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一.自主学习【学】【课标要求】1.简述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2.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认同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尊重宪法法律权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2.科学精神:通过对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以及执政地位的理解,明确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意义。3.法治意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树立法治意识。【自学评价】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2.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3.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4.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研习探究【研】(2019 天津文综,14,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18年以来,我国政法领域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商事法庭、上海金融法院等相继挂牌成立,进一步完善了法院组织体系和相关审判工作机制。公安部打造全面覆盖、闭环管理的执法全流程记录链条,将全流程记录延伸至执法办案各环节。政法部门不断提供更优质、高效、贴心的法律服务,全国县(市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覆盖率达99%,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我国政法领域上述改革措施的意义。(10分)三.达标练习【练】1.(2022 济宁一中月考,11)美国著名法学家埃德加·博登海默曾说:法律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别的发明使人类学会驾驭自然,而法律让人类学会了如何驾驭自己。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①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②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③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社会规范 ④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2020 济宁期末,16)人类法律文明的进步促进了法学思想的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谱写了人类法治思想史上的新篇章。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有①任何国家的法律都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反映②生产方式是法律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③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④法的政治职能、社会职能分别体现在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中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021 广东,7)为贯彻实施民法典,认知图画书 2020年6月至12月,最高人民法院完成了591件司法解释及相关规范性文件、139个指导性案例的清理工作,废止116件,修改111件,决定对2个指导性案例不再参照适用,制定了与民法典配套的第一批共7件新的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①有利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②确保了我国公民权利的最终实现③主导了我国法制建设的进程 ④保障了民法典施行后法律适用标准的统一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2022 菏泽期末,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一个管总的东西。具体讲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大大小小可以列举出十几条、几十条,但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一条。”回望新中国成立 70多年来我国的法治发展进程,我们可以看到①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能力显著增强 ②法律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③依法治国的理念得到全面落实、人人践行④人民群众因法治进步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5.(2022 济南历城二中测评,7)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发布《关于在人民法院工作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若干意见》《关于深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人裁判文书释法说理的指导意见等规范性文件,自2016年至2022年3月份,发布4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典型案例。上述行为①彰显了人民法院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②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③表明德治与法治都通过强制力规范人们的行为 ④充分发挥了司法的教育、评价、指引、示范功能A.①② B.③④ C.①① D.②③6.(2022 胶州一中月考,5)2021年2月24 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建设运营的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正式开通,收录宪法和现行有效法律 275 件,法律解释 25 件,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 147 件,行政法规609 件,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经济特区法规16000余件,司法解释637件,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最主要的内容。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建设①表明全国人大常委会在立法中发挥领导作用,为社会公众提供了完备的法律体系②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最真实的民主③是重要的国家政务信息化建设工程,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年④倒逼国家规范性文件全部公开且处于有效拟监督之下,促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7.(2021高密月考,13)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108 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目标的提出①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正确方向 ②标志着我国已经形成了完备的法律现范体系③直接促进了国家经济发展 ④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的理念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8.(2021菏泽期中,15)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完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民法典》在20:20 年制定完成;法治政府建设成效显著,政府职权法定化,行政权力运行更加规范:司法改革不断深化,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改革,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法治社会建设向纵深发展,全社会法治观念和人权法治保障意识显著增强,法治已成为保障国家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磅礴之力。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①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②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须保障全体公民的利益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④保障国家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9.(2018 课标】,16)某市司法局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积极推进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室)建设,整合乡镇(街道)和村居(社区)法律顾问、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和专职人民调解员等力量参与窗口接待,提供相关法律服务。上述做法①促进了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②维护了城乡居民平等享有公共法律服务的权益③提高了城乡居民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能力 ④推进了司法体制改革,有利于提高司法行政效率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0.[山东威海 2022 期中]2014 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编纂民法典的决定。随后,国家立法机关采取“两步走”工作思路:第一步,制定民法总则,作为民法典的总则编;第二步,编集民法典各分编,与民法总则合并形成完整的民法典。民法典的出台①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②反映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③标志着我国以民法典为核心,完备的法律体系的形成④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权等提供了制度保障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 ③④11.[重庆巴蜀中学 2022 适应考]中国古代法律传统中有诸多对我国法治建设的积极因素,以下关于法律名言与其寓意对应正确的是A.“疏法胜于密心,宽令胜于严主”(明代)吕坤--人治胜于法治B.“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战国)费”孟子--处理政务和个人发展都需要立法,民众才能服从C.“有道之君,行治修制,先民服也”(春秋)管仲--治国要德治与法治相结合D.“法无古今,惟其时之所宜与民之所安耳”(明代)张居正--法律坚持不在年份,在于是否适用于当时条件12.[山东济宁嘉祥一中2022月考]2021年6月,我们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的正式施行。这部法律,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顺应时代需要,汲取实践养分,满载人民期盼,正源源不断为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注入强劲法治动力。该法的实施①是以法律的形式将党中央有关乡村振兴的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制度化②是顺应时代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要求③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是最真实的民主,人民至上是法治的首要内容④表明依法治国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3.[江苏扬州2022检测]2021年8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并于202111月1日正式施行。该法规定:“为了保护个人信息权益,规范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促进个人信息合理利用,根据宪法,制定本法。”这表明该法的制定及实施体现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源自宪法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②表明全国人大常委会是我国立法机关,行使最高立法权③避免个人信息处理的市场乱象,促进个人信息合理利用④为个人信息权益的保护与数字社会治理提供了法律保障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14.[辽宁营口二中 2022月考]“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不观时俗,不察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事剧而功寡。”这启示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①必须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联系②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③既不能罔顾国情、超越阶段,也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④把依法治国上升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5.[山东青岛2022月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学习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但是,学习借鉴不等于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认真鉴别、合理吸收,不能搞全盘西化,不能搞全面移植,不能照搬照抄。”下列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说法正确的有①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②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③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实现权利和义务的完全对等④中国共产党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最根本的保证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22 山东学业联考,17)数据安全已成为事关国家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党中央对此高度重视,习近平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提出加快法规制度建设、切实保障国家数据安全等明确要求。按照党中央部署,制定数据安全法列入了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会同有关方面成立工作专班,在数据安全法起草过程中,多次召开座谈会,认真听取有关部门、企业和专家学者的意见:整理国内外有关立法资料,开展专题研究;并到有关地方和部门调研。深入了解数据安全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听取立法意见建议。形成数据安全法草案稿后,又征求了中央有关部门和部分企业、专家的意见,经反复修改完善后,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草案)》。2021年6月1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自2021年9月1日起施行。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说明数据安全法的立法过程是如何体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原则的。四.总结提升【结】(由学生自主画出课时的知识结构图、思维导图,以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必修三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参考答案研习探讨①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②有利于政府依法行政,防止行政权力滥用③有利于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满足人民对法治、公平,正义的需求。④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解析本题属于意义类非选择题,要通过分析材料找到对“谁”有意义。第一,完善法院组织体系和相关审判工作机制,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完善;第二,公安部(属于政府部门)打造执法全流程记录链条,有利于政府依法行政,防止行政权力滥用;第三,提供更优质、高效、贴心的法律服务,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有利于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第四,总的意义,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思路点拨解答“意义”类试题,关键在于找到答题的切入点。一般可考虑如下三个切入点:一是根据主体分析意义。即分析设问中的事件或措施对“谁”有意义。二是寻找角度分析意义。即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意义。三是确定范围分析意义。一般可考虑两个范围,一是知识范围,即把问题分解成“经济意又”“政治意义”“社会意义”“文化意义”等小问题来分析;二是区域范围,即考虑对当地、对地区、对国家、对世界有何意义。三.达标练习1—5 CCBBC 6—10 BDAAA 11—15 DADCA16. 答案 ①坚持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推进数据安全法的立法工作;②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确保良法、善法、好法出台;③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顺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坚持科学立法、依法立法;④依法定程序开展立法工作,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新解答本题,首先要回顾教材,明确全面推进依法当国的原则有哪些;然后据此审读材料,找出与之对应的相关信息。“党中央对此高度重视,习近平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提出加快法规制度建设、切实保障国家数据安全等明确要求””可联系坚持党对法治工作的展导;“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会同有关方面成立工作专班,在数据安全法起草过程中,多次召开座谈会,认真听取有关部门、企业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听取立法意见建议”→可联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主体作用;“深入了解数据安全领域存在的突出问“2021年6月1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自2021年9月1日起施行”→联系坚持从中实际出发,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坚持科学立法、法立法;依据法定程序开展立法工作。知识链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包括五大原则。坚持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红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