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第七课时 赏析语言之炼字炼句 课件(共7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届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第七课时 赏析语言之炼字炼句 课件(共79张ppt)

资源简介

(共79张PPT)
一字师的故事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齐己《早梅》
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

古人锤炼语言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卢延让)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一诗千改始心安。(袁枚)
诗赋以一字见工拙。(苏东坡)
第六课时
鉴赏诗歌语言
【考情微观】
年份 卷别 篇名 题干表述 设题角度 命题特点
2021 全国乙 《鹊桥仙·赠鹭鸶》 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6分) 语言风格 ①语言赏析题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热点,且重点考查了语言风格和炼句。
②从考查趋势看,炼字题有可能
出现。
2020 天津 《纪村事》 “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3分) 炼字艺术 2019 全国Ⅲ 《插田歌 (节选)》 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分) 语言风格 2017 全国Ⅰ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炼句 知识点解读
与其他文学作品相比,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用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
从考查的方向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品评诗歌中的炼字艺术或“诗眼”,(2)结合词语对诗歌中名句的含意、色彩、情味以及表达效果的理解分析,(3)总体上对诗歌语言特色、风格的概括评析。
题型一 炼字
  所谓炼字,就是锤炼诗歌的词语,使之生动、形象、精练、传神。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因为经过作者锤炼的关键字词,常常是最能表露诗歌情感和体现诗歌语言艺术的。炼字题也包含赏析诗眼。
一、明确题型——掌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
1.某一联中最精练传神的是哪个字?请简要赏析。
2.某字历来被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这首诗中的某字可否换成另一字?请简述理由。
4.请对某句中某字的妙处加以赏析。
5.某句中的某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6.某字另一版作另一字,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
试水题1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问:历来诗者对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人认为“悠然见南山”好,也有人认为“悠然望南山”,你的观点呢?通过分析诗歌说出理由。
参考答案:
(1)“见”字更好。“见”更能体现诗人采菊时,未加留心,不经意间与南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
(2)“望”字更好。“望”表示有意识地凝目眺望,更能寄托诗人对僧道云集的南山胜地一往情深的向往,是诗人隐逸思想的真实外化。
试水题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任务。
蜀 相
杜 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丞相祠堂何处寻”中“寻”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①“寻”字表明杜甫此行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而是专程拜访,引出下面对蜀相祠堂的描写。
②“寻”表明诗人初到成都,环境生疏;寻找蜀相祠堂,表达诗人对它渴望已久,很想瞻仰。
③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强烈的敬仰之情,渴望当世能有忠臣贤相来匡扶社稷,使国家恢复和平统一。
(2)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试分析。
答案 ①“自”和“空”用得最好。“自”,独自的意思;“空”,白白的意思。
②这两个字巧妙地衬托了祠堂景象,碧草映阶,独自成为春色,表明祠堂游人稀少;黄鹂隔叶,空自啼鸣,无人欣赏。
③一“自”一“空”表明后人已把武侯遗忘,表达诗人对诸葛亮英雄长逝的悲痛之感。
(3)简要分析“长使英雄泪满襟”中“长”的表达效果。
答案 一方面表现了诸葛亮的精神对后人影响深远,另一方面表现了诗人怀古伤今、深沉的叹惋和感伤之深。
试水题3.(2020·天津)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任务。
纪村事
[唐]韦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
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
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归。
“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
答案 (示例一)不同意,“数声”好。“数声”动静结合,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营造出乡村热闹、轻松、愉悦的氛围。
(示例二)同意,“一声”好。“一声”以动衬静,突显了环境的寂静清幽,营造出乡村宁静和谐的氛围。
类型 作用 示例
动词  诗歌中的动词,一是一般动词;二是活用动词。作用有:传神显旨、以动衬静、化静为动、以动写静、以实显虚、以乐衬哀  宋祁的《玉楼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既是绘景,又是写情,它不仅描绘出了杏花盛开的艳丽景色,还写出了在春风吹拂下,杏枝摇曳,花儿微动的活泼神情。
又如“云破月来花弄影”,花枝在月光下舞弄自己的倩影,一个“弄”字,运用拟人手法,写活了月下之“花”。
  诗人常常在以下几类词语上下功夫:
二、“炼”字需关注的类型。
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 孔尚任《哀江南》)
问:全词着一“剩”字,境界全出,请赏析之。
答案 ① 一个“剩”字引人注目, “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
②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表达出今昔变迁的感慨。
[即时小练1]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第一句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
答案 “怨”字用得好。用了拟人手法,既写折杨柳曲调哀怨,又委婉地表达了对皇帝不顾及戍守玉门关边塞士兵的生死,不能体恤边塞士兵的抱怨之情。
[即时小练2]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这两句中分别是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答案 “溅”“惊”二字用得好。花有感于动乱而潸然泪落,鸟鸣因离愁别恨而心惊胆战。运用拟人手法,寓情于物,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痛苦。
[即时小练3]
类型 作用 示例
形容词  点出景物形象的特点,增强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且大多能表达心情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句中“红”“绿”这些色彩绚烂的词语展现出一幅风和日丽、花红水碧、生机盎然的江南春景图,把江南美景写得色彩鲜亮,令人难忘。
又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直”字点出沙漠无风,“圆”字写残照如轮,可以直视。两字准确描绘了傍晚时分沙漠苍凉静穆的壮美景象,意境雄浑开阔。诗人巧妙地将自己孤寂的情绪融合在景物描写中,感受真切自然。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答案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偏僻、荒凉,也写出诗人的内心的孤独寂寞。
[即时小练4]解读下句中传神的形容词:
类型 作用 示例
叠词  增强韵律感,起强调作用,表达舒缓、悠然、深沉、缠绵、委婉的情感  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诗中“时时”“恰恰”为叠字。“时时”表明不是偶尔一见,把春意闹的情趣渲染出来;“恰恰”为象声词,形容娇莺啼鸣的婉转清脆,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听觉感受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联系词的内容,分析上阕词中叠词的妙处。
[即时小练5]
答案“寻寻觅觅”,写词人内心空虚,如有所失;“冷冷清清”,写处境的孤独,形单影只,无人相伴;“凄凄惨惨戚戚”,则极言心情之悲怆。
此词中将“寻”“觅”“冷”“清”“凄”“惨”“戚”等动作和情感词不断重叠,表达出作者在国破家亡之后极其孤独、冷清、落寞的痛苦之情。
类型 作用 示例
拟声词  使画面生动形象,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中的“嘈嘈”“切切”等拟声词,把抽象无形的乐声写得生动传神、具体实在,使人顿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逼真感受
请赏析“萧萧”一词的效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杜甫《登高》)
答案“萧萧”写出了秋风中落叶飘零,瑟瑟作响,无所归依的情状,表达诗人沦落天涯,孤独伤感之情怀。
[即时小练6]
类型 作用 事例
色彩词 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烘托感情。欣赏时,首先要善于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词语,体会诗歌流露的感彩。 如姜夔的《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昔日十里扬州路上的歌女青楼与如今的荠麦青青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突出眼前的荒凉。“青青”所特有的一种凄艳色彩更增加青山故国之情。
答案“红”与“绿”用作动词,道出了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
赏析颜色词“红”“绿”的效果: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南宋诗人蒋捷《一剪梅 舟过吴江》)
[即时小练7]
[即时小练8]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壬辰寒食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 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答案 ①“雪”隐喻白发,“朱”代指容颜,“雪”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②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
类型 作用 示例
数量词  往往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白发三千丈”中的“三千丈”表现出愁思的深重;
“千里江陵一日还”中的“一日”和“轻舟已过万重山”中的“万重”凸显了船行之迅捷,烘托了诗人顺流而下心潮逐浪的一腔热情。而连用的数词,则可造成一种错落有致的结构美,如辛弃疾的“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类型 作用 示例
副词  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婉转、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  “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南朝陈·阴铿《江津送刘光禄不及》)
 句中副词“空”“已”就活画出了诗人来不及送别友人后的怅然若失的情状
[即时小练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有人说,“忽见”的“忽”字乍读有些突兀,细读却耐人寻味,为什么这样说?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 ①一个“忽”字,写出少妇情感的巨大变化。②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忽然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③“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
[即时小练10]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这两句诗中哪个字用得最好?表意上有何作用?
答案“尽”字用得好。写出了戍边将士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
三、鉴赏炼字的角度
(1)语意的凝练性
  诗词中不少字用得好就在于它能用精练的语言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丰富的意蕴。诗歌中有的字词不光能为诗歌营造一定的意境之美,还具有暗指、双关等深层义,诗人常借用这些深层义传达情感。
(2)表达的特殊性
  高考题中的炼字题常选用的是在表达技巧上有特殊性的词,比如上文中提到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具有特殊词性的词语,在赏析时要多加留意。
(3)结构的作用性
  以上两点角度基本都停留在字词的自身效果上,其实,解答炼字题还可以考虑这些字词与其他词句的关系,比如是否有照应、过渡、对比等。
【课堂练习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游凤林寺西岭 孟浩然
共喜年华好,来游水石间。
烟容开远树,春色满幽山。
壶酒朋情洽,琴歌野兴闲。
莫愁归路暝,招月伴人还。
简要赏析尾联中“招”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 ①“招月伴人还”意谓让我们把月亮召唤出来伴我们回家;②“招”字将月亮拟人化,仿佛月亮是善解人意的伙伴。③用“招”字不仅表达了诗人愉人悦己的心情,而且也反映出年轻人无所不能的朝气,用得传神,颇具浪漫主义色彩。
所谓“诗眼”是指诗词中最关键或最精彩的字句,是读者洞察诗词旨趣的窗口。诗眼分为两种类型:“句中眼”和“篇中眼”。
(1)句中眼。就是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能使诗句生动形象以至“活”起来的一两个关键字。一般是动词、形容词。
(2)篇中眼。一般是指全诗中最为传神、最能使全诗生动飞扬的关键性词语或句子。篇中眼是作者感情的喷发口,它能更好地显示诗歌的意境,它往往熔铸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出情和景或者景和理的有机统一。
四、重点赏析诗眼
(一)常见考题:
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作简要赏析。
2.有人说,本诗的诗眼是某某字,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3.找出全诗的诗眼,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二)找准诗眼五角度
角度一:情感。最能揭示作者情感的字(词),如“愁”“思”“忆”“惊”(这类字是直接揭示)和“凉”“冷”“孤”(这类字常常语意双关,一方面指自然界中的凉、冷、孤,另一方面指诗人或主人公的内心感受)。
角度二:词性。这类字(词)以动词和形容词为主,其中具有“多重含义”,以最少词汇表达最多思想内容的词往往是“诗眼”;临时改变词性的形容词往往是“诗眼”。
角度三:结构。最能统领全篇的字(词),全诗都是或明或暗地围绕该字(词)来写,只是各有侧重,此类字(词)以形容词或动词为主。
角度四:技巧。看是否化静为动,是否化无形为有形,且常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角度五:位置。五言诗中,诗眼一般是句子的第三个字;七言诗中,诗眼一般是句子的第五个字。
【课堂练习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四首(其一) 常建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判断的依据。
答案 ①诗眼是“静”。本诗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②在前两句生动概括了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实后,第三句描绘玉门关外的茫茫大漠,曾经是积骸成阵的兵家要冲,如今却享有和平宁静的生活。③这种把今日的和平与昔时的战乱作明暗交织的深意,是通过“静”字传达出来的,因此说“静”是本诗的“诗眼”。
五、鉴赏炼字题(诗眼题)的步骤
第一步  释意:(指出诗眼),并简明解释这个字在具体诗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  技巧:把该字放入原句中理解,阐释其内容,判断该字所使用的手法(包括词性的变化、以上表格中的特殊词性),首想修辞
第三步  作用:简明指出这个字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或者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还需考虑结构上的作用)
六、解题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日长简仲咸 王禹偁
日长何计到黄昏?郡僻官闲昼掩门。
子美集开诗世界,伯阳书见道根源。
风飘北院花千片,月上东楼酒一樽。
不是同年来主郡,此心牢落共谁论。
注:本诗作于诗人因有志改革反被诬告而获罪,被贬谪到商州任团练副使之时。
你认为第二句的诗眼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①诗眼是“闲”。②“闲”为一篇之眼目,“郡僻”“昼掩门”对“闲”字做了进一步渲染,后三联也均承此而来。③诗人有志改革反被诬告而获罪,被贬谪到商州,故一“闲”字,凝聚着诗人的不满和惆怅以及苦闷和孤独。
七、效果检测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邹明府游灵武【注】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6分)
答案 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
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销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关于此诗,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
答案 ①首联中诗人从远眺起笔,登上江楼向东远望,天海一片苍茫。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②景色由远而近,均围绕“望”字展开,气势雄伟,意境开阔。③尾联是江楼眺望之后,自然表达出向友人发出邀请之意,照应题目中“招客”二字。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答案 ①“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
②“涌”字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早发焉耆①怀终南别业
岑 参
晓笛别乡泪,秋冰②鸣马蹄。
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
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
故山③在何处,昨日梦清溪④。
[注] ①焉耆:指焉耆都督府,在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西南。②秋冰:胡塞属高寒地带,入冬早,故虽秋日业已结冰。③故山:代指故乡。④清溪:指终南别业清澈的溪流。
你认为这首诗题目中的哪个字能够统领全篇 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
你认为这首诗题目中的哪个字能够统领全篇 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
答案 “怀”。①首联“晓笛”“乡泪”“秋冰”“马蹄”,交织成一幅塞外秋晓行旅图,是触发“怀”的媒介;
②中间两联通过“一身”与“万里”、“终日”与“连年”两组的对比,强调边塞的路途遥远与生活单调,暗示“怀”的原因;
③最后两句写思念故山的清溪,形之以梦,点出“怀”的对象。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鹧鸪天 晏几道
  醉拍春衫惜旧香。天将离恨恼疏狂。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楼中到夕阳。
  云渺渺,水茫茫。征人归路许多长。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
“离恨”是全词的词眼,词人是如何围绕“离恨”进行抒写的 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起首两句抒写离恨的无法排遣;②上片后两句实写为离恨所折磨之苦;③下片前三句从云水渺茫、征人归路难寻中,突出相见无期,离恨无穷;④下片后两句突出离恨深重,用言辞无法抒写,故“莫向花笺费泪行”。
题型二 炼句

炼句题考的一般都是能使全诗生动飞扬的句子,熔铸了作者强烈感情的句子。这种句子赏析题是一种综合性、自由度大的赏析题型,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题型。它主要从表达技巧出发,有的句子运用修辞手法,有的句子运用表现手法。一般而言,高考所选句子,都是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鉴赏就是要看出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来。
【课堂练习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答案 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步骤一 理解诗句含义,描述诗句内容。
步骤二 指明诗句在炼字、词法、句法、结构上的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技巧,尤其是表现手法,并分析其作用及表达效果。
语言特点:①倒装,有错位的美;
②省略,有韵味悠长之美;
③对仗,有整饬的美;
④互文,有开合的美。
  一、炼句题答题步骤
步骤三 根据诗句在全诗中所处的位置,分析诗句对全诗结构所起的作用。
  一、炼句题答题步骤
步骤四 点出诗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句子位置(特殊句子才考虑) 首句或 首联  效果:或开篇点题、统领全诗(词),领起下文对×××的描写;或渲染某种气氛,为诗歌奠定某种基调;或首句设问,引出后面内容
中间句或中间联  效果:或承前×××内容,引出后面×××内容;或借景抒情,表达作者感情
尾句或 尾联  效果:或总结全诗(词),深化或升华主题;或卒章显志,表现作者情感;或以景衬情,用×××、景衬托×××情。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
二、解题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忆仙姿 贺铸
莲叶初生南浦,两岸绿杨飞絮。向晚鲤鱼风,断送彩帆何处?凝伫,凝伫,楼外一江烟雨。
注:鲤鱼风:九月风。
请结合全词赏析“凝伫,凝伫,楼外一江烟雨”。
答案 ①词人用“凝伫,凝伫”的叠词(反复),形象地突出了主人公凝望时间之久和神态之痴,从而表现相思之苦。②“楼外一江烟雨”则用孤寂的小楼、无情的江水、迷蒙的烟雨映衬出主人公的怅惘失意之情。③虽无一字提到离别相思,却将离别相思之情描写得淋漓尽致。
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浣溪沙  孙光宪
蓼岸风多橘柚香。江边一望楚天长。片帆烟际闪孤光。
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兰红波碧忆潇湘。
“片帆烟际闪孤光”一句是千古名句,历来为人称道,请你结合词意对它进行分析。
答案 ①这一句用借景抒情(或“景中含情”“融情于景”)的手法,写帆影在余晖下,于烟波浩渺的江流中闪烁着孤独的光芒,渐行渐远的景象。②词人有意将“楚天”之“长”,与“帆”“光”之“孤”对比,形成空间上的强烈反差,从而更衬托出离人行旅之孤,暗含人生离合难以预料的悲凉意绪;③寄托了词人的眷恋难舍之情和别后寂寞孤独之感。
三、效果检测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初发太城留别田父① 范成大
秋苗五月未入土,行人欲行心更苦。路逢田翁有好语,竞说宿来三尺雨。
行人虽去亦伸眉,翁皆好住莫相思。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②。
[注] ①诗人题注:西蜀夏旱,未行前数日连得雨,父老云:“今岁又熟矣!”太城:指成都。②社,这里指秋社。丰年会祭祀社神以示酬报。
请赏析最后两句“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的精妙之处。
答案 ①本诗最后两句运用虚实结合(或想象)的艺术手法;②“流渠汤汤声满野”是实写当时满野潺潺流动的沟渠水,“今年醉饱鸡豚社”是虚写秋社时人们杀鸡宰猪祭祀神灵、庆祝丰收的情景。③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成都人民的美好祝愿。
3.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6分)
(2)①四月乍晴,万物复苏,争奇斗艳,一派生机,乡下进入农忙时节。②有樱桃绿草白鹅悦目,有青豆配酒爽口,船行水上,轻快疾驰,有春风拂袖,诗人所见农户白天闭门,原是为了保养小蚕,由自然景物到社会场景,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生意(生机)”。
(1)①使用了对比(映衬)手法。(2分)如上下句之间的朱樱与绿草,青豆与白鹅的鲜明对比(上句中朱樱的“朱”与青豆的“青”、下句绿草的“绿”与白鹅的“白”的对比),表现出景物色彩的鲜丽。朱、青、绿、白,相互映衬,颜色明丽喜人,烘托出一种清新的四月乡间独特的风貌,传达出诗人愉悦而闲适之情; (3分)
②使用了渲染手法。(2分)用丰富的色彩去描写初夏的水果菜蔬(朱樱和青豆)、悦目怡情的绿草与白鹅,渲染生命勃发的气息。(3分)
③使用了列锦的手法。(2分)颔联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巧妙地将乡间独特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勾勒出一副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图景,烘托静谧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闲适而悠游的情怀。(3分)
4.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 黄 简
病酒心情。唤愁无限,可奈流莺。又是一年,花惊寒食,柳认清明。
天涯翠巘层层。是多少、长亭短亭。倦倚东风,只凭好梦,飞到银屏。
请从修辞手法和炼字角度,赏析“花惊寒食,柳认清明”这句的妙处。
答案 ①两句用了互文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分明而严整。
②富有感彩和动作表现力的“惊”字“认”字,把一春郁闷,见花柳而惊知寒食清明已至的情态活脱脱地表现了出来。这两个极见精神的动词是该词的“词眼”。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任务。
长安卧病秋夜言怀
陈 羽
九重门锁禁城秋,月过南宫渐映楼。
紫陌夜深槐露滴,碧空云尽火星流。
风清刻漏传三殿,甲第歌钟乐五侯。
楚客病来乡思苦,寂寥灯下不胜愁。
有人认为,本诗的尾联很有特色,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 ①直抒胸臆。诗人运用“楚客”的典故点明自己客居他乡,照应诗题;而“乡思苦”则直接表达出诗人无限的乡愁。
②卒章点情。首联、颔联、颈联用写景层层铺垫,尾联直抒凄凉冷落之情,使诗人的情感表达水到渠成,达到高潮。
③与前文构成对比。将自己的“寂寥灯下不胜愁”与颈联中权贵们骄奢无比的生活进行对比,更能彰显诗人的凄苦。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送裴侍御归上都[注]
张 谓
楚地劳行役,秦城罢鼓鼙。
舟移洞庭岸,路出武陵溪。
江月随人影,山花趁马蹄。
离魂将别梦,先已到关西。
注 此诗作于潭州(今长沙),诗人时任潭州刺史。上都,指都城长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服兵役劳役或因公外出都叫“行役”,“鼓鼙”泛指战争。首联是指战乱平定后,裴侍御来潭州公干,现在要回去了。
B.颔联写裴侍御一路所经之地,沿途风景优美,洞庭与武陵水陆并举。“移”与“出”两个动词写出了裴侍御行程的轻快。
C.“离魂”指分离的愁绪,“别梦”指离别后的思念之梦,“关西”借 指长安。尾联将送行化实为虚,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D.这是一首送别诗,描写了裴侍御离开后的行踪和所见景色,用语平淡,但诗味浓郁,着重渲染了离别的凄然和伤感。
(2)颈联“江月随人影,山花趁马蹄”是后人传诵的名句,请简要赏析其艺术特色。
答案 ①炼字独特。两个动词“随”和“趁”,特别传神,“随”是跟从,读者似乎感觉到水的流动;“趁”是追逐,读者似乎感觉到路上山花在风中摇曳。
②使用了拟人手法。把“江月”和“山花”拟人化,“江月”和“山花”仿佛有了人的情感,使诗歌充满了灵动。
③前后照应。“江月随人影”照应颔联的“舟移”,“山花趁马蹄”照应颔联的“路出”,构思巧妙。
题型三 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所谓语言风格,是指作者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作者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作者的艺术特色。
  不同的作者往往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语言风格也不尽相同。
一、明确题型——掌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词)的语言特色。
2.这首诗(词)的某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3.这首诗(词)的风格是……,请结合诗(词)句具体分析。
4.前人对这首诗(词)的评价是……,你是否同意?请结合诗(词)句作简要赏析。
5.这首诗(词)是如何体现……风格特点的?请简要分析。
 二、常见、常考的诗歌的语言风格有以下几种:
类型 释义 示例
平实 质朴  语言力求平淡,或用白描,不加修饰,平易近人;或用口语,情真意切;或朴素自然,宛如民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这首诗中的这20个字平淡质朴
清新 明丽  具有此种语言风格的诗歌常为写景诗,诗中景物优美,色彩明丽。作者多用比喻或拟人的手法;景物描写或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诗歌表达作者怡然喜悦的感情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诗歌中的这两句用语新颖别致,给人清新自然之感
类型 释义 示例
飘逸 绚丽  诗歌有富丽的辞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缤纷的色彩,描写景象绮丽,这是绚丽飘逸之美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全诗景象绮丽,变幻莫测,充满了飘逸绚丽之美
含蓄 隽永  这种风格的诗歌或借景抒情,用景物的色彩与特征暗示(烘托)个人的情感;或语义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或用典故,借古人的事抒自己的情;或在对比中表达个人的情感态度;或托物起兴,寄托个人情感(或讽喻等)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词人惜花,为花悲喜,为花醒醉,为花憎风恨雨,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韶光短暂、好花不常在的惋惜之情
类型 释义 示例
婉约 细腻  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  如“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粗犷 豪放  这种风格的诗歌气势磅礴,意境雄浑,立意高远,笔力雄健,气概恢宏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类型 释义 示例
雄浑 壮丽  此类诗歌的特点是骨力挺健,气壮山河。在作者的笔下,有狼烟,有大漠,有绝域,有孤城,有奇寒,有酷热,有同仇敌忾的愤慨,有誓死戍边的决心  最具代表性的是盛唐时的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的诗。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悲壮 慷慨  此风格的作品,感情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如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心中诞生无限抑郁悲凉之感;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之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悲壮慷慨
类型 释义 示例
沉郁 顿挫  此类诗歌常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所描绘的生活画面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并配以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音韵  杜甫之诗,为沉郁之极致。如《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浪漫 飘逸  雄伟瑰丽,奔放豪迈,清新俊朗,自然率真,无拘无束,变化万千  李白的诗歌是浪漫飘逸的代表,如《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即时小练]
请将下列诗句对应的语言风格填入后面的括号中。
粗犷豪迈  沉郁顿挫   言近旨远  平实质朴 明白晓畅
婉约细腻 含蓄隽永 清新明丽 幽默讽刺 清淡朴素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
2.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张籍《酬朱庆馀》)(   )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  )
4.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
言近旨远
含蓄隽永
平实质朴
粗犷豪迈
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
6.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   )
7.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
8.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章碣《焚书坑》)(   )
9.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 )
10.一树春风千万枝, 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 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 ( )
婉约细腻
清新明丽 
沉郁顿挫 
幽默讽刺
清淡朴素
明白晓畅
  三、掌握判断语言风格技巧
  1.整体感知。
  如果题目要求鉴赏整首诗的语言风格,应立足于全诗,而不是揣摩个别字词的巧妙。如果题目限定了鉴赏某一联,则只针对那一联诗句进行鉴赏。
  2.调动积淀。
  (1)不同的作者语言风格不同,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生活变迁、审美变化也会导致其作品语言风格不同。平时要注意了解积累作者的语言风格,掌握语言风格方面的术语。鉴赏语言风格时要注意迁移运用。
豪放:苏轼、辛弃疾    婉约:柳永、姜夔、李清照
隽永:李煜、刘禹锡 自然:谢朓、谢灵运
浪漫飘逸:李白 沉郁顿挫:杜甫
雄浑悲壮:屈原 淡远闲静:陶渊明
恬淡优美:王维 雄壮豪迈:王昌龄
豪放磅礴:曹操 旷达俊爽:杜牧
宫廷诗:缠绵婉转     田园诗:恬淡宁谧
山水诗:清新优美 边塞诗:悲凉慷慨
讽喻诗:沉郁激愤 咏史诗:雄浑壮阔
怀古诗:幽深绵长 送别诗:意蕴深远
  (2)不同题材的诗歌也在整体上呈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
  3.联系主旨。
 诗歌的主旨体现其特有的语言风格。如抒发悲愤之情的诗句,其语言风格一般沉郁顿挫。
  4.多角度入手。
  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要从诗歌语言的词语、格调、色彩、境界等角度入手。如辞藻华丽、色彩鲜明的诗句一般绚丽飘逸;直接陈述、不加修饰语的诗句一般平实质朴。如运用“菊花”“飞鸟”等意象描写田园生活的诗句,语言风格一般清新自然。
  四、答题步骤如下:
第一步 明风格  用一两个词准确概括语言风格
第二步 列例证  结合诗(词)中的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一般可从意象、手法、境界等角度分析
第三步 析效果  指出这一特色产生怎样的艺术效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五、解题示例: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行香子·树绕村庄 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这首词的语言风格有什么特色?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①这首词的语言特点是通俗生动、朴素清新。②如“树绕村庄,水满陂塘”、“远远围墙,隐隐茅堂”,作者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田园风光图。“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③使质朴自然的村野春光随着词人轻松的脚步、欢快的情绪次第展现,达到词的节奏与词人的感情之间的和谐统一。
六、效果测试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农庐舍 丘为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
湖上春既早,田家日不闲。
沟塍①流水处,耒耜②平芜间。
薄暮饭牛罢,归来还闭关③。
【注】①塍:田埂。②耒耜:这里泛指农具。③关:门闩。
这首诗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语言特色:①平易质朴,清新自然;②讲究炼字。(2)分析:①这首诗并无华丽的词藻,只是将日常所见朴实地记录下来,“湖上春既早,田家日不闲”一语概写春来农忙,“沟塍流水处,耒耜平芜间。薄暮饭牛罢,归来还闭关”以平淡的笔调写出农人的具体生活。文字简单、清淡,给人自然朴实的感觉。②而“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的“绿”字,则显示出作者对用字的选择和锤炼,一个“绿”字既写出春来时充满生机的景象,又抒发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期待,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
2.[2021·全国乙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鹊桥仙·赠鹭鸶
辛弃疾
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
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
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本词语言多用口语,风格亲切自然,清新明快,句式整散结合,和谐统一。语言诙谐风趣,活泼生动。②将鹭鸶作为题赠对象,运用拟人手法以第二人称“汝”“君”称之,以“来”字呼之,词人好似抚摸着白鹭说着悄悄话,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显得自然而亲切。③词人将笔下的山水湖泊、鱼虫虾草、青天白鹭、人鸟私语融合为一体,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3.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题目。
雨余小步 王夫之
莲花莲叶柳塘西,疏雨疏风斜照低。竹箨①冠轻容雪鬓,桃枝杖滑困春泥。
垂虹疑饮双溪水,砌草新添一寸荑②。不拟孤山闲放鹤,鹁鸠③恰恰向人啼。
 [注] ①箨(tuò):竹笋上一片一片的皮。②荑:茅草的嫩芽。③鹁(bó)鸠:鸟名。
本诗风格清新,其“清新”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 ①语言清爽。用语不事雕琢,明白晓畅,如“莲花莲叶”“疏雨疏风”“垂虹疑饮双溪水”等。②景物清新。柳塘、莲花莲叶、彩虹饮水、砌草柔美等描绘出雨后风景的清新自然。③情感轻松。雨余散步,见美好景色,心情轻松愉悦。
4.(2019·全国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2)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答案 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
②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