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数学归纳法1 数学归纳法的概念一般地,证明一个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可按下列步骤进行:(1)(归纳奠基)证明当时命题成立;(2)(归纳递推)以“当时命题成立”为条件,推出“当时命题也成立”;只要完成这两个步骤,就可以断定命题对从开始的所有正整数都成立,这种证明方法称为数学归纳法.PS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两个步骤缺一不可.2 数学归纳法的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的对象是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比如:与正整数有关的等式或不等式的证明,求数列的通项公式,与数列有关的不等关系证明,整除问题,函数不等式等.在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 第一步归纳奠基中的不一定是;② 当证明从到时,所证明的式子不一定只增加一项;③ 在证明第二步中,强调两个“凑”,一是“凑”假设,在时的式子中凑出的式子(确定两个式子的“差项”;二是“凑”结论,明确时要证明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常用到比较法、分析法等,不等式证明中还会用到放缩法);④ 要注意“观察---归纳—猜想---证明”的思维模式和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题型一】 对数学归纳法的理解【典题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对于的正整数都成立”时,第一步证明中的起始值应取 .【典题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命题“当是正奇数时,能被整除”,在第二步时,正确的证法是 ( )A.假设,证明命题成立B.假设(是正奇数),证明命题成立C.假设,证明命题成立D.假设(是正奇数),证明命题成立【典题3】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时,在第二步证明从到成立时,左边增加的项数是 .巩固练习1 (★)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第一步应该验证当时不等式成立B.从“到”左边需要增加的代数式是C.从“到”左边需要增加项D.从“到”左边需要增加项2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时,第二步应假设( )A.时, B.时,C.时, D.时,3(★)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时,假设时命题成立,则当时,左端增加的项为( )A. B. C. D.4(★)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能被整除”,在假设时命题成立之后,需证明时命题也成立,这时除了用归纳假设外,还需证明的是余项( )能被整除.A. B. C. D.【题型二】 等式的证明【典题1】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典题2】 观察下列等式:;;;…(1)请写出第个、第个等式,猜想出第个等式;(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你的猜想.巩固练习1 (★★) 证明:.2 (★★) 证明3(★★) 证明:4 (★★★) 给出下列等式:1,1,1,…(1)由以上等式推测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2)证明你的结论.5 (★★★) 证明【题型三】 不等式的证明【典题1】 已知前三个式子分别为:,,,….照此规律,写出第个不等式,并证明.【典题2】证明:当时,.【典题3】证明:.巩固练习1 (★★) 证明:.2 (★★) 当,时,求证:1.3 (★★) 证明:.4 (★★★) 设,证明对任意的正整数,都有.5 (★★★) 已知,,,.证明:.【题型四】 数列与数学归纳法【典题1】 已知数列的前项和.(1)计算,并猜的通项公式;(2)证明(1)中的猜想.【典题2】 设正项数列满足,,,求数列的通项公式.【典题3】 由正实数组成的数列满足证明:对任意,都有.【典题4】已知数列的各项都是正数,且满足:,.证明.巩固练习1 (★★) 在数列,中,,,且,,成等差数列,成等比列,求与的值,由此猜测,的通项公式,并证明你的结论.2 (★★) 已知数列的前项和,且,.求;猜想的表达式,并用数学归纳法证明.3 (★★★) 已知数列满足,,.计算的值;猜想数列的通项公式,并用数学归纳法证明.4(★★★) 已知数列满足,;猜想数列的单调性,并证明你的结论;证明:.5 (★★★★) 设数列满足,.当时,求,并由此猜想出的一个通项公式;当时,证明对所有,有:①;②.【题型五】整除问题【典题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能被整除.巩固练习1 (★★)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能被整除.2(★★)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可以被整除.3 (★★) 证明:对一切正整数,能被整除.【题型六】 其他应用【典题1】 平面内条直线,其中任何两条不平行,任何三条不共点.设这条直线互相分割成条线段或射线,猜想的表达式并给出证明;求证:这条直线把平面分成个区域.【典题2】 若已知,求证:且.巩固练习1 (★★) 平面内有个圆,其中任何两个圆都有两个交点,任何三个圆都没有共同的交点,试证明这个圆把平面分成了个区域.2 (★★) 如图,曲线:与直线:相交于,作交轴于,作交曲线于,……,以此类推.(1)写出点和的坐标;(2)猜想的坐标,并用数学归纳法加以证明.3(★★) 设为虚数单位,为正整数,.(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2)已知,试利用(1)的结论计算.4(★★) 如图,平面上已有一个边长为的正方形,现按如图规律作正方形:第一步向右作一个边长也为的正方形;第二步向下以上面两个正方形的边长之和为边作正方形;第三步向右以左面两个正方形的边长之和为边长作正方形,…,记第步所作正方形的边长为,(1)求和的值;(2)试猜想的结果,并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数学归纳法1 数学归纳法的概念一般地,证明一个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可按下列步骤进行:(1)(归纳奠基)证明当时命题成立;(2)(归纳递推)以“当时命题成立”为条件,推出“当时命题也成立”;只要完成这两个步骤,就可以断定命题对从开始的所有正整数都成立,这种证明方法称为数学归纳法.PS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两个步骤缺一不可.2 数学归纳法的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的对象是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比如:与正整数有关的等式或不等式的证明,求数列的通项公式,与数列有关的不等关系证明,整除问题,函数不等式等.在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 第一步归纳奠基中的不一定是;② 当证明从到时,所证明的式子不一定只增加一项;③ 在证明第二步中,强调两个“凑”,一是“凑”假设,在时的式子中凑出的式子(确定两个式子的“差项”;二是“凑”结论,明确时要证明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常用到比较法、分析法等,不等式证明中还会用到放缩法);④ 要注意“观察---归纳—猜想---证明”的思维模式和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题型一】 对数学归纳法的理解【典题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对于的正整数都成立”时,第一步证明中的起始值应取 .【解析】根据数学归纳法的步骤,首先要验证当取第一个值时命题成立;结合本题,要验证时,左边,右边,不成立,时,左边,右边,不成立,时,左边,右边,成立,时,左边,右边,成立,…因为成立,所以恒成立.故.【点拨】数学归纳法第一步中的不一定是,一般是满足题意的最小的正整数.【典题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命题“当是正奇数时,能被整除”,在第二步时,正确的证法是 ( )A.假设,证明命题成立B.假设(是正奇数),证明命题成立C.假设,证明命题成立D.假设(是正奇数),证明命题成立【解析】中,不一定表示奇数,只有中为奇数,为奇数.故答案:【点拨】注意第二步中不一定是,要注意题目对的要求.【典题3】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时,在第二步证明从到成立时,左边增加的项数是 .【解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的过程中,假设时,左侧,当成立时,左侧,从到时,左边增加,共有项.【点拨】数学归纳法第二步中从到成立时,增加的项数不一定是只有项,要式子变化的规律去判断,这在证明题中有助于关于“两个凑”的思考.巩固练习1 (★)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第一步应该验证当时不等式成立B.从“到”左边需要增加的代数式是C.从“到”左边需要增加项D.从“到”左边需要增加项【答案】D【解析】由于,所以第一步应该是验证当时不等式成立,从“到”左边需要增加的代数式是,共项.故选:.2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时,第二步应假设( )A.时, B.时,C.时, D.时,【答案】C【解析】根据证明的结论,,故第二步的假设应写成:假设时命题正确,即正确.故选:.3(★)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时,假设时命题成立,则当时,左端增加的项为( )A. B. C. D.【答案】D【解析】时,不等式的左边等于,且,当时,不等式的左边等于,当时,不等式的左边比时增加.故选:.4(★)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能被整除”,在假设时命题成立之后,需证明时命题也成立,这时除了用归纳假设外,还需证明的是余项( )能被整除.A. B. C. D.【答案】B【解析】假设时命题成立,即能被9整除,那么,当时,,能被整除,要证上式能被9整除,还需证明也能被整除.故选:.【题型二】 等式的证明【典题1】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解析】 ①当时,左边,右边,左边=右边.②假设时等式成立,即,那么当时,,即当时,等式成立.综上,.【点拨】熟悉数学归纳法的解题步骤.【典题2】 观察下列等式:;;;…(1)请写出第个、第个等式,猜想出第个等式;(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你的猜想.【解析】(1)根据等式可知第个等式为,第个等式为,观察个式子,可以猜测第个式子为.(通过观察法得到,其实其公式即是)(2)证明:当时,左边右边,此时猜想的等式成立;当,时,假设成立,当时,(这步相当于以“”为已知条件,证明“成立”,接着证明),当时,猜想的等式也成立,综上,等式对任意的都成立.【点拨】等式的证明主要是对式子进行“通分、因式分解”等基本操作,要明确已知什么证明什么,再利用综合法分析法找到解题思路.巩固练习1 (★★) 证明:.【证明】(1)当时,左边,右边,赞美式成立.(2)假设当时,等式成立,即则当时,即当时,等式成立.根据(1)、(2)可知,对一切,等式成立.2 (★★) 证明【证明】时,左边,右边,左边=右边,命题成立.(2)假设时,命题成立,即.时,即证明成立.左边右边.时命题成立.综上可得:,成立.3(★★) 证明:【证明】当时,,等式成立.假设当时等式成立,即,则当时,,所以当时等式也成立.综上所述,等式成立.4 (★★★) 给出下列等式:1,1,1,…(1)由以上等式推测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2)证明你的结论.【证明】(1)由以上等式推测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为:.(2)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这一结论.当时,左边,右边,结论成立;假设当时,结论成立,即.则当时,左边.当时也成立.因此,等式对于一切都成立.5 (★★★) 证明【证明】(1)当时,左边右边,等式成立.(2)假设当时,等式成立,即则当时,由得代入式,得右边即这就是说,当时等式成立.根据(1)、(2)可知,对任意,等式成立.【题型三】 不等式的证明【典题1】 已知前三个式子分别为:,,,….照此规律,写出第个不等式,并证明.【解析】第个不等式为,以下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当时,左边右边,不等式成立;假设当且时不等式成立,即,那么,当时,即要证明成立,而则只需证明 (凑结论)而显然成立,(这里用“分析法”进行推导,其过程纯为计算,思考难度不高,“磨灭”掉“技巧性”)当时不等式成立.综上所述,不等式对于任意都成立;【点拨】①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使用“分析法”求证,有助于降低“思考难度”;② 同时也看些“技巧性”的方法:不等式证明中的“放缩”,,这里仅仅用到了,看似很简单,但不容易想到,平时也可多尝试,找到一些“巧法”,提高下思考强度;③ 其实本题还可直接使用“放缩法”解 ,,.与数学归纳法比较下!【典题2】证明:当时,.【解析】(1)当时,左边1,不等式成立;(2)假设时命题成立,即,那么当时,,(凑假设:注意与时不等式左边的关系,看清楚它们的首项与末项),(利用分析法,可知相当于要证明),(这里用放缩:均大于).当时不等式也成立,综上,由知,原不等式对均成立.【点拨】① 注意第二步中与时相同与不同的项;② 多归纳总结下求证不等式的放缩技巧.【典题3】证明:.【解析】当时,不等式的左边,右边,不等式成立;假设,,当时,(这里用到绝对值三角不等式)(运用三角函数的有界性),即时,不等式也成立.综上可得,.【点拨】绝对值三角不等式,不等式右边“”成立的条件是,左边“”成立的条件是,且.巩固练习1 (★★) 证明:.【证明】①当时,左边成立;②假设当时,结论成立,即那么时,左边时,结论成立综上,由①②可知成立.2 (★★) 当,时,求证:1.【证明】(1)当时,左边=11,右边,等式成立.(2)假设当且)不等式成立,即,当时,,当时,不等式也成立.对,时,.3 (★★) 证明:.【证明】(1)当时,左边,右边,命题成立.(2)假设当时,成立当时,左边,当时命题成立.由(1)(2)可得,对于任意,都成立.4 (★★★) 设,证明对任意的正整数,都有.【证明】当时,由,可得,不等式成立;假设,,当时,,由,可得,由成立,可得;由,可得,由 成立,可得,则时,不等式也成立.综上可得,对任意的正整数,都有.5 (★★★) 已知,,,.证明:.【证明】(1)当时,左边-右边,不等式成立.(2)假设当时,不等式成立,即.因为,,,,所以,于是.当时,.即当时,不等式也成立.综合(1),(2)知,对于,,,,不等式总成立.【题型四】 数列与数学归纳法【典题1】 已知数列的前项和.(1)计算,并猜的通项公式;(2)证明(1)中的猜想.【解析】(1)根据题意,.当时,,;当时,,;当时,,;当时,,.由此猜想;(2)证明:①当时,,猜想成立.②假设且时,猜想成立,即,那么时,,.当时,猜想成立.由①②知猜想成立.【点拨】① 求数列的通项公式也可以用数学归纳法求解;② 可尝试用非数学归纳法的方法求通项公式,比较下它们之间的难易.【典题2】 设正项数列满足,,,求数列的通项公式.【解析】,.可得时,,时,,时,,故猜想,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体会下“观察---归纳—猜想---证明”思维模式)①当时,,等式成立.当时成立;②假设当时,猜想成立,即,那么当时,,正项数列,所以,当时猜想也成立,由①②可得猜想成立.【点拨】① 用数学归纳法求解通项公式,一般是先求出前几项,猜想,再证明;② 本题数列递推公式较复杂,但用数学归纳法求解得到一个较为简洁的解法.【典题3】 由正实数组成的数列满足证明:对任意,都有.【解析】,得是正项数列,,,,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①当时,成立;(基本不等式的运用,用二次函数也行,前面确定范围很重要)②当时时,假设命题正确,即那么(结合二次函数图象易得)(这用到放缩,用分析法证明也很容易)当时,命题也正确综上所述,对于一切,.【点拨】在数列中证明不等式,与前面不等式的证明方法差不多,其中有分析法、放缩法等,还需要多注意各变量的取值范围(比如等),做到步步严谨.【典题4】已知数列的各项都是正数,且满足:,.证明.【解析】 (证明,相当于证明且两步)方法一 数学归纳法当时,,,所以,命题正确.假设时命题成立,即.则当时,(因式分解)而,,所以又.所以时命题成立.由可知,对一切时有.方法二 数学归纳法当时,,,所以;假设时有成立,(已知要证明,用到函数思想,递推公式看成为自变量的函数)令,在上单调递增,所以由假设有:,即,所以当时,成立.所以对一切,有.【点拨】①方法一与方法二都是数学归纳法,但是方法二更能体现出题目的本质,由递推公式,联想到函数,结合下图能更深入的感受到数列中每一项的变化,及其范围.这属于蛛网模型.② 本题也可先求出通项公式,再判断.巩固练习1 (★★) 在数列,中,,,且,,成等差数列,成等比列,求与的值,由此猜测,的通项公式,并证明你的结论.【答案】, ,,【解析】由条件得,.又,由此可得,,,,,猜测用数学归纳法证明:①当时,,,结论成立.②假设当时结论成立,即,,那么当时,,,当时,结论也成立.由①②知,对一切正整数都成立.2 (★★) 已知数列的前项和,且,.求;猜想的表达式,并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答案】(1) (2) ,证明见解析【解析】(1),当时,,,,当时,,,,当时,,,故.(2)猜想,证明:①当时,左边,右边,符合要求.②假设当时,当时,即,,即,当时,也成立.根据①②可知,,即得证.3 (★★★) 已知数列满足,,.计算的值;猜想数列的通项公式,并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答案】(1) ,, (2) ,证明见解析【解析】数列满足,,.时,,时,解得,时,解得.猜想:.证明:①当时,,猜想成立;②假设当时猜想成立,即.那么,依题可得.所以,当时猜想成立.根据①和 ②,可知猜想对任何都成立.4(★★★) 已知数列满足,;猜想数列的单调性,并证明你的结论;证明:.【答案】(1) 是递减数列,证明见解析 (2) 证明见解析【解析】(1)由,,,,…由猜想:数列是递减数列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当时,已证命题成立(2)假设当时命题成立,即易知,那么即也就是说,当时命题也成立,结合(1)和(2)知,命题成立(2)当时,,结论成立当时,易知,5 (★★★★) 设数列满足,.当时,求,并由此猜想出的一个通项公式;当时,证明对所有,有:①;②.【答案】(1) , (2)见解析【解析】(1)由得由得由,得由此猜想的一个通项公式:(2)证明:①当n=1时,a1≥3=1+2,不等式成立…6分(2) ①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当,,不等式成立.假设当时不等式成立,即,那么也就是说,当时,2根据和,对于所有,有②证明:由①知,,即,于是于是,反复放缩,可得,.【题型五】整除问题【典题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能被整除.【解析】当时,,能被整除,命题成立.假设)时,能被整除.那么时,原式.(整个过程就是在时“凑”出假设:(时的式子),过程有些繁琐)与均能被整除,能被整除,时,命题成立.综上,)能被整除.【点拨】在第二步中,也可令(为正整数),则,当时,原式能被整除.巩固练习1 (★★)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能被整除.【证明】(1)当时,,显然能被整除,(2)假设时,能被整除则当时,,由于假设能够被整除,而能够被整除,因此能够被整除,故当时,能被整除,由(1),(2)可知能被整除2(★★)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可以被整除.【证明】时,左边,显然能被整除,(2)假设时,可以被整除,即,,则时,左边,能被整除,综上,可以被整除.3 (★★) 证明:对一切正整数,能被整除.【证明】(1)当时,,显然能被整除,即时,结论成立(2)假设当,,结论成立,则能被整除,设,,当时,而当,时显然为偶数,设为,,故),也能被整除,故当时结论也成立;由(1)(2)可知对一切正整数,能被整除.【题型六】 其他应用【典题1】 平面内条直线,其中任何两条不平行,任何三条不共点.设这条直线互相分割成条线段或射线,猜想的表达式并给出证明;求证:这条直线把平面分成个区域.【解析】解:,,,猜想. (体会下“观察---归纳—猜想---证明”思维模式)以下用数学归纳法证明:①当时,,猜想正确.②假设时猜想正确,即,则当时,这第条直线与原来的条直线分别相交,新增个交点,它们分别把原来的一条线段或射线一分为二,使原来的条直线新分割出条线段或射线,又这个交点还把第条直线分割为条线段或射线,.当时,猜想也正确.根据①②知,对大于的任意自然数,猜想都正确.证明:①当时,一条直线把平面分为两部分,而时,时命题正确.②假设时命题正确,即条直线把平面分成个区域,则时,第条直线与原来的条直线可交于共个交点,截成条线段或射线,而每一条线段或射线都把它们所占的一块区域一分为二,故新增加出块区域,因此条直线把平面共分成个区域.当时命题也成立.由①②可知,对任意的,命题都成立.【点拨】① 若要猜想的表达式,多理解“观察---归纳—猜想---证明”思维模式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② 对于平面几何的问题,画图进行分析有助于找到其规律.【典题2】 若已知,求证:且.【解析】数学归纳法证明:当时,,即左边右边,命题成立;②假设当时,命题成立,即成立,当时,右边由知,令,有,(感觉有些裂项的效果)因此有:左边故左边右边,即当时,命题成立.综上①②,当且,成立.【点拨】① 题中放缩公式可用后面学习的导数证明,故本题直接用放缩法也行;② 数学归纳法与函数的考核在高考也压轴题型,可先了解下!巩固练习1 (★★) 平面内有个圆,其中任何两个圆都有两个交点,任何三个圆都没有共同的交点,试证明这个圆把平面分成了个区域.【证明】(1)当时,一个圆把平面分成两个区域,而,命题成立.(2)假设时,命题成立,即个圆把平面分成个区域.当时,第个圆与原有的个圆有个交点,这些交点把第个圆分成了段弧,而其中的每一段弧都把它所在的区域分成了两部分,因此增加了个区域,共有个区域.时,命题也成立.由(1)、(2)知,对任意的,命题都成立.2 (★★) 如图,曲线:与直线:相交于,作交轴于,作交曲线于,……,以此类推.(1)写出点和的坐标;(2)猜想的坐标,并用数学归纳法加以证明.【答案】(1) ,,,,(2)【解析】(1)根据题意,由,求得,由,求得,由,求得,由,求得,由,求得,由,求得.(2)由(1)猜想的坐标为,设,则直线的方程为,令,解得,因为直线的斜率为,即,所以,整理得;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的坐标如下:①当时,验证成立;②当时,假设成立,即,由递推关系得,解得;综上知,.3(★★) 设为虚数单位,为正整数,.(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2)已知,试利用(1)的结论计算.【答案】(1) 证明见解析 (2)【解析】(1)证明:1°当时,左边=右边,所以命题成立;2°假设当时,命题成立,即,则当时,当时,命题成立;综上,由1°和2°可得,.(2)2()=2(cosisin),4(★★) 如图,平面上已有一个边长为的正方形,现按如图规律作正方形:第一步向右作一个边长也为的正方形;第二步向下以上面两个正方形的边长之和为边作正方形;第三步向右以左面两个正方形的边长之和为边长作正方形,…,记第步所作正方形的边长为,(1)求和的值;(2)试猜想的结果,并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答案】(1) ,(2) ,证明见解析【解析】(1)由题意可得,,,,,…,,则;和;(2)由;;;;…,,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当时,;时,;猜想成立;假设即有,当为奇数时,,当为偶数时,.当时,且为偶数,则奇数,可得;且为奇数,则为偶数,可得;综上可得时,,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4.4 数学归纳法 -(人教A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三册)(学生版).docx 4.4 数学归纳法 -(人教A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三册)(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