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学案-2023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学案-2023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探究世界的本质
内容简介
一、主要内容
本课主要从生活实践入手,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正确认识物质、运动和规律,阐释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坚定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立场,明确探讨客观世界,要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培养我们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物质观分析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初步具有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自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坚持物质决定意识,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第一目“自然界的物质性”,阐述了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物质的含义和唯一特征;第二目“人类社会的物质性”,阐述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和基本要素,说明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第三目“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阐述了意识的产生、物质器官、表达手段和内容来源,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第二框“运动的规律性”,培养我们自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充分理解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增强贯彻和执行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自觉性。第一目“规律是客观的”,阐述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哲学上运动的含义,规律的含义和特征。第二目“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阐述了人的能动作用及其与客观规律的关系;第三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阐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和要求。
学习重难点
重点:1.物质的概念 2.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3.规律以及人与规律的关系
(二)难点: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二部分 问题纲要
第一框 世界的物质性
第一目 自然界的物质性
为什么说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物质的含义和唯一特性
区分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
第二目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为什么说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1)产生和发展 (2)基本要素(集中体现)
第三目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3)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4)意识的内容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第二框 运动的规律性
第一目 规律是客观的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哲学上运动的含义
规律的含义和特征
第二目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的主观能动性
正确处理好意识的能动作用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第三目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的含义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要求
典题小练
判断并修改
1.物质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改:物质是万事万物的共同的属性和本质特征,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运动。×
改: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3.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4.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改: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5.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上是人的反映方式的变化。×
改: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上是客观存在的变化。
6.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如实反映。×
改: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或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如实反映。
7.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改变事物发展的趋势。×
改: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客观的,不能说改变事物发展的趋势。
8.意识指导人们改造世界,促进客观事物发展。×
改:意识指导人们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发展。
9.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改: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10.意识可以创造岀世界上原来没有的东西。×
改:意识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创造岀世界上原来没有的东西。
11.意识是大脑所特有的机能,大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改:意识是人脑所特有的机能,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12.有了人脑就一定会产生意识。×
改:有了人脑就不一定会产生意识。
13.先有设计图纸,然后才根据图纸制造,说明先有意识,后有物质。×
改:先有设计图纸,然后才根据图纸制造,说明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14.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主观的。 ×
改: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15.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改: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16.依据客观实际的重大判断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改:依据客观实际的重大判断有正确、错误之分,正确的重大判断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17.人们应该改变规律适应变化的情况。×
改:规律具有客观性,本身不可以改变。
物质是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改: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9.规律是事物之间的一种联系,因此,联系就是规律。×
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联系不一定是规律。
20.规律有好坏之分,是永恒不变的、无条件的。×
改:规律是客观的、物质的,没有好坏之分,当客观物质发生变化时,规律也会发生变化;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把握规律。
21.正确的规律可以造福人类,错误的规律会给人类带来危害。×
改: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造福人类,违背规律就会给人类带来危害。
22.人的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世界,使客观世界发生变化。×
改:人的意识通过实践作用于客观事物。
23.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
改: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24.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5.正确发挥主观能够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条件。×
改: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够性的前提条件。
26.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同时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选择题
1.医学研究发现,阿尔茨海默症的典型组织病理学改变表现为脑内的淀粉样蛋白沉积和神经元纤维缠结,最终患者脑内的神经细胞“默默”萎缩甚至死亡,从而导致记忆、语言、行为等认知功能障碍。这表明( )
A.意识的内容是由人脑决定的 B.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D.人们可以认识和改造客观规律
2.“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望梅止渴,心灵手巧”;“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上述的观点各体现了( )
A.运动具有相对性,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
B.运动具有绝对性,客观唯心主义,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
C.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客观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观点,运动具有绝对性
D.形而上学的观点,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运动具有绝对性,客观唯心主义
3.北京2022年冬奥会奖牌(见下图)由圆环加圆心构成牌体,这一形象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同心圆玉璧。奖牌共设五环,五环同心,同心归圆,表达了“天地合·人心同”的中华文化内涵,也象征着奥林匹克精神将世界人民聚集在一起,共享冬奥荣光。奖牌造型质朴简洁,体现了北京冬奥会“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北京2022年冬奥会奖牌的设计表明( )
①意识活动在艺术创作中具有独特的主动创造性
②优秀的艺术作品要反映时代要求和实践需要
③意识活动在艺术领域内能够独立于物质而存在
④离开了人脑,就失去了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2022年3月23日下午,“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万众期盼中开课,3位航天员在轨演示了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为广大青少年呈现了一场航天科普盛宴。中国空间站给我们观察特殊情况下的特殊自然现象提供了崭新的平台,给青少年们插上科技梦想的翅膀。这说明( )
①科学实验活动是客观发展着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推动着人们不断认清真理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③改变规律能够使事物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状态
④隐藏在规律背后的现象是可以通过科技手段被认知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人工降雨又称人工增雨,是指根据自然界降水形成的原理,人为补充某些形成降水的必要条件,促进云滴迅速凝结或碰撞并增大成雨滴降落到地面的过程。根据这一事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在人类认识规律后,规律发生作用就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人类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创造条件改变规律
③人类可以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④在事物运动过程中存在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某地以自身对比国内和国际的主要城市后,找准定位,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做到"量体裁衣",提高产业政策"精准度"和应变能力。该地的做法给我们的方法论启示是( )
A.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具有能动性
C.不同事物之间的矛盾各不相同
D.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规律
7.下则漫画中的女主人公( )
①比较重视各种因素的客观联系 ②思想认识上存在唯心主义倾向
③没有考虑孩子参加高考的实际 ④认为实际结果受主观因素影响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8.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我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搭载的三名航天员将执行6个月的载人飞行任务。从哲学上看,
A.体现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
B.见证人的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C.表明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说明人能根据自身需要建立新的联系
9.漫画中的做法没有正确认识到( )
A. 规律是我们的感官可以直接感觉到的 B. 规律并非都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C. 认识规律才能改造规律 D.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0.近年来,人工智能发展迅猛。2016年3月9日至3月15日,人工智能阿尔法狗(AlphaGo)在与世界围棋冠军的比赛中获得了胜利。机器人索菲亚(Sophia)不仅可以模仿人的一举一动和面部表情,甚至拥有灵敏的反应能力,能够与人进行正常的对话和交流。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 智能机器人可以拥有像人一样的自主意识
B. 智能机器人的能力已经完全超越了人类的能力
C. 智能机器人的系统由人设定,有别于人类意识
D. 智能机器人是人类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1.十八洞村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该村森林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但人均耕地少、交通设施落后等,严重制约了该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经过充分调研,村里的群众把目光投向当地特产猕猴桃,大力发展猕猴桃经济,取得了成功。该村结合实际,又发展了黄牛养殖、乡村旅游和苗绣等产业。2017年,十八洞村成功脱贫摘帽。十八洞村的脱贫经验启示我们( )
①做事情要尊重和改造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②充分发挥能动性是脱贫的首要前提和保证
③重视调查研究,把客观规律作为行动依据
④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和安于现状的思想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12.2022全国两会热词中,收入分配、住房保障、高质量教育、就业创业等备受网民关注,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这些热词的出现说明了
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②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③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④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1603.9公斤!2021年10月17日,湖南省衡南县清竹村,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专家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继去年突破1500公斤大关后,再次刷新纪录,实现了袁隆平院士生前提出的攻关目标。这说明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②认识没有终点,但科学有顶峰
③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④人的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2020年11月4日,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在上海举行,本次进博会有很多变与不变:变的是发展形势,不变的是开放的担当和诚意;变的是参展要求,不变的是开放的底气和实力。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①进博会开放底气与实力的不变是有条件的和相对的
②保持不变是上海进口博览会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③上海进博会的工作应坚持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④上海进博会工作的因时而变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一项研究显示,工作性质和环境会影响大脑的认知能力,如果长期从事枯燥无聊的工作,大脑因缺乏刺激和挑战而退化的概率增加。研究牵头人约瑟夫·格日瓦奇博士说,这一结果印证了大脑“用进废退”的理论。大脑“用进废退”蕴含的哲理是( )
①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③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④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三、综合题
1.教育是民生之基、国之根本。近年来,义务教育阶段存在作业负担较重、校外培训过热等突出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21年7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双减”政策要求关注学生成长规划,分类明确作业总量,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等。该政策实施半年来,各地各学校工作成效明显。73%的家长表示孩子完成书面作业时间比"双减"前明显减少,85.4%的家长对课后服务表示满意,焦虑感明显减轻,学校教学管理也明显加强。
结合材料,运用探究世界的本质的相关知识,说明“双减”政策体现的哲学道理。
【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中共中央、国务院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双减”政策,体现了这一点。
②意识能够指导我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有积极的指导作用,要重视意识作用。“双减”政策实施后成效明显,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③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双减”政策要求关注学生成长规划,做到了在尊重学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
2.(1题的变式题,同材料不同设问角度)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传承了中华文化,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也具有阶段性的特征,需要遵循其内在成长规律。学生的健康是教育工作的基础与前提,环境塑造是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与方法。要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就要在遵循学生群体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塑造环境。
结合材料,运用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双减”政策是如何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
答案: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也具有阶段性的特征,需要遵循其内在成长规律。②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双减”政策尊重了教育发展规律,遵循了学生群体发展规律,做到了按客观规律办事。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人类。“双减”政策关注学生身心健康,为教育塑造了良好的环境,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3.塞罕坝林场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北部、内家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历史上的塞罕坝水草丰美、森林茂密,有“美丽高岭”的盛誉。但清朝木平开围发坚后,由于乱砍滥伐,过度放牧,到上世纪中叶,塞罕坝变成气候恶劣、人烟怖少、风沙详虐的荒原沙地。为改变这一严峻形势,1962年,原国家林业部建立了直属的塞罕坝机械林场。
几代塞罕坝人扎根坝上高原,始终保持坚韧不拔的斗志和永不言败的担当。他们尊重科学、顺应自然,最终探索出一套在高寒地区科学造林育林的方法,不仅为华北地区筑起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的生态屏障,还发展了森林旅游、绿化苗木、风力发电等绿色产业,辐射带动了周边近4万人脱贫致富。塞罕坝人用半个多世纪的接力传承,在创造“荒原变林海”奇迹的非凡实践中,熔铸出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竖起了一座精神丰碑。
结合材料,说明塞罕坝人是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奇迹的。
【答案】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塞罕坝人正确认识了塞罕坝的状况,并且探索出一套在高寒地区造林育林的方法,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奇迹。
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能够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几代塞罕坝人始终保持坚韧不拔的斗志和永不言败的担当,为华北地区筑起生态屏障。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在改变荒原面貌、发展绿色产业、带动群众致富的过程中,几代塞罕坝人遵循客观规律,尊重科学,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牢记使命、艰苦创业,不仅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还铸就了宝贵的塞罕坝精神。
4.2021年1月11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并强调指出,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
结合材料,运用"运动的规律性"知识,谈谈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们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①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把当前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作为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②充分发挥主观能性,正确认识新发展阶段,用新发展理念武装头脑,指导实践。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谦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观条件,安干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5.2021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柳州市考察调研时指出,要立足广西林果蔬畜糖等特色资源,打造一批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在详细了解柳州螺蛳粉特色产业促进就业、带动农民增收等情后指出,发展特色产业是地方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的一大实招,要结合自身条件和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弘扬伟大脱贫攻坚精神,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健全农村低收入人ロ常态化帮扶机制,继续支持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
结合材料,分析广西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是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①广西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立足本地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②广西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结合自身条件和优势,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③广西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弘扬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遵循规律,不安于现状,主动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