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污染物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26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3 污染物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26张)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新湘教版 选择性必修三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第三节 污染物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
必备干货
课标解读
1、分析污染物跨境转移的主要形式及原因。
2、分析污染物跨境转移对环境安全的影响,提出可持续发展对策。
3、分析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污染物跨境转移应遵循的原则、国际合作措施,以及我国采取的应对措施。
目录
CONTENT
01
污染物跨境转移
02
国际合作应对污染物跨境转移
1988年6月初,一家意大利公司将大约3800吨有害废物运至尼日利亚本德尔州的科科港,并以每月100美元的租金堆放在附近一户农民的土地上。这些有害废物散发出恶臭,渗出脏水,经检验,发现其中有一种致癌性极高的化学物质——聚氯丁烯苯基。这些有害废物造成很多码头工人及其家属瘫痪或被灼伤,先后有19人中毒死亡。经调查核实后,尼日利亚政府疏散了被污染地的居民,逮捕了10多名涉案人员,并将此事上升为外交事件。经过交涉,意大利政府对被污染的土壤进行处理和修复,并将这批有害废物运回意大利。但由于当时意大利的各个港口均拒绝其进港,欧洲其他国家也拒绝其入境,这批载有有害废物的船只只能长期漂泊在公海上。
1.为什么这家意大利公司要将有害废物“千里迢迢”地运往非洲的尼日利亚呢
意大利本国对于污染物排放管理严格,而尼日利亚是欠发达的国家,相关管理较为疏 松,将有害废物运至尼日利亚可以规避因为制造过多有害废物而面临的处罚。
2.污染物的跨境转移对移出国和移入国来说,分别会带来哪些影响
污染物跨境转移减少了移出国的资源损耗和污染物排放,降低了废弃物的处置成本, 缓解了国内的公众舆论压力,但这种行为可能使污染移入国的环境安全和公众健康受损。
讲练结合
在“一带一路”倡议影响下,越南龙江工业区成为中国第一个在越独资工业园。
该工业园以新材料轻纺加工类、原材料加工类、电子装配类、医药食品加工类、木制品建材类等企业为主,至2018年底已为当地提供约1万个就业岗位。
1.越南吸引中国投资建设工业园的主要优势是( )
A.研发能力强 B.交通运输便捷 C.劳动力价格低 D.环境质量好
解析:越南属于发展中国家,科技水平较中国低,其科技研发能力应较弱,故A选项错误;由图可知,龙江工业园区地处沿海,水陆交通便捷;经济水平低,劳动力廉价丰富;环境质量好,均是其有利条件,但由题干可知我国在当地投资的企业是以劳动力指向型企业为主,而影响该类企业经济效益的最主要的因素应是廉价而丰富的劳动力,故C选项符合题意。
讲练结合
2.相比分散式投资建厂,中国企业在越南龙江以工业园形式发展的目的是( )
A.提高劳动力的素质 B.集中处理污染物 C.共同利用基础设施 D.接近消费市场
3.中国在越南投资跨境工业园的的好处是( )
①改变产品产地以规避出口的贸易壁垒 ②以境外生产逐步取代中国对越南的贸易 ③建立我国在海外的生产链 ④将我国的高污染产业转移到国外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2.此类工业地域吸引企业来此集聚的主要原因是预先建成的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企业入驻主要是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该工业园区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该类企业生产技术水平低,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不高;同理劳动密集型企业污染物排放量较少,不须要因集中处理污染物而集聚;该工业园区的产品主要是利用当地便利的水运条件销往海外市场。答案:C
3.发展跨境工业园的主要优势是可以借此建立我国在海外的生产基地,有效规避贸易壁垒,故①③项正确;而跨境工业园区的产品主要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要的产品销售市场,所以并不会取代中国对越南的贸易;入驻龙江工业园区的企业并无重污染企业,故④项错误;答案:A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源、技术、信息、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跨境流动日趋频繁。一些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污染不再只局限于一个国家的行政管辖范围内,而是逐渐演化成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一、污染物跨境转移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向境外输出污染物,将本国产生的污染治理成本转嫁给他国,从而少承担或不承担环境损害和环境治理责任的社会行为。
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污染物通过河流、 海洋或大气等自然环境中的介质进行转移,如大面积酸雨区的形成、海上石油泄漏、跨境河流的水污染等;另一种是污染物通过人为的方式进行转移,如污染物的直接出口、污染设备和产品的转移,以及污染行业的输出等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行为。
这些行为都直接或间接地损害了被转移国家和地区的生态环境安全。
讲练结合
几内亚比绍政府曾经和美国、西欧几个国家的废物处理公司秘密签订一项合同。合同规定:几内亚比绍政府在今后5年内要接受该财团15吨有毒废物,从而获得6亿美元现钞,后因舆论压力而被取消。
1.污染物转移的实质是( )
A.经济发达程度差异问题在国际环境关系中的体现
B.资源短缺
C.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D.任意排放废弃物
2.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物的行为,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的观念 B.环境的观念 C.权利的观念 D.发展的观念
解析:第1题,几内亚比绍接受有毒物质转移伴随着经济赔偿,表面看似乎公平,其实这是发达国家依仗自己的经济实力强大迫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交往中必须接受的霸王条款,是经济发达程度差异问题在国际环境关系中的体现,A正确。材料信息反映的污染转移与资源短缺以及不合理利用、肆意排放等关系不大。故选A。
第2题公平性原则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则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A正确。与环境的观念、权利的观念以及发展的观念关系不大。故选A。
点评: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这是持续性原则。另外,不要把公平性原则与共同性原则混为一谈,前者强调全球不同地区之间的公平、代际之间的公平、人类与其他种群之间的公平,而后者强调全球这个整体,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需要各个国家共同参与。
讲练结合
1.下列不属于污染物跨国转移的是( )
A.罗马尼亚有毒废水泄漏,流经匈牙利、塞尔维亚
B.巴西从英国进口生活和医疗等洋垃圾
C.英国向欧盟出口含有疯牛病病毒的牛肉
D.渤海湾运输石油的船只发生小范围泄漏
解析:渤海湾属于中国内海,石油发生小范围的泄漏不会影响其他国家,故不属于污染物跨国转移,D符合题意;ABC均涉及国家与国家之间污染物的转移,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欧盟新《玩具安全指令》的实施,主要是为了防止( )
A.污染物跨国传输 B.废弃物跨国转移
C.含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贸易 D.中国垄断玩具市场
3.针对欧盟新《玩具安全指令》,我国玩具企业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A.减少资金投入,压缩生产规模 B.增加管理人员,增大玩具出口量
C.退出欧盟市场,开拓新市场 D.加大科技创新,生产无害无毒产品
解析:第2题,含有毒有害物质的玩具进口属于含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贸易,C项正确。故选C。
第3题,我国玩具企业应该加大技术创新,生产无害无毒产品,D项正确。压缩规模会导致企业利益下降,A项错误。欧盟玩具安全指标提高,增大玩具出口量难度大,B项错误。退出欧洲市场,开拓新市场不切实际,C项错误。故选D。
注:二分日和二至日皆就北半球而言
实践应用
(100页)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1986年4月26日当地时间1时24分,苏联境内乌克兰共和国的切尔诺贝利核能发电厂第四号反应堆发生爆炸,所释放的辐射量是广岛原子弹的400倍以上。事故导致30多人当场死亡,附近的10多万居民紧急撤离,数以万计的人由于放射性物质的远期影响而患重病或丧命。连续爆炸散发出的大量高能辐射物质进入高空平流层,周边国家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风向的关系,约有60%的放射性物质落在白俄罗斯境内。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酸雨是地面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在高空扩散的过程中形成的酸性沉降物。酸雨的形成和影响都不是局部的,全球范围内受酸雨影响较突出的区域集中分布在东亚、欧洲西部和北美。
1.说出酸雨的形成过程及其危害。
形成过程: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
危害:酸雨直接腐蚀破坏人类建筑物,使水体、土壤酸化,危及水生生物,危害植被,影响农作物收成等。
(100、101页)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2.列举其他污染物自然跨境转移的事例及其造成的危害。
1986年莱茵河沿岸,位于瑞士境内的化工厂着火,污染物大量进入河流并迅速扩散,造成了跨境环境灾难,直接污染了下游的水体,造成大量水生生物死亡,并危害沿岸居民的健康。
2015年,印尼超过260万公顷土地被烧毁。由此产生的烟霾侵袭了印尼、文莱、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东南亚多国,最终酿成一场严重的生态灾难,直接威胁了当地居民的健康,造成了大量人员呼吸道感染。
(100、101页)
一、污染物跨境转移
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在环境保护和污染控制领域的制度建设、市场监管、治理成本和公众参与等方面都存在差距,是导致污染物跨境转移的根本原因。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污染物主要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转移,这包括了污染物的直接输出,以及伴随国际产业转移而发生的污染物间接输出。
污染物跨境转移减少输出国资源损耗和污染物排放,降低了废弃物的处置成本,缓解了国内的公众舆论压力,但使污染接受国的环境安全和公众健康受损。
注:二分日和二至日皆就北半球而言
(101页)
污染天堂假说
“污染天堂假说”又被称为“污染避难假说”。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环境管理能力和环境标准都显著低于发达国家,在资源配置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发达国家的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污染治理成本,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希望把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生产企业,如皮革、造纸、石油加工等,布局到环境监管较弱的国家或地区。另一方面,一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由于急于发展经济,会进一步降低企业准入门槛,允许“三高”企业进入,从而加剧了污染物跨境转移,生态环境明显恶化,各种污染事件频发,居民健康受损,接受转移的这些国家和区域成为污染物的“避难所”
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对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扩大出口具有积极意义。
为了确保长远的环境安全,发展中国家是不是应该直接拒绝引进高能耗、高物耗和高污染的产业?
讲练结合
图1为欧洲降水pH值分布图,图2为日本核电站分布图;图3为全球电子垃圾跨境转移主要路径图。
(1)图1中A国以清洁能源消费为主,却是欧洲重酸雨区,从自然角度分析原因。
(2)今年4月,日本宣布欲于2年后将福岛核电站核污水排入海洋,引起舆论哗然。据图2说出日本核电站分布的特点。福岛核电站的核废水将首先向哪里(方向)扩散?
(1)其他国家排放的酸性气体随盛行西风扩散至A国上空,遇水汽形成酸雨。
(2)分布特点:沿海分布;靠近工业区。扩散方向:东北
讲练结合
(3)请列举发展核能的利与弊各一条。
(4)从环境、经济角度分析电子垃圾跨境转移对接受国产生的不利影响。
答案:
(3)利:发电成本低;污染小。
弊:技术要求高;核废料处理难度大。
(4)加剧环境污染;增加污染物处理成本。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电子垃圾属于危险固体废弃物,包括废旧的手机、电脑、空调、洗衣机等,是全球增长最快的一类污染物。西非的贝宁、加纳、利比里亚、尼日利亚等国,受发达国家电子垃圾转移影响较大。这些电子垃圾主要来自欧美经济发达国家。加纳是全球最大的电子垃圾接受国,在进口的旧电器中,有85%来自欧洲,8%来自北美,4%来自亚洲,其余的3%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
(102页)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1.结合上述材料,从环境、经济、社会三个维度分析电子垃圾跨境转移对接受国所产生的影响。
环境:形成大量重金属污染,造成空气、水体的污染。
经济:直接获得部分贵重金属,推动回收经济的增长。
社会:进口这类旧电器可以创造就业岗位,增加居民收入,但危及居民健康。
2.有人认为,牺牲环境质量,被动承接污染物转移,是发展中国家必须付出的发展代价。你怎样看待这种观点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不应该是依靠承接污染物、牺牲环境质量来换取经济的发展。而是应该在发展中重视协调人地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对。
3.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电子垃圾产生国。议一议,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淘汰的废旧家电都到哪里去了
部分零件进行回收再利用,部分经过物理粉碎分解后诞生包括铁、塑料、有色金属等各种拆解物。这些拆解物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固体废物,可以作为再生资源直接出售,进入下游产业成为原料再次投入使用,制成我们手中的笔杆和身上的纽扣等。而另一种是危险废物,则会在国家环保部门的监管下,被送到具备资质的处理企业进行“善后”。
(102页)
二、国际合作应对污染物跨境转移
污染物的跨境转移,是全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一个焦点问题,其实质是污染后果和治理责任的跨境转移。作为全球首部规范 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的国际公约——《巴塞尔公约》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禁止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和转移危险废物,各国需要把危险废物的产生数量减到最低限度,并采用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式就地储存和处理。
第二,如果出于环保考虑确有必要越境转移废物,出口国必须事先向进口国和有关国家通报废物的数量及性质;越境转移危险废物时,出口国必须持有进口国政府的书面批准书。
第三,发达国家依托在污染物管理、污染物无害化处理技术和资金投入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技术转让、信息交流和人员培训等多种途径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二、国际合作应对污染物跨境转移
中国应对污染物跨境转移措施
我国在促进经济增长,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污染物跨境转移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为了防范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的系统性风险,需要从法律、经济、技术、国际合作和公众参与等多个维度制定综合性的应对措施:
①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维护我国的发展权和环保权;
②制定和完善与国际产业转移相关的法律制度;
③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增加污染物转移的违法成本;
④调整产业结构和对外招商引资的方向,提高产业准人的环境门槛,严禁高污染和低技术的产业引入;
⑤提高和完善环境标准体系,确立依法打击污染物非法入境的依据;
⑥开展绿色贸易,打击和整治污染物走私等。
讲练结合
“洋垃圾”是一种俗称,广义上,“洋垃圾”泛指所有从国外进入中国的固体废物;狭义上,“洋垃圾”特指以走私、夹带、瞒报等方式输入的国家禁止进口的固体废物,或未经许可擅自进口属于限制进口的固体废物。
为有效应对污染物跨国转移问题,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①一旦发生跨国污染事件,要及时采取应急响应,控制影响范围
②对已经产生的跨国污染,要强化污染治理,及早消除污染危害
③严禁有害有毒物质严重超标的产品和高污染固体废弃物入境
④要严格打击走私和私自夹带高污染固体废弃物等行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为避免国家安全受到来自跨国污染物的威胁,需要从污染物的源头防范、事中风险控制、事后治理等环节采取措施。其中①属于事中风险控制,②属于事后治理,③④属于从源头防范,均属于污染物跨国转移的应对措施,所以①②③④都正确,D正确,ABC表述片面,不符合题意,ABC错误。故选D。
1.有人认为,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水平之间的关系有如图3-19所示的规律性。据此完成下列任务。
(1)分析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水平之间的关系。
初期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发展水平具有正相关性,并随着污染水平上升而开始快速提高,但污染超过自然环境容量后,经济发展速度开始减缓,而后期随着污染水平下降,经济发展水平保持上升,呈现负相关性。
(2)调查你家乡的经济发展与环境变化的关系,看看是否符合图中所示的规律。
(104、105页)
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莱茵河是欧洲西部一条国际性河流,发源于瑞士境内阿尔卑斯山北麓,流经列支敦士登、奥地利、法国、德国和荷兰,在荷兰鹿特丹附近注入北海,全长1320千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欧洲的重建与振兴,莱茵河逐渐成为沿岸国家主要的经济命脉,沿岸工厂和城镇密集,大量未经处理的生产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中。到了20世纪70年代,莱茵河被称为“欧洲的下水道”,水质恶化,两岸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1986年,瑞士一家化工厂着火,大量化学原料注入莱茵河,引发了一场跨越国界的环境灾难。这起事故促成沿岸各国联合实施“莱茵河生态系统整体恢复计划”。2000年,沿岸各国又实施了《莱茵河可持续发展2020规划》,进一步改善沿岸的防洪系统、河流水质、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经过综合治理,莱茵河河水清澈,两岸景观秀美迷人。
(104、105页)
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1)借鉴莱茵河治理的经验,讨论如何从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经济技术、国际合作、公众参与等方面控制污染物的跨境转移。
法律法规:制定完善综合治理与产业转移的法律法规。
产业政策:提高产业准入门槛,严禁高污染和低技术产业引入。
经济技术:发展绿色经济,开展绿色贸易,打击整治污染物走私。鼓励技术创新,减少环境污染。
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维护国家发展权环保权,共同治理,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公众参与: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环保意识,引导公众重视污染物跨境转移问题,自觉规范行为,参与监督。
(2)我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怎样应对污染物跨境转移 可采取哪些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应当重视污染物跨境转移问题,不盲目引进产业,积极采取各种应对措施,比如加快制定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环境技术标准;调整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绿色产业和低碳产业;实施环境成本内部化,征收环境污染税;提高国内民众的环保意识,增强对污染转移的识别能力;加强国际产业转移中技术转移的力度。
(104、105页)
讲练结合
为避免国家安全受到来自跨国污染的威胁,请结合下图从污染物的源头防范、事中风险控制、事后治理等环节为跨国污染问题提出应对措施。
对通过自然过程产生影响的跨国污染源,要加强监测预警,通过国际合作机制促进污染物来源国的污染治理;对废弃物跨国转移、含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贸易类型的跨国污染问题,需要严格环境准入,从源头上控制境外污染物的输入;严格禁止有毒有害物质严重超标的产品和高污染固体废弃物入境,严格打击走私和私自夹带高污染固体废弃物等行为。
对一些因国内经济发展、就业、资源短缺等原因必须进口的有污染的废弃物和产品,应加强无害化处理;积极发展国内替代以逐步减少进口。
一旦发生跨国污染事件,要及时采取应急响应,控制影响范围,消除危害,并做好生态恢复、赔偿损失等善后处理工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