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4张PPT)《愚公移山》说课稿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材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愚公移山》,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一、说教材《愚公移山》是新教材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最后一个单元的课文,这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通过讲述一个年近九十的老人带领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把山移走的情节,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具有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本篇是在前面所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了解用法及意义,提高自学文言文的能力。二、说学情本节课选自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可读性强,易于学生背诵、记忆;基础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教育性强,寓意深刻。 作为初中八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具备了基本的独立阅读和欣赏古文的能力。三、说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积累词语。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探究质疑。3.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语感。4.把握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5.感受愚公精神,养成持之以恒的精神。四、说教学重难点(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文言语感。(2)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教学重点1、掌握文言文词语的用法和意义。2、理解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教学难点五、说教法学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合学生实际,在本节教学中,教师采用启发引导、探究发现、和问答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为了使教学更加生动直观,我会配合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有人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莫过于学习方法的知识,所以老师在课堂上不仅要传授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会秉承新课标提出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理念,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多交流,让学生学有所得,得之有法,培养他们阅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六、说教学过程板块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播放《愚公移山》歌曲。同学们,这首歌曲述说了中国古代有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了后代人对愚公精神的崇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选自《列子》的课文《愚公移山》。板块二、知识加油站1、作者简介: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思想上崇尚虚无飘渺,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古书中有他卸风而行的记载,这是他潇洒的一面。然而现实中的列子则时常处于困顿之中。《庄子》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但他穷得非常有骨气。当郑国大官员派人给他送来粮食时,他坚决地辞而不受。2、作品简介:《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其中著名的有《愚公移山》《杞人忧天》《纪昌学射》等。3、创作背景: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人们在生活中会面临大自然的种种挑战,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愚公移山》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完成的。4、文体知识:(1)关于寓言: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短小,寓意深刻而含蓄。(2)关于神话: 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板块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读准字音提示:读准“孀、叟、箕畚、厝、雍、亡”的字音。预设 孀妻(shuānɡ) 智叟(sǒu) 箕畚(jī běn)厝(cuò) 雍(yōnɡ) 亡以应(wú)2、读准停顿预设: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3、分角朗读,品味情感分角色朗读全文,一人为愚公,一人为愚公妻子,一人为智叟,一人读剩余文字。(点评指导,引导学生弄清重要语句的意思,纠正学生情感、语调等把握不到位的地方。)小结:朗读时要注意重音、停顿、语气和语调,要根据文字的内容把握朗读的快慢、语气的轻重。【设计意图】熟悉生字词,把握节奏,反复诵读。读好、读通文字有助于学生理解句意及文章主旨,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物、领悟寓意。板块四、再读课文,理解文意1.梳理结构全文一共四段,勾画了几幅图画?是哪几幅图画?第一幅:二山雄立图(第一自然段);第二幅:战前动员图(第二自然段);第三幅:毕力平险图(第二自然段);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第三自然段);第五幅:神灵移山图(第四自然段)。2.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愚公移山的目标是什么?愚公移山的方法是什么?(用原文回答)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愚公移山的目标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方法是“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3.移山非移物,在挖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①山高大无比:“方七百里,高万仞”;②路途遥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③移山的人年龄太大或太小:“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始龀,跳往助之”;④工具简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困难重重。板块五、研讨品析,感知人物1.文中写了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这些对表现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明确:文中写的这些,都有利于对愚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具体来说,山的高峻显示愚公的决心大;遗男的相助,说明移山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受到了乡邻的拥护;智叟的阻止,则是通过愚公、智叟两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愚公为子孙后代造福而移山的远大抱负和长远目光;写神的搬山,则是突出愚公精神的感人。2.请谈一谈你对愚公这一形象的认识。明确:愚公以九十高龄亲自率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代子孙。正因为有这样的抱负,他才会不顾年迈力衰,毅然从事这一伟大事业。二是他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力是“无穷匮”的,而自然条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尽管移山的事业不可能在几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愚公的这种抱负和信心就是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愿望的生动反映。3.结合课文说说智叟的形象特征。明确: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鼠目寸光,安于现状,胸无大志的人。4.智叟的笑和质疑与愚公妻子的“献疑”有什么不同?明确: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关心,她提问题,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讥笑和嘲讽,“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在智叟的眼里,愚公完全是一个愚蠢至极、不可救药的老头。板块六、探究主旨1.故事的结局是天神帮助移走了大山,你认为这样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明确:这样反而使愚公的形象更加丰富高大。正是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派大力神的两个儿子背走了大山。2.以神话结尾的目的是什么?明确: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实现其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使人们在精神上得到了鼓舞。3、真智真愚1).愚公并不愚,与智叟“着眼自我,认清现实”的智相比,愚公的智是?明确:造福大众,用长远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这是“大智慧”。2).与愚公的大智相比智叟的“智”其实是?明确: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这是“小聪明”。3).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用意何在?明确:这样命名,不仅增加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的形象。4.文章主旨探究: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它包含着什么深刻道理?明确:本文通过愚公立志移山,终于搬掉两座大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只要我们下定决心,不怕困难,持之以恒,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板块七、写法探究明确:1.反衬(1)以两山高大反衬移山艰难,开头极写两山之宏伟,是为后来写愚公的移山决心做引子;(2)以操蛇之神的惧怕反衬愚公的矢志不渝,更好地突出其精神的伟大。2.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性格(1)愚公和智叟对挖山的不同态度(2)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态度的对比3.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明确: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板块八、拓展延伸在中华的历史长河中,你还想到了哪些具有大智慧的人物?示例:孔子是儒家代表和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商鞅是法家代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以法治国的超前理念;秦始皇开创了中华文明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王朝——秦朝。刘彻变古创新,外儒内法的治理着这个庞大的帝国。板块九、布置作业根据《愚公移山》的内容,写一篇故事新编。写作点拨:所谓“故事新编”,是写作文时,在准确把握题意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想象和联想,将思维的触角延伸到名著、历史、传说中,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对其中的故事、人物予以加工、演绎和包装,即进行再创作,从而对话题的内涵作出独特而传神的诠释,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七、说板书设计根据学生本阶段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出。根据课前确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板书围绕文章的内容组织进行,分清层次,对各部分的内容进行概括、提取板书。最后总结结论,引起重视。整个板书内容紧紧围绕中心,突出结构层次,逐层概括推进,明确主旨。八、教学反思《愚公移山》这篇文章故事情节简单,大概的内容学生早知,经典的教法也有很多。这节课老师讲得少,学生读得多,说得多,想得多,练得多,围绕“愚公愚吗”这个话题展开激烈的讨论交流,体会文章的寓意,学习愚公精神,学生们能在学习中得到快乐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所取得的课堂效果比较令我满意。本课教学时先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增强语感,进而理清文章内容;然后通过分析不同人物对愚公移山的态度,引导学生深刻认识愚公移山的影响力;最后再深层探讨情节安排的作用及愚公的形象,从而理解愚公移山所蕴含的深刻意义,领悟愚公精神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基本上完成了本次教学目标。成功之处:1、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已有的认知水平进行教学设计,先疏通文意,再细读感悟,通过对比、质疑、探究、讨论等方式达到对内容的理解,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2、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本文特殊句式,有利于提升学生文言阅读能力。3、抓住本文对比、讽刺、烘托的手法,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人物精神。不足之处:1、因为强调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所以在文言文翻译这个环节有所疏忽,讲解不够细致,不利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学习。2、由于学生生活体验有限,课上也没有“愚公精神”方面作足够的拓展补充,学生对本文深刻意义体会不深。3、可以师生一起探讨当今社会还需不需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加深对文意的理解。总之,对于本节课,我是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采用探究合作的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基础,以能力和方法为主线。有计划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同时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教学能力,呈现给学生更优质的课堂。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