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3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37张PPT)

资源简介

(共37张PPT)
第一单元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有这样一位历史人物, “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他”。韩非子说他“举法明教,秦人大治”。西汉桑弘羊赞他“功如丘山,名传后世”。宋代王安石赋诗:“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 ××能令政必行。”
他是谁?他生活的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时代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大解放的时期。
时空座标
西周
东周
春秋
战国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475年
公元前221年
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
自周平王东迁洛邑到周敬王薨,因鲁史《春秋》记录了这一阶段的历史而得名。
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
这一时期各国征战不休,故被人称之为战国。把“战国”作为时代名称,开始于西汉末年刘向汇编的《战国策》。
周幽王
褒姒
烽火戏诸侯
春秋战国这个乱世是怎么开始的?
周幽王宠爱褒姒,废嫡立庶,导致王室内争,宗法分封制从顶层开始遭到破坏。
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乘西周王室内乱,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
直接影响:
西周宗法分封制的结构
一、春秋战国时期之社会——大动荡
田氏代齐的过程:
公元前671年,陈国公族内乱,陈公子完为避祸奔逃至齐国,至齐国后为齐国田氏之祖,(“陈”“田”本为一字)。 
公元前545年,田完四世孙田无宇与鲍氏、栾氏、高氏合力消灭当国的庆氏,取得公族与国人的支持。
公元前489年,田恒自立为相田氏掌握齐国国政。
公元前481年,田恒杀齐简公与诸多公族,另立齐平公,进一步把持政权,又以“修公行赏”争取民心。
公元前391年,田和废齐康公。
公元前386年,田和自立为国君,同年为周安王册命为齐侯。
公元前379年,齐康公死,田氏仍以“齐”作为国号,史称“田齐”。
楚王问鼎
楚强盛后,庄王曾率军至周都洛邑郊外示威,向周王的代表询问鼎之大小轻重,史称“楚王问鼎”。鼎是王位的象征,说明楚庄王有替代周王号令天下的野心。
材料一:周郑交恶
公元前720年,周桓王继位。周王室准备委任虢公执政,取代郑庄公。郑庄公便派遣军队在四月收割了王畿内温地的麦,周郑关系恶化,郑军击败周军,周桓王中箭负伤,只能忍气吞声。从此,“王室之尊,与诸侯无异”。
材料二: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后,因随葬品不足,新继位的周桓王只能派人向鲁国求助丧葬费。桓王死后,财政枯竭,七年后才得以埋葬。
阅读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周天子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天下共主
形同虚设
思考:这三幅图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怎样的历史趋势?
国家数量不断减少,国家走向统一的趋势日益明显。
根据上述材料,我们能看出诸侯争霸还有怎样的影响呢?
诸侯争霸促进了华夏民族的融合。
材料:春秋中期,随着中原各国的强大与争霸,戎狄蛮夷先后被征服、吞并,如西戎为秦所驱,赤狄、白狄为晋所灭,莱夷为齐所灭,濮夷为楚、鲁所灭,蛮为楚所灭。到春秋末年,戎狄蛮夷逐步被华夏所同化,华夷差别慢慢地消失了。——《国史概要》
民族:华夏认同
民族认同
(中华民族)
大融合
中国
北狄
西海
西戎
东夷
东海
南蛮
南海
北海
完成下列表格:
表现
农业 生产工具
水利灌溉
手工业
商业
二、春秋战国时期之社会——大发展
铁制农具广泛应用;牛耕推广
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冶铁技术出现:分工更细
货币流通广泛:出现中心城市
经济:生产转变
生产工具改变
生产力提高
开垦荒地
土地私有
《管子》记载:春秋时齐国已经用贴农具耕种土地。
《山海经》上记载的铁矿山,达三十多处。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淮河


都江堰
郑国渠
修筑“井渠”
芍陂
三、春秋战国时期之社会——大变革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经济方面:铁犁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大力发展,导致井田制瓦解,私有制诞生。
政治方面:井田制的瓦解,导致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瓦解,导致周王室衰落,诸侯崛起,从而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纷纷变法。
秦国的商鞅变法
徙木立信
商鞅立木为信(想象画)
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王安石《商鞅》
商鞅变法(战国后期)
主要内容
经济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政治 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军事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法令 在民间实行什五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商鞅变法的影响:秦国战斗力大增
献公21年,与晋战于石门,斩首6万
惠文王7年,与魏战,斩首8万
惠文王后元11年,败韩岸门,斩首万人
武王4年,拔韩宜阳,斩首6万
昭襄王14年,白起攻韩、魏于伊阙,斩首24万
昭襄王33年,破魏,斩首15万
昭襄王43年,白起攻韩,斩首5万
昭襄王47年,白起破赵于长平,坑降卒40余万
昭襄王50年,攻三晋,斩首6千,晋军走死河中2万
王政2年,攻魏取卷,斩首3万
王政13年,攻赵,斩首10万
经济:铁犁牛耕出现,小农经济产生发展。
政治:礼坏乐崩,旧制度逐步瓦解;争霸战争盛行,各国竞相改革。
文化:士阶层兴起,学术下移。
四、春秋战国时期之社会——大解放
生产力发展
(铁犁、牛耕、水利)
生产关系变化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
上层建筑变革
(宗法、分封制瓦解,诸侯纷争;百家争鸣)
经济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百家争鸣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
“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学术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核心:
“仁”——关爱他人
政治思想: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为政以德”
恢复周礼
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六经
《论语》
道家创始人——老子
——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阶级
哲学思想:
(1)核心思想:“道”是世界的根本。是天地万物运行的法则。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唯物史观
(2)朴素辩证法:
①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②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政治思想:
无为而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为无为,则无不治。”
小国寡民:主张“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评价老子
① 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哲学、伦理学、思维方式、道德人格)
②其政治思想悲观消极,反映没落奴隶主贵族的思想
战国时期
学派 人物 思想主张
儒家 孟子
荀子
道家 庄子
阴阳家
墨家 墨子
法家 韩非
人性善
“仁政”
人性恶
隆礼重法
逍遥自由
“相生相胜”
兼爱、非攻、尚贤
依法治国
中央集权
邹衍
“百家争鸣”历史影响:
1.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
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
3.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4.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本课小结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大解放的时期:
一、大动荡: (军事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二、大发展: (经济上)铁犁牛耕使用,生产力发展。
三、大变革: (政治上)为富国强兵,各国通过改革变法,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四、大解放: (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
课堂总结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春秋与战国、华夏认同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孔子与老子
、百家争鸣
经济发展:农业、工商业
变法运动:战国时期的主要变法、商鞅变法
百家争鸣的背景
百家争鸣的影响


春秋
战国


……
西周
过去
当下
未来
诸侯纷争
铁犁牛耕
士阶层崛起
百家争鸣
商鞅变法
统一多民族国家格局
尊王攘夷
取而代之


变革


思想资源
时代问题
德治
人道
(精神内核)




(外在形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