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专题21:植被新课标要求 知识要点 命题方向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自然植被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2、植被与环境 以示意图、区域地图、热点材料、自然植被分布图为背景,考查植被类型、特征及分布,分析植被与环境的关系;从历年高考题看本专题考点占比很高,重难点主要集中在自然植被的主要类型、特点、分布、环境和植被之间相互影响等几个主要的方面。考查的形式选择题和综合题均可能出现,根据对近5年来对这个考点考查的统计,对该考点的考查主要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根据材料提供信息,判断当地的植被类型和特点,分析不同社会经济条件下人类活动对植被的有利或不利影响,认识保护植被的重要性,树立人地协调观。一、主要植被1.植被的含义:植被是覆盖一个地区的各类植物群落的总称。2.植被分类3.森林(1)分布:湿润和半湿润地区。(2)类型: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等。(3)典型植被比较:类型 特点热带雨林 发育最繁茂,植物种类丰富,群落结构复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终年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秋季陆续进入果期温带落叶阔叶林 一般具有宽阔的叶片,夏季盛叶,冬季落叶,以减少水分和能量流失亚寒带针叶林 主要由耐寒的针叶乔木组成,以松、杉类植物为主,树叶为针状,以抗寒抗旱4.草原(1)分布:一般分布于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2)类型①热带草原:a.分布地区:位于干旱季节较长的热带地区。b.植被特征:以旱生草本植物为主,星散分布着旱生乔木、灌木的植被;具有极其独特的群落外貌。②温带草原: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通常以丛生禾草植物占优势,植物普遍存在旱生结构,如叶面积较小、叶片内卷等。5.荒漠(1)分布:干旱地区。(2)类型:热带荒漠、温带荒漠等。(3)特点:植被稀疏,地表大面积裸露,植物种类贫乏,群落结构简单。二、植被与环境1.环境对植被的影响(1)环境影响植物①必然性:植物在生活过程中,始终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②表现:环境影响植物的形态和生活机能,以及它们的分布等。(2)大尺度上①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气候条件,特别是其中的热量和水分条件,以及两者的组合状况。②表现(3)中尺度上①影响植被分布的因素:地形。②表现:在一定高度的山区,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变化→山地垂直气候带→植被出现垂直分带现象。2.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破坏植被会发生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的退化;恢复植被可以改善整个生态环境。(2021年6月浙江高考真题) 下图为黄土高原局部景观图,该区域内植被多呈斑块状﹑有序地重复出现。完成下面小题。1.造成图中地形崎岖不平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力沉积 B.流水侵蚀C.冰川侵蚀 D.流水沉积2.高原上植被呈斑块状、有序地重复出现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气温 B.土壤C.地形 D.光照【答案】1.B 2.C【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黄土高原由于夏季多暴雨,降水量大且集中,易形成地表径流,在流水侵蚀的作用下使得黄土高原产生崎岖不平的景观;黄土高原崎岖不平主要是受到外力侵蚀作用,B正确。当地无冰川分布,受到冰川侵蚀影响不大,C错误。与风力沉积、流水沉积无关,AD错误。故选B。2.根据所学知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植被覆盖率较低,受到地形影响,植被多集中分布在水土保持相对较好的低洼处,C正确。该处植被呈斑块状有序重复出现,与气温、土壤、光照等因素关系不大,ABD错误。故选C。【点睛】黄土高原的成因主要是风力沉积作用,而黄土地貌的成因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都是外力作用的结果。(2021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 洞庭湖区水域与陆地交错,从陆地到水底分布着森林、灌丛、草甸和水生植物等植被类型。完成下面小题。3.洞庭湖区的植被分布,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垂直分异规律 B.地方性分异规律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D.经度地带分异规律4.影响洞庭湖区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有( )①地形②水分③热量④土壤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3.B 4.A【分析】3.洞庭湖区从陆地到水底分布着森林、灌丛、草甸和水生植物等植被类型,洞庭湖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影响下形成的,属于小尺度的地域分异,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地方性分异规律。故选B。4.从陆地到水底,地形从出露地表到隐于水下,水分从少到多,这是导致洞庭湖区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①②正确;热量和土壤条件没有明显的差异。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需要结合具体的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难点一. 世界植被分布难点二、森林植被森林类型 分布地区 气候特征 生态特征热带 雨林 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终年高温,降水丰沛 植物全年生长旺盛;森林呈深绿色;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数量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等;各月都有花开;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常绿阔 叶林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且无明显干季 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大部分植物的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垂直结构较简单;藤本植物、附生植物较少;没有板根、茎花现象亚热带常 绿硬叶林 地中海气候区 夏季火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为常绿乔木或灌木群落,叶片常绿坚硬,机械组织发达,常披茸毛或退化成刺,以适应夏季炎热干燥的气候落叶阔叶 林(夏绿林) 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中的纬度较低的地区 温暖生长季节为4~6 个月,冬季寒冷并延续3~4 个月,降水适宜 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亚寒带 针叶林 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 夏季短促、温和,冬季漫长、寒冷 以松、杉类植物为主的针叶林,叶短小呈针状,以抗寒抗旱难点三、草原植被草原类型 分布地区 气候特征 生态特征热带草原 热带雨林带南北两侧 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湿季降水丰沛,植物生长旺盛,草原葱绿,干季为4~6个月,降水稀少,草类枯黄,有的热带草原中散生着乔木或灌木温带草原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夏季温暖,冬季寒冷而漫长,气候干燥 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也会见到一些较为矮小的灌木难点四、荒漠植被荒漠类型 分布地区 气候特征 生态特征热带荒漠 热带沙漠气候区 全年高温少雨 植被稀疏,地表大面积裸露,植物种类贫乏,群落结构简单。植物叶面积缩小或退化,呈鳞片状或为刺,以减少蒸腾;有的茎叶披白色茸毛,以抵抗灼热;有的具肉质茎叶,以储藏水分。大多有发达的根系,以便从很广很深的地下吸取水分温带荒漠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冬冷夏热,全年少雨难点五、影响生物种类多样的因素(1)气候:热量和降水。 (2)地形:类型复杂多样;海拔高,气候垂直差异显著。(3)生存空间:面积大,且自然条件差异大。 (4)封闭程度(独特物种必用)。(5)天敌情况、灾害污染情况。 (6)人类活动影响:开发早晚;距人类活动远近。(7)优势物种。难点六、植被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1)植被不适应环境——分布稀疏:该地不具备植物生长的条件。从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方面分析。(2)植被适应环境——能生长的植被:植被具备适应该地区环境(尤其是恶劣环境)的能力。主要从根、叶、茎分布特点、植被形态、生长速度等方面分析植被是如何适应当地环境(尤其是恶劣环境)特点的。①根系发达:可耐旱、耐贫瘠和抵抗强风。②叶子:叶片厚,有蜡质层,反射阳光,减少蒸发,可抗旱;叶子细小可防蒸发、防热量散失。 ③茎:粗壮,储水量大;倾斜,说明当地风力大。④分布特点:簇状匍匐在地面,植株低矮,可防强风、保暖、耐土壤贫瘠。⑤花色鲜艳:可吸引动物为其传播花粉。⑥生长速度快:可适应当地气温暖季短或雨季短。难点七、植被丰富原因 不同植被需要不同的水热条件,植被丰富,说明水热资源丰富且差异大,导致水热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跨纬度广→热量差异大;跨海陆广→水分差异大;地形起伏大→垂直方向上水热差异大;生物生存空间广、森林、湿地面积广;受人类活动影响小等;难点八、植被破坏的影响1.从整体性角度看植被破坏给干旱、半干旱地区带来的影响植被减少→调节气候的功能减弱→气候变得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增大,降水变少,极端天气多现)→风化、风力作用增强→沙尘暴多发,加剧土地沙漠化→地表多沙质堆积物,土壤变得贫瘠甚至欠发育→生态环境恶化,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2.“植被破坏”对自然环境影响关联示意图②若该地区的森林遭受严重破坏,会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具体表现为:a.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易发生水旱灾害;含沙量增大。b.动物:栖息地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c.气候:降水减少,气候变干;昼夜温差和年温差增大;灾害性天气增多。d.土壤:土壤侵蚀加剧,土壤肥力下降。e.整个地理环境: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平衡遭受破坏。难点九、植树造林的好处1、保持水土:树木有像树冠那样庞大的根系,能牢牢抓住土壤。而被抓住的土壤的水分,又被树根不断地吸收蓄存。据统计,一亩树林比无林地区多蓄水20吨左右。2、抵挡风沙:植树造林能防风固沙。要抵御风沙的袭击,必须造防护林,以减弱风的力量。风一旦遇上防护林,速度要减弱70% ~80%。3、经济建设:植树造林能为人类提供许多有用的东西。不少水果、药材都是林产品;茶叶、橡胶、新碳等都是树木的贡献。4、清除空气污染:据统计,一亩树林一年可以吸收灰尘2万~6万千克,每天能吸收67千克二氧化碳,释放出48千克氧气;一个月可以吸收有毒气体二氧化硫4千克。5、自动的调温器:夏日树荫下气温度比空地上低10℃左右,冬季又高2-3℃。6、天然除尘器:树叶上长着许多细小的茸毛和黏液,能吸附烟尘中的碳、硫化物等有害微粒,还有病菌、 病毒等有害物质,还可以大量减少和降低空气中的尘埃,一公顷草坪每年可吸收烟尘30吨以上。7、氧气制造厂:树叶在阳光下能吸收二氧化碳,并制造人体所需的氧气。8、细菌的消毒站:松、樟、榆等树能分泌杀菌素,杀灭结核杆菌、白喉杆菌等病菌。9、天然的消音器:绿化还能吸收声波,减低噪声。枇杷,常绿小乔木,冬季开白色小花,作为观赏树木各地广泛栽培。下图拍摄于湖北某重点高中(112.2°E,30.3°N)西南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枇杷树作为景观树木各地广泛栽培的原因最可能是( )A.适应性强 B.果实品质高 C.观赏价值高 D.便于管理2.枇杷花为白色的原因最可能是( )A.吸收太阳辐射,提高温度 B.反射太阳辐射,避免灼伤C.夜间保温,利于果实成熟 D.吸引昆虫,便于授粉邳州,银杏之乡,位于地势低平,河湖密布,以平原为主的江苏省。邳州铁富镇姚庄村有一条乡村公路,因两边银杏相互交织自然形成了“隧道”奇观而被冠名为“时光隧道”(如图)。“时光隧道”全长3000余米,一年四季皆可观赏,每年秋冬季为观赏高峰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形成江苏省地貌特征的主导外力作用是( )A.风力 B.流水 C.海浪 D.冰川4.银杏树的植被类型为( )A.热带雨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温带落叶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北极草苔原植被群落只出现在土壤水充足,气候寒冷地区。其根系较浅,也被称为多草苔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草苔原植被根系较浅的原因是( )A.土壤肥沃 B.风力较大C.冻土埋藏浅 D.地上植株小6.寒冷季节积雪较浅的环境下,草苔原在雪面之上少植物残留的原因是( )A.太阳辐射较弱 B.温度过低C.风和雪的磨蚀 D.流水侵蚀7.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草苔原植被群落的演化趋势是( )A.逐渐被灌木和森林代替B.逐渐被荒漠代替C.草苔原植被群落获得明显优势D.寒冷季节草苔原植被长势喜人大兴安岭北段冻土广布,积雪期长逾8个月。该区域生长的兴安落叶松对水分要求高,生长季为6月至9月初。经研究表明,该区域气候趋向暖干,3月气温异常偏高,西坡兴安落叶松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但对东坡的兴安落叶松影响较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与南段相比、大兴安岭北段积雪期较长的原因有( )①针叶林面积广②位于夏季风迎风坡③受冬季风影响大④纬度较高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9.该区域西坡兴安落叶松的生长受到抑制的主要原因是3月气温异常偏高导致( )A.3月土壤蒸发加剧 B.3月土壤温度降低C.5月积雪融水减少 D.7月冻土厚度变薄10.下列气象要素中,与该区域西坡兴安落叶松生长具有显著正相关的是( )A.冬季降雪量 B.地表蒸发量C.大风天日数 D.气温日较差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高山松,是中国特有植物种,广泛分布于川滇和青藏高原海拔2600~3500m的阳坡地带,是藏东南色季拉山地区主要的植物种群之一。研究人员选择代表性高山松林样地,对高山松按胸径小12cm(小树)、大于等于12cm小于32cm(中树)、大于等于32cm(大树)的空间格局分析,绘图如下。L(r)值(图中虚线)在上包络线上、下包络线下和线内,分别表示集群分布、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1)指出样地内高山松的空间分布特征。(2)分析样地内不同胸径高山松空间分布差异的成因。(3)简述高山松对色季拉山地区的突出生态环境价值。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在我国大兴安岭北部多年永久冻土层(埋藏深度在地面以下0.3-0.7m)上生长有大片泰加林(即亚寒带针叶林),它是俄罗斯东西伯利亚泰加林向南的延伸。泰加林的分布南界一般在55°N,而在我国大兴安岭西坡南延到了48°N。当地树木形态特征显著,叶子为针状,树冠呈塔形,侧根发达。调查发现,在大兴安岭主脉西坡一些向西延伸的山脊,北坡泰加林覆盖率比南坡高。泰加林中可见大量倒木,当地人把成片的倒木叫“倒木圈”。在地势较平坦的区域,倒木圈被清理后往往会积水演变成小池塘。图左为大兴安岭北部泰加林分布示意图,图右为泰加林根系发育示意图。(1)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分析当地树木显著形态特征的成因。(2)分析大兴安岭主脉西坡一些向西延伸的山脊,北坡泰加林覆盖率高于南坡的原因。(3)被清理的倒木圈区域演变成小池塘并逐渐扩大加深,简述这种现象的形成过程。参考答案:1.C 2.D【解析】1.枇杷是常绿小乔木,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A错误;景观树木主要考虑观赏价值,与果实品质和便于管理关系不大,B、D错误;冬季其他树种基本不开花的时候,枇杷树开白色小花,观赏价值高,故作为景观树木各地广泛栽培,C正确。故选C。2.白色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A错误;冬季太阳光照强度较小,不需要反射太阳辐射避免灼伤,B错误;夜间保温作用与大气逆辐射有关,与白色花朵无关,C错误;冬季白色小花景观独特性强,可吸引昆虫,便于授粉,D正确。故选D。【点睛】植被具有较多的生态环境效益。在城市中,植被可吸烟滞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3.B 4.C【解析】3.题干中提到河湖密布,平原为主的江苏省,因此推测江苏省地貌特征的主导外力作用是流水。B正确,风力作用常见于西北内陆的干旱地区,A错误;海浪作用一般出现在海边,C错误;冰川作用一般出现在高山地区,D错误;故选B。4.据图推测,银杏树在秋季会落叶,因此银杏树的植被类型为温带落叶阔叶林,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银杏为中生代孑遗的稀有树种,系中国特产,生于海拔500-1000米、酸性(pH值5-5.5)黄壤、排水良好地带的天然林中,常与柳杉、榧树、蓝果树等针阔叶树种混生,生长旺盛。朝鲜、日本及欧美各国庭园均有栽培。5.C 6.C 7.A【解析】5.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信息获取能力。材料中给出草苔原只出现在土壤水充足,气候寒冷地区,一般冻土厚度大,植被根系浅,故C正确。通常风力大,植被根系应该较发达,故B错,地上植株大小与根系深浅无明确相关关系,故D错。土壤肥沃无判断根据,土壤肥沃与根系关系不明确,且极地地区通常土壤发育较差,故A错。本题选C。6.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以及北极的自然环境特征。寒冷季节,地表被积雪覆盖,风夹雪对地表植株的侵蚀能力强,植株残留少,故C正确。没有信息显示太阳辐射对地表植被残留产生影响,故A错;温度对微生物的活性有影响,温度越高,微生物的活性越高,植物残体分解越快,故B错;寒冷季节极地水为固态,故D错。本题选C。7.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暖对植被的影响。随全球气候变暖,高纬度地区呈现出暖湿化,苔原带面积会缩小,植被演替方向为森林和灌木,故A正确。因为气候变得暖湿化,所以被荒漠代替的可能性不大,故B错,草苔原植被群落被替代,故C错,草苔原在温暖季会生长的更好,故D错,所以本题选A。【点睛】植被的分布和类型受气候、地形、土壤、水分、人类活动的影响。具体如下:1.热量:影响植被的分布,生长速度和植物形态(低热量区的垫状植被)。热量条件的不同使得自然植被呈现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2.光照:有机质的积累有关。3.降水:迎风坡降水随海拔升高先升高后降低;背风坡降水少;焚风效应。同一纬度,降水从沿海到内陆减少,植被呈现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4.地形:类型;海拔;坡向;坡度(坡度越大,面积越小,植被越少)。海拔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因此山区植被呈现垂直分异特征。受地形的阻挡,山脉两侧植被截然不同,如安第斯山脉南部大陆西岸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东岸为温带荒漠和草原;天山北坡有森林,南坡则没有。5.水源:山麓地区水资源丰富。水文条件影响生物(动物和植物)的数量、种类(如水域中渔业资源的种类)。6.土壤:陡坡土壤侵蚀严重,土层薄。土壤肥力、水分含量、特性等影响植被生长,如茶树耐酸怯碱,喜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7.风力:使植被矮化,倾倒和旗形。8.人类活动:城市化占用耕地;自然保护区等。8.B 9.C 10.A【解析】8.针叶林面积广与积雪时长无关,故①错误;大兴安岭南段位于夏季风迎风坡,故②错误;北部较南部受冬季风的影响大,气温低,故积雪期长,故③正确;北部比南部纬度高,气温低,故积雪期长,故④正确;故B正确,ACD错误,本题选B。9.据材料可知,大兴安岭北段冻土广布,积雪期长逾8个月,西坡3月份气温异常偏高,虽然蒸发加剧,但积雪融水量大,土壤并不缺水,故A错;3月气温升高,土壤温度升高,故B错;3月气温升高,积雪大量融化,使5月积雪融水减少,兴安落叶松对水分要求高,影响其生长,故C正确,7月冻土厚度变薄不会使兴安落叶松的生长受到抑制,故D错。故选C。10.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区域西坡兴安落叶松生长受抑制与水分不足有关,冬季降雪量越大,3月到5月,融雪量越大,水分越足,兴安落叶松长势越好,故A正确;地表蒸发量与落叶松生长具有负相关的关系,B错;大风天日数越多,蒸发量越大,积雪被风蚀越严重,故C错;气温日较差与兴安落叶松生长没有明显相关性,故D错。故选A。【点睛】植被的分布和类型受气候、地形、土壤、水分、人类活动的影响。具体如下:1.热量:影响植被的分布,生长速度和植物形态(低热量区的垫状植被)。热量条件的不同使得自然植被呈现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2.光照:有机质的积累有关。3.降水:迎风坡降水随海拔升高先升高后降低;背风坡降水少;焚风效应。同一纬度,降水从沿海到内陆减少,植被呈现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4.地形:类型;海拔;坡向;坡度(坡度越大,面积越小,植被越少)。海拔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因此山区植被呈现垂直分异特征。受地形的阻挡,山脉两侧植被截然不同,如安第斯山脉南部大陆西岸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东岸为温带荒漠和草原;天山北坡有森林,南坡则没有。5.水源:山麓地区水资源丰富。水文条件影响生物(动物和植物)的数量、种类(如水域中渔业资源的种类)。6.土壤:陡坡土壤侵蚀严重,土层薄。土壤肥力、水分含量、特性等影响植被生长,如茶树耐酸怯碱,喜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7.风力:使植被矮化,倾倒和旗形。8.人类活动:城市化占用耕地;自然保护区等。11.(1)小树呈集群分布,且随空间尺度增大集群增强;中树随空间尺度增大呈先集群后随机的分布趋势;大树基本上随机分布。(2)早期种子会散落在母株周围集群式萌发;幼苗至小树需要的资源较少、竞争相对较弱,因而呈集群式分布;随着种群的生长发育,不同龄级树木对光和营养元素等各种资源竞争日益激烈,一些小树、中树在竞争中处于劣势,逐渐死亡,种群最终趋于均匀或随机分布。(3)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和水土保持等。【分析】本大题以高山松植物种群分布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描述植被分布特征、植被影响因素、植被的生态意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素养。【详解】(1)材料可知,高山松植物按照胸径大小分为三类,L(r)值(图中虚线)在上包络线上、下包络线下和线内,分别表示集群分布、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小树在上包络线上表示集群分布,且随着空间尺度增大,L(r)值变大,表明随空间尺度增大集群增强;中树先在上包络线上,后在线内,表明分布随空间尺度增大呈先集群后随机;大树在线内表示基本上随机分布。(2)读图可知,胸径尺度小的倾向于集中分布,胸径尺度大的倾向于分散分布。植被的生长需要光热水土等要素,植株体在萌芽期树苗期对自然环境吸收的养分少,幼苗至小树需要的资源较少、竞争相对较弱,因而呈集群式分布;随着种群的生长发育,不同龄级树木对光和营养元素等各种资源竞争日益激烈,后生的小树、中树在竞争中处于劣势,阳光被大树遮挡阳光,难以光合作用,根系也不如大树发达,养分吸收能力弱,逐渐死亡,种群最终趋于均匀或随机分布。(3)高山松对色季拉山地区的生态环境价值,本题考查植被对自然环境的意义。结合所学知识,藏东南地区降水相对丰富,高山松有利于保障生物多样性、提供其他动植物生境、涵养水源和水土保持、调节区域小气候、改善土壤性质等等。12.(1)为了适应低温,保持体内水分,叶片缩小成针状;有利于积雪下滑,减少树冠积雪过多,压断树木,树冠呈塔状;当地气候寒冷,土(壤)层薄,有冻土,根系无法深扎,多横向生长,侧根发达。(2)大兴安岭西坡为夏季(东南)风的背风坡,降水少;水分条件是影响当地泰加林分布的主要因素;向西延伸的山脊北侧是阴坡,光照较弱,气温较低,蒸发量较小,土壤水分条件比山脊南侧好。(3)倒木清理后,地表裸露,夏季时阳光直接照射地面,地温比有树木覆盖时偏高,冻土层融化的宽度和深度加大,导致地面沉降(塌陷)形成洼地并积水成小池塘;雨季小池塘积水增多,把热量向更宽、更深处传递,导致更大范围冻土融化,小池塘逐渐扩大、加深。【分析】本大题以大兴安岭泰加林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影响植被的因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自然带、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探讨地理知识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详解】(1)读材料“泰加林分布在我国大兴安岭北部多年永久冻土层”可知,由于泰加林生长地带气候寒冷,其分布在冻土层上,泰加林的直根很难向下伸展,且林中的表层土壤养分和水分比深层处更丰富,有利于侧根的生长;而泰加林树木高大,需要发达的侧根支撑整棵树木,因此泰加林多横向生长,侧根发达;为了适应低温,保持体内水分,叶片缩小成针状,利于减少水分的蒸发;我国大兴安岭北部冬季降雪多,为了利于积雪下滑,减少树冠积雪过多,压断树木,树冠呈塔状。(2)首先应该明确,影响泰加林分布的主导因素是水分。大兴安岭的西坡为夏季风东南季风的背风坡,因此背风坡降水少;大兴安岭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向西延伸的山脊北侧为阴坡,光照不足,气温较低,因此蒸发量小,山脊北侧的土壤水分比南侧好,因此泰加林的覆盖率在山脊北侧较高。(3)据材料分析,倒木被清理后地表植被覆盖率降低,使地表裸露,夏季时,地表受到阳光的照射,使裸露的地表温度高于有植被覆盖地面的温度,因此冻土层融化的深度和宽度加大;根据材料倒木圈是在地势较平坦的区域被清理可知,倒木圈位于地势平坦地区,由于地下冻土的融化,地面沉降形成洼地,洼地中往往会积水演变成小池塘;夏季降水较多,雨水集聚于小池塘,使小池塘周围土壤的蓄水量增加,热量通过小池塘向周围更宽、更深处土层传播,导致多年冻土融化面积和深度增加,使小池塘的面积逐渐扩大、加深。学案第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