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教案-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教案-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题 第一课 第一框《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课型 新授课
1.教学内容分析
本框包含两目。第一目“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阐述了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特点及其主要矛盾、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第二目“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主要阐述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特点以及这两个社会中统治阶级剥削被统治阶级的方式,阐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讲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表现、实质。
2.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初中历史课上对本部分知识虽有所接触,但政治的脉络与历史不同,政治更侧重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带来的社会形态变化这一脉络。刚接触这一部分内容,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必须结合重要的考古发现和材料,引导学生深入浅出的分析,以便培养学生科学分析的精神,理性看待人类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更替。
3.学习目标确定
本课依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容要求1.1编写。内容要求:“1.1 描述不同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阐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取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1.政治认同:回溯历史,从不同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的学习中理解社会发展是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最终会由适应发展趋势的阶级建立的生产关系更好的促进社会的发展。在我国中国共产党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帮助学生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 2.科学精神:从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中揭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根本动力,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 3.公共参与:当代青年要不断学习社会发展历史,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积极主动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共产主义贡献自己的力量。
4.学习重点难点
1.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特点。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5.学习评价设计
优秀:能够课前预习中认真收集整理资料,对不明白的地方作出标注;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学习,主动提出问题,能提出建设性的思考建议,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并能够发挥良好作用,回答问题声音洪亮,逻辑清晰,语言流畅;课后能自己整理知识框架与要点,能够及时复习巩固。 良好:能够进行课前预习,并在书本上作出相应的笔记;课堂上能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活动;课后能够及时完成布置的作业。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新课程导入: 环节一:课前播放《咋们穿越吧主题曲》 3分25秒 (板书: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活动意图说明:导入环节,引出本节课的主议题教师活动1 教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下。 古今一往返,人类百万年。历史像一条河,沟通着过去和未来,也延续着我们人类的血脉。数百万年以来,人类是如何一步一步从茹毛饮血发展到今天的灿烂辉煌?我们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的过程?我们是谁?我们从哪儿来,又将往哪儿去?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穿越历史,与人类百万年对话,探寻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学生活动1 观看视频,体会原始人生活,激发学习的兴趣 活动意图说明:教师: 本节课我们将从一下几个方面来探究这一客观规律,包括总议题和几个子议题 (展示本节课的议题:1个总议题,5个子议题 总议题: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什么? 子议题: 1.原始社会为什么解体? 2.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为什么是历史的进步? 3.封建社会为何会取代奴隶社会? 4.为什么资本主义取代封建社会使人类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5.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取代为什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储备一定的基础知识,那就是到底是什么推动了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本环节介绍,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了解议题及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重难点。 马克思恩格斯给我们指出了答案。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对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这对基本矛盾。重点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它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分别是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劳动者也就是人的因素,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生产工具比如石器、金属工具、铁器,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劳动加工的对象,主要有树木、石头、兽骨、种子等等。生产工具与劳动对象合在一起就构成了生产资料。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三个要素,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即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与关系;产品如何分配(分配制度)。在这里一定要记住,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性作用,也要注意,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准。归根到底,社会的发展变化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 上层建筑,它主要指社会意识形态、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经济基础则由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学生:了解本课的议题,熟悉内容的逻辑关系及重难点。 环节二:子议题一:原始社会为什么解体?教师活动2 原始社会 现在我们就来开始我们穿越旅途的第一站 探究分享一: 1.假如你穿越到原始社会去生活一天,你会经历哪些挑战?可以从吃的、穿的、住的、生存环境等多方面思考 2.原始社会分为哪两个阶段?如何区别? 3.从生产关系角度,原始人如何维持生存? 4.原始社会为何最终走向解体? 请大家用1分半钟的时间分小组讨论,然后小组长总结本组发言。 (1学生回答)原始人居无定所、野兽袭击、食物来源得不到保障、部落战争,死人是家常便饭、没有医疗,高死亡率。 教师:试想一下,真的穿梭到原始社会你能活过一集吗?好第二个问题,原始社会分为哪两个阶段?如何区别? (2学生回答)原始社会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采集食物;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变成食物的生产者)、开始定居 教师:所以原始社会是人类的最初阶段,最低级的阶段,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要延续生存,原始人该怎么办?(从生产关系的角度阐明) (3学生回答)低下的生产力迫使原始人不得不共同占有;共同劳动,平等互助;平均分配;氏族、部落、部落联盟 教师:为什么生产力的发展会导致原始社会解体? 当生产力提高后,不用和大家一起劳动就可以获得很多的产品,甚至还有剩余,那还需不需要共同劳动了呢?对,不再需要了。那原来这种平均分配的生产关系还适应当前生产力的发展吗?对不适应了,所以原始社会的解体根本原因在于原有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的发展是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土地的私有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漫长的原始社会走向解体。 学生活动2 活动意图说明:环节三:子议题二: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为什么是历史的进步?教师:现在我们随着时间的长河,穿越到我们的第二站:奴隶社会 探究分享二: 现在大家一起来看一个关于古代的罗马短视频,思考以下问题 奴隶是如何产生的? 2.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生产关系表现出来是什么样的? (切课件第10页) (学生回答)奴隶主要来源于战俘或债务,主要矛盾是奴隶主和奴隶的矛盾。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占有奴隶;奴隶无人身自由;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全部产品,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教师:在古罗马,到处都有大规模使用奴隶劳动的大庄园,奴隶被称之为“会说话的工具”。奴隶主为了取乐,建造巨大的角斗场,强迫奴隶成对角斗,并让角斗士手握利剑、匕首,相互拼杀。一场角斗戏下来,场上留下的是一具具奴隶尸体。 奴隶主的残暴统治,迫使奴隶一再发动大规模武装起义。公元前73年,在斯巴达克的领导下,罗马共和国爆发了一次奴隶起义。这次起义是古罗马最大的一次起义,也是古代社会大规模奴隶反抗事件,在世界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最终,6万名起义者战死,斯巴达克也壮烈牺牲。 面临反抗,奴隶主靠什么来解决矛盾、维护统治? 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 奴隶制度是一个及其残酷的剥削制度,但是为什么说奴隶制的出现是巨大的历史进步呢? 金属工具(青铜)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这是历史的进步。学生: 活动意图说明:环节四:子议题三:封建社会为何会取代奴隶社会?教师活动3 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奴隶社会过渡到了封建社会。现在我们继续沿着时间的长河,穿越到第三站:封建社会。 看视频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探究分享三: 1.封建社会为何会取代奴隶社会? 2.如果你穿越回封建社会成为一个贫苦农民,你将面临哪些剥削? 3.造成封建社会百姓被剥削的根源是什么? 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讲:铁犁牛耕;耕作技术进步;水利事业发展;手工业、冶铁业发展;商业和城市发展。 从生产关系来讲,相比较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生产关系更加适应生产力水平发展的要求:(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农民有劳动工具、少量土地、一定的人身自由;地主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地租、高利贷、赋税、徭役); 封建剥削依然是残酷的,封建社会社会的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思想上都受到残酷的压迫,这些压迫与剥削表现在哪些地方呢? 经济剥削: ①在封建社会里,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 ②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包括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等 政治压迫: 封建国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君主专制、等级森严 思想钳制: 地主阶级通过散布封建迷信、传播封建道德、鼓吹“君权神授”、钳制劳动人民的思想 学生活动3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 预设回答:促进生产的积极性,发展社会生产力,开拓疆土 活动意图说明:环节五:子议题四:为什么资本主义取代封建社会使人类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教师活动4 2020奥斯卡最佳影片《寄生虫》,讲述了贫穷一家四口寄生富人一家的故事,电影之所也有如此深度的评价并不在于这个表象,更深层次的是描绘了资本主义统治下的残酷生活,展现了贫困如何迫使人们为了生存进行斗争,揭了通过剥削致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它们才是真正的寄生虫。 相较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这种明显的剥削,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是看不见的锁链”?对比以前的封建社会,谈谈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隐藏在生产过程中,是隐蔽的。 生产资料所有制: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 人与人的关系: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 产品分配: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现在我们一起穿越第四站:近代的欧洲,来看一下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1.人: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2.资本: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当作资本。 实现方式:暴力和掠夺,如圈地运动,黑奴贸易。所以资本主义社会形成的过程是一个充满侵略、征服、掠夺、残杀和奴役的过程 资本主义社会的确立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 原因: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制度存在着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需要更多的资本和自由人,封建的上层建筑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资产阶级开始不断宣扬“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利用劳动人民的力量,发动了向封建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革命,而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为什么说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解放,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学生活动3 环节六:子议题五: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取代为什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 探究分享四: 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表现 特征:生产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生产过剩是相对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 表现: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陷入混乱 思考: 1.是什么引发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2.经济危机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怎么样的矛盾? 直接原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与整体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况之间的矛盾 根本原因:生产资料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也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课堂练习: 生产无限扩大:资本家对于剩余价值的无限贪欲与竞争的外在压力,促使他们必然不断的改进技术和扩大生产规模,所以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客观上存在着一种不顾市场,限制盲目提高生产能力,扩大生产规模的趋势 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指人们在其拥有货币额的范围内对产品和服务的有效需求,即指有消费力的需求在减少。就是你想要某个东西,但是没有钱买 社会生产的无政府性:企业之上没有一个更高的管理机构协调各个企业之间的生产。也就是说,在社会生产中存在分工但与企业生产不同的是各个工种之间缺乏协调,生产盲目性、无计划性 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就越不可避免 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尖锐化不可避免,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课后作业:结合历史事实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的成就,谈一谈为什么社会主义行? 学生: 预设回答 活动意图说明: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归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课堂小结: 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的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决定着社会形态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充分证明,社会主义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中国人民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7.板书设计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完成学案上的知识梳理测试 2.课时训练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本课以“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为主议题,在推进课程的过程中,结合时政材料,充分利用多媒体,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设置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通过案例分析、合作探究突出重点。讲授新知、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概况,合作克难。
10.教学反思与改进
1.从教学目标的设计来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良好的训练,对我国基本制度有了认识,对拥护我国制度有着较强的责任感,并能将所学知识提升为实际运用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今后学习相关知识和生活的能力。 2.从教学过程上看,本节课使用材料较丰富,课堂互动丰富,有利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 3.在教师的启发和激励下,同学们通过自主思考问题和自主学习相关知识点,回答教师的问题,并布置了相关的课后练习,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和能力提高的喜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