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变形记(节选)》解读与教学设计【文本课程定位】与《促织》跌宕起伏的矛盾冲突相比,《变形记 (节选)》故事情节较为简单,亦缺乏典型社会环境的描写,其人物形象也因为“异化”而变得模糊抽象。文本最独特的表达方式,在于无限丰富的心理描写。入选教材的仅仅只是中篇小说《变形记》的第一部分,应从既有文本中捕捉信息,鉴赏人物,感知主题。切勿在新课伊始就将第二、三部分的内容直接告知学生,导致阅读中的先入为主。《变形记(节选)》的学习任务可预设为:提炼要点信息,透过荒诞的情节,认知格里高尔这一形象;以“变形”(或“异化”)为关键词,解析作品中其他人物;与《促织》形成群文互读,借助“人化为虫”的相同故事探究不同风格作品的多元差异。【文本内容解读】一、提炼要点,整体感知《变形记(节选)》选自欧洲现代派文学宗师、表现主义作家卡夫卡的中篇小说《变形记》,为该作品的第一部分,共29个自然段。节选的内容以“变形”为线索,在结构上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6段)写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身为虫后的心理活动;第二部分(7-13段)写格里高尔起床的过程;第三部分 (14-23段)写人物间的各种对话;第四部分(24-29段)写格里高尔走出房间后发生的故事。四部分内容中,格里高尔的“变形”存在着一个不断“去人化”的过程。最初,格里高尔虽变成了一只“大得吓人的甲壳虫”,但只是有了甲虫的外形,其思想完全属于人类;接着,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发出的声音“掺和着一种来自下面的、无法抑制的痛苦的叽叽喳喳声”,有了第一步的“去人化”;随后,格里高尔发现自身无法像人一样行动,只能用甲虫的方式起床,有了第二步的“去人化”;此后,格里高尔开始用甲虫的方式打开房门并试图和他人交谈,开始以甲虫的方式用很多的小细腿行走,并为这些细腿听自己的调遣而“多么高兴”,有了第三步的“去人化”;最后,格里高尔被父亲逼回房间,被强制隔断了与“人”的联系,成为家人眼中真正的甲虫,有了第四步的“去人化”。概括而言,即“去人形”“去人语”“去人行”“去人权”。二、突破难点,研磨细节1.格里高尔何许人也?如果将格里高尔变身为甲虫的各种荒诞信息剥离出文本,只关注卡夫卡以全能视角简笔勾勒的格里高尔的“人”的身份,可以发现格里高尔不过是芸芸众生中极为普通的一员。他出生在一个曾经富裕的家庭,服过兵役。五六年前,他父亲生意破产,欠了很多债。格里高尔开始担起家庭生活的重担,成为全家人的经济支柱。他在父亲的债主处工作,做旅行推销员,终日在外奔波,生活无规律,没有真正的朋友,时常处于烦躁或犹豫之中。但他心地善良,把一家人的快乐全部担在自己并不强壮的肩膀上……毫无疑问,格里高尔在单位是个好职工,在家庭是个好儿子、好兄长,在社会上也是一个好公民。只是,这样的“四好”形象突然变成了一只甲壳虫,丧失了为老板卖力、为家庭谋利的能力,于是,格里高尔也就成了令人惊恐、厌弃的对象。几乎没有人在意他为何会变成一只甲虫。他的母亲被他吓破了胆,他的同事也被他吓得落荒而逃,他的父亲只用威吓将他逼回房间。但他依旧想着必须去工作,想着“出门很辛苦,但不出门我活不了”,想着“不会辜负老板”,想着“为我的父母和妹妹担忧”,想着“很快摆脱困境”。他可以接受自己变成甲壳虫的事实,却无法理解他人的态度。对格里高尔而言,变的只是外形,其他的一切似乎皆未改变;对其他人而言,格里高尔变的不只是外形,还有其他的一切。2.格里高尔的希望与失望有评论家认为,格里高尔之所以异化为一只甲壳虫,是因为他丧失了自我,注定会成为特定时代重压下的扭曲与变形者。这样的评论并不公允,格里高尔以一己之力担起一个家庭的全部负担,在任何时代都不是一件应该被批评、被嘲讽的事。而且,这样的责任心也推导不出“丧失自我”的结论,毕竟,“自我”并非只体现为自身的利益得失,还应该指向心中的道德认知和价值诉求。《变形记(节选)》中,格里高尔并不缺乏道德认知和价值诉求。格里高尔当然希望生活在良好的环境之中,但父亲的破产让他丧失了“坐在自己的店里做生意”的权利,只能“成天都在奔波”,为了老板的业务而操碎了心。他也想让“这一切都见鬼去吧”,想“要是我多睡一会儿,把所有这些倒霉的事儿都丢在脑后,那该多好啊”。可惜的是,他没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他需要考虑父母的态度,需要攒够了钱还清父母的欠债。他憧憬着到了那个时候“就会一帆风顺”。他在自己已经变形为甲虫的事实面前并未为自身而悲伤,反而担心协理先生为难自己的父母,甚至担心自己从床上掉下去,“背部落地时必定会发出一声巨响,这可能会使房门外的家人们即使不感到惊吓,也会产生忧虑”。他总担心会丢了工作,影响了一家人的生活,在成为甲虫后依旧竭尽全力想要去工作,凭自身的努力为一家人赢得未来。格里高尔或许注定只能生活在希望与失望的交织之中,尤其是他成为一只甲虫之后。他想成为家庭的支柱,却变身而为家庭的负担;他想让家庭拥有美好的未来,却把一家人拖入无底的黑暗;他想拥有美好的亲情,却逐渐被亲人离弃;他想能依照自己的心愿生活,却无论是以人的身份还是以虫的身份都不得不屈从于各种各样的外部压力。3.格里高尔真的是一只甲虫吗?从《变形记(节选)》的29段文字看,格里高尔只是自己觉得变成了一只甲壳虫,这个新身份并未得到其他人的认可与验证。格里高尔这只甲壳虫,“脊背坚硬,犹如铁甲”,“肚子高高隆起,棕色,并被分成许多弧形硬片”,“身体宽得出奇”,上半身长了“许多与他原来的身躯相比细得可怜的腿脚”,且这些细腿“不停地做着许多动作,控制不住”。而它的下半身似乎很抽象,只是感受到剧痛,并无具体的形状。小腿依旧存在,但“小腿的脚掌带有些许黏性物质”。至于它的头,似乎依旧属于人形,但没有了真正的牙齿,下颚非常结实,口腔中会流出棕色的液体……很显然,没有任何一只甲壳虫会长成这样。格里高尔变化成的不过是一个有着乌龟一样的甲壳,有着蜈蚣般的许多腿脚,却依旧具有人的两条腿,或许也依旧具有人的头部形态的怪物。比上述各种肢体细节更重要的是,格里高尔变成的这只甲壳虫没有翅膀。这是一个极为有趣的细节,如果格里高尔真的是变成了一只甲壳虫,他便必然存在着一双能够飞翔的翅膀,但他只关注到自身外形的变化,只关注到无数的细腿,却没有意识到厚甲壳中还有一双能够帮助自己摆脱各种束缚的翅膀,这便值得深刻思考了。当然,如果他只是上半身多了一个甲壳,只是生出了许多并不听从指挥的细腿,却没有翅膀,也失去了能够劳动和创造的双手,甚至丧失了能够咀嚼的牙齿和能够行走的健康的双腿,那么他的甲壳不过是一件无法挣脱的羁绊物,他也只不过是一只有着沉重的甲壳,却没有翅膀,没有双腿,没有双手,没有牙齿,不能正常表达的“异化物”。这样的“异化物”显然无法独立生存于世界。【文本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长文短教”离不开一个带动全文的抓手,《变形记(节选)》的抓手便是“变形”(或“异化”)。与《促织》等神话或寓言故事相比,《变形记(节选)》的离奇情节更多指向人类自身的扭曲与变形,在外部形象的“异化”中表达出对现实人生的独特认知。指导该文的自主学习与探究时,不宜在具体细节上耗费时间,而应重点认知作品中的情节与人物。借助预设的问题和活动,发现荒诞背后藏匿的人生之痛,理解表现主义文学的独特风格。二、教学目标基础目标:1.提炼要点信息,透过荒诞的情节,认知格里高尔这一形象。2.以“变形”(或“异化”)为关键词,解析作品中其他人物。核心目标:3.与《促织》形成群文互读,借助“人化为虫”的相同故事探究不同风格作品的多元差异。拓展目标:4.查阅资料,了解卡夫卡和表现主义文学的创作风格。四项目标中,目标1、3为教学重点,目标3为教学难点。三、教学流程第一课时1.创设情境,明确任务(1)中国古典文学中,有很多看似美好而实则悲惨的“化身”故事,比如女娃化身为精卫,望帝化身为杜鹃,梁祝化身为蝴蝶,成名的儿子化身为蟋蟀……这些“化身”,很大程度上来自后人对美好被毁灭的不接受,便借助神话的方式为其添加一个相对美好的结尾。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也在塑造“化身”故事,只是,他们的“化身”和我们存在着太大的差别。谁能说说看,与我们的各种“化身”故事相比,《变形记(节选)》中的“化身”有哪些独特的地方?【参考示例】【提示】新课开始,即通过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引出陌生化的问题,既可快速激活学习思维,又能明确学习方向和学习重点。提出问题后,先让学生短暂思考,然后自由交流,再抽查讨论的结果。教师需引导学生关注如下信息:我国的神话故事中,“化身”往往赋予主要形象以超能力,使其能够完成作为人时无法完成的事;《变形记(节选)》中的“化身”没有丝毫浪漫的成分,“变形”反而使人物丧失了人的正常能力。我国的神话充分表现出浪漫主义色彩,《变形记(节选)》中的“化身”侧重表达现实人生的沉重。我国的神话以观赏者视角将“化身”唯美化,《变形记(节选)》中的“化身”从当事人视角表达“化身”的各种不适应……(2)明确本课时学习任务①提炼要点信息,用最精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②透过荒诞的情节,认知格里高尔等人物形象。2.走进文本,完成任务一活动1:各用一句话,概括每个段落的核心内容。【提示】该活动旨在进一步强化文本的深度阅读。具体操作时,先自主完成,再合作探究,不强调要点的一致性。可采用填表方式进行,表格最好设计为两列,即一列标注段落,另一列提炼核心内容。下表为节约空间,设计成四列。段落 核心内容 段落 核心内容1 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了甲壳虫 2 格里高尔的身份及房间陈设3 格里高尔的心理活动与身体感受 4 格里高尔的心理活动与身体感受5 格里高尔的心理活动 6 格里高尔的心理活动7 家人催促格里高尔起床 8 格里高尔认为变身甲虫是自己的幻觉9 格里高尔无法起床 10 格里高尔为起床而努力11 格里高尔为起床而努力 12 格里高尔起床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与行动13 格里高尔起床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与行动 14 公司来人调查格里高尔迟到原因,格里高尔终于从床上翻到地下15 对话及格里高尔心理活动 16 父母、协理以及格里高尔间的对话17 格里高尔的心理活动,期望被理解 18 协理的不满与指责19 格里高尔对协理指责的回答 20 格里高尔试图站起来,去赶八点钟火车21 家人听到格里高尔声音的反应与表现 22 格里高尔宽慰于自己又被纳入人类的圈子23 格里高尔打开房门的全过程 24 他人见到格里高尔后的反应25 格里高尔眼中的外部世界景象 26 格里高尔的灵魂独白27 协理被吓跑 28 格里高尔的担忧以及母亲的表现29 父亲把格里高尔逼回房间活动2:以“变形”为线索,依照上表的要点信息,将29个段落归纳为几个不同的部分。【提示】1-6段写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身为虫后的心理活动,7-13段写格里高尔起床的过程,14-23段写人物间的各种对话,24-29段写格里高尔走出房间后发生的故事。活动3:用最精要的语言,概括《变形记(节选)》的主要情节。【提示】概括时,一要注意信息完整性,二要注意表达连贯性,三要注意主体的一致性。【参考示例】一天早晨,某公司的旅行推销员格里高尔·萨姆沙从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当他准备起床上班时,却发现身体根本无法控制。他非常着急,想出各种方法、用了很长时间才从床上摔落到地毯上。这个过程中,他的母亲、父亲、妹妹以及随后来到的公司协理都在催促他上班。最后,当他终于费尽了力气打开了房门,他的形象立刻吓跑了公司协理,吓晕了母亲。父亲则厌恶地发出嘘声,恶狠狠地把他赶回了房间。3.合作探究,完成任务二活动4:从课文中筛选相关信息,为格里高尔制作一份简历。【提示】该活动重在训练筛选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这些信息散落在文章的诸多段落中,需提炼后依照简历的应有格式重新整合。【参考示例】姓名:格里高尔·萨姆沙。籍贯:不详。出生年月:不详,约为公元1900年前后。职业:某公司旅行推销员。性格:能吃苦,有担当,不满于现状但为了一家人的生存而竭尽全力地工作。家庭成员:父亲、母亲、妹妹。主要经历:成年之前,生活在富裕家庭;成年后服兵役,官至少尉;退役后在自家店里做生意;五六年前父亲破产,店被抵押,为了帮助父母还债,给他人打工,推销布料;一天清晨,突然变成一只甲壳虫。活动5:根据筛选出的信息,概括格里高尔的形象特征。【提示】除了需要关注格里高尔的各种性格之外,更要引导学生关注其被沉重的生活绑架,不能依照自己的心意生活。格里高尔变成的甲壳虫身上的厚重的、让他无法行动的甲壳,正是他终日需要面对的生活。活动6:从作品中选择另一个形象,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赏析。【提示】另外四个形象中,协理代表的是资本方的利益,形象较为平面化,难以解读出深度。家庭中的几个人,妹妹的形象也较为单薄。最值得挖掘的是父亲的形象。在这位父亲的心目中,格里高尔就是一台拼命挣钱帮助其还债,还要让他过上好日子的机器,当格里高尔变成甲壳虫后,他不是为儿子的身体担忧,而是竭尽全力将其赶回房间,并将门关上。4.拓展训练,深化理解活动7:合作探究,格里高尔为何会变身甲壳虫?从荒诞或神话的角度而言,他还可以变身为哪些小动物?【提示】格里高尔变身而成的甲虫,并非要用一个坚硬的壳将自己保护起来,而是借以象征沉重的生活负担和精神负担。这个壳让他无法行动,让他丧失作为人的各项能力。交流发言时,学生如果举出蜗牛、蝜蝂之类的小动物也未尝不可,但必须解读出不堪重负的心理特征。第二课时1.创设情境,明确任务(1)格里高尔异化成了一只甲壳虫,丧失了上班挣钱养家的能力,也丧失了与人类正常交流的能力,于是只能困守在自己的房间中。他会在下一个夜晚回归人的形象吗?他的家人又会如何对待他?这些都是课文留给我们的疑问,也是我们这节课需要破解的学习密码。(2)明确本课时学习任务①了解卡夫卡,了解表现主义文学的创作风格。②与《促织》形成群文互读,借助“人化为虫”的相同故事探究不同风格作品的多元差异。2.走进文本,寻找密码活动1:问题探究,格里高尔真的变成一只甲壳虫了吗?【提示】该问题或许会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时可将其分解为如下几个小问题,形成一个逐层深入的问题链:①你见过甲壳虫吗?它有哪些特征?②格里高尔这只甲壳虫与我们见过的甲壳虫的最大区别是什么?③课文是如何描绘格里高尔这只甲壳虫的?④格里高尔异化成的真是甲壳虫吗?⑤格里高尔这只甲壳虫为什么没有翅膀?此处的5个问题中,后3个是解读格里高尔形象的重点。有学者认为格里高尔这只甲壳虫没有意识到自己有一双能够飞翔的翅膀,体现了现代人在利益追逐中的自我迷失。此种观点看似新颖,其实经不住推敲。格里高尔异化成的并非“甲壳虫”,而是一只有着厚重甲壳的虫子。活动2:故事续写,格里高尔此后的人生经历。【提示】教师不要作任何暗示性提示,应放手让学生自由设计故事情节。如果学生将格里高尔的异化写成短期现象,将他设计为在家人照顾下恢复了人的形象,需安排其陈述理由。该问题既可检测学生的文本续写能力,也可检测其对既有文本的深度理解能力。学生写作时,教师巡视,注意发现代表性的续写文本,为下一环节的交流做好准备。活动3:班级交流续写的故事,组织点评,然后呈现《变形记》第二、三部分的梗概。【提示】第二部分梗概:变成甲壳虫的格里高尔,虽已无法工作,却仍旧操心着家里的各种琐事,既想着父亲的债务,又想着将妹妹送到音乐学院。妹妹给他送来牛奶等食品,但格里高尔已不适应人类的食物,只喜爱腐烂的东西。他整天躲在阴暗角落或倒挂在天花板上,却依旧保持着人的心理特点和思维能力。一天,母亲来看他,看见正爬在墙上的格里高尔,被吓晕了过去。父亲非常恼火,用苹果砸伤了格里高尔的脊背。第三部分梗概:因为格里高尔不能挣钱养家,一家人的生活日见困窘。女仆主动提出辞职。母亲和妹妹变卖了首饰,还腾出三间房子来出租。妹妹开始厌恶格里高尔,对他已不再同情,不再给他送食物。格里高尔因为饥饿和脊背上的伤而开始干瘪。有一天,爬出房门的他被房客们发现了,房客们趁机不交房租而离开。妹妹对格里高尔非常怨恨,一心想把他弄走。格里高尔也觉得自己成为一家人的累赘,他不再进食,一心想消灭自己。随后,格里高尔终于在极端的孤独中悄然死去。全家人如释重负,他们打算搬家,永远离开这座倒霉的房子。活动4:合作探究,卡夫卡为何要让格里高尔以甲壳虫的形象死亡?格里高尔不死,或者恢复人的形状,行不行?【提示】不强调答案的唯一性,重在依托情节探究作者的写作主旨。3.走进作者,完成任务一活动5:查找资料,了解卡夫卡生平及其创作动因。【提示】卡夫卡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波希米亚(今捷克)的布拉格,父母都是讲德语的犹太人。父亲海尔曼原为乡下屠夫的儿子,依靠艰苦创业,白手起家,成为一个百货批发商。他由于未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因而知识贫乏、头脑简单而务实,并且为人偏执、专横粗暴,在家庭中对妻子和孩子实行以“骂、威吓、讽刺、狞笑”为主要手段的家长式专制统治。卡夫卡一直生活在“专制犹如暴君”般的“父亲的阴影”中。卡夫卡36岁时,曾战战兢兢地给父亲写了一封达几十页的长信,流露出对父亲的极端恐惧心理。在信中卡夫卡提到自己欣赏的一位犹太演员洛伊。父亲却以不屑一顾的语气和可怕的方式将那演员比作一只甲虫。——节选自“搜狗百科”活动6:查找资料,了解表现主义文学的创作风格。【提示】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至30年代盛行于欧美一些国家的文学艺术流派。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德国和奥地利流行最广。它首先出现于美术界,后来在音乐、文学、戏剧以及电影等领域得到重大发展。当表现主义和文学创作相结合时,便形成了表现主义文学。其代表人物就是卡夫卡,代表性作品就是《变形记》。具有表现主义文学风格的小说,其人物和故事都是现实生活的异乎寻常的变形或扭曲,用以揭示工业社会的异化现象和人失去自我的严重的精神危机。表现主义文学的主要特点:①凭借主观精神进行内心体验,并将这种体验的结果化为一种激情;②舍弃细节描写,追求事物的深层“幻象”构成的内部世界;③作品中的人物常以某种类型的代表或某种抽象本质的体现代替有个性的人;④情节不连贯,发展线索不明晰;⑤均以怪诞的方式表现丑恶和私欲的“疯人院”式的人世罪孽和无穷痛苦。——由“搜狗百科”词条“表现主义”整理而成4.走进文化,完成任务二活动7:比较《促织》《变形记(节选)》,探究“人化为虫”背后的文化差异。【提示】该活动需借助问题链实现任务分解,构建由浅入深的思维阶梯。①同样是“人化为虫”,在《促织》与《变形记》的矛盾冲突中分别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提示】《促织》借“人化为虫”而“解决”矛盾,给无助的人们以希望;《变形记》借“人化为虫”而制造矛盾,让人们对这个世界失望。②两种“人化为虫”的背后,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文化心理?【提示】《促织》体现中华文化中对“大团圆”的追求和向往,《变形记》体现了西方社会在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对人性的审视与反思。③透过“人化为虫”的荒诞,可以品读出什么样的共性化思想?【提示】在极端艰难甚至黑暗的现实生活中,人的灵魂和肉体往往被扭曲、被变形或者被毁灭。唯有改变黑暗的现实,才能消弭各种异化。5.走进心灵,辨识人性活动8:成名因为生活的重压而“惟思自尽”,格里高尔因为生活的重压而异化为甲壳虫。其实,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无法挣脱各种各样的压力。结束生命只是懦夫的消极逃避,将灵魂异化为虫亦是弱者的自欺与自弃。请以“成名(或格里高尔),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封信,结合课文中的相关情节,阐释你对生活重压的理解。【提示】该活动课外完成。内容上要求结合课文相关情节归纳要点信息,然后融入自己的观点分析阐释。字数不要求太多,400字左右即可。需谨防脱离文本的唱高调。实际授课时,若不安排该活动,也可将其替换为写一篇简短的文学评论,针对“人化为虫”这一主题,从中外文学中寻找更多的例证进行分析探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