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 学会归纳推理与类比推理导学案-2023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七课 学会归纳推理与类比推理导学案-2023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七课 学会归纳推理与类比推理
一.学习目标
了解推理的类型;掌握演绎推理的方法;学会归纳推理、类比推理;评析常见的推理错误。
二.查缺补漏
1.归纳推理的含义、类型、特点、方法、相应的逻辑错误
2.类比推理的含义、类型、特点、方法、相应的逻辑错误
三易混易错
1.科学归纳推理的结论是科学的。
【解析】科学归纳推理是根据某类部分对象与某种属性之间的因果联系,推出某类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归纳推理。科学归纳推理是一种不完全归纳推理,属于或然推理,结论未必科学。因为它分析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结论的可靠性较高。
2.完全归纳推理是一种必然推理,其结论真实可靠。
【解析】完全归纳推理对某类认识对象中每个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都进行了考察,从而推出该类全部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由于这种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保真关系,它是一种必然推理。其结论未必真实可靠。要保证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真实可靠,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断定个别对象情况的每个前提都是真实的;第二,所涉及的认识对象,一个都不能遗漏。
3.一般包含个别,人们认识事物总是首先从掌握一般知识开始。
【解析】个别包含一般,人们总是首先认识了许多不同事物的特殊的本质,然后才有可能更进一步地进行概括工作,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的本质。人们认识事物,总是先通过观察、实验和社会调查等途径搜集有关对象的事实材料,对它们进行整理和加工,得到一些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然后,以这些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
4.演绎推理是必然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是或然推理。
【解析】演绎推理是必然推理,类比推理是或然推理,归纳推理里面的完全归纳推理属于必然推理,不完全归纳推理属于或然推理。
5.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都是或然推理。
【解析】除了完全归纳推理外的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是或然推理。
6.类比推理是依据事物之间相同或相似的要素和结构而进行的推理。
【解析】类比推理是依据事物之间相同或相似的属性进行的推理,事物的要素、结构和功能是其属性的主要内容。从思维的角度说,类比推理既可以在对象的要素和结构之间进行类比,也可以在对象的功能之间进行类比,还可以从导致事物某种功能的条件方面进行类比。
7.类比通俗地说就是比较或比喻。
【解析】①类比不同于比较。类比要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新的结论,它是一种推理;比较的目的在于认识两类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是一种简单的认识方法,但不是推理。②类比不同于比喻。类比和比喻虽然都以比较为基础,但是,类比是一种推理形式,目的在于得出新知识;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目的在于生动形象地描写或说明认识对象。
8.任何两个事物都可以进行类比。
【解析】类比推理就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不是任何两个事物都可以进行类比。两个事物的属性必须有内在的联系。事物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类比推理的客观依据。
四.研究探讨
材料一 把绿色植物移到黑暗地方,它就失去了绿色;再把它移到有光的地方,它又重新得到绿色。由此可知,光照和植物产生绿色可能有因果联系。
材料二 棉花能保温,积雪也能保持地面温度。据测定,新降落的雪有40%—50%的空气间隙。棉花是植物纤维,雪是水冻成的,它们很不相同,但两者都是疏松多孔的。可见,疏松多孔的东西可能有保温作用。
材料三 社会报告显示,睡眠条件相同的情况下,15岁青少年睡眠时间为8.5小时,20岁青年睡眠时间为7小时,25岁青年睡眠时间为6小时,据此,报告总结,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睡眠时间逐渐减少。
分析材料各运用了探求因果联系的哪种方法,并简要说明理由
五.训练提升
1.有人认为鸡蛋黄的黄色跟鸡所吃的绿色植物性饲料有关,为了验证这个结论,最可靠的试验方法是
A.化验比较绿色植物性饲料和非植物性饲料的营养成分
B.选择品种等级完全相同的蛋鸡,一半喂食绿色植物性饲料,一半喂食非植物性饲料
C.对同一批蛋鸡逐渐增加绿色植物性饲料的比例
D.选出不同品种的蛋鸡,喂同样的植物性饲料
2.有人把一定数量的白薯种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先用温水浸过,另一部分则不经过这种程序。结果用温水浸种的那块白薯地的产量比不经过浸种的产量要高。由于其他条件都相同,他们由此得出结论,用温水浸薯种是白薯增产的原因。材料中使用的方法是 ( )
A.求同法 B.求异法 C.求同求异并用法 D.共变法
3.鲁迅在《论辩的魂灵》一文中曾记录这么一则诡辩:卖国贼是说诳的,你是说诳的,所以,你就是卖国贼。从逻辑角度看,该诡辩 ( )
A.犯了"四概念"错误 B.犯了"中项不周延"错误
C.犯了"大项不当扩大"错误 D.犯了"小项不当扩大"错误
4.2021年10 月12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在昆明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他指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这一判断属于( )
A.直言判断 B. 联言判断 C.选言判断 D.假言判断
5.《论语》中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由此可以推出名不正,则民无所措手足。上述推理用的是( )
A.类比推理 B.归纳推理 C.演绎推理 D.一次三段论
6.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需要全党和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和不懈奋斗,也需要战略上的总体设计和战术上的具体实施,既需要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做圆梦的硬件基础,也需要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软件提供核心支撑。这一判断 ( )
①忽视了生态文明建设对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意义因而不是真实的
②有助于人们对如何实现中国梦有更加周密的思考
③作为相容选言判断,部分选言支与实际不相符但仍然是真的
④来源于社会实践并经过实践检验为真实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马里亚纳海沟,地球最深处。要涉足这无人之境,人造机器若没有耐压的“盔甲”,就会被强大水压所破坏。然而,深海生物却因其构造的独特性而安然无恙。浙江大学某团队通过对深海狮子鱼的结构分析,发现深海狮子鱼的骨骼细碎状地分布在凝胶状柔软的身体中,有助于其在高压力环境下的生存与活动,由此研制的仿生软体机器鱼成功实现了在万米深海自主游动。可见类比推理在该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
A.类比推理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创新性地纠正他人认识中的错误
B.在研究中类比推理的目的在于认识两类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C.类比推理通过研究可以实现人们生动形象地描写或说明认识对象的目的
D.通过类比推理开启思路,许多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都是从类比推理开始的
8.我国科学家发现,当太阳上的黑子大量出现时,长江流域的雨量就多;当太阳上的黑子出现不那么多时,长江流域的雨量就不那么多;当太阳上的黑子出现很少时,长江流域的雨量也就少。这里运用的是探求因果联系方法中的 ( )
A.剩余法 B.求同法 C.求异法 D.共变法
9.这个学生又迟到了,他的这个毛病就像出窑的砖,已经定型,改不掉了。这一思维过程运用的推理方法有( )
①不完全归纳推理  ②换质推理 
③演绎推理  ④机械类比推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东汉末年医学家华佗,有一次看到蜘蛛被马蜂蜇后,落在绿苔上打了几个滚,肿便消失了。他由此想到可用绿苔来为人治病。通过试验,消肿解毒的良药便问世了。上述过程华佗运用的思维方式是 ( )
①归纳推理 ②演绎推理 ③类比推理 ④联想思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某科学家通过对一百名男子进行调查,得出结论:“留大胡子者易秃顶。”他认为,由于浓密的长胡子妨碍皮肤散热,许多男子秃顶是机体为了保护大脑免于过热而脱发。他们使用的推理是( )
A.完全归纳推理 B.简单枚举归纳推理
C.不完全归纳推理 D.概率归纳推理
12.建筑师在盖房时可以对照设计图,教师备课可以看各种参考书,所以,学生在考试时可以看教科书及相关材料。这个推理( )
①前提与结论间联系是或然的,需要提高类比推理的可靠程度
②犯了机械类比错误,未能抓住前提与结论间共同的本质属性
③把握了事物间的因果联系,探求了事物现象间的规律性关系
④运用了创造性思维,举一反三,利于纠正他人认识中的错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下列属于从事物的结构方面进行类比的有( )
①类比蛙眼的特殊结构和敏锐的观察力,研制出人造卫星跟踪系统 
②文学中“随物赋形”“托物言志”的描写手法
③类比蝙蝠具有发射和回收超声波的功能,发明了能够测定、跟踪飞行目标的雷达 
④东施效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在用显微镜研究植物的花粉粒子浸在水中的形状时发现,这些粒子都在做不规则的运动。后来,他又发现植物叶子的微粒在水上也会运动,甚至如玻璃、烟灰、泥土等无生命物体的微粒也会在水上做不规则运动。经过三个月的反复和细致的观察后,布朗得出结论:凡是能漂浮在水上的微粒都会做不规则运动。该实验运用的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是( )
A.求同法 B.求异法 C.共变法 D.剩余法
15.下列属于换质推理的是( )
①有的学生是成年人,所以,有的成年人是学生
②科学不是迷信,所以,迷信不是科学
③所有行星不是自身发光,所以,所有行星是非自身发光的
④有些疾病不是传染的,所以,有些疾病是不传染的
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6.2022年是虎年,有人说:老虎是动物,所以小老虎是小动物。下列哪个选项中出现的逻辑错误与题干中的最为类似的是( )
A.这件事这么做看上去既像对的,又像错的,都有点像
B.许多后来成为杰出人物的人上学时都经常早起,所以经常早起的人一定能成为杰出人物
C.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成本越低效益就越高,生产同类产品的A公司成本比B公司低,所以效益比B公司高
D.故意杀人犯应判处死刑,行刑者是故意杀人者,所以行刑者应该判处死刑
17.“人一旦有了私心杂念,就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和坚持真理。”下列对此判断认识正确的是( )
A.这个判断中存在概念搭配不当的问题
B.这个判断正确地断定了认识对象之间的关系
C.“有了私心杂念”和“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和坚持真理”有必然性的条件关系
D.这个判断对认识对象之间的关系断定不准确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在广阔的湿地、森林、农场等地理区域内分散大量传感器进行环境监测是一项巨大的挑战。科学家们受蒲公英种子随风飘零、随风播种的启发。已经开发出了一种在地面可被风吹动的微型"蒲公英"传感器。蒲公英种子有着独特的中心点结构,一圈小毛刷能够减缓其下落的速度。科学家们对其展开了二维投影,确定了新型传感器的基础设计。为保证传感器各方面可实现最佳性能,该团队集思广益。尝试设计了75种不同的模型设计。最终设计出最适宜的传感器形状。这种足够轻巧和紧凑的传感器平台,可以成百上千被无人机投下,然后像蒲公英种子一样在微风中散开,实现大面积传感器网络部署,为大规模环境监测提供了可行方案。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微型"蒲公英"传感器的发明蕴含的思维智慧。
六.学后总结(由学生自主画出课时的知识结构图、思维导图,以体现知识的系统性)
参考答案
四.研究探讨
①材料一运用了求异法。在两个场合中,许多情况都相同,只有一个情况不同。植物不受光照射,它就失去绿色;植物受光照射,它就又重新得到绿色。这个唯一不同的情况——有没有光照,可能是植物有没有绿色的原因,因而光照和植物产生绿色可能有因果联系。
②材料二运用了求同法。棉花和积雪很不相同,它们之间的差异很多,但都是疏松多孔的,这一共同点就可能是它们都有保温作用的原因。
③材料三运用了共变法。随着人年龄的增长,睡眠的时间也随之发生变化,可见人的睡眠时间与人的年龄之间存在共变关系,因此,人的年龄的增长可能是人睡眠时间减少的原因。
五.训练提升
1-5 BBBDC 6-10 CDDBD 11-17 CACADDD
18. ①采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通过模拟蒲公英结构和功能,发明创造了“蒲公英”传感器。
②运用了联想思维的方法,通过迁移和想象,将蒲公英和环境传感器两种毫无关联的事物认识进行联结与思考,解决了大规模环境监测的问题。
③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相结合,运用头脑风暴,通过集思广益,最终设计出最适宜的传感器形状,为大规模环境监测提供了可行方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