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句式(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句式(含答案)

资源简介

选择题:文言句式
1.下列选项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大王来何操
A.若属皆且为所虏 B.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C.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D.焚拜如前人
2.下列各句按照句式特点分类,属于同一句式分类的一项是( )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②而今安在哉 ③月出于东山之上
④客有吹洞箫者 ⑤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⑥蚓无爪牙之力,筋骨之强 ⑦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⑧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A.①②③ B.④⑤ C.④⑥ D.⑥⑦⑧
3.下列句子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树之以桑 ③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④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⑤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⑥斧斤以时入山林
⑦未之有也 ⑧群臣侍殿上者 ⑨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⑩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不然,籍何以至此
A.①②④ /③⑥/⑤⑧/⑦ /⑨⑩ B.①②⑥ /③④/⑤⑦/⑧ /⑨⑩
C.①②⑨ /③④/⑤⑧/⑦ /⑥/⑩ D.①②⑨ /③⑥/⑤⑧/⑦ //④⑩
4.对下面句子文言特殊句式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金千斤②此亡秦之续耳③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④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⑤夫晋,何厌之有?⑥若属皆且为所虏⑦大王来何操
⑧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⑨则燕国见陵之耻除矣⑩不然,籍何以至此?
A.①⑧/②⑩/③④/⑤⑦/⑥⑨ B.①③/②⑩/④⑤⑦/⑥/⑧⑨
C.①③/②④/⑤⑦⑩/⑧/⑥⑨ D.①/②④/③⑧/⑤⑩/⑥⑦⑨
5.下列各组句子,文言特殊句式类型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若属皆且为所虏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B.申之以孝悌之义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不吾知其亦已兮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大王来何操
6.下列文言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而又何羡乎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③群臣侍殿上者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⑤客有吹洞箫者⑥古之人不余欺也⑦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⑧未之有也⑨蚓无爪牙之利⑩不拘于时
A.①⑥/②③⑤/④⑦⑩/⑧/⑨ B.①⑥/②③⑤⑨/④⑩/⑦⑧
C.①⑥⑧/②③⑤⑨/④⑩/⑦ D.①⑥⑧/②③⑤/④⑩/⑦⑨
7.对下列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申之以孝悌之义 ③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④具告以事 ⑤若属皆且为所虏 ⑥此亡秦之续耳⑦不拘于时 ⑧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⑨籍何以至此
A.①⑨\②④\③⑤⑦\⑥⑧ B.①⑧⑨\②\③④\⑤⑦\⑥
C.①⑨\②④\③\⑤⑦\⑥⑧ D.①⑧\②③④\⑤⑦\⑥⑨
8.下列各句中,文言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遂见用于小邑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之二虫又何知
B.而莫之夭阏者 乐夫天命复奚疑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富贵非吾愿 翱翔蓬蒿之间 都督阎公之雅望
D.奏流水以何惭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今臣亡国贱俘
9.下列各组句子中,特殊句式与其他三个选项不同的一组是( )
A.在止于至善 B.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C.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D.治之于未乱
10.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 )
A.月出于东山之上 B.相与枕藉乎舟中
C.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D.虽董之以严刑
11.下列特殊句式不一致的是( )
A.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则告诉不许
B.将有事于西畴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C.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农人告余以春及
D.都督阎公之雅望 求人可使报秦者
12.下列特殊句式不一致的是( )
A.复驾言兮焉求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B.既自以心为形役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C.且臣少仕伪朝 后随浞野侯没胡中
D.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齐谐者,志怪者也
13.下列句子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 既自以心为形役。②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B.① 而彼且奚适也? ②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① 今臣亡国贱俘。 ②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D.① 问征夫以前路。 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14.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B.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15.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未之有也
16.下列各句的句式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夫晋,何厌之有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若属皆且为所虏
C.不吾知其亦已兮 之二虫又何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17.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C.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D.求人可使报秦者
18.下列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②申之以孝悌之义 ③夫晋,何厌之有 ④为击破沛公军
⑤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⑥而君幸于赵王 ⑦ 籍何以至此 ⑧凌万顷之茫然
⑨拜送书于庭 ⑩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皆为陛下所成就
求人可使报秦者 引以为流觞曲水 未之有也
A.①⑤/②⑨ /③⑦/⑥⑩ /④ /⑧ B.①⑤/②⑨/③⑦ /⑥⑩ /④ /⑧
C.①⑤/②⑦⑨/③④ /⑥⑩ /⑧ D.①⑤/②⑨/③⑦⑧/④ /⑥⑩ /
19.下列各项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见犯乃死,重负国
A.求人可使报秦者
B.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C.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D.而君幸于赵王
20.下列句子中,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介宾短语不能提前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 B.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C.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D.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21.下列各句,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戍卒叫,函谷举 ②之二虫又何知 ③遂见用于小邑 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⑤夫晋,何厌之有 ⑥申之以孝悌之义 ⑦访风景于崇阿 ⑧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⑨彼且奚适也 ⑩既自以心为形役
A.①②⑩/⑤⑨/③④/⑥⑦⑧ B.①⑥⑦/②③⑤/④⑨/⑧⑩
C.①③⑩/②⑤⑨/④⑧/⑥⑦ D.①②⑤/⑥⑦/③④⑨/⑧⑩
22.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C.皆为陛下所成就 D.何以汝为见
23.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沛公安在
B.大晋,何厌之有
C.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
D.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4.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求人可使报秦者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C.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D.凌万顷之茫然
25.下列各句,句式和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
A.凌万顷之茫然 B.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C.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D.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26.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②籍何以至此③吾属今为之虏矣④沛公安在⑤荆轲有所待,欲与俱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⑦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⑧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⑨有志矣,不随以止也⑩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是寡人之过也 竖子不足与谋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A.① /②④/③⑥⑧ /⑤⑨ /⑦ /⑩ /
B.①⑧ /②④/③⑤⑥/⑦⑨ / /⑩ /
C.①②/③④ /⑥⑧ /⑦⑨ /⑩ /
D.①②④ /③⑥⑧/⑦⑨ /⑤ /⑩ /
27.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莫之夭阏者 ②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 ④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⑤之二虫又何知 ⑥彼且奚适也 ⑦《齐谐》者,志怪者也 ⑧彼且恶乎待哉
A.①④│②⑦⑧│③⑤│⑥ B.①⑤⑥⑧│②│③│④⑦
C.①⑤│②⑥│③④│⑦⑧ D.①⑥│⑤⑧│②│③④⑦
28.对下列特殊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鸡豚狗彘之畜 ②是亦走也 ③申之以孝悌之义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⑤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⑥师不必贤于弟子
⑦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⑧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⑨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①⑤⑦/②④/③⑥⑨/⑧ B.①⑤/②④/③⑥⑨/⑦/⑧
C.①⑦/②④/③⑥/⑨/⑤/⑧ D.①⑤/②④/③⑥⑧⑨/⑦
29.下列句子中句式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B.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C.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D.则所用之异也
30.下列特殊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1)夫晋,何厌之有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3)吾属今为之虏矣
(4)不吾知其亦已兮 (5)师不必贤于弟子 (6)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
(7)月出于东山之上 (8)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9)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1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1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1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1)(4)/(2)(8)(9)/(3)/(11)(5)(7)(10)/(6)(12)
B.(1)(4)(8)/(2)(9)(10)/(3)(11)/(5)(7)/(6)(12)
C.(1)(4)(8)/(2)(9)/(3)(11)/(5)(7)(10)/(6)(12)
D.(1)(4)(8)/(2)(9)(10)/(3)(11)/(5)/(7)(6)(12)
31.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B.何厌之有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以其无礼于晋
32.下列各项中句式类型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A.技经肯綮之未尝 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非战之罪也 惟兄嫂是依 庖丁,解牛者也
C.风乎舞雩 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D.加之以师旅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
33.从句式看,以下各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甚矣,汝之不惠②多于南亩之农夫③一夫作难而七庙隳④梁,吾仇也⑤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⑥其势弱于秦⑦痛哉斯言⑧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⑨凌万顷之茫然⑩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①④/②③/⑤⑥/⑦/⑧/⑨⑩
C.①②/③④/⑤⑧/⑥/⑦⑨/⑩
D.①⑦/②⑥/③⑤/④/⑧/⑨⑩
34.对下列句子按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②居则曰:“不吾知也。”③刘备天下枭雄④然则将军之仇报,而见陵之耻除矣⑤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⑥吾不能举全吾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⑦以此常不见悦于长吏⑧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⑨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⑩戍卒叫,函谷举
A.①④⑥/②③/⑤⑧/⑦⑨⑩ B.①④⑥/②③/⑤⑧⑨/⑦⑩
C.①④⑥⑦/②⑧⑩/③⑤⑨ D.①④⑥⑦⑩/②⑧/③⑤⑨
35.选出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类型的一项
A.复驾言兮焉求 B.农人告余以春及
C.之二虫又何知 D.乐夫天命复奚疑
36.找出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食 D.颁白者不负于戴于道路矣
37.下列特殊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请其矢,盛以锦囊 ②见犯乃死,重负国 ③视为止,行为迟 ④子卿尚复谁为乎
⑤今君乃亡赵走燕 ⑥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⑦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⑧彼且恶乎待哉 ⑨技经肯綮之未尝 ⑩去以六月息者也
A.①⑥/②⑨/③⑤/④⑧/⑦⑩
B.①⑩/②/③⑤/④⑧⑨/⑥⑦
C.①⑤/②⑥/③⑩/④⑦/⑧⑨
D.①②/⑥/③⑤⑧/④⑦/⑨⑩
38.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A.客有吹洞箫者 B.而今安在哉
C.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D.徘徊于斗牛之间
39.对下列各句句式特点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状语后置句
B.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句
C.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判断句
D.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动句
40.下列各项中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 )
①夫晋,何厌之有 ②群臣侍殿上者 ③此亡秦之续耳 ④悟言一室之内 ⑤凌万顷之茫然 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⑦申之以孝悌之义 ⑧陈利兵而谁何 ⑨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⑩求人可使报秦者 ⑾非汉所望也 ⑿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⒀既自以心为形役 ⒁翱翔蓬蒿之间 ⒂而刘夙婴疾病
A.①⑧⑨/②⑤⑩/③⑾/④⒀⒁/⑥⑦/⑿⒂ B.①⑧⑨/②⑤⑩/③⒂/④⒀⒁/⑥⑦/⑿⑾
C.①⑧⑨/②⑤⑩/③⒂/④⒁/⑥⑦/⑿⒀⑾ D.①⑧⑨/②⑤⑩/③⑾/④⒁/⑥⑦/⑿⒀⒂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宾语前置句,“何操”,即“操何”。句意: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
A.被动句,句意:你们都将被他俘虏。
B.宾语前置句,应为:然不意自能先入关破秦。句意:然而没有料到自己能先攻入函谷关击破秦国。
C.定语后置句,应为:村中好事者少年驯养一虫,“者”用作后置定语的煞尾,句意:村里有个游手好闲的年轻人驯养了一只蟋蟀。
D.状语后置句,应为:如前人焚拜。句意:像前边的人那样焚香、跪拜。
故选B。
2.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之”字为提宾标志。正确语序为“未有之”。
②“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安,是宾语,放在谓语“在”的前边了。意思是:到如今在哪里呢?
③“月出于东山之上”,状语后置句。“于东山之上”是地点状语,正确的语序是“月于东山之上出”,意思是:月亮从东面的山上出来。
④“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正常语序:有吹洞箫者客,定语“吹洞箫者”在此句中后置了。意思是有一个会吹洞箫的客人。
⑤“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状语后置,“于吾”是状语,即“夫庸知其年(于吾)之先后生乎”。意思是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
⑥ “蚓无爪牙之力,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属于“中心词+之+后置定语”的句式,翻译时应把“之”后面的定语提前,即“蚓无利爪牙,强筋骨”,意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也没有强健的筋骨。
⑦“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动句,“戮没”,被杀死或被没收入官为奴,意思是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
⑧“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动句,“为”表被动,意思是:被天下人耻笑。
综上分类为:①②宾语前置句,③⑤状语后置句,④⑥定语后置句,⑦⑧被动句。
故选C。
3.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现代汉语和文言文不同句式及用法的能力。
①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其于晋无礼。
②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桑树。
③被动句,标志为“为”。
④被动句,标志为“见”。
⑤定语后置句,标志为“者”,正常语序为:太子及知其事宾客。
⑥省略句,正常表达为:斧斤以时入于山林。
⑦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未有之也 。
⑧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侍(于)殿上群臣。也是省略句。
⑨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是于刺人而杀之何异。
⑩判断句,“也”为标志。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颁白者不于道路负戴矣 。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然,籍以何至此。
①②⑨ 状语后置句,③④被动句,⑤⑧定语后置句,⑦ 宾语前置句,⑥省略句,⑩判断句。
故选C。
4.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
①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千斤金”;
②判断句,意思是“这样做是走灭亡的秦朝的旧路”;
③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侍殿上群臣者,不得持尺兵”;
④判断句,意思是“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⑤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夫晋,有何厌”;
⑥被动句,“为所”,被动句标志;
⑦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大王来操何”;
⑧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况吾与子于江渚之上渔樵”;
⑨被动句,“见”表被动;
⑩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然,籍以何至此”。
①③定语后置;②④判断句;⑤⑦⑩宾语前置句;⑧状语后置句;⑥⑨被动句。
故选C。
5.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
A.第一句被动句,“为所”表被动;第二句被动句,“辟”,被征召;
B.第一句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孝悌之义申之”;第二句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则无望民之于邻国多也”;
C.第一句判断句,“……也”表判断;第二句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知吾其亦已兮”;
D.第一句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第二句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大王来操何”。
故选C。
6.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①“而又何羡乎”是说“又羡慕什么呢”,是宾语前置句;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是说“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是定语后置句;
③“群臣侍殿上者”是说“在殿上服侍的大臣们”,是定语后置句;
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是说“父母及整个家族都被杀了”,是被动句;
⑤“客有吹洞箫者”是说“有个吹洞箫的客人”,是定语后置句;
⑥“古之人不余欺也”是说“古代的人没欺骗我”,是宾语前置句;
⑦“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是说“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是状语后置句;
⑧“未之有也”是说“从来没有这种事”,是宾语前置句;
⑨“蚓无爪牙之利”是说“蚯蚓没有尖利的爪子和牙齿”,是定语后置句;
⑩“不拘于时”是说“不受制于从师的时俗限制”,是被动句。
故选C。
7.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1)“焉用亡郑以陪邻”,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焉”作介词“用”的宾语,前置了,现代汉语的语序为“用焉亡郑以陪邻”。
(2)“申之以孝悌之义”,介宾短语后置句。介宾短语“以孝悌之义”修饰动词性短语“申之”,后置了。现代汉语的语序为“以孝悌之义申之”。
(3)“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定语后置句。“者”有定语后置的功能,定语“当道”修饰“当道”,后置了,现代汉语的语序为“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当道崖限”。
(4)“具告以事”,介宾短语后置句。介宾短语“以事”修饰“告”,后置了。现代汉语的语序为“以事具告”。
(5)“若属皆且为所虏”,被动句。“为所”表被动,译为“被”。
(6)“此亡秦之续耳”,判断句。“耳”表判断。
(7)“不拘于时”,被动句。“于”表被动,译为“被”。
(8)“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9)“籍何以至此”,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何”作介词“以”的宾语,前置了,现代汉语的语序为“籍以何至此”。
综上,①⑨是宾语前置句,②④介宾短语后置句,③定语后置句,⑤⑦被动句,⑥⑧判断句。
故选C。
8.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见”表被动,为被动句。
“见”的意思是我,“背”的意思是离去,“见”为宾语,宾语前置句。
正常语序为“之二虫又知何”,“何”为宾语,宾语前置句。
B.正常句式是“而莫夭阏之者”,“莫之夭阏”即“莫夭阏之”的倒装,是宾语前置。
正常语序为“乐夫天命复疑奚”,“奚”作宾语,宾语前置句。
“何之”即“之何”,“何”为宾语,宾语前置句。
C.表否定的判断句。
正常语序为“翱翔(于)蓬蒿之间”,省略句。
应为“雅望之都督阎公”,“雅望”为定语,定语后置句。
D.“奏流水”是“何惭”的宾语,宾语前置句。
正常语序为“于星火急”,“于星火”为状语,状语后置句。
“今臣亡国贱俘”是判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
故选B。
9.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在止于至善”,状语后置句,“于至善”是“止”的状语,后置了。正常语序:“在于至善止”。
B.“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状语后置句,“于天下”是“明明德”的状语,后置了。正常语序:“古之欲于天下明明德者”。
C.“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定语后置句,“有善为不龟手之药”是“人”的定语,后置了,“……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正常语序:“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宋人者”。
D.“治之于未乱”,状语后置句,“于未乱”是“治”的状语,后置了。正常语序:“于未乱治之”。
故选C。
10.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介词结构后置,“出于东山之上”正常句式为“于东山之上出”。
B.介词结构后置,“枕藉乎舟中”中“乎”相当于介词“于”,正常句式为“于舟中枕藉”。
C.被动句,“削”“割”是被削减,被割让。
D.介词结构后置,“董之以严刑”正常句式为“以严刑董之”。
故选C。
11.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句式的能力。
A.第一句,被动句,语意被动;第二句,被动句,语意被动。
B.第一句,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将于西畴有事;第二句,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是臣于陛下尽节之日长。
C.第一句,判断句式,“非”引出的否定判断;第二句,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农人以春及告余。
D.第一句,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雅望都督阎公;第二句,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求可使报秦人。
故选C。
12.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宾语前置,“焉求”即“求焉”/宾语前置,“是以”即“以是”。
B.被动句,“为”表被动/被动句,“夷灭”意思是“被杀”,定语后置句,“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即“亡罪夷灭大臣数十家”。
C.省略句与状语后置句,“仕伪朝”应为“(于)伪朝仕”/省略句与状语后置句,“没胡中”应为“(于)胡中没”。
D.判断句,“为”表判断,翻译为“他是赵国的宦官首领缪贤家的门客”/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故选B。
13.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不同句式的能力。
A.①被动句,“为”表被动。②宾语前置句,“见”(我)是“背”的宾语。
B.都是宾语前置。①“奚”为“适”的宾语。②“之”作“有”的宾语。
C.都是判断句,①译为“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名词“今臣”后边接名词短语,无标志的判断句。②“也”表判断。
B.都是介宾结构(状语)后置。①“以前路”作“问”的状语。②“于硎”作“新发”的状语。
故选A。
14.C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掌握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
A项,被动句,“徒见欺”,用“见”表的被动句。
B项,被动句,“夷灭”翻译为“被杀尽”。
C项,定语后置句,“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正常句式为“利爪牙,强筋骨”。
D项,被动句,用“为”表的被动句。
故选C。
15.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判断文言句式的能力。
例句: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是定语后置句,“利”和“强”都是定语,分别修饰“爪牙”和“筋骨”,属于“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
A项,定语后置句,“知其事”是定语,修饰“宾客”,属于“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
B项,宾语前置句,“句读”和“惑”是宾语,用“之”字提前;
C项,被动句和判断句。“于”字表被动;“非”“者”表判断;
D项,宾语前置句,“之”是宾语,属于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的类型。
故选A。
16.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
A项,“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正确语序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为“夫晋,有何厌”;“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为“胡为乎遑遑欲之何”。
B项,“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句,正确语序为“况吾与子于江渚之上渔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动句,“见……于”表被动;“若属皆且为所虏”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C项,三句都是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分别为“不知吾其亦已兮”“之二虫又知何”“不知句读,不解惑”。
D项,“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句,正确语序为“太子及知其事宾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状语后置句,正确语序为“颁白者不于道路负戴矣”;“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故选C。
17.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特殊句式的把握能力。
例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翻译为:这难道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为被动句。
A项,“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翻译为:靛青是从蓼蓝中取得,却比蓼蓝更青。正常语序为: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B项,“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翻译为:自身死于他人之手,被天下人耻笑,为被动句。
C项,“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翻译为:唐代的和尚慧褒开始在它的山脚下筑舍定居。正常语序为: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舍,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D项,“求人可使报秦者”翻译为:寻求一位可以回复秦国的人。正常语序为:求可使报秦人,为定语后置句。
故选B。
18.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
①⑤判断句,标志分别为“是……也”“……者,……也”;
②⑨状语后置,后置状语分别是“以孝悌之义”“于庭”;
③⑦ 宾语前置,正确语序分别为“有何厌”“以何”“未有之也”;
⑥⑩ 被动句,标志分别为“于”“见”“为……所”;
④ 省略句。“为”后省略代词“我”,“引”后省略“之”,“以”后省略“之”;
⑧ 定语后置,后置定语分别为“茫然”“可使报秦者”。
正确分类为:①⑤/②⑨/③⑦ /⑥⑩ /④ /⑧ 。
故选B。
19.D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
例句与D项均为被动句,分别是“见”“于”表被动。
A项,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求可使报秦人。
B项,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慈父背见。
C项,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坳堂之上覆杯水。
故选D。
20.C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句式的能力。
C项,“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中,“于”,译为“到”,引出动作的对象,“河东”是谓语动词“移”的宾语,故翻译的时候不能提前。
故选C。
21.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
①是被动句,意念被动句,没有标志。
②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之二虫又何知”。
③是被动句,“见”表被动。
④是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蚓无利(的)爪牙,强(的)筋骨”。
⑤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夫晋,有何厌”。
⑥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孝悌之义申之”。
⑦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崇阿访风景”。
⑧是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太子及知其事(的)宾客”。
⑨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彼且适奚也”。
⑩是被动句,“为”表被动。
①③⑩是被动句,②⑤⑨是宾语前置句,④⑧是定语后置句,⑥⑦状语后置句。
故选C。
22.D
【详解】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
A项,被动句,“见……于……”表被动。
B项,被动句,语意被动。
C项,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D项,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
23.D
【详解】本题考查把握文言文句式的能力。
A项,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沛公在安”;
B项,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有何厌”;
C项,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大王来操何”;
D项,无特殊句式。
故选D。
24.C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的判断能力。
A项,定语后置句,语序应为“可使报秦之人”;
B项,定语后置句,语序应为“知其事之太子及宾客”;
C项,省略句,应为“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
D项,定语后置句,语序应为“茫然之万顷”。
故选C。
25.C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
C项,“赵尝五战于秦”是状语后置句,“于秦”是后置状语,“于”是标志;
ABD三项是定语后置句,“万顷之茫然”应为“茫然之万顷”,“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应为“五六人冠者,六七人童子”,“其意气之盛”应为“其盛之意气”。
故选C。
26.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
①状语后置句,正确语序为“月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②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为“籍以何至此”;③被动句,“为”字表被动;④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为“沛公在安”;⑤省略句,“欲与(之)俱(往)”;⑥被动句,“为”字表被动;⑦判断句,“……也”构成判断句式;⑧被动句,“见”字表被动;⑨省略句,“不随(之)以止也”;⑩定语后置句,正确语序为“仰观大(之)宇宙,俯察盛(之)品类”; 判断句,“……也”构成判断句式; 省略句,“竖子不足与(之)谋”; 定语后置句,正确语序为“太子及知其事宾客”; 被动句,“于”字表被动; 状语后置句,正确语序为“况吾与子于江渚之上渔樵”。
故选A。
27.B
【详解】试题分析:①⑥⑤⑧宾语前置句│②介宾短语后置句│③定语后置句│④⑦判断句。
点睛:古汉语文言句式有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和倒装句,倒装句又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其中宾语前置句一般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还有固定结构“唯***是***”结构,判断句注意“者”“也”,被动句注意“为****所***”结构和“见”“于”,定语后置句注意“之”“者”,介宾短语后置句经常用“于”“以”引导。
28.B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以及固定搭配。其中倒装句又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考生要熟悉每种句式的类型以及标志性的词。状语后置要注意“于、乎、以”三个介词组成的短语后置的情况;被动句注意“见、于、为、所、被、见……于、为……所”这些标志词以及语义被动句;宾语前置句要注意下列情况: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通过“之”“唯……是”将宾语提前。定语后置句注意“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如马之千里者)、“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中心词+之+后置定语”(如“凌万顷之茫然”)、“中心词+数量短语”(如“民归业者千余户”)。
本题①⑤为宾语前置句,“之”均为宾语前置的标志,①中“鸡豚狗彘之畜”正确语序为“畜鸡豚狗彘”;⑤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正确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②④为判断句;③⑥⑨为状语后置句,③中“申之以孝悌之义”的正确语序为“以孝悌之义申之”;⑥中“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正常语序为“师不必于弟子贤”;⑨中“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的正常语序为“颁白者于道路不负戴矣”。⑦为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正常语序为“蚓无利爪牙,强筋骨”,“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⑧为语义被动句。只有B项符合。
故选B。
29.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所谓特殊句式,就是句子的结构与平常的结构组成存在着区别和不同。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等。
A项,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合抱之木,于毫末生”,句子译为:合抱的大树,从幼小的萌芽开始生长的。
B项,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夫子固于用大拙矣”,句子译为:先生实在是对于使用大东西很不善长啊。
C项,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何不虑以为大樽而于江湖浮”,句子译为: 为什么不考虑把它做成腰舟而在江湖上浮游呢?
D项,判断句,“则”和后边的“也”一起表判断,句子译为:这是因为使用方法不同啊。
故选D。
30.C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六大类文言句式的特点,理解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记住标志,能准确快速判断。
(1)“夫晋,何厌之有”是说“晋国,哪里有什么满足的?”(宾语前置句)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是说“太子和那些知情的宾客”。(定语后置句)
(3)“吾属今为之虏矣”是说““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被动句)
(4)“不吾知其亦已兮”是说“没有人了解我也没什么”。(宾语前置句)
(5)“师不必贤于弟子”是说“老师不一定在各个方面都胜过弟子”。(状语后置句)
(6)“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是说“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啊”。(判断句)
(7)“月出于东山之上”是说“月亮从东面的山上出来”。(状语后置句)
(8)“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是说“这样还不能建立王业的,从来没有过”。(宾语前置句)
(9)“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是说“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也没有强健的筋骨”。(定语后置句)
(1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是说“就不用渴望本国的民众多比邻国更多”。(状语后置句)
(1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是说“秦国(答应给的)城池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被动句)
(1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说“老师,是用来传授知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判断句)
故选C。
31.B
【详解】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常见的文言句式类型,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常见的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
A项,“佚之狐言于郑伯曰”状语后置句,语意上“于郑伯”是“言”的状语,应在“言”的前面。
B项,“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语意上,“何厌”是“有”的宾语,应在“有”之后。
C项,“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状语后置句,语意上“于君”是“有益”的状语,应在其前面。
D项,“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句,语意上“于晋”是“无礼”的状语,应在其前面。
故选B。
【点睛】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文言文句式是每年高考语文必考考点之一,也是高中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版块。
一、判断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
二、被动句式: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三、倒装句式: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所谓的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四、省略句式: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更普遍。
32.A
【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高中阶段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子,总结并掌握各种特殊文言句式的特点。本题中,
A项,都不曾用刀去碰过脉络相连、筋骨聚结的地方,宾语前置;部下骑马跟在后面的壮士有八百多人,定语后置;自己被杀,国家败亡,被天下耻笑,被动句。句式完全不同。
B项,不是作战的过错,判断句;只有依靠兄嫂抚养,宾语前置;有个名叫丁的厨师,是解剖牛的,判断句。
C项,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状语后置;文人传道着他的话,将它作为话柄,省略句;把它们全送给别人,省略句。
D项,把侵略的军队加在这千乘国家上,状语后置; 画竹必定要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状语后置;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非特殊句式。
故选A。
33.D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句。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四大类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记住标志,能准确快速判断。解答本题需要借助句子翻译:①你太不聪明了。主谓倒装。②比南边田亩上的农夫还多。状语后置。③一个戍卒发难,天子七庙就被毁掉了。被动句。④梁国,是我的仇敌。判断句。⑤身体消亡国家覆灭,被天下人耻笑。被动句。⑥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状语后置。⑦听到这句话感到很伤心。主谓倒装。⑧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叫‘文’呢?宾语前置。⑨越过茫茫的江面。定语后置。⑩找一个可以回访秦国的人。定语后置。故选D。
34.D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句。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四大类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记住标志,能准确快速判断。解答本题需要借助句子翻译:①赵国强,燕国弱,而您受宠于赵王。被动句。 ②平日里说:没有人了解我的才能。宾语前置,倒装句。 ③刘备是天下的大英雄。判断句 ④这样就可以报将军的仇,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被动句 ⑤和氏璧是天下所共传的宝贝。判断句 ⑥我不能拿整个吴国的土地,十万大军,被别人控制。被动句 ⑦因此常常不被长官所喜欢。被动句⑧对敌人采取怀柔政策,使远方之人来归附,招谁谁能不来呢?宾语前置,倒装句⑨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判断句 ⑩戍边的士卒呐喊(起来),函谷关被攻取。被动句。故选D。
35.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选出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类型的一项”,然后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进行辨析。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以及省略句。
A项,复驾言兮焉求,解释为还驾着车去追求什么呢?为宾语前置句,“焉求”为“求焉”;
B项,农人告余以春及,解释为农民把春天将要到了的消息告诉我,为介词结构后置句,“告余以春及”为“以春及告余”;
C项,之二虫又何知,解释为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为宾语前置句,“何知”为“知何”;
D项,乐夫天命复奚疑,解释为抱定乐安天命的主意,还有什么可犹疑的呢!为宾语前置句,“奚疑”为“疑奚”。
故选B
36.C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文言句式常用的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等,考生应该在学习文言文时,辨析各类文言特殊句式的不同点,做到举一反三,准确辨识。
例句中,“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都是定语后置句。
A项,“吾谁与归”,吾与谁归,宾语前置句;
B项,“取之于蓝”“青于蓝”,从蓝草中取得的,比蓝草颜色深,状语后置句;
C项,“马之千里者”,千里马,定语后置句;
D项,“不负于戴于道路”,不再道路上背东西或顶东西,状语后置句。
C项句式与例句相同,故选C。
【点睛】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和一些特殊的固定句式等,考生平时学习文言文要多识记文言特殊句式的特征和类型特点,并注意辨析,有利于提高考生的文言素养和综合能力。
37.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抓住各种特殊句式的构成特点,结合翻译来判断。①⑩均为介词结构后置句,分别翻译为:我恭恭敬敬地从宗庙中取出那三支箭,用锦缎制成的口袋盛放。/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开;②为被动句,“见”表被动。翻译为:被侵犯才死,更加的辜负国家;③⑤均为省略句。③句中“为”后面省略“之”,翻译为:目光因为有这个交错聚结的地方而集中在那里,动作也因此而缓慢下来。⑤中“亡”和“走”后面均省略了“于”。翻译为:现在您却从赵国逃到燕国;④⑧⑨均为宾语前置句。④句翻译为:您还为了谁呢?⑧句翻译为:他还凭借什么呢?⑨翻译为:不曾用刀去碰过脉络相连、筋骨聚结的地方;⑥⑦均为定语后置句。⑥句翻译为:(武帝)就派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让他持节出使匈奴,送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⑦句翻译为:能够跟随他的骑兵有一百多人。故选B
38.D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古代特殊句式的能力。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几种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倒装句式、省略句式、疑问句式、否定句式等,需要考生平时对特殊句式多归纳汇总,并熟悉常见特殊句式。
例句“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为状语后置,译为“与客人在赤壁下坐船游玩”;
A项是定语后置,译为“有会吹洞箫的客人”;
B项是宾语前置,译为“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
C项是判断句, 译为“正在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
D项是状语后置,译为“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
故选D。
39.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分析理解能力。学生在作答本类题型时,应注意积累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结合上下文进行分。
本题A项,“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翻译为: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正确语序为“太子及知其事者宾客”,故本句定语后置句。本题选A项。
【点睛】文言句式的分析是文言文阅读考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集中在文言文翻译上。在文言文句式的判定过程中,应注意记忆标志性词语,如判断句中“…者…也”、“…也”。对于倒装句式主要通过翻译比较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别进行分析。
40.D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句式掌握和判断能力。此类题型要求考生对于文言文几种特殊句式的标识能记忆并运用。判断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依据意思和各种句式的特殊标识。本题要求选出“各项中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①为宾语前置句;②为定语后置句;③为判断句;④为省略句;⑤为定语后置句;⑥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⑦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⑧为宾语前置句;⑨为宾语前置句;⑩为定语后置句;⑾为判断句;⑿为被动句;⒀为被动句;⒁为省略句;⒂为被动句。
①⑧⑨为宾语前置句;②⑤⑩为定语后置句;③⑾为判断句;④⒁为省略句;⑥⑦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⑿⒀⒂为被动句。
故选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