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苏教版(2017年)科学五年级上册【核心素养目标】 第16课 水滴的“旅行” 教学设计课题 16 水滴的“旅行” 课型 新授课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能够根据示意图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的不间断的循环过程。科学思维:初步建立水循环的动态平衡意识,意识到地球上的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探究实践:运用分析、归纳、概括,尝试用箭头和简单文字建立水循环的模型。建立大自然中的水循环模型。态度责任:初步建立“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规律的”科学观点。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根据示意图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的不间断的循环过程。难点:运用分析、归纳、概括,尝试用箭头和简单文字建立水循环的模型。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课堂导入 导入1.教师提问:天上的水为什么总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降不完?(学生交流想法)2.地球上的整个水都在不停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循环当中,降水仅仅是整个水循环中的一个环节,因此天上的水是降不完的。降落到地面的雨和雪到哪里去了?空气中的水蒸气又来自哪里?掲题:这节课让我们来探索水滴的“旅行”。(板书课题——水滴的“旅行”)4.降落到地面的雨和雪一部分直接落入江 ( http: / / www.21cnjy.com )河湖海;一部分到达陆地后流入江河湖海,或到达陆地后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还有的直接蒸发形成水蒸气,又跑到空中。5.空气中的水蒸气绝大多数是由于江河湖海里的水蒸发形成的,地表上层的水也会蒸发进入大气层,另外植物的蒸腾作用也会产生大量的水蒸气。此外,即使是寒冷地区的冰雪,也在缓慢地升华(由雪和冰直接变成水蒸气)。课程学习 二、探索探索一: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循 ( http: / / www.21cnjy.com )环1.教师出示水循环示意图并提问:认真观察示意图,想一想水在自然界中是如何循环的?2.学生交流汇报3. 红色箭头表示地表的水(包括各种水体 ( http: / / www.21cnjy.com )、陆地表面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的过程,是一个向上的过程。蓝色箭头表示降水,以及水从高山流向平原最后注入海洋的过程,还包括地下水的渗透,是一个向下的过程。红色箭头的动力来自太阳,蓝色箭头的动力来自地球引力。 在太阳的辐射下,水经海洋、陆地蒸发及植物蒸腾 ( http: / / www.21cnjy.com )变成水蒸气,随气流而运动到大气中。大气中的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形成云(水滴或冰晶),以雨、雪等形式降落到地球表面,统称降水。这些降水有的渗入土中成为地下水,有的迁移或流到海洋中,有的被植物吸收,完成水的循环。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大气间不断地循环,总量保持不变。探索二:模拟大自然中的水循环1.活动材料:水循环模型、自来水、小草、双层罩子、冰块、营养土和蛭石等等。2.实验步骤:①组装好水循环模型。②在“小池”内注入水,四周种上小草。③盖好罩子,放上冰块,观察模型内的水循环。3.学生操作,教师巡视4.实验现象:经过一段时间,罩子内有水珠形成,水珠聚集形成大水滴后,又落到“小池”中。5.提问:在模拟活动中,为什么要在“小池”内注水?注水是为了形成充足的水蒸气。6.提问:为什么要在罩子上面放上冰块?放入冰决是为了让水蒸气在中层罩下方凝成小水滴,形成“降水”。拓展地球的水圈水圈是地球表面由各种水体组成的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包括地表、地下及大气中的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水圈与地球的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相对应,是地球外壳的基本自然圈层,并与其他圈层形成各种方式的水交换。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查阅资料、观察示意图以及模拟活动等方式,了解了水在自然界中是如何循环的,懂得了水在海洋、天空和陆地之间的循环永不停息。板书设计 16 水滴的“旅行” ( http: / / www.21cnjy.com / )教学反思 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学生也初步认识了雾、 ( http: / / www.21cnjy.com )云、露、霜、雨、雪等自然现象,对于水在自然界中的各种形态的变化和成因有了初步的研究。只是对于自然界水循坏的认识还没有形成概括性的认识。因此,在结合大通图后,如何分析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