴雀或腾跃翻飞,或做翘首欲飞之势。此图尺幅较大,布局合理,毫无局促感;用笔上,苍秀兼具,方圆并用,刚柔相济,质朴而无燥气;用墨上,景物采用深浅枯润不同的墨色敷染皴擦,深者随笔立骨,淡者随勾染取得斑斓、丰饶之韵,充分发挥了“墨彩”的艺术效果。第一节 淡妆浓抹总相宜另外,此图采用“S”形构图,笔墨在铺陈中有序地推进,形成了一种起伏有致的节奏,既有富丽典雅之气,又有俊逸清新之韵。第一节 淡妆浓抹总相宜二十六、《溪边隐士图》《溪边隐士图》描绘了一位超凡脱俗的隐士斜坐在山石之上,在他旁边放着一根拐杖。隐士的神情平和,前胸裸露,眼神微微低垂。周围的景物只有山石和树木,一片寂静,唯有小溪的“乐音”萦绕整座山林,一直传进幽深之处。人物悠闲的心态与恬淡的景致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在不经意间透露着一种文人的气息。画中山石勾勒,坚实峻拔,并运用了南宋马、夏的斧劈皴,皴法迅捷刚韧,犹如石斧雕凿一般。偃斜多姿的拖枝松苍劲有力,犹如虬龙,扎根于硬石之中,直冲云天。其曲折的枝干,每一曲、每一折都流露着倔强与刚烈。这种刚毅的气质与平静、幽寂的情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二者又在通情达意之间互为补充,取得了完美的平衡。第一节 淡妆浓抹总相宜二十七、《松溪访隐图》《松溪访隐图》绘有溪山秋林,一老者策杖沿溪而行,侧身回望间,暮云四合,群鸦栖枝,萧疏的构图与淡逸的笔墨衬托了此画的格韵意境。此图是唐寅的山水画代表作,也是明代山水画中的极品。第一节 淡妆浓抹总相宜二十八、《高逸图》《高逸图》以平远两段式章法处理画面,近画坡石松杉,中间溪水宽阔,对岸平滩浅渚,山丘数层,小溪从山丘两边延伸至远方,溪山林木处茅舍数间。全幅用笔较干,又多用折带皴法,故笔墨苍秀,意境深远开阔,表现出其一贯的风格和情趣。第一节 淡妆浓抹总相宜二十九、《竹鹤图》《竹鹤图》绘溪水坡岸两只白鹤,一只垂首下喙觅食,另一只转项引颈,整理翎羽,情态各异,悠然自得。三竿老竹劲挺耸立于仙鹤间,小竹丛生,环境清幽净洁,更加衬托出仙鹤轩昂高洁的气质。构图疏朗,用笔细腻而不呆板,色泽浓艳而不流于柔媚。用白粉细笔勾画仙鹤羽毛,颇得质感;以细毫写脖颈及尾羽,极工整细致,毫微毕见;老竹用中锋勾勒填色,远处浅滩以淡墨晕染,隐约可见。第一节 淡妆浓抹总相宜三十、《仙山楼阁图》《仙山楼阁图》描绘的是长松高岭、溪水村舍,由画中题词可知此画是一幅贺寿之作。画中以两株粗壮茂盛的参天巨松压轴,寓意常青不老。画面的远景是连绵的山岭,水溪从山中流出,至低处汇成大河,在山水林木的环抱中隐约可见幽静的楼阁。此画在笔墨表现上宗法黄公望,峰峦层叠,树丛浓郁,勾线空灵,苔点细密,皴笔干湿浓淡相映衬,皴擦点染兼用。此画的用墨明洁苍润,得自于董其昌的影响。这幅画气厚力沉,显示了画家王时敏深厚的笔墨功力。第一节 淡妆浓抹总相宜三十一、《墨竹图》《墨竹图》是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名作。画中修竹数竿,高低错落,挺拔清秀,颇具清爽高洁之精神。用笔遒劲圆润、疏爽飞动。竹后石柱挺立,纯用淡墨,与竹叶浓淡相映,虚实相照,妙趣横生,气势俊逸,傲气风骨令人感慨。第二节 彼岸花开意连连第一单元 五彩斑斓的绘画西方绘画艺术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尤其是油画艺术更可以说是世界绘画艺术中最有影响力的画种。油画是用油质颜料在布、木板或厚纸板上画成,其特点是油画颜料色彩丰富鲜艳,能够充分表现物体的质感,使描绘对象显得逼真可信,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第二节 彼岸花开意连连一、《日出·印象》《日出·印象》描绘的是在晨雾笼罩中日出时港口景象。在由淡紫、微红、蓝灰和橙黄等色组成的色调中,一轮生机勃勃的红日拖着海水中一缕橙黄色的波光,冉冉升起。海水、天空、景物在轻松的笔调中,交错渗透,浑然一体。近海中的三只小船,在薄雾中渐渐变得模糊不清,远处的建筑、港口、吊车、船舶、桅杆等也都在晨曦中朦胧隐现。该画完全是一种瞬间的视觉感受和活泼生动的作画情绪使然,以往官方学院派艺术推崇的那种谨慎而明确的轮廓,呆板而僵化的色调荡然无存。第二节 彼岸花开意连连二、《吹笛少年》《吹笛少年》描绘的是近卫军乐队里的一位少年吹笛手的肖像。画家在探索形与色的统一时,注意到人物个性特征的刻画。在色彩上追求一种稳定的、几乎没有变化的亮面,然后突然转入暗部,将人物置于浅灰色、近乎平涂的明亮背景中进行描绘,用比较概括的色块将形体显示出来。在这幅画中没有阴影,没有视平线,没有轮廓线,以最小限度的主体层次来作画,否定了三度空间的深远感。第二节 彼岸花开意连连三、《画家与女儿像》《画家与女儿像》是作者最出色的代表作,也是她的自我写照。女画家装束朴素典雅,端庄秀丽,目光温柔而深情。她俯身坐着, 十分潇洒优雅,双臂围抱着女儿。女儿天真可爱,把脸紧贴母亲,搂着妈妈的脖子,显得无限妩媚。作品将母女之爱、亲子之情画得十分动人,也表现了画家自己的温婉多情。构图采用了稳定匀称的三角形,色彩雅致和谐,线条优美洗练,背景不加任何陪衬,更突出了主题。第二节 彼岸花开意连连四、《红磨坊的舞会》《红磨坊的舞会》这幅作品描绘出众多的人物,给人拥挤的感觉,人头攒动、色斑跳跃、热闹非凡,给人以愉快欢乐的强烈印象。画面用蓝紫为主色调,使人物由近及远,产生一种多层次的节奏感。画家把主要精力放在对近景一组人物的描绘上,生动地表现出人物脸上的光色效果及光影造成的迷离感,渲染了舞会的气氛。就总体看,他保留着印象派对外光与色斑的留恋,使画面的总体色调、气氛有一种颤动、闪烁的强烈效果。第二节 彼岸花开意连连五、《拾穗者》《拾穗者》是一幅十分真实、亲切美丽,而又给人以丰富联想的农村劳动生活的图画,描写了农村中最普通的情景:秋天,金黄色的田野看上去一望无际,麦收后的土地上,有三个农妇正弯着身子十分细心地拾取遗落的麦穗,以补充家中的食物。然而,她们身后那堆得像小山似的麦垛和她们无关。此画表达了画家对农民艰难生活的深刻同情。第二节 彼岸花开意连连六、《舟发西苔岛》《舟发西苔岛》描写三姐妹各自带着自己的恋人准备乘船向西苔岛(希腊神话中维纳斯居住之地),寻求爱情乐园的情景。人物组合的各个细节很有生活情趣,以写实的前景与抽象的虚无缥缈的远景,构成一幅世外桃源式的、欢乐与爱情共存的幻境。第二节 彼岸花开意连连七、《希望》《希望》描绘了一位坐在荒野废墟上的美丽纯洁的少女,她身着洁白的衣裙,手持着橄榄枝,意味着将给荒凉带来绿色,给废墟带来重建的希望,给人一种战争之后希望和平的理想,少女形象本身也给人以青春长存的感觉。画面色调纯净柔和,荒凉的废墟上点缀着孕育新生命的小花草,布满朝霞的天空被推向画面上方边缘,这使轻淡的画面内涵呈现力度的分量感。第二节 彼岸花开意连连八、《大碗岛上的星期日下午》《大碗岛上的星期日下午》描绘的是巴黎附近奥尼埃的大碗岛上一个晴朗的日子,游人们在阳光下聚集在河滨的树林间休息的画面。他们有的散步,有的斜卧在草地上,有的在河边垂钓。前景上一大块暗绿色调表示阴影,中间夹着一块黄色调子的亮部,显现出午后强烈的阳光,草地为黄绿色。阳光透过树林投射在草地上的阴影,被色彩强调得界限分明。赤色、白色的衣服、阳伞和草地都现出一种好像散发蒸气一般的黄色。色点彼此交错呼应,给人一种装饰地毯的效果。画上的人物一个个看不清面孔和五官,连轮廓本身也都被小圆点弄得模糊不清了,似乎所有事物都是影影绰绰的。第二节 彼岸花开意连连八、《大碗岛上的星期日下午》第二节 彼岸花开意连连九、《西斯廷圣母》《西斯廷圣母》是拉斐尔的画作。画面上,帷幔向两边缓缓拉开,圣母玛利亚怀抱婴儿基督从云中冉冉降落。她的脚边跪着年老的教皇西斯廷二世和年轻美丽的圣徒瓦尔瓦拉,前者穿着沉重的法衣,用手指着圣母应该去的大地;后者目光下垂,虔敬里略带羞怯,似在为母子俩祈祷。圣母面容秀丽而沉静,眉宇之间似有隐忧,为了拯救全人类,她将不得不牺牲自己的爱子。小基督依偎在母亲怀里,他睁着大眼睛望着前方,目光里有一种不寻常的严肃感,似乎他已明白这里所发生的一切。第二节 彼岸花开意连连十、《披纱巾的少女》《披纱巾的少女》又名《冬娜·薇拉塔》,据传是拉斐尔为意中人画的肖像。画家运用了极为丰富的绘画预言,充分发挥色彩表现力,每一笔都流露出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女郎闪光的眼睛,安详而略含倩笑的脸庞……华贵衣裙的百褶纹采用浅绛和银灰的调子来表现,与肌肤的色彩交相辉映。这种大胆地用亮色来转换色彩的手法,显示了拉斐尔对绘画语言的自如运用,在16世纪的西方油画中实属首创。由于以真实对象为基础,作品刻画的理想化女性成分减少,去掉了不必要的神秘色彩,增强了形象的真实感,塑造了一位平凡而又具审美的女性形象。第二节 彼岸花开意连连十一、《蒙娜丽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妇女形象。据记载,蒙娜丽莎原是佛罗伦萨一位皮货商的妻子,当时年仅24岁。画面中的蒙娜丽莎呈现着微妙的笑容,眉宇间透出内心的欢愉。画家以高超的绘画技巧,表现了这位女性脸上掠过的微笑,特别是微翘的嘴角,舒展的笑肌,使蒙娜丽莎的笑容平静安祥而又意味深长。这正是古代意大利中产阶级有教养的妇女特有的矜持的美好表现,不少美术史家称它为“神秘的微笑”。第二节 彼岸花开意连连十二、《诸神之宴》《诸神之宴》是贝里尼的画作。统治天下的奥林匹斯山诸神在夏日的午后聚到了一起。这是一个慵懒的聚会,虽然沐浴着金光,但神祇们却神性尽收,光明或阴暗的性格以及相互关系的暧昧都暴露无遗。贝里尼是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第一位”画家,是乔尔乔内和提香的老师。十分有趣的是,在贝里尼描绘的诸神盛宴中用的都是中国的青花瓷器。第二节 彼岸花开意连连十三、《记忆的永恒》《记忆的永恒》展现的是一片空旷的海滩,海滩上躺着一只似马非马的怪物,它的前部又像是一个只有眼睫毛、鼻子和舌头荒诞地组合在一起的人头残部。怪物的一旁有一个平台,平台上长着一棵枯死的树。而最令人惊奇的是出现在这幅画中的好几只钟表都变成了柔软的有延展性的东西,它们显得软塌塌的,或挂在树枝上,或搭在平台上,或披在怪物的背上,好像这些用金属、玻璃等坚硬物质制成的钟表在太久的时间中已经疲惫不堪了,于是都松垮下来。第二节 彼岸花开意连连十四、《亚威农少女》《亚威农少女》这幅画作者抛弃了对人体的真实描写,把整个人体利用各种几何化了的平面组合而成,把立体要素全部转化为平面性。画中少女们的身体并不肉感、丰盈,反而突出了她们变了形的脸。右边两个裸女那粗野、异常的面容及体态,充满了原始艺术的野性特质。画面左边的三个裸女形象显然是古典型人体的生硬变形,画家毕加索说:“我把鼻子画歪了,归根到底,我是想迫使人们去注意鼻子。”最左边一个女人,正拉开赭红色的布幕,似乎刚从帘幕后面要出来看一看。第二节 彼岸花开意连连十五、《哭泣的女人》《哭泣的女人》刻画了一位极其悲伤的女人,悲凄的命运和感情由粗放的颜色和劲利的笔触反映出来。人物的眼睛、嘴唇、鼻子似乎杂乱无章、支离颠倒,具有常人难以理喻的特点。这幅人物画是毕加索的不朽巨作之一,女人脸部扭曲和断裂的方式是立体派手法的一个发展。第二节 彼岸花开意连连十六、《向日葵》《向日葵》画面艳丽而又和谐,色调以黄色为主,每朵葵花好似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满怀炽热的激情令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都想共同融入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总之,凡·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第二节 彼岸花开意连连十七、《带珍珠耳环的少女》《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以少女戴着的珍珠耳环作为视角的焦点,以黑暗为背景,衬托少女侧身回眸的情貌。此画面世三百多年来,世人都为之惊叹不已:那柔和的衣服线条,耳环的明暗变化,尤其是女子侧身回首、欲言又止、似笑还嗔的回眸,唯《蒙娜丽莎》的微笑可与之媲美。第二节 彼岸花开意连连十八、《吉卜赛女郎》画家在《吉卜赛女郎》中采用了明快的大笔触,以加强形象的表现力,并有意给这个到处漂泊的穷苦女郎增加快乐的情绪,以表现吉卜赛少女的热情、豪爽。这幅画与其说是肖像,不如说更像一幅风俗画。画中少女没有宫廷女性的矫揉造作,没有思想束缚,充满民间气息。画家以敏锐的观察力、娴熟的技巧和热烈的色调,把这个吉卜赛少女表现得神采飞扬。第二节 彼岸花开意连连十九、《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以狭长的画幅展现了这群纤夫的队伍,阳光酷烈,沙滩荒芜,穿着破烂衣衫的纤夫拉着货船,步履沉重地向前行进。纤夫共11人,分为三组,每个形象都来自于写生,他们的年龄、性格、经历、体力、精神气质各不相同,画家对此都予以充分体现,统一在主题之中。全画以淡绿、淡紫、暗棕色描绘头顶上的天空,使气氛显得惨淡,加强了全画的悲剧性。第二节 彼岸花开意连连二十、《意外归来》《意外归来》表现了一位被流放多年的革命者突然回家的瞬间在他家庭所引起的惊愕反应。这是一个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家庭,画中革命者是信奉民主主义的,他经过多年流放回到家里,以审慎警惕的目光看着家人。画中描绘最生动的是两个孩子,男孩的表情由惊奇转而识别出这位毛胡子就是自己的父亲,他那微张的嘴刚要叫出“爸爸”,而小女孩则显出对陌生人惧怕的神情,孩子的两种神态生动地表现出两种符合年龄的表情。母亲吃惊地从沙发上站起来,瞬间的沉默之后将爆发骨肉相聚的喜悦。第二节 彼岸花开意连连二十一、《松树林之晨》《松树林之晨》由希施金创作。画面中晨光为松树林涂上一层金辉,松林里荡漾着清新的生气。松树林苏醒了,几只黑熊在嬉闹玩耍,为宁静的松树林增添了生息。高大的松树林,分出近景、中景、远景,层次的丰富加强了空间感,展示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俄国风景画大师希施金从生活出发,以写生为基础,为作品灌注了现实情感。据说画中可爱、亲和的大小黑熊是萨维茨基所画的。第二节 彼岸花开意连连二十二、《无名女郎》《无名女郎》是一幅颇具美学价值的性格肖像画,画家以精湛的技艺表现出对象的精神气质。画中的无名女郎高傲而又自尊,她穿戴着俄国上流社会豪华的服饰,坐在华贵的敞篷马车上,背景是圣彼得堡著名的亚历山大剧院。究竟“无名女郎”是谁,至今仍是个谜。画家在肖像画上创造了一种新的表现风格,即用主题性的情节来描绘肖像,展示出一个刚毅、果断、满怀思绪、散发着青春活力的俄国知识女性形象。第二节 彼岸花开意连连二十三、《女骑士》《女骑士》是肖像画最佳典范之一,有力的构图在建筑和风景的背景中展开。画中人物是乔瓦尼娜与阿玛齐莉娅·帕齐妮姐妹。在《女骑士》中叙事没有动作显得重要。姐姐生硬地坐在烈马上,但是自己却完全保持镇静。蛮力屈服于脆弱的美——这是浪漫主义最爱的主题之一。女孩的脸蛋理想般地美丽。意大利式的外表在布留洛夫的时代被认为是完美的,画家因此也十分乐意地表现它。颜色精致的闪变与布匹的闪耀——每一个细节仿佛都庄严宣布这幅“全世界最好作品”的华丽光辉。第二节 彼岸花开意连连二十四、《金色的秋天》在《金色的秋天》中,画家运用潇洒稳健的笔触和色块,高度概括地描绘了俄罗斯金黄色秋天的自然景象。这幅画是一首秋天的颂歌。湛蓝的天空,仿佛活生生会呼吸似的,天空中飘浮着白色的云,阳光穿过云朵照耀在蓝得发亮的小溪上,田野正在由绿变黄,树叶已全部变成金黄色。第二节 彼岸花开意连连二十五、《白桦林》《白桦林》由库茵芝创作。画面中那明亮耀眼的光线,浓烈鲜艳的色彩,比印象派画家还要热烈,套用雷诺阿的话,那颜色,“响得像一个钟一样”。白桦树不是什么高贵品种,在俄罗斯大片大片的到处都是,就像我国北方的白杨树一样平常,然而那挺拔秀美、仿佛永无尽头的白桦林却是俄罗斯人的最爱,它寄托着俄罗斯人的情感和记忆,和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在人们心中有着无可替代的魅力。第二节 彼岸花开意连连二十六、《蓝衣少年》《蓝衣少年》是英国肖像画家庚斯博罗1770年创作的名画,描绘了一个衣饰华丽的贵族少年形象。这一模特儿原型并非贵族,而是庚斯博罗找来一个工场主的儿子,让他穿上蓝色华服,扮成王子模样而画成的。画家用奔放的笔触,轻灵流畅地把少年那种倜傥风度表达得淋漓尽致,充分发挥了宝石蓝的光色作用。第二节 彼岸花开意连连二十七、《缠毛线》《缠毛线》由莱顿创作。画家沿用古典绘画法则,以学院派绘画的严谨,描绘了缠毛线的母女。年轻的母亲坐在凳子上,姿态优美地绕着毛线,衣裙的表现呈现古典风格;小女孩全神贯注地配合着母亲,扭动着身体,一副稚气。画家注重形体和线条的艺术处理,使画面单纯中见丰富。第二节 彼岸花开意连连二十八、《比较》《比较》由塔得玛创作。画家描绘了两个美丽少女在室内读完书之后,进行比较的情景。她们神态可掬、天真无邪、清纯秀美。人物刻画富于典型和个性,用色技巧颇为独特,用笔严谨而不僵化,淡雅的颜色烘托了少女轻松闲适的气质。用荷兰小画派的反差对比画法,画出室内光洁的大理石桌面,光线柔和而通透,使两个少女处于一种温馨的环境之中。第二节 彼岸花开意连连二十九、《灰与黑的协奏曲:画家母亲肖像》《灰与黑的协奏曲:画家母亲肖像》由惠斯勒创作。画面被大面积的黑色和灰色所占据。母亲坐在房间的椅子上,神态安详、面容慈爱,脖子上围着白色的纱巾,手上拿着白色的手绢,身上黑色的衣裙把整个椅子都遮盖了。大面积的墙壁和地板都是纯粹的灰色,与母亲的黑色衣裙和黑色的窗帘、椅子形成了和谐的对照。灰色的墙壁上挂着一个画框,画上白色的背景与画面上另外几处的白色形成了呼应,淡化了画面上黑、灰两种颜色的过分单调。第二节 彼岸花开意连连二十九、《灰与黑的协奏曲:画家母亲肖像》整幅画中,窗帘和上面的小花、地板、衣裙、墙壁、画框等事物本身的意义已经退居到次要的位置,好像都被画家安排成了不同的音节,随着颜色的增强和层次的变化,发出从低音到中音再到高音缓缓升起的优美音乐。第二节 彼岸花开意连连三十、《牛轭湖》《牛轭湖》全名《暴风雨后马萨诸塞州北安普敦圣轭山风景》。画的右侧是一幅充满诗意的乡村景象,河流成U形,让人想起牛轭——人类控制自然的象征。画的左侧仍是雷雨肆虐的山野。这幅画本身体现了作者的矛盾心理:既欣赏人类开发自然,又担心自然遭到破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