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0张PPT)2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现 代 诗现代诗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与古诗相比,虽都为感于物而作,都是心灵的映现,但其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与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现代诗的主流是自由体新诗。自由体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内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鉴赏角度1、知人论世2、分析意象。意象是诗人的主观意念和外界客观物象撞击的产物,是诗人为了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客观的物象经过选择、提炼,重新组合而产生的一种含有特定意义的语言艺术形象。诗歌中,诗人不仅要用意象进行思考和感受,还要用意象进行表达。3、品析语言4、体会情感5、推敲手法。诗歌的艺术特色主要是指抒情手段、用典、构思和表现手法。鉴赏诗歌时要掌握诗歌常用的表达手段与艺术技巧,如拟人、比喻、借代、夸张、对比、象征,以及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结合、衬托、托物言志等。《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知人论世;感知意象;精读诗歌;推敲手法;总结脉络郭沫若开一代诗风的郭沫若郭沫若(1892—1978),生于四川乐山,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槃》《炉中煤》等诗篇。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一代诗风,是当代最优秀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作。[伴读] 弃医从文而成为文坛大家的还有我们熟知的鲁迅。只是这两个大文豪之间却有着道不尽的历史恩怨,打不完的笔墨官司。知人论世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本诗写于1919年9、10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于是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伴读] 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的一大重要转折。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反对封建主义和反对帝国主义这两大使命结合起来,给新文化运动赋予了新的任务。知人论世感知意象全诗7节,都涉及哪些意象?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有何象征意义?联系诗意和写作背景,谈谈你的看法。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涛、力;大自然的雄奇、壮阔、瑰丽、博大、气势磅礴。“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的具体象征。精读诗歌“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怎样理解这段话的深刻含义?诗人尽情歌颂的力,其实正是五四时期的那种时代精神的特征。联系诗的标题,谁在放号?你觉得本诗的形象主体是怎样的?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其实就是诗人的自我形象。推敲手法《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是如何抒情的?①这首诗气魄宏大,境界开阔,开篇即景生情,它从眼前北冰洋的晴景、太平洋的伟力抒写开去,唱出了不断毁坏和创造的力的赞歌;②运用叠词“啊啊”,运用“力哟!力哟!"这一反复手法,直抒胸臆,抒写对“力”的赞叹,增强艺术感染力。③这首诗大多用感叹句,多用排比的短语,热烈歌颂了“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的力量,反映了“五四”时期人民那种奋起直追、高扬个性、改变国家现状的强烈愿望,具有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④通过象征、想象等手法,颇具浪漫主义风格!句式自由,节奏鲜明,雄浑豪放的浪漫主义风格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涛力大自然的雄奇、壮丽、博大“五四”运动的巨大声势“五四”运动产生的伟大力波冲击旧文化,反帝反封建对新世界、新文化的呼唤奋起直追、昂扬进取的精神抒情写景《红 烛》知人论世;感知意象;精读诗歌;推敲手法;总结脉络闻一多诗歌“三美”闻一多发表被后人称为新格律诗理论奠基石的《诗的格律》一文,明确提出新诗应有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三美”主张。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运动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具体而言,“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绘画美”强调词藻的选择要秾丽、鲜明,有色彩感,每一句诗都可以形成一个独立存在的画面;“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其主要目的是在诗的内容和诗的格式上都拥有美。闻一多(1899—1946),现代诗人、文史学者。湖北浠水下巴河镇人。1920年7月,他的第一首新诗《西岸》发表,以后连续发表新诗。这些诗大多收在诗集《红烛》中。他早期的诗,形式多为自由体,较为突出地表现了唯美的倾向。1923年9月印行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后,闻一多开始致力于新诗创作。《红烛》之后的诗作内容更为充实,形式整齐,语言凝练,形成独具的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闻一多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他的全部诗作,成为他诗歌创作的基调。[伴读] 还记得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吗?红 烛《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它的内容丰富广泛,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了诗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时,既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诗集《红烛》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练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集《红烛》的序诗。初读思考“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个什么作用?诗歌写了“红烛”哪些内容?请用“红烛之 ”概括。1、开头一切着眼于红烛的颜色,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红”字上面,凸现了红烛的总体形象,由红烛形象即刻联想到诗人自身。——赞烛之红2、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问烛之灰、思烛之泪3、最后一节归结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样一个哲理。也就是将红烛精神归结到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哲学,也就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宗旨。——慰烛之魂精读诗歌赞烛之红开头“红烛啊,这样红的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问烛之灰问了红烛什么问题?诗人是如何回答的?反映了什么?第二节说“一误再误”,第三节又说“不误,不误”。表明了诗人的醒悟,也有力地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反映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的思想历程中遇到的矛盾和觉悟。精读诗歌思烛之泪问了红烛什么问题?诗人的答案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残风”的存在使得红烛伤心焦急而流泪体现了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的美好愿望,因受到黑暗反动势力的阻挠感到壮志未酬,为世人而痛哭流涕的情感。流吧!你怎能不流呢?表达了红烛的泪不会白流,仍然会培育出慰藉的花儿,结出快乐的果子。慰烛之魂怎样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探究思考为什么要以“红烛”为题?1.交代了写作对象。与引用诗句形成照应,突出了写作的主要内容。2.表达了诗人对红烛的赞叹、赞美,是诗人理想与追求的化身。3.象征,用“红烛”来象征自己对祖国的一颗赤诚的心。托物言志。诗人由红烛联想到诗人的心,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或相关处是:表面上二者有相同的颜色,实际上都是具有奉献精神。从解读诗歌的经验看,题目以物来命名,往往有何用意?推敲手法《红烛》中,作者浓烈的情感是怎样抒发出来的?1、全诗九节,每一节开头都是一声“红烛啊”,这是反复呼告的修辞方法,局部复沓吟咏,形成诗节的排比,便于倾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2、拟人,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成为诗人抒情的依托。3、托物言志。4、问答法。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一共问了三次:①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②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出光来?③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红 烛红烛赞烛之红归结哲理:奉献精神主体部分:“泪”主体部分:“灰”总体形象:赤诚之心颂烛之光勉烛之责思烛之泪慰烛之魂疑烛之灰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出光来?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表达了自己献身祖国、勇于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情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