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期末调研抽测试卷(历社部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期末调研抽测试卷(历社部分

资源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 道德与法治期末调研抽测试卷(历社部分
一、选择题
1.关于我国人口和民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东部人口密度小,西部人口密度大
B.我国共有56个民族,回族人口最多
C.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东北
D.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答案】D
【知识点】我国的人口特点;我国的民族及其分布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东部人口密度小,西部人口密度大,说法错误,正好相反。我国共有56个民族,回族人口最多,错误,汉族人口最多。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东北错误,应该是少数民族。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正确。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我国共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占了全国人口的92%,而其余55个民族人数很少,所以统称为少数民族,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是回族,遍布全国,而壮族是人数最多的,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的特点: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
2.夏天同学摘录了四张地理知识卡片,卡片内容正确的有(  )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②④
【答案】A
【知识点】湄南河平原;瑞士——阿尔卑斯山脉;日本——耕海牧渔
【解析】【分析】 安第斯山脉位于南美洲的西岸,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纵贯南美大陆西部,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这里气候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从山麓到山顶气候差异显著,因此形成了山上山下不同的自然景观,②正确;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受海水倒灌与水位上涨影响,“水城”威尼斯面临生存危机,③正确;
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是世界上石油资源最丰富的地区,①排除;
东非马赛人以放牧为生,每年马赛人以家族为单位,在坦桑尼亚的多多马和肯尼亚的基塔莱之间游牧,过着极其简单的生活,④排除。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印第安人利用安第斯山区的环境特点,形成了山上和山下不同的生产生活景观:安第斯山区居民在高海拔地区以放牧驯养的羊驼和骆马为生,低海拔的山坡上开辟梯田,种植玉米、马铃薯、小麦和大麦等农作物。生活上靠山吃山,自给自足。
3.我们的家乡金华气候类型,与下面哪幅图所反映的是一样的(  )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描述气候的两大特点
【解析】【分析】根据给出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可知,A是热带季风气候,B是温带季风气候,C是地中海气候,D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我们的家乡金华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出现在北纬25°~35°亚热带的大陆东岸,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南、热带季风气候类型以北的地带,以及日本南部和朝鲜半岛南部等地。这里冬季温暖,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夏季炎热,最热月平均气温大于22℃,气温的季节变化显著,四季分明,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1500毫米,但无明显干季。
4.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凭借坚船利炮,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以下属于三个条约对中国共同影响的是(  )
A.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B.巨额赔款,加重人民的经济负担
C.开设工厂,便利了列强资本输出
D.清政府完全沦为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答案】B
【知识点】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狂潮;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分析】《南京条约》赔款2000万银元,《马关条约》赔款2亿两白银,《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三个条约都有巨额赔款,都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
A项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是《南京条约》的影响,不符合题意;
B项巨额赔款,加重人民的经济负担属于三个条约对中国共同影响,符合题意;
C项开设工厂,便利了列强资本输出是《马关条约》的影响,不符合题意;
D项清政府完全沦为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是《辛丑条约》的影响,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共同点的理解能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三个条约对中国的影响,找出其共同点。
5. 1895年的“公车上书”和1919年的五四运动相比较,其共同之处有(  )
①都是爱国救亡运动 ②都因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发生
③都由知识分子领导 ④都表现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性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知识点】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公车上书和五四运动①都是爱国救亡运动②都因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发生③都由知识分子领导。五四运动表现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性质,而公车上书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性质。
A项①②③ 是1895年的“公车上书”和1919年的五四运动的共同之处,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公车上书和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即可作答。注意识记公车上书和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
6.一位革命老战士曾用画笔记录他的亲身经历。其中以“汹涌的大渡河、寒冷的雪山、荒芜的草地”为素材的作品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武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红军长征 D.井冈山会师
【答案】C
【知识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向湘西前进,冲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人员损失过半;遵义会议后,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1936年10月,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AB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红军长征是以“汹涌的大渡河、寒冷的雪山、荒芜的草地”为素材的作品反映的历史事件,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以长征的路线为依托,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注意掌握长征途中中国工农红军经历的艰难险阻。
7.清末提出“实业救国”口号,并创办大生纱厂的状元实业家是(  )
A.李鸿章 B.严复 C.詹天佑 D.张謇
【答案】D
【知识点】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謇是清末状元,他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并身体力行,回乡创办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ABC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张謇提出“实业救国”口号,并创办大生纱厂,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张謇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状元实业家张謇创办大生纱厂。
二、非选择题
8.近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国的近代化道路有自己的特点,某初中历史社团围绕“中国近代化探索”开展研究性学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研究主题 史料 相关史实
中国近代化探索“器物”篇 C 洋务运动
中国近代化探索“A”篇 ⑤ 戊戌变法
②、③ 辛亥革命
中国近代化探索“B”篇 D 新文化运动
(1)请你帮助历史社团整理上述史料,将表格中A、B、C、D处补充完整。
(2)从上述史料中任选两项,说明其与研究主题、相关史实的关系。(仿照示例完成,不得选用示例中的史料)
示例:“明定国是”诏书见证了戊戌变法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度,对思想文化产生持久影响的历史
(3)通过参与此次研究性学习,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史认识。
【答案】(1)A:制度;B:思想;C:①;D:④⑥
(2)①江南制造总局照片见证了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开启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②湖北军政府旧址见证了武昌起义的胜利,清政府统治开始瓦解,宣告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③《青年杂志》见证了新文化运动传播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促进思想解放的历史。
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见证了辛亥革命学习西方民主共和制的历史,是辛亥革命的成果。
⑤北京大学旧址见证了北京大学作为新文化运动主阵地,传播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掀起思想解放潮流的历史。
(3)认识:由学习西方的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知识点】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表格信息。根据表格“研究主题”和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器物,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思想,故A填:制度;B填:思想。根据“史料”和所学可知, 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军事工业,故C填:①。《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创办的,后改为《新青年》,《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故D填:④⑥。
(2)本题考查研究主题与相关史实的关系,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①和所学可以得出,江南制造总局炮厂照片见证了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开启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根据②和所学可以得出,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旧址见证了武昌起义的胜利与清政府统治开始瓦解的历史。根据④和所学可以得出,《青年杂志》一卷一号目录见证了新文化运动传播民主科学思想,促进思想解放的历史。根据⑤和所学可以得出,“明定国是”诏书见证了戊戌变法推行改革,变法图存的历史。根据⑥和所学可以得出,北京大学红楼旧址见证了北京大学作为新文化运动主阵地,掀起思想解放潮流的历史。
(3)本题考查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史认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并结合所学可以归纳出,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认识是由学习西方的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故答案为:(1)A:制度;B:思想;C:①;D:④⑥。
(2)①江南制造总局照片见证了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开启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②湖北军政府旧址见证了武昌起义的胜利,清政府统治开始瓦解,宣告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③《青年杂志》见证了新文化运动传播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促进思想解放的历史。
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见证了辛亥革命学习西方民主共和制的历史,是辛亥革命的成果。
⑤北京大学旧址见证了北京大学作为新文化运动主阵地,传播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掀起思想解放潮流的历史。
(3)认识:由学习西方的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近代化探索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相关史实。
9.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同源,有过友好交往,也有过战争厮杀。作为21世纪的大国,面向未来,中日关系将往何处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73年,同治皇帝接受外国公使觐见那一回,主持仪式的大臣,把品级较高的日本外务大臣副岛种臣的班次排到了品级较低的英、法、俄、德、美公使的后面,以寓区别对待之意。——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1898年,光绪皇帝在会晤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时表示:“贵国维新以来之政治,为各国所称许。”并希望伊藤博文能向中国详细介绍“变法之顺序、方法等事”。
——摘编自邓嗣禹、费正清《中国对西方的反应》
材料三:
图一驻守宛平县城的中国军队奔赴前线图二抗战时期某战役形势示意图
材料四:在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全民族的抗战,经过浴血奋战,中国人民克服了重重困难,付出了巨大牺牲,终于同美、英、苏等反法西斯同盟国一道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摘编自中华书局版《中国历史》
(1)材料一到材料二表明清朝统治者对日本的态度有何变化?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2)材料三图一照片记录的情景与日本侵略者制造的哪一事变有关?图二是哪一战役的形势示意图?这场战役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取得抗战胜利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军民在抗战过程中表现出了哪些优秀品质?)
【答案】(1)由轻视到重视(学习)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让清政府对日本有新的认识;
(2)七七事变;(或卢沟桥事变)
百团大战;有力打击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3)国共两党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英勇抗战;海外华侨和世界各国的支持等;
不怕牺牲,捍卫民族尊严,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决心等。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狂潮;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七七”事变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
【解析】【分析】(1)材料一中的“……把品级较高的日本外务大臣副岛种臣的班次排到了品级较低的英、法、俄、德、美公使的后面,以寓区别对待之意”表明清朝统治者轻视、看不起日本;材料二中的“‘贵国维新以来之政治,为各国所称许。’并希望伊藤博文能向中国详细介绍‘变法之顺序、方法等事’”表明清朝统治者注重日本。清政府态度转变的原因是∶日本在1868年的明治维新后,改变了落后的面貌,经济发达,军事实力强大;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的失败让清朝统治者对日本有了新的认识。
(2)由材料三图一“驻守宛平县城的中国军队奔赴前线”可知,照片记录的情景与日本侵略者制造的七七事变或卢沟桥事变有关,七七事变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开始。由图二可知,反映的是百团大战形势示意图。百团大战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3)由材料四“在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全民族的抗战,经过浴血奋战,中国人民克服了重重困难,付出了巨大牺牲,终于同美、英、苏等反法西斯同盟国一道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可知,中国取得抗战胜利的原因有国共两党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抗战;中国人民的浴血奋战;海外华侨的支持;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支援等,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全民族抗战。结合所学知识,可以自己总结出中国军民在抗战过程中表现出的优秀品质:不怕牺牲,捍卫民族尊严,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决心等。
故答案为:(1)由轻视到重视(学习);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让清政府对日本有新的认识。
(2)七七事变(或卢沟桥事变);百团大战;有力打击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3)国共两党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英勇抗战;海外华侨和世界各国的支持等;不怕牺牲,捍卫民族尊严,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决心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清朝统治者对日本的态度变化和原因,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及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要求运用所学解读材料信息。
10.回首百年史,坚定前行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A“一大”上海会址 图B
材料二:1930年12月下旬至1931年9月中旬,红军在江西根据地连续进行了大规模的运动战,接连粉碎了国民党军发动的三次“围剿”,歼敌数以万计,将赣西南与闽西根据地联成了一片,形成了以瑞金为中心,包括4个县、区,拥有数十万人口和5万名主力红军的相对稳定的中央根据地。进入到1932年,随着红军不断地向周边地区扩展,到该年秋天,中央苏区的人口已达到百万以上。到1933年秋天,中央苏区更进入到鼎盛时期。
——摘编自杨奎松《中国近代通史:内战与危机(1927-1937)》
材料三: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了全面内战。1948年9月到l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三大战役,与国民党军队展开战略大决战。
材料四:从历史和实践的角度讲,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由一个个鲜明具体的“坐标”组成,进而形成了一个可以长久涵养后人的“精神谱系”。这个精神谱系炫目多彩,前后相接,多以地点、事件或代表人物命名,已经或正在命名的就有30来种。
——2020年6月《光明日报》
(1)中共“一大”确立的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为什么说“古田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建设史上的里程碑”?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30~1933年中央苏区革命形势走向鼎盛的原因。
(3)根据所学,分析这三大战役的胜利有何意义?
(4)根据材料四,按照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命名方式选择一种精神,并说明其内涵。(例: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敢闯新路等)
【答案】(1)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理由: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2)原因:中共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开辟中国独特的革命道路;在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指导;三次“反围剿”胜利;红军队伍的不断壮大等。
(3)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4)如红船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东北抗联精神、大别山精神、南泥湾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成立;工农武装割据;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1)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通过了党的纲领。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用无产阶级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建立无产阶级专政。1929年12月召开的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建设史上的里程碑。
(2)依据材料二中的时间和关键信息“相对稳定的中央根据地”,结合所学从工作重心、土地革命、革命根据地、指导思想等方面,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
(3)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4)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1)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理由: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2)原因:中共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开辟中国独特的革命道路;在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指导;三次“反围剿”胜利;红军队伍的不断壮大等。
(3)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4)如红船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东北抗联精神、大别山精神、南泥湾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中国一大的内容及意义、1930~1933年中央苏区革命形势走向鼎盛的原因、1978-1992年间中国经济开放度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其原因、中国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中国梦的实现途径等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一大的内容以及意义、1930~1933年中央苏区革命形势走向鼎盛的原因、1978-1992年间中国经济开放度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其原因、中国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中国梦的实现途径等知识。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 道德与法治期末调研抽测试卷(历社部分
一、选择题
1.关于我国人口和民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东部人口密度小,西部人口密度大
B.我国共有56个民族,回族人口最多
C.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东北
D.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2.夏天同学摘录了四张地理知识卡片,卡片内容正确的有(  )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②④
3.我们的家乡金华气候类型,与下面哪幅图所反映的是一样的(  )
A.A B.B C.C D.D
4.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凭借坚船利炮,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以下属于三个条约对中国共同影响的是(  )
A.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B.巨额赔款,加重人民的经济负担
C.开设工厂,便利了列强资本输出
D.清政府完全沦为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5. 1895年的“公车上书”和1919年的五四运动相比较,其共同之处有(  )
①都是爱国救亡运动 ②都因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发生
③都由知识分子领导 ④都表现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性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一位革命老战士曾用画笔记录他的亲身经历。其中以“汹涌的大渡河、寒冷的雪山、荒芜的草地”为素材的作品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武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红军长征 D.井冈山会师
7.清末提出“实业救国”口号,并创办大生纱厂的状元实业家是(  )
A.李鸿章 B.严复 C.詹天佑 D.张謇
二、非选择题
8.近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国的近代化道路有自己的特点,某初中历史社团围绕“中国近代化探索”开展研究性学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研究主题 史料 相关史实
中国近代化探索“器物”篇 C 洋务运动
中国近代化探索“A”篇 ⑤ 戊戌变法
②、③ 辛亥革命
中国近代化探索“B”篇 D 新文化运动
(1)请你帮助历史社团整理上述史料,将表格中A、B、C、D处补充完整。
(2)从上述史料中任选两项,说明其与研究主题、相关史实的关系。(仿照示例完成,不得选用示例中的史料)
示例:“明定国是”诏书见证了戊戌变法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度,对思想文化产生持久影响的历史
(3)通过参与此次研究性学习,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史认识。
9.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同源,有过友好交往,也有过战争厮杀。作为21世纪的大国,面向未来,中日关系将往何处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73年,同治皇帝接受外国公使觐见那一回,主持仪式的大臣,把品级较高的日本外务大臣副岛种臣的班次排到了品级较低的英、法、俄、德、美公使的后面,以寓区别对待之意。——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1898年,光绪皇帝在会晤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时表示:“贵国维新以来之政治,为各国所称许。”并希望伊藤博文能向中国详细介绍“变法之顺序、方法等事”。
——摘编自邓嗣禹、费正清《中国对西方的反应》
材料三:
图一驻守宛平县城的中国军队奔赴前线图二抗战时期某战役形势示意图
材料四:在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全民族的抗战,经过浴血奋战,中国人民克服了重重困难,付出了巨大牺牲,终于同美、英、苏等反法西斯同盟国一道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摘编自中华书局版《中国历史》
(1)材料一到材料二表明清朝统治者对日本的态度有何变化?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2)材料三图一照片记录的情景与日本侵略者制造的哪一事变有关?图二是哪一战役的形势示意图?这场战役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取得抗战胜利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军民在抗战过程中表现出了哪些优秀品质?)
10.回首百年史,坚定前行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A“一大”上海会址 图B
材料二:1930年12月下旬至1931年9月中旬,红军在江西根据地连续进行了大规模的运动战,接连粉碎了国民党军发动的三次“围剿”,歼敌数以万计,将赣西南与闽西根据地联成了一片,形成了以瑞金为中心,包括4个县、区,拥有数十万人口和5万名主力红军的相对稳定的中央根据地。进入到1932年,随着红军不断地向周边地区扩展,到该年秋天,中央苏区的人口已达到百万以上。到1933年秋天,中央苏区更进入到鼎盛时期。
——摘编自杨奎松《中国近代通史:内战与危机(1927-1937)》
材料三: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了全面内战。1948年9月到l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三大战役,与国民党军队展开战略大决战。
材料四:从历史和实践的角度讲,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由一个个鲜明具体的“坐标”组成,进而形成了一个可以长久涵养后人的“精神谱系”。这个精神谱系炫目多彩,前后相接,多以地点、事件或代表人物命名,已经或正在命名的就有30来种。
——2020年6月《光明日报》
(1)中共“一大”确立的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为什么说“古田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建设史上的里程碑”?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30~1933年中央苏区革命形势走向鼎盛的原因。
(3)根据所学,分析这三大战役的胜利有何意义?
(4)根据材料四,按照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命名方式选择一种精神,并说明其内涵。(例: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敢闯新路等)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我国的人口特点;我国的民族及其分布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东部人口密度小,西部人口密度大,说法错误,正好相反。我国共有56个民族,回族人口最多,错误,汉族人口最多。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东北错误,应该是少数民族。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正确。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我国共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占了全国人口的92%,而其余55个民族人数很少,所以统称为少数民族,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是回族,遍布全国,而壮族是人数最多的,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的特点: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
2.【答案】A
【知识点】湄南河平原;瑞士——阿尔卑斯山脉;日本——耕海牧渔
【解析】【分析】 安第斯山脉位于南美洲的西岸,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纵贯南美大陆西部,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这里气候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从山麓到山顶气候差异显著,因此形成了山上山下不同的自然景观,②正确;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受海水倒灌与水位上涨影响,“水城”威尼斯面临生存危机,③正确;
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是世界上石油资源最丰富的地区,①排除;
东非马赛人以放牧为生,每年马赛人以家族为单位,在坦桑尼亚的多多马和肯尼亚的基塔莱之间游牧,过着极其简单的生活,④排除。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印第安人利用安第斯山区的环境特点,形成了山上和山下不同的生产生活景观:安第斯山区居民在高海拔地区以放牧驯养的羊驼和骆马为生,低海拔的山坡上开辟梯田,种植玉米、马铃薯、小麦和大麦等农作物。生活上靠山吃山,自给自足。
3.【答案】D
【知识点】描述气候的两大特点
【解析】【分析】根据给出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可知,A是热带季风气候,B是温带季风气候,C是地中海气候,D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我们的家乡金华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出现在北纬25°~35°亚热带的大陆东岸,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南、热带季风气候类型以北的地带,以及日本南部和朝鲜半岛南部等地。这里冬季温暖,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夏季炎热,最热月平均气温大于22℃,气温的季节变化显著,四季分明,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1500毫米,但无明显干季。
4.【答案】B
【知识点】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狂潮;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分析】《南京条约》赔款2000万银元,《马关条约》赔款2亿两白银,《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三个条约都有巨额赔款,都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
A项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是《南京条约》的影响,不符合题意;
B项巨额赔款,加重人民的经济负担属于三个条约对中国共同影响,符合题意;
C项开设工厂,便利了列强资本输出是《马关条约》的影响,不符合题意;
D项清政府完全沦为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是《辛丑条约》的影响,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共同点的理解能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三个条约对中国的影响,找出其共同点。
5.【答案】A
【知识点】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公车上书和五四运动①都是爱国救亡运动②都因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发生③都由知识分子领导。五四运动表现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性质,而公车上书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性质。
A项①②③ 是1895年的“公车上书”和1919年的五四运动的共同之处,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公车上书和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即可作答。注意识记公车上书和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
6.【答案】C
【知识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向湘西前进,冲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人员损失过半;遵义会议后,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1936年10月,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AB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红军长征是以“汹涌的大渡河、寒冷的雪山、荒芜的草地”为素材的作品反映的历史事件,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以长征的路线为依托,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注意掌握长征途中中国工农红军经历的艰难险阻。
7.【答案】D
【知识点】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謇是清末状元,他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并身体力行,回乡创办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ABC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张謇提出“实业救国”口号,并创办大生纱厂,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张謇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状元实业家张謇创办大生纱厂。
8.【答案】(1)A:制度;B:思想;C:①;D:④⑥
(2)①江南制造总局照片见证了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开启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②湖北军政府旧址见证了武昌起义的胜利,清政府统治开始瓦解,宣告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③《青年杂志》见证了新文化运动传播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促进思想解放的历史。
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见证了辛亥革命学习西方民主共和制的历史,是辛亥革命的成果。
⑤北京大学旧址见证了北京大学作为新文化运动主阵地,传播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掀起思想解放潮流的历史。
(3)认识:由学习西方的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知识点】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表格信息。根据表格“研究主题”和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器物,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思想,故A填:制度;B填:思想。根据“史料”和所学可知, 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军事工业,故C填:①。《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创办的,后改为《新青年》,《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故D填:④⑥。
(2)本题考查研究主题与相关史实的关系,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①和所学可以得出,江南制造总局炮厂照片见证了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开启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根据②和所学可以得出,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旧址见证了武昌起义的胜利与清政府统治开始瓦解的历史。根据④和所学可以得出,《青年杂志》一卷一号目录见证了新文化运动传播民主科学思想,促进思想解放的历史。根据⑤和所学可以得出,“明定国是”诏书见证了戊戌变法推行改革,变法图存的历史。根据⑥和所学可以得出,北京大学红楼旧址见证了北京大学作为新文化运动主阵地,掀起思想解放潮流的历史。
(3)本题考查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史认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并结合所学可以归纳出,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认识是由学习西方的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故答案为:(1)A:制度;B:思想;C:①;D:④⑥。
(2)①江南制造总局照片见证了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开启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②湖北军政府旧址见证了武昌起义的胜利,清政府统治开始瓦解,宣告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③《青年杂志》见证了新文化运动传播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促进思想解放的历史。
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见证了辛亥革命学习西方民主共和制的历史,是辛亥革命的成果。
⑤北京大学旧址见证了北京大学作为新文化运动主阵地,传播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掀起思想解放潮流的历史。
(3)认识:由学习西方的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近代化探索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相关史实。
9.【答案】(1)由轻视到重视(学习)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让清政府对日本有新的认识;
(2)七七事变;(或卢沟桥事变)
百团大战;有力打击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3)国共两党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英勇抗战;海外华侨和世界各国的支持等;
不怕牺牲,捍卫民族尊严,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决心等。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狂潮;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七七”事变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
【解析】【分析】(1)材料一中的“……把品级较高的日本外务大臣副岛种臣的班次排到了品级较低的英、法、俄、德、美公使的后面,以寓区别对待之意”表明清朝统治者轻视、看不起日本;材料二中的“‘贵国维新以来之政治,为各国所称许。’并希望伊藤博文能向中国详细介绍‘变法之顺序、方法等事’”表明清朝统治者注重日本。清政府态度转变的原因是∶日本在1868年的明治维新后,改变了落后的面貌,经济发达,军事实力强大;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的失败让清朝统治者对日本有了新的认识。
(2)由材料三图一“驻守宛平县城的中国军队奔赴前线”可知,照片记录的情景与日本侵略者制造的七七事变或卢沟桥事变有关,七七事变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开始。由图二可知,反映的是百团大战形势示意图。百团大战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3)由材料四“在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全民族的抗战,经过浴血奋战,中国人民克服了重重困难,付出了巨大牺牲,终于同美、英、苏等反法西斯同盟国一道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可知,中国取得抗战胜利的原因有国共两党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抗战;中国人民的浴血奋战;海外华侨的支持;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支援等,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全民族抗战。结合所学知识,可以自己总结出中国军民在抗战过程中表现出的优秀品质:不怕牺牲,捍卫民族尊严,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决心等。
故答案为:(1)由轻视到重视(学习);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让清政府对日本有新的认识。
(2)七七事变(或卢沟桥事变);百团大战;有力打击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3)国共两党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英勇抗战;海外华侨和世界各国的支持等;不怕牺牲,捍卫民族尊严,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决心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清朝统治者对日本的态度变化和原因,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及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要求运用所学解读材料信息。
10.【答案】(1)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理由: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2)原因:中共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开辟中国独特的革命道路;在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指导;三次“反围剿”胜利;红军队伍的不断壮大等。
(3)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4)如红船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东北抗联精神、大别山精神、南泥湾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成立;工农武装割据;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1)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通过了党的纲领。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用无产阶级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建立无产阶级专政。1929年12月召开的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建设史上的里程碑。
(2)依据材料二中的时间和关键信息“相对稳定的中央根据地”,结合所学从工作重心、土地革命、革命根据地、指导思想等方面,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
(3)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4)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1)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理由: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2)原因:中共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开辟中国独特的革命道路;在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指导;三次“反围剿”胜利;红军队伍的不断壮大等。
(3)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4)如红船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东北抗联精神、大别山精神、南泥湾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中国一大的内容及意义、1930~1933年中央苏区革命形势走向鼎盛的原因、1978-1992年间中国经济开放度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其原因、中国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中国梦的实现途径等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一大的内容以及意义、1930~1933年中央苏区革命形势走向鼎盛的原因、1978-1992年间中国经济开放度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其原因、中国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中国梦的实现途径等知识。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