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1张PPT)“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这是李贺的人生理想;但是理想也好,宣言也罢,却常被残酷的现实雨打风吹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高适的《燕歌行》,让我们认识那场令人扼腕的战争,让我们触摸那些在战火硝烟中一个个我们无法直视的灵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王昌龄的报国宣言;高 适学习目标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赏析本诗的艺术技巧。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精神。字达夫,一字仲武,世称高常侍。渤海蓨(tiáo)县(今河北景县)人。他早先家境贫困。玄宗开元19年(731)高适到了北方边疆,他想在边塞寻找一个报国立功的机会,因之参加征服契丹的战争。在这段时期内,他熟悉了边塞和边塞生活,写下了不少边塞诗。但此时的高适还没有当官,还只是一个有些诗名,想凭借诗名谋取地位功名的人。作者简介高适高适(约700-765)高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岑参齐名。高适的边塞诗,笔力浑厚,感情激昂,意境雄浑,气势奔放;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征战生活和他报效国家的热情。《燕歌行》是高适所有边塞诗中最为杰出的一篇。高适写诗是为了博得名声好谋得富贵功名,所以当他五十岁做官以后就没有再写诗了。作者简介高适高适(约700-765)“燕歌行”是乐府古题,也就是汉魏乐府音乐中一支曲调的名称。解题燕歌行“燕”是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的名字,地域在今河北省北部。可能就是那一带的民歌曲调。“歌行”是一种诗体,例如“长恨歌”“琵琶行”,属“古体诗”。句数及每句字数无定,平仄格律比较自由。燕歌行高适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的这段小序,是介绍该诗的写作背景。“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开元:唐玄宗年号元戎:军事元帅。另有版本“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御史大夫张公,指当时的幽州节度使张守硅。和:依照别人的题材、体裁或者格律填写诗词叫“和”。小序唐玄宗开元26年,张守珪副将假借他的命令,攻打奚,以便邀功请赏,先胜后败。张守珪由于偏袒副将,隐瞒了赵失败的事情,而只报赵获胜的情况,后来事情败露。这时有个从边塞回来的人到高适家做客,和高适谈起边塞的事情,并给高适看了自己写的一首《燕歌行》,高适感触颇深,就写了这首和诗。从这篇短序来看,高适《燕歌行》中的有关描写,可能与张守珪有一定关系。但不应当把这首诗的主题具体理解为针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而应当把它看成是当时对边塞战争、对唐军内部情况的概括看法。写作背景第一层八句整体感知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叙写了士兵戍边生活的各个方面,请分层概括。戍边破敌豪气干云出师第二层八句战斗艰苦无法解围战斗第三层八句征人怀乡思妇断肠征人思妇第四层四句国需良将兵要体恤结论“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汉家:指代唐朝。烟尘:烽烟尘土,指代战争。残贼:凶残的敌人【译】东北边境上的烽烟尘土蔽日遮天;将领们为扫平凶敌辞家上了前线。卫国战争侵略战争文本探究“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横行:纵横驰骋,无所阻拦。非常:特别。赐颜色:赏面子、赐予荣光。【译】好男儿本看重驰骋沙场为国戍边;天子皇帝对这种精神又格外器重优待。文本探究上下句对偶:前一句显示了一种非常阳刚的豪迈气概。“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摐:撞击。金:铜锣。伐:敲打。【译】敲锣打鼓队伍雄赳赳去到山海关;旌旗蔽日在北方的海边蜿蜓不断。文本探究叙写军队向边关开进的事,描写部队行军时威武壮观的场面,抒写为国戍边,高亢豪迈的情。鼓:战鼓;古代军中以此为进退信号。旌旆:军中各种旗帜。“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羽书:插有羽毛的文书,表示紧急。瀚海:沙漠。【译】敲锣打鼓队伍雄赳赳去到山海关;旌旗蔽日在北方的海边蜿蜓不断。文本探究对偶:一个“飞”字写出了军情危急。“照”,战火把山都照红了,说明战斗的激烈和规模很大。单于、狼山:非确指。整体感知“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四个地方连缀,这中间有个什么顺序,写了什么,起了什么作用?顺序是由近到远,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把气氛从宽缓推入紧张。“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极:穷、尽,指到了最远的边界。凭陵:恃势欺凌。杂风雨:形容敌人来势凶猛,如风雨交加。【译】山川景象萧条延伸到边境的尽头;敌骑侵凌来势凶猛象山一样还夹杂着狂风暴雨。文本探究第一句写了塞外的辽远,荒凉;第二句写了战争的酷烈,敌人的凶猛。“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军前:阵前,战场上。帐下:指主帅营帐之中。【译】战士在前线厮杀出生入死,英勇奋战;将军仍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文本探究对比。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作者的爱憎情感更鲜明。“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文本探究穷秋:深秋。腓:枯萎。稀:少,死伤惨重。【译】北方沙漠到了秋末尽是衰草,一片枯黄;暮色降临孤城能战守兵越来越少。“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文本探究恩遇:皇帝的恩宠赞赏。恒:常常。关山:指边境的险要关口。【译】将军身受皇恩常常急功近利而轻敌,所以尽管竭力奋战却仍未解除敌军的包围。思考战士们作战的条件有哪些不利之处?请概括。“萧条”自然条件恶劣;“凭陵”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杂风雨”天气恶劣。合起来就是渲染了战势的危急与战斗条件的恶劣。“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烘托出了士兵们的心境怎样?思考营造了荒芜、衰败的意境,烘托出士兵心境的凄凉。思考环境条件恶劣,敌人凶猛善战,将领与战士的矛盾。其中官兵的矛盾,尤其是官的寻欢作乐,不爱惜士兵是失败的主要原因。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文本探究铁衣:士兵护身的盔甲。辛勤:辛苦。玉箸:玉做的筷子,形容女人流泪,泪如玉著。【译】战士们身穿铁甲辛苦地久戍边疆;家中妻子一定泪如玉箸时时感伤。借代。铁衣代士兵,玉著代家中的思妇。“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文本探究城南:唐代长安城住宅区都在城南。空:白白地。【译】少妇们在长安家中恐怕哭断了肠;征人们在蓟北边防枉自回首望故乡。将思妇与征人对照。这样写更能突出征人思乡、思妇断肠的分离之苦。“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文本探究飘飖:飘摇,比喻局势动荡不安。苍茫:形容荒凉。【译】边疆朔风凛冽动荡不安无法度日;遥远的边疆空旷迷茫是人世间绝无仅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文本探究杀气:战争气氛。三时:早晨、中午、晚上。作阵云:战争的气氛化作战云,弥漫在战地。刁斗:军用铜制用具,日以作炊,夜以敲更。【译】晨午晚三时都杀气腾腾战云弥漫;夜里频传的刁斗声叫人听了胆寒。思考写士兵的痛苦;边疆的荒凉;战争的酷烈。作者是在正面肯定这些为国戍边的战士,歌颂和肯定他们戍边的艰苦,战争的酷烈,边疆的荒凉,抒发对士兵的敬佩之情。第三层八句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说明什么?“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文本探究纷纷:表示多。死节:为国捐躯的志节。岂顾勋:岂是为了个人的功勋?【译】你我相看雪白的战刀上血迹斑斑;自古尽忠死节的人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反问,突出和强调表达的语气和力度。“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文本探究君不见:这三个字在唐诗歌行体中经常见到。李将军:指李广。【译】君不见沙场上尝尽征战苦的士兵;至今仍然怀念历史上的名将李将军。李广夺马(来自网络)思考是为了讽刺和对比当时领军将领的无能和不体恤士兵的艰苦。为什么要提历史上的名将李将军呢?李广(前186-前119),西汉陇西成纪人。为人口讷,不善言辞。他身体高大,两臂如猿,灵活自如,这就是他善于骑射的优越条件。得到奖赏,都分给部下,饭食和士兵一样,毫不特殊。为人廉洁,待人宽厚,毫不苛求,故得到战士的爱戴,愿为他效命疆场。艺术特色“榆关”“碣石”“瀚海”“狼山”等特殊的边疆地点;“金鼓”“羽书”“猎火”“刁斗”等战场特殊用具;“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等边疆战场特殊的景象……善于描绘边塞风光,渲染战地气氛。艺术特色大量采用对比、对偶、和借代等修辞手法。对比将军士兵征人思妇敌军我军古代将军当代将军艺术特色作品采用了同一主题下的双线结构方式。情感波澜起伏,有抑有扬,避免了作品的单调和枯燥。主线前十六句上阵杀敌,情绪高昂。中间六句是副线,征人思妇,情绪感伤。副线中间六句征人思妇,情绪感伤。主线最后六句情绪再高昂补充作用情感小结诗人的思考:唐代边塞诗以表现民族间的征战内容居多。本诗虽是边塞诗,但重点不在于揭示民族矛盾,而是揭示官兵间的矛盾。这是诗人对战争失败原因的理性思考。对士兵赞美士兵奋勇杀敌,不图名利同情士兵离家远戍,内心悲苦对将军谴责将军纵情声色,腐败无能,贪功轻敌,不恤士兵,对军中苦乐不均极为愤慨。对比探究燕歌行尚质,叙事质实、语言质朴,主理重在表达自己的看法;尚巧,立意巧(如雪中送别),构思巧(如千树万树梨花开),主景,重在写景。尚质主理尚巧主景元陈绎:高适岑参对比探究燕歌行相同点抒发为国守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和执著追求,有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歌颂边塞将士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高、岑边塞诗都具有悲壮的共同格调。尚质主理尚巧主景元陈绎:高适岑参对比探究燕歌行不同点高适悲壮而深刻苍凉,岑参悲壮而昂扬豪迈;高诗叙事、写实、议论,思想深刻,现实主义气息浓厚;岑诗写景、描写、抒情,富有艺术个性,浪漫主义色彩突出;高适直抒胸臆,语言朴质;岑参寓情于景,语言瑰丽,想象奇特。尚质主理尚巧主景元陈绎:高适岑参对比探究燕歌行高适岑参选材立意的不同。两人虽同为边塞诗人,同以“边塞”为题,他们在选材立意上却有质的差异。高适诗具有广阔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而岑参的诗则显得比较单一。高适的诗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抑或是描写底层士兵和人民的生活,均是为了表达沉重的忧国忧民之情。如《燕歌行》 而岑参只是以其诗人式的敏感、敏锐的心灵去感受战斗的生活和边塞的风光,有着昂扬的情绪和乐观的精神,而缺乏一个政治家的深刻性以及关怀底层黎民百姓的情怀。高适的诗重在抒情,他往往直抒胸臆,或者夹叙夹议,因此他的诗常常带有浓郁的主观情调。而岑参的诗歌却重在描写塞外的神奇风光以及种种的边塞军旅生活。所以他的诗往往是客观的示现,展示出一幕幕五彩缤纷的生活画面,以奇异之思引人入胜,当然作者也有情,但情浑含在景的描写中。对比探究燕歌行高适岑参在抒情方面,高适、岑参也表现出迥然不同的特色。高、岑风格都写“边塞”题材,塞外地域广阔,风景壮丽,战争军旅生活的悲壮,以及诗中所蕴含的深厚情感。高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深沉,质朴浑实;岑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雄放,洒脱。高适常用对比、反衬的手法,语言刚健质朴、精炼准确;岑参则好比喻和夸张,语言新奇自如,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对比探究燕歌行高适岑参艺术风格同中有异,表现手法各具特色。《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太平天国》中也有“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杜甫的《兵车行》“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李颀的《古从军行》中也说“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杜甫的《新婚别》有这样两句“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同类拓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