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课件

资源简介

课件53张PPT。第四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 “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 第一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西汉末年,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公元8年,外戚王莽乘机夺取政权,改国号为“新”,王莽统治期间,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爆发了绿林、赤眉起义。公元23年,绿林军8000多人在昆阳(今河南)大胜10多万王莽军队,攻克长安,刘秀即绿林军中的西汉皇族,其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汉光武帝刘秀东汉建立公元25年光武帝 刘秀洛阳减轻赋役负担,任用清廉官吏。社会安定,经济好转。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相继专权,朝政日益黑暗——光武中兴东汉末年由治到乱的原因是什么?外戚宦官专权,政治腐败;
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经济及民生凋敝
黄巾起义,地方豪强势力迅速坐大,拥兵自重,混战不断。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曹操袁绍刘表孙权在这个时期,你都知道哪些英雄人物? 曹操孙权刘备 1、“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远见。
2、收黄巾,伐董卓,官渡之战以弱胜强的军事才能。
3、募民屯田,促进生产恢复与发展的经济头脑。
4、建安文学的代表,三曹之首。(短歌行、观沧海)曹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你觉得他的“壮心”是什么?他将遇到的对手是谁?“天下英雄,惟有君与操耳。” 谁是真英雄?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瓜州北固亭有怀》探究一:?图中的人物实力发展有何特点? 200年,孙权继承父兄开创的基业并大有发展,占据了长江下游的一带。曹操曾称道孙权“生子当如孙仲谋”。挟天子以令诸侯,雄踞北方,兵强马壮,以图统一全国!字玄德,胸怀大志,领有几员虎将,带着几万人马,流串各地,尚无安身立命之处……说一说三顾茅庐隆中对为什么刘备三请诸葛亮后,才同意出山?从政权分立角度讲:
1、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政治优势,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2、孙权占据江东,地方富饶,人才众多;
3、刘备势力较小,要恢复汉室一统江山的愿望难以实现。
从吸引人才角度讲:刘备三顾茅庐,显示真诚。为什么刘备三请诸葛亮后,才同意出山?联孙抗曹;占有荆州、益州控制西南少数民族,最终成就大业曹刘孙孙、刘联军刘赤壁
之战曹军曹操军南下路线孙权军进军路线刘备军败退路线孙刘联军进军路线念奴骄·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 (宋·苏轼)一时多少豪杰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赤壁之战——三国鼎立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试图消灭刘备和孙权,兼并荆州和江南,统一天下。在诸葛亮的主持下,刘备和孙权结成联盟,共同抵抗曹操。双方在赤壁决战,孙刘联军火烧赤壁,以少胜多,打败曹军,曹操败退回北方。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赤壁之战
时间
双方
结果
意义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定都成都。220年,曹丕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魏蜀吴三国鼎立形势图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曹操惨败——无力南下,完成统一北方孙权——在江东的政权更加稳固刘备——占据荆州一部分,后又取得益州时间:208年
地点:赤壁
双方:孙刘联军、曹操大军 观点一:三国鼎立导致了其后三百多年大分裂局面的出现,毫无积极意义,是一种历史的退步。
观点二:三国鼎立结束了东汉末年众多割据势力混战的局面,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有积极意义,是历史发展的进步。 小组探究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1、从大一统的角度看,分裂是历史的倒退:国家分裂会加剧地方矛盾,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2、从大规模分裂角度看,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因为从东汉末期,国家实际上已是一个群雄割据的分裂国家而魏、蜀、吴的局部统一,是大一统的基础,又为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得到了明显的恢复和发展;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非常有名;吴国的造船业发展,船队曾到达夷洲(台湾)。西晋(265年—316年),晋武帝司马炎265年取代曹魏政权而建,国号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灭东吴统一全国,316年,为前赵所灭,“昙花一现”仅37年的短暂统一。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中国进入东晋十六国时期。黄河流域乱如麻 赵钱孙李要搬家 据史书记载,自东汉三国以来,在各路豪杰逐鹿中原的同时,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同时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北方人民面对着战乱和灾害等各种因素,也在思考着他们的出路……赵钱孙李的家世 太祖父:曾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先是在官渡之战夜袭乌巢中立下战功,后在赤壁之战中侥幸逃生,返回家乡务农。他为人精明,善于持家,精通农活,逐渐发家致富,成为当地小有声望的殷实人家。
曾祖父:在西晋八王之乱中被抓去当兵,不知所终。
祖父:在与新迁人本地的氏族人的冲突中被杀,赵钱孙李家道中落,日益穷困。
父亲:被前秦王苻坚强征入伍去攻打东晋,淝水之战后不知下落。
东晋十六国时期,时局纷扰,兵荒马乱,赵钱孙李觉得实在没有办法在老家呆下去了,他想到了搬家。可是,又舍不得这块自己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毕竟故土难离啊!问题一:我该不该搬家呢?搬家的理由
不搬的理由
①搬家需要一定的资金,比如路费、饭钱等,赵钱孙李拿不出来,没有办法搬家。 ②兵荒马乱的,搬家路上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和危险。 ③中国人重乡情,留念故土,赵钱孙李远离故土去漂泊流浪实为下策。
①避战祸求生存是人的本能,必须找一个能安身立命的地方去谋生求发展。 ②黄河流域人多地少、战乱频繁,当时已经有很多人搬了家。 ③联合周围的乡亲邻居一起行动,彼此照应,集体搬迁,这样安全一些。
问题二:往哪儿搬? 意见比较一致:往南方搬。
理由是:
①西、北方向,气候条件恶劣,中原人难以适应。
②东方,战乱一样频繁。
③惟一可行的方向是迁往江南,那里战乱较少,相对安定;气候条件好,适宜发展农业;地广人稀,获得土地的机会多。北方人民南迁中原人民迁往江南地区西北方少数民族迁往中原中原人民的南迁会给江南带来什么变化?北方人民为什么南迁?引发战乱的还有什么因素 ?广大的北方和西北地区还生活着大量的少数民族,从自然环境上讲,居住在寒冷地方,自然条件恶劣,物资经常不足,就常常南下掠夺,这也同样导致战乱,中原地区人民不给就开打,打不过只好逃,又使大量北方人民逃到南方。 少数民族进入中原能站住脚吗? 如果能,请举例说明割据主要都在北方,战争主要也是在北方,赤壁之战仅仅是在长江上,对江南也没有太大的影响,而南方此时相对平静,于是大量的北方人民迁移到南方。 公元6世纪的《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是繁荣昌盛的地方,民户越来越多,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土地辽阔,物产丰富,百姓勤劳努力耕种。如果一个郡大丰收,就可以解决好几个郡的粮食问题。 公元前1世纪的《史记》记载,汉中期以前的江南地域辽阔,人烟稀少,老百姓以鱼米为食。那时的生产技术比较落后,百姓没有什么积蓄,但也少有挨饿受冻之人。根据这两段材料,说一说江南地区发生了什么变化?想一想其中原因是什么?(请从自然条件、人口、技术等方面考虑)探究四:江南地区发生变化的原因以及历史意义1、从自然条件看,江南地区有发展经济的优越自然条件;
2、从人口方面说,大量的北方人口迁往江南,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
3、从技术条件来说,北方人口的南迁,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技术;
4、、此外,从社会状况来说,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历史意义: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据史书记载,自东汉三国以来,在各路豪杰逐鹿中原的同时,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同时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北方人民面对着战乱和灾害等各种因素,也在思考着他们的出路……民族融合匈奴人鲜卑人锡伯族羯族人氐族人羌族人西晋时期少数民族纷纷南迁与汉族杂居,西晋灭亡后,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即五胡)建立16个地方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间多向迁徙,形成民族大融合的高潮。东晋十六国据史籍记载,从东汉三国开始,我国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如匈奴、羯、氐、羌等,纷纷向中原地区迁徙。并先后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文明的冲突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比当地的中原汉族要落后,他们怎样才能巩固自己的政权?民族融合471年孝文帝登基以来,农民流离失所,无田可耕,鲜卑族落后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于是他决定改革……五胡内迁……316年,西晋灭亡后,北方陷入混战——十六国
公元5世纪,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我说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改革包含哪些措施?迁都;说汉话;改汉姓;改汉服;与汉族通婚;
采用汉族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礼法……汉族与少数民族
的相互影响你们是如何看待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北魏孝文帝改革:
迁都、说汉话、改汉姓、改汉服、与汉族通婚北魏孝文帝改革,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鲜卑族人学习和吸收中原汉族先进的文化,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过程。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鲜卑族人学习和吸收了中原汉族先进的文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过程。 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汉族也吸收了许多少数民族文化。南北朝南北朝(420—589),420年,刘裕取代东晋建立南朝宋,至589年隋灭南朝陈,中国南方北方各有朝代更迭,长期分裂对峙,故称南北朝,南朝(420—589)先后建立宋、齐、梁、陈四朝;北朝(439—589)先后建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秦西汉北魏(北朝)(南朝) 往事越千年
东汉末年朝政瘫 群雄割据起战乱
三国鼎立魏蜀吴 或褒亦贬无定论
南迁纵是避战乱 江南面貌却焕然
北魏孝文有遗篇 国家一统是本原一 、三国鼎立的形成政权分立: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背景:过程:二、民族融合民族迁徙外族内迁北民南迁江南经济的发展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汉族文化的内容影响:促进北方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大
融合,并为最终的统一奠定基础魏、蜀、吴的建立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混战赤壁之战知识巩固:1、将相关的内容连线
魏 刘备 “挟天子以令诸侯”
蜀 孙权 “三顾茅庐隆中对”
吴 曹操 “经营江东”
2、北魏政权是由( )少数民族建立的
A、匈奴 B、鲜卑 C、氐 D、羌
1、将相关的内容连线
魏 刘备 “挟天子以令诸侯”
蜀 孙权 “三顾茅庐隆中对”
吴 曹操 “经营江东”
2、北魏政权是由( )少数民族建立的
A、匈奴 B、鲜卑 C、氐 D、羌
B文史链接下列名人名句,从古代流传至今,给我们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把左边的名言与右边的名人相互链接吗?孤之有孔明,犹鱼
之有水也既生亮,何生瑜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
教天下人负我诸葛亮
曹操
周瑜
刘备1、建立北魏政权少数民族是( )
A 匈奴族 B 鲜卑族 C 氐族 D 羌族
2、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战争是( )
A 淝水之战 B 官渡之战
C 赤壁之战 D 昆阳之战
3、东汉的建立者是( )
A 刘邦 B 刘彻 C 刘秀 D 刘备
4、三国鼎立时期,在北方建国的是( )
A 魏国 B 吴国 C 蜀国 D 燕国
5、东汉刘秀统治时期社会安定经济好转,史称( )
A 休养生息 B 光武中兴
C 贞观之治 D 开元盛世
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经实现短暂统一的朝代是( )
A 魏国 B 西晋 C 南朝 D 北朝巩固与反馈BCCABB7、《三字经》“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所包含的朝代顺序是( )
A 秦—西汉 B 西汉—东汉
C 东汉—三国 D 三国—西晋
8、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主
要原因是( )
A 南方生产工具比北方先进
B 南方自然条件好
C 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
D 南方统治者实行仁政
9、东汉至西晋初年,我国民族迁移的特点是( )
①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内迁
②北方黄河流域的人民大批南迁
③东南沿海居民迁往南洋各地
④北方黄河流域人民迁往长城以北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③④ACA10、阅读材料: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
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
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30岁以的人,使用鲜卑语
已成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
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
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请回答:
(1)上文“皇帝”指谁?还有哪些改革措施(请列
举三项以上)
(2)这次改革有什么历史意义和影响?北魏孝文帝 官员和家属必须穿戴汉服;将鲜卑族姓氏改为汉姓;鼓励鲜卑族贵族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等等。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鲜卑族学习和吸收汉族先进文化,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 11、将相关的内容连线
魏 刘备 挟天子以令诸侯
蜀 孙权 三顾茅庐隆中对
吴 曹操 经营江东
12、下列图示中正确反映三国鼎立局面的( ) A B C D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